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692

  “他们爹娘都不管,你管什么?”李云居高临下气呼呼地说道。然而从上面看下去,李云看出些端倪。他又问道:“他们爹娘来求你了?”
  李光不吭声,李云的敏锐让他不知道该说啥。但是他能感觉到,大哥就要和老爹一样坚决反对。
  “你若是真觉得那是你朋友,你就去找他们,告诉他们,老老实实交代,把干过的事情讲清楚。最关键的是,他得知道自己错了。我见过太多这种人,他们的逻辑不是因为他们犯了罪,所以罪行暴露被抓。他们的逻辑是因为有些意外导致他们干的坏事被发现,所以被抓。三郎,我问你,咱爹什么时候交给咱们过这种逻辑?你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也接受过不少学社教育,朝廷什么时候讲过这种逻辑。你若还是觉得那些人和你是朋友,你就仔细想想,你和他们到底是不是一路人。你们看问题的逻辑是不是一样。我只说到这里,你自己回去想。”
  撵走了弟弟的第二天,李云从爱妾的房间醒来。他拨开美人的手臂,快速起床。刷牙洗脸的时候李云抬起头看着镜子,只见镜子中的自己神色阴冷,仿佛笼罩在一层黑气下。伸手抹了抹镜子,李云看着好像明亮些的自己,低下头继续刷牙。
  到了总参谋部,还没来得及开会,外面就传来雨滴落地的声音。宋历四月中旬已经进入梅雨季节,天就跟漏了一样,不停的下雨。李云的心情也变得更加糟糕。他开始怀念起在北方的日子,北方的气候虽然干燥,但是每次下雨都让人觉得十分心情舒爽。如果能够回到北边来逃避梅雨,大概会非常开心。
  烦躁了三天,终于传来了最新消息。看着电报的时候,屋外的天空依旧阴暗,雨哗哗的下,李云却觉得自己眼中仿佛看到了明媚的阳光。遇敌宋军表示,他们已经击败了蒙古军。斩首过万。之前没有遇敌的宋军则通过信鸽发消息到野狐岭以北的据点,告知他们如同之前预测的那样,沿河行动的时候遇到蒙古军,并且与蒙古军开始战斗。
  遇敌的宋军战斗力在三万骑兵中并非顶尖,如果连他们都能砍瓜切菜般的获胜,其他宋军一定没问题。如果出了问题,最大可能就是宋军自己轻敌松懈。考虑着轻敌导致战败的可能,李云发现事情如果真走到这个地步,他可以坦然接受这样的战败导致的惩罚。他在这方面真的做到问心无愧的程度。
  接到总参谋部的报告,赵嘉仁也很乐观。宋军以前如撵兔子一样在跟在蒙古部落后面穷追不舍,现在蒙古部落则是不得不主动与宋军接战。宋军的战斗力值得信赖,蒙古部落更值得信赖。
  接下来赵嘉仁就展开地图仔细看起来。这几年大宋边疆的战火从来没有熄灭过,夺回整个四川之后,宋军继续向西攻击,在川康地区和当地人以及蒙古人打得热火朝天。向西北,宋军进入河西走廊进入汉代的西域,沿途与吐蕃部落进行着不停的战斗。北方的战斗终于让大宋抓住了要点,看现在的局面,大宋有可能先在这里获得决定性胜利。
  终于有机会解决一个重大问题,赵嘉仁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心中充满了工作成功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日子过的很快,大宋的国庆日到了。五月初六,梅雨季节还是没有结束。雨水让阅兵根本没办法实现,这让赵嘉仁心中很是遗憾。他派人询问通济渠工程进度如何,得到了一个让他欢喜的结果。再有一年时间,通济渠就可以挖到开封去了。两年内,通济渠就可以恢复旧日河道。
  有了运河,开封就再也不是孤零零在中原的城市。而是一座与江淮完全互动的城市,赵嘉仁突然就生出了立刻迁都的强烈冲动。他不得不用极大的意志力才把这个冲动按捺下来。现在只是恢复了迁都的一部分条件,迁都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在国庆日这天,大宋所有官方部门、各个国企以及学校、医院等事业部门都升起国旗。驻蒙古使馆的院子里也升起了大宋国旗,大宋立国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火德,赵官家定制的赤色旗帜并没有受到任何反对。只是上面黄色星星稍微引发了一些讨论。但是也只是少许讨论而已。
  看着这面风格简洁明快的旗帜,驻蒙古大使馆的人员都非常有归属感。升旗,唱国歌。仪式刚结束,就有人带来消息,“在和林的蒙古王爷派了求援的使者到了巴格达。”
