革宋(校对)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92

  侯畐热泪盈眶的上了城头,见到赵嘉仁之后便发自内心地喊道:“赵提点!”
  赵嘉仁脸色冷淡,开门见山地说道:“此次守城,我要你听我调遣。你可否愿意?”
  侯畐没想到赵嘉仁居然如此张狂,上来就要海州城的最高指挥权。身为当地地头蛇,侯畐登时说不出话来,脸上的感动也变成了僵硬。
  “蒙古兵就在城下,你可否愿意听我号令。”赵嘉仁追问道。
  “赵提点可否有贾枢密的手令?”侯畐终于开始说话。
  “你若是不服,现在就可以去扬州询问贾相公。问问他是否让你听我号令。”赵嘉仁冷冷地答道。他能理解侯畐此时的心情,但是赵嘉仁的感情上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墨迹。若是侯畐还要继续这么扯,赵嘉仁决定自己立刻就走。来这里帮忙不是赵嘉仁的义务。
  看得出五十岁左右侯畐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挣扎,过了好一阵,他咬咬牙,大声对十八岁的赵嘉仁说道:“我便听赵提点差遣。”
第020章
不存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制度
  海州城下灯火通明,两百多名李璮的部下没带武器,从城下将死伤的蒙古兵一个个搬走。死者很安静,伤者们被搬动的时候难免发出呼痛声,还有些伤者生怕自己会被丢下,用痛苦和绝望的声音呼救,希望自己不会成为被遗忘的存在。
  海州通判侯畐在城头看着这番举动,有些感叹地说道:“赵提点真是仁义。”
  赵嘉仁正紧张的看着搬运工作,担心李璮的部下干出什么扯淡的举动。冷不防听到这话,赵嘉仁差点噎住气。他扭头看了看旁边的侯畐通判,此时两人身边没人挑灯,在黑夜中也看不到侯畐的表情。
  既然无法从表情判断,赵嘉仁只能靠语言进行沟通,“侯通判是在开玩笑么?”
  “呃?赵提点难倒不是有好生之德?”侯畐疑惑的问道。他是觉得赵嘉仁行这仁义之事,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知道大宋是仁义之邦,从而心生好感。
  “我的部下没训练过夜战。而且我们远道而来,又战了蒙古水军,十分疲惫。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争取时间让他们休息。”赵嘉仁说完之后忍不住扭头向城下看了看。天色昏暗,又不敢点太多火把,只能见到城下有些影子。赵嘉仁的部下们吃了饭,正裹着棉被酣睡。
  收回目光,赵嘉仁继续说道:“另一个就是让这些蒙古人收尸,他们反倒没机会进行突袭。离天亮越近,我们守夜的人手就有越多时间修整。打仗,多一分力气只怕都能有大用。”
  通判侯畐听了赵嘉仁的话后半晌不语,赵嘉仁看不到通判的表情,也懒得去了解侯通判的心思。就他白天守城的能耐,赵嘉仁对侯通判的能力已经没什么信心。不过通判已经乖乖交出指挥权,这属于非常识大体的选择。
  蒙古兵终于将城下的那些尸体与伤者全部收走,等他们离开,赵嘉仁立刻派部队抹黑下去设置绊索,并且挂上铃铛。如果蒙古兵傻乎乎的从这里摸过来,大概能提供警报。除了白天的攻城之处,其他地方也要有警戒。
  等处理完这些,赵嘉仁谢绝了侯畐请他去衙门休息的建议,自己裹了条棉被在城下与自己的部队一起休息。这是战争,不管侯通判怎么看待战争,赵嘉仁心中的战争是残酷紧张,弥漫着令人几乎要窒息的严厉。失败者要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即便如此,赵嘉仁还是一觉到天亮。经过充分的睡眠,赵嘉仁觉得精力充沛,连带也有了胜利的信心。在上城指挥准备战斗的期间,赵嘉仁还在心里把局面再梳理一下。
  对面的蒙古国益都(山东)行省长官李璮是汉军世侯出身,至少赵嘉仁初步设立的情报网提供的资料如此。蒙古国时期出于对金作战和巩固北方统治的需要,在北方原金朝统治区设立汉军万户,任命汉地势力较大的地主武装头目为万户,使其分统诸路。这些汉军万户在向蒙古统治者履行纳质、贡赋、从征等义务的条件下,可自治其辖境,统领兵民钱谷,并世袭其职,专制一方。
  此时元朝还没建立,蒙古国现任大汗蒙哥的金帐设在和田,距离山东有万里之遥。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一度在河北建立起中土大帐,但是忽必烈遭到蒙哥猜忌,不得不从河北回到蒙哥身边。这是赵嘉仁在后世知道的一些情报,除此之外,他对于山东的局面了解程度大概就是现在的都督李璮是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正大八年(1231年),李全死后,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兵自重。蒙古大汗蒙哥南下,李璮自然也需要尽汉军世侯的义务,出兵跟随。就现在的局面来看,李璮说动了蒙古大汗,他没有派兵跟随进蒙哥大汗攻四川,而是从山东发动进攻,对宋军实施牵制。
  几个月前李璮的进攻无果,选择撤兵。看得出李璮的情报网了解到夏贵与毛兴带他们部队离开海州与涟水军,就再次发兵前来攻打。如果不是赵嘉仁意外赶到,大概海州就失陷了。
  正在城头布置火炮与防御体系,赵嘉仁的亲随提醒道:“提点,侯通判上城来了。”
  赵嘉仁回头看,就见通判侯畐带了部下,挑着些肉食上了城头。两人也不寒暄,互道一句‘辛苦了’,赵嘉仁就问道:“不知此时城内还有多少兵马?”
  “不到一千。”侯通判的声音颇为苦涩。
  赵嘉仁叹口气,也说不出什么。他上次到海州的时候,夏贵带着他的部下守海州,城内好歹有几千人马。赵嘉仁完全不用担心海州城的防御,只用在海上与蒙古水军作战。昨天他上城的时候就见到城头根本没多少宋军,也不能说宋军不尽力,几百人守海州城可相当吃力。
  海州城从秦朝时候开始建设,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美称。若是个有城墙的小城,几百人也能防御。海州城这个规模,几百人根本守不过来。
  贾似道到底在做什么?赵嘉仁虽然知道这也不是贾似道的锅,身为两淮安抚使,贾似道顶多是个军区政委。依照大宋的制度,管理两淮军事的是两淮制置使。可赵嘉仁心里面还是忍不住抱怨,以贾似道的能耐,他总不至于没有一点发言权。
  不光是抱怨,赵嘉仁心里面还有些不安。他此次前来海州原本是想打蒙古人的秋风,结果踩了蒙古军的尾巴。依照制度,福建路安抚使突然出现福建路千里之外的两淮,这可不好说明。他昨天已经派人赶紧去扬州与贾似道沟通,除了告诉贾似道他本来是到海州做生意,向山东贩卖棉布之外,赵嘉仁还请贾似道帮忙遮掩。是贾似道请赵嘉仁到海州转转,这才偶遇蒙古进攻海州。但是贾似道到底会不会同意,赵嘉仁心里面不敢盲目乐观。
  在和蒙古作战之前,首先要千方百计的与大宋的制度做斗争。即便知道自己现在有些理亏,赵嘉仁心中还是生出强烈的不满。无论如何,在海州城头浴血奋战的可是赵嘉仁。而赵嘉仁身边的这位海州通判侯畐有权向临安朝廷上表,这是通判的权力,这是大宋的制度,根本不存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问题。若是被后方享受和平的人指手画脚的弹劾,赵嘉仁心里面真的会感觉不满。
  此时就听到城下传来牛角号的沉闷声音,赵嘉仁顾不得再说话,他抢到垛口向外观望,只见蒙古军的大队正向海州城进发,在新的一天,蒙古军发动了新的进攻。
  “快!赶紧把防箭的棚子搭好。”赵嘉仁赶紧呼喊。部下们也在紧张的工作,用在战舰上的木质炮盾已经被拆下来运到海州城,原本树在战舰上的木板被平放在遮蔽炮位的架子上面。其他各小队则在小队长带领下,快速训练让部队练习该如何躲在城墙垛口后面。
  好在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李坛对海州城池又修了一次,城墙还算能带给防御者们足够的安全感。赵嘉仁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把自己对贾似道的想法放在一边,赵嘉仁提起精神,准备迎战新一天的战斗。
第021章
不激烈的海州攻防战
  咚咚咚!啪啪啪!