第204章
向上蔓延的对抗(五)
  只要和林来了使者,巴格达各个势力都知道一定是与大宋有关。忽必烈大汗静静的听着使者的咏唱,虽然巴斯巴国师创造了蒙古文字,但是放弃了汉化的蒙古朝廷对于汉字的依赖依旧全面超过新的蒙古文字。而咏唱的模式也更加适合忽必烈大汗的胃口。
  哀怨的歌声描述着凶猛的宋军沿着河流滚滚而来,为了保证正常放牧,蒙古健儿们不得不飞蛾扑火般发动了进攻。写歌者亲眼见过残酷的战斗,描述出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感染力。
  忽必烈大汗不用看地图就能在脑海里构建出战争地区的地图,那是大草原与阴山之间的地区。这片地区上分布着山岭、平原、丘陵、河谷、湖泊。地形很复杂,又很简单。蒙古部落春夏秋,在水源附近放牧生活。到了冬天,他们会在适合的山谷居住。在山谷入口处筑起城墙,利用山谷两边的山体,很容易就建成一个能容纳数千乃是数万牧民过冬的居所。
  等使者唱完,忽必烈大汗心中叹气。他能理解为何和林那边孛儿只斤家的王爷立刻用八百里快马传送消息。宋军抓住了作战的要诀。以前的宋军还是在汉地那套,修建兵站,修建炮楼。军队在这些基点中运动。与这些地方占领的那片土地相比,蒙古部落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可以行动,汉人控制的地盘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现在汉人开始用蒙古人的方法行动,局面就完全不同。忽必烈让人把王爷送来的马刀呈上,真正的八百里快马只能送文书和物件,使者若是每天跑八百里,大概只有死路一条。
  接过马刀,忽必烈又放下马刀,戴上眼镜之后再次拿起刀来。根据禀报,蒙古军最大战果就是用极大代价歼灭了不到十人的宋军侦查部队,这把刀就是极少的缴获之一。抽出刀来,阳光照射在刀身上,在忽必烈大汗的身上映照出明亮的光影。
  这把刀也就是三斤多重,入手非常轻盈。忽必烈大汗站起身,握着这把刀舞出几个刀花。大殿里面群臣的目光都被忽必烈大汗手中银色的光线所吸引。随手抓起一份奏章抛起,大汗唰唰两刀将奏章砍成三份。
  如此身手自然让群臣发出一阵喝彩声。忽必烈收起刀,坐回到金色龙床上。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衰弱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年轻的时候,这么趁手的家伙可以在极短时间里面挥出五刀,而不是这慢吞吞的两刀。
  “和林那边说南蛮子人人都佩戴这种刀,我觉得不太对。刀且不说,这刀鞘制作的如此精细。只怕不那么简单。”忽必烈表示了自己的质疑。
  “大汗,大宋运来的刀剑,这两年都是这种皮革做的刀鞘。他们制作皮革的手艺好像突然就变好了。”负责税收的大臣马上答道。
  忽必烈倒是第一次知道有这种事情,他刚才仔细查看马刀,感觉刀鞘入手很光滑,是品质上乘的皮革。这种皮革在蒙古草原上价格不菲,南蛮子更不该有。所以这把军刀应该是少数大宋军官才有的家伙才对。歌曲里面宋军人人使用的锋利马刀也许只是夸张。
  “和林那边有多少人口?”忽必烈询问大臣。
  “应该有三百万。”
  蒙古人口百倍于宋军,这个数量让忽必烈大汗感觉安心不少,他命道:“让和林那边先与宋军周旋,到了秋天宋军撤军之时再围歼宋军。”
  说完之后,忽必烈大汗想起什么,他命道:“让萨满和新任教皇为已经战死的勇士祈祷。”
  大汗的命令很快就传到了在巴格达的十字教教廷。上一任教皇本就年老体衰,活着到了蒙古大汗面前,遭受了大汗的斥责之后没多久,教皇就蒙主召唤。接下来教廷按照规矩,由红衣主教们选出了新任教皇。
  听大汗的使者宣布了命令,新教皇低下头表示答应,但是低垂的目光中满是屈辱带来的愤怒。愤怒归愤怒,教皇依旧遵照了蒙古大汗的命令开始准备安魂弥撒。如果罗马教廷真的是一群从不低头的人,罗马教廷大概早就被成了一个名词。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
  弥撒开始了,先是一群唱诗班的小孩子发出天籁般的咏唱。教皇抬起头,看着领唱的那个叫金金的孩子,他有着光滑细腻的黑色皮肤,与欧罗巴人不同,皮肤上根本没有浓毛。看上去格外的可爱。