  弩箭射上城头,射中炮位上方的木质挡板就发出咚咚咚的声响,射在城头的砖石上则碰撞出啪啪啪的动静。月莲头带遮阳的小斗笠,盘腿坐在城头垛口后面,靠在城墙上的背挺的笔直,尽可能让自己紧贴城墙。
  旁边的部下也学着月莲的动作,在学校里面进行过这些训练应对手段,不用费什么力气下令就可以让大家自动选择最好的应对模式。月莲见这帮家伙都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心里面也轻松下来。有生以来首次真正面对陆战的箭雨,她心里面觉得很紧张。理智能够确定弓箭无论如何都射不穿厚厚的城墙,却不能阻止月莲心里面一阵阵的收紧。
  “咱们上课时候学过,那个……那个……那个什么线?”旁边有人大声讲述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些颤抖的声音泄漏了他试图说话壮胆的意图。
  “那叫抛物线。”月莲没好气地说道,“大家遵守纪律,不要说话。咱们学过的,要是真的不安心,就大声说,我有些害怕。”
  噗哧,月莲身边的几个人被这话给逗乐了。片刻后,靠墙躲避的这帮人发出一阵哄笑,气氛登时就轻松了不少。甚至月莲也觉得自己紧张的心情舒缓许多。她故意不去想战争,把念头放在考试上。赵嘉仁的部队强调学习,月莲成为近战部队中队长,就必须按照规定通过所有考试才行。抛物线就是必考内容。
  海上作战,因为距离近,海风大,所有敌人的抛射类武器多采用较短弹道的平射。而陆战可以使用长弓与弩,弓箭手们多使用抛射。所以在海战中,木质炮盾是垂直树立,抵挡正面来的远程武器。现在炮盾架放在炮位上方的架子上抵挡蒙古弓箭手的抛射。
  回忆了这些知识之后,月莲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己方部队的火炮架在城上,在船上的时候算是平射,在城头开火算是平射还是抛射?在脑海里想了好多东西,月莲却发现自己竟然没办法得出一个结论。掏出一小截铅笔,拿出个小本本,月莲把自己的问题记在了本子上。
  不管勤学的近战部队怎么面对战争,城头上的远程部队正在与蒙古弓箭手对射。近战部队需要小队长级别的才需要通过物理与初步几何考试,远程部队的普通炮手们薪水和小队长差不多,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物理与初步几何考试。
  居高临下,二十多个炮位的炮手们看到有三百多弩手排成好几个小方阵,向着城头发射弩箭。远程部队的中队长苟烨大声下令,“集火射击中间那一队!”说完之后,他立刻跟了一句“用一斤炮!”
  炮手们调整炮口位置,对着七八十米外的蒙古兵就开火了。一斤的炮意味着炮弹是个重一斤的铁球,三斤炮意味着炮弹是个三斤重的铁球。苟烨看到炮手们一分钟三发的速度开火,心里面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么做的确能够节省成本。
  一斤重的铁球击中头部,立刻就是脑袋崩裂。一斤重的铁球击中躯干,马上是骨头折断,内脏受到剧烈冲击。一斤重的铁球没有击中,在地上弹跳起来撞击到人类的腿,也会是骨头折断,最少也得砸个骨裂。
  六七十米外看不太清楚,苟烨就见到很短时间里面打出去三轮四十几发炮弹,被集火的那队弩手被打趴下七八个人,其中有两个是被炮弹击中了他们手里的弩,弩被砸的翻过来,击中这两个家伙的身体。
  弩手们见势不妙,立刻抛下不知死活的袍泽,撒丫子就往后跑。
  “打左边的那一队。”苟烨心情欢喜,声音中满是愉悦。
  炮手们调转炮口,对着苟烨所指的敌人开火。这次敌人学聪明了,只被放到了三四个人,立刻就往后逃去。其他几队蒙古弩手停下射击,看他们的意思是想撤退,但是没有军令也不敢走。直到苟烨下令对他们开火,炮弹飞过去几颗。这些弩手立刻开始往回跑。
  “停火!”苟烨居高临下的看去,被打倒在地的有那么十几个人,与下面几千号蒙古兵相比数量真的不算什么。然而蒙古兵却没有前进,傻呆呆的站在原来的位置上。
  左右看了看正在用带布条的木棍清理炮口的战友,苟烨想问这是为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他自己也不知道蒙古兵为什么没有一拥而上。之前苟烨早就做好准备,如果蒙古兵冲上来,就让三斤炮加入战斗。那时候的命令只有四个字‘自由射击’!
  城头上清静下来,城下安全处的侯畐通判也觉得颇为意外,城头上的声响很大,却也没到震慑四方的程度。喧嚣没多久,城上就恢复了平静,侯畐通判神色紧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变动完全超出他对战争的了解与理解。
  赵嘉仁倒是能想象,哪怕是无处可逃的海战,海盗们遭到猛烈的炮击之后也要退避,躲到甲板下。蒙古水军的表现并没有从本质上超过海盗,只是他们的人更多,船更大,承受损失的时间更久些。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避开火炮的打击。至于陆战,赵嘉仁的火炮射程不远,敌人只要不主动进攻就可以避免更多伤亡。
  对于赵嘉仁的部下,这是第一场陆战。对于赵嘉仁也是如此,他立刻出了城下的屋子前往城头。侯畐通判本来觉得危险,就待在屋子里面不想跟上。但是看赵嘉仁风风火火的上城去了,他一咬牙一狠心,也跟着赵嘉仁上了城墙。
  刚到城下,侯畐通判就被浓烈的硝烟味呛的咳嗽了几声。他今年55岁,这55年中都在纯天然的环境成长,呼吸着纯天然的空气。如此浓烈的人工污染物让侯畐通判的呼吸道觉得极大不爽。
  捂着口鼻跟在赵嘉仁背后上了城头,居高临下的看出去,就见蒙古军队远远排开阵势,却没有继续进攻的意思。侯畐通判看着两边中间的空地上并无尸体,完全不理解蒙古兵为何不再进攻。
  赵嘉仁只是看了一眼,就收回视线。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弩箭,看了看与城头砖石碰撞后发生歪斜的铁箭头,赵嘉仁觉得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的确是个懂些军事的人。草船借箭,光是强调这个草船,就证明作者知道箭头碰撞在地上会有什么结果。俯身又捡起几支弩箭,箭头都有所损伤,有一支的箭头甚至折断了。
  《三国演义》里面的周公瑾是要杀诸葛亮,这种损坏的箭头无论如何都拿不出去交差。只有箭设在草人上,才能保证箭头最大程度保证完好。
  至于城外的李璮所部,赵嘉仁并没什么感想。非得评论的话,李璮的部队指挥官倒是个聪明人。遇到意外的打击之后就选择了谨慎。对于未来的发展,赵嘉仁很想看看李璮的部队会做出什么选择。这位山东都督的选择也是赵嘉仁的战争积累。
  过了小半个时辰,李璮的部队又派出弩手上来射击。被一斤炮轻松压制,损失了十几个人之后,李璮的部队随即撤回弩手部队。之后,他们没有发动新的进攻。
  到了傍晚,月莲等近战部队下了城。月莲觉得自己在城头上坐的浑身难受,这种舒展不开的感觉比打仗更糟糕。她回到住处,躺在行军被褥上,只觉得整个人都能放松下来。尽力在被褥上伸展四肢,月莲突然生出种怀疑,自己以前睡稻草垫,盖的是里面塞些乱麻和别的填充物的粗硬麻布被套。那种日子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部队分了三班守夜,月莲他们抽到了第一班。吃完晚饭之后上城头,待了两个时辰后下城换班休息。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月莲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面香甜的睡着了。
  赵嘉仁就这么等啊等,两天里面都没等到继续进攻的李璮所部,反倒是等来了贾似道的使者。使者见海州没有丢失,也非常高兴。进城之后见到赵嘉仁的部队,使者非常讶异。不过他只是个使者,也没丝毫临机处置之权。只能传达了贾似道的命令,说贾似道已经让两淮制置使调动部队前来援助。