  金金这孩子是被蒙古人从教廷一并抓来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上一任教皇。想到自己那些生死不知的孩子,新任教皇只觉得悲从中来。他低下头,开始念诵起经文,“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仁慈的上帝……”
  祷告声在巴格达的十字教教廷响起,在差不多的时间里面,那些真神教的教徒们也在礼拜。大票的信徒们经过场地入口前,都要缴纳十文钱的交钞。这是蒙古针对真神教定下的‘礼拜税’,每天五次礼拜,每次礼拜要缴纳两文钱。五次下来正好十文。如果这帮人自己在家偷偷礼拜,就不用缴纳这笔钱。只用进礼拜场所,就得交钱。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经文,在巴格达上空回响着。整个一派祥和的气氛。
  在距离巴格达几百里外的耶路撒冷,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一支战舰正在附近的海面上游弋,上面是骑士团的旗号。港口的人员中有些人已经四十来岁,在望远镜中仔细观看之后,观察员喊道:“是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全称“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又被称为圣若翰骑士团,成立于1099年,最初是由勃艮第公国贵族Blessed
Gerard和几名同伴在耶路撒冷的圣若翰洗者教堂附近的医院里成立,主要目的是照料伤患和朝圣者。
  由于朝圣者无私的付出让医院修会迅速发展,从1110年起修会同意将分散耶路撒冷的领土的财产,可以交给医院骑士团。自1120年起,医院骑士团开始作为一个军事修会进行活动,以武力保护朝圣者免受异教徒攻击,并发展成为耶路撒冷王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对耶路撒冷的政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骑士团在耶路撒冷王国拥有7座大的要塞,140多座其它建筑。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鲍德温四世去世后,当时医院骑士团的大团长Roger
de
Moulins反对居伊(Guido
von
Lusignan)继任,可惜没有成功。后来在1187年哈丁之战中,医院骑士团也派出主力参战,由于指挥上的失误,包括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在内的基督教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医院骑士团大团长Roger
de
Moulins战死。
  随着巴勒斯坦的基督教王国被阿拉伯人击败,骑士团放弃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前往塞浦路斯,在那儿没待多久,1285年又撤到罗得岛。现在这支军队突然出现在巴勒斯坦附近,实在是令有年纪的人感觉到物是人非。
  耶路撒冷虽然还有伯颜大帅的庄园,但是这里已经不归伯颜大帅管理。而是由蒙古大汗派遣的官员管理。官员一边下令严防死守,一边给巴格达发出了消息。既然忽必烈大汗下令抓捕罗马教廷,与十字教国家与骑士团的冲突自然没办法避免。
  比忽必烈大汗更早一步,伯颜大帅在清晨的饭桌上接到了医院骑士团出动的消息。在蒙古国,伯颜大帅或许是最清楚那繁星般众多欧罗巴势力的男人。听了这个消息之后,伯颜大帅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倒是一起吃饭的玛利亚公主有些讶异的看着念消息的侍从,又看向伯颜大帅。伯颜大帅没办法,只能让侍从把文件放下。等侍从离开,伯颜大帅微笑着说道:“玛利亚,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教皇被抓,那些骑士团肯定要有所表示才对。谁表示的更早,大概有机会在未来十字教的会议上占有更多发言权吧。”