  又是一夜无事,第二天上午,另一波使者赶来。这波使者到了之后先去见侯畐通判,告知侯通判,是贾似道请赵嘉仁抽空就到海州一带巡查。没想到竟起到如此大的功效。见贾似道没有给自己设绊子,赵嘉仁心里面也颇为高兴。
  侯畐通判听了贾似道的解释,也对赵嘉仁来这里的理由感到释然。身为大宋的人,通判知道水路比陆路方便。福建又是大宋航海水平最高的地方,在很短时间里面乘船到海州也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赵嘉仁刚觉得自己的危机得到解脱,守城的部队就前来禀报,李璮派人前来,说有事商量。侯畐通判登时就紧张起来,不知道李璮想玩什么把戏。便询问赵嘉仁。赵嘉仁笑道:“我也不知道李璮在玩什么把戏。将他派来的人叫来一问不就知道了么。”
  侯畐通判心里面有些不安,不想见李璮的使者。赵嘉仁却不管那么多,命人把使者带来。进来的这位看着三十来岁,身材高大,表情看着比一般的百姓灵活的多。见到赵嘉仁之后先是施礼,然后说道:“前几日贵军与我淄莱水军交战,俘获我军几艘军船。军船上有我淄莱水军万户帖木儿·不花。若是你等肯放了帖木儿·不花万户,还有其他一些蒙古军官。我军便会撤军。若是不肯,我等必杀进海州。这是名单,你等可要想好。”
  听了这话,侯畐通判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赵嘉仁先是盯着李璮的使者看,然后哈哈笑起来,笑完之后,赵嘉仁朗声答道:“你回去告诉李璮,这帖木儿·不花可是我等要送去临安领赏的。我知道李璮的心思,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放了帖木儿·不花。若是李璮不服,便让他来攻打海州即可。到时候我连李璮一起抓了,绑了送去临安。”
  说完,赵嘉仁突然拿起笔,刷刷点点把自己方才说的话写下来,看侯畐通判看了之后,交给使者带走。等使者离开,侯畐通判甚是紧张,觉得赵嘉仁这番处置未满太过生硬。然而赵嘉仁根本不为所动。他觉得自己看透了一点李璮的小心思。
  大大咧咧的前来要人,还是在劣势的情况下要人。这哪里是要营救帖木儿·不花,而是生怕赵嘉仁他们不知道帖木儿·不花的身份,误放了他。光听这个名字,光听万户的头衔,大概就能猜到帖木儿·不花这厮是蒙古主用来监督控制淄莱水军的监督者。监督者被抓走,对于山东地方小霸王的李璮绝非坏事。
  又过了几日,李璮的部队根本没有攻城,反倒是先来了两千大宋援军。部队随即派探马去打探,发现李璮的部队没有进攻海州,却攻克了涟水军,现在李璮的部队在涟水军驻扎,貌似非常满意此次收获。赵嘉仁也不墨迹,他把棉布留在自己设在海州的商铺,带着部队上船离开。
  分别只是看得出侯畐通判并没有特别的依依不舍,赵嘉仁恶意的想,若是出侯畐通判给朝廷的表里面根本没有出现赵嘉仁的名字,侯畐通判一定会非常高兴。想这么干的首要条件就是李璮真正撤军之时,赵嘉仁必须不在海州城。
  返航的路上,有李璮提供的名单帮助,赵嘉仁经过审问,从俘虏里面找出了帖木儿·不花万户等一众军官。赵嘉仁带了两艘船押了俘虏前去扬州,其他船押着俘虏的五艘船南下。
  以最快速度抵达扬州,赵嘉仁命人捆了蒙古军官,带着他们直奔两淮安抚使衙门。送进去名刺没多久。贾似道的幕僚一溜小跑出来,恭恭敬敬的请赵嘉仁进去。敢走近大厅,就见贾似道迎了出来,他见到赵嘉仁就叹道,“嘉仁,若是没有你前去海州,此次只怕就要出大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