  “他们不是真的要想办法去拯救教皇吧?”玛利亚公主语气轻松地说道。身为东罗马的公主,玛利亚是东正教徒。东正教很多次与罗马教廷互相开除对方教籍,而东正教大牧首历来由东罗马皇帝任命。罗马教廷被蒙古大汗一锅端掉,玛利亚公主除了高兴,也没啥别的感受。
  看着心爱的妻子,伯颜欲言又止。伯颜大帅心中一直在做着整套的计划,并且开始执行。讲述起来就太繁杂了。所以伯颜大帅说道:“玛利亚,我正在努力为我们的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未来。就是从我这里继承意大利国王的衣钵。郝仁已经达成了他的目标,成为了元国国王。相信我,我一直在努力。”
  听到自己儿子的未来,玛利亚公主露出了笑容。她抬起手轻轻抚摸着丈夫的面庞,微笑着答道:“小修士,我相信你。上帝一定会保佑我们全家。”
第205章
向上蔓延的对抗(六)
  蒸汽机的轰鸣停顿下来,烟囱中的黑烟很快变淡许多。元国国王郝仁满面笑容,看着基辅的河港上停靠了他儿子郝康在信中多次描述的蒸汽车船。不仅是郝康,很多元国使者、公家人、商人都描述过这种新型的设备。它们不用划桨,如同奔马般逆流而上。乃是大宋最新的设备。
  船上卸下来的不仅有货物,还有十天前伯颜大帅送来的信件。从第聂伯河口到上游的基辅,有大概一千公里的水路。蒸汽船花了三天就跑完全程。此时终于接触到这样的家伙,郝仁觉得经被远远拉开的自己终于看到了正确的道路。
  原本往来通信得一个多月,郝仁拿着信也不会去宫里,就在码头上打开看了起来。伯颜在信中告诉郝仁,埃及运河最多到年底就可以全线挖通,从大宋到基辅的航线再没有任何窒碍。希望郝仁能够对此有准备。另外,忽必烈大汗掳走教廷之后,欧罗巴各国受到了震动,现在还没有国家并没有发表敌对性的表态,却也没有承认被蒙古控制的罗马教廷的地位。作为蒙古距离欧罗巴最近的王国,伯颜希望郝仁不要太乐观。
  郝仁眉头微皱,方才的欢喜已经不复存在。他知道伯颜大帅很了解欧洲的事务,并不敢无视大帅的警告。可是教皇被抓,所谓的基督教世界不该是乱作一团么,谁能够以盟主身份发动对元国的进攻?
  此时一阵浓烈的香气顺风而来,打断了郝仁的思路。抬起头,一个个麻袋被运下来。光是闻味道,就知道那里面装了各种辛香料。这么多来自热带的特产让郝仁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这些都是元国所需要的。
  船是适合内河运输的扁平型,人来人往,但是货物好像总是卸不完。这时候一个甜甜的童音响起,“爹爹,还没完么?”
  郝仁扭过头,把他心爱的小女儿被抱起来。王后包惜弱在女儿后面走了过来,她站在码头上,目不转睛的看着这艘满是大宋风格的船只。她并没有注意到船内有人也在注视着她,那人看了一阵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从里面找出一幅画像。那是高手的素描画,年轻的包惜弱在画像里栩栩如生。即便现在的包惜弱只算是风韵犹存,却明显能看出她与画像里的人差不多就是一个人。
  船里的情报人员叹口气,收起了笔记本。杨铁心中将专门请情报部门帮助他调查妻子包惜弱的下落,情报人员通过一些渠道辗转确定元国国主郝仁的妻子叫这个名字,直到现在才确定真的是包惜弱。但是知道了又能如何,大宋没有要与元国交战的计划,更不可能为了杨铁心发动战争。没有战争,元国国主郝仁怎么可能交还被他掳走的女子。
  收起素描之后,情报员的思路就放下了关于被掳走人员的事情,他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每到一地都不轻松。这次从第聂伯河逆流而上,情报人员确定了这条河流对于元国的重要性,沿岸有许多森林正在被开发成耕地,那些土地中呈现黑油油的色泽,里面有许多枯枝败叶的细末。光是看上去就觉得无比肥沃。那些庄稼长势也非常好,最令人讶异的是田里有些无比巨大的马匹,从身高到体型,都跟小山一样。
  如果不是赵官家讲述过区别,情报员甚至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伊比利亚马。赵官家说过,他个人认为在欧罗巴西南角的西班牙,有一种肩高能达到170厘米的伊比利亚马。这种马性格温和,聪明,可爱。非常适合当做骑兵的坐骑。千年前的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联军中,骑着伊比利亚马的伊比利亚骑兵是极为重要的兵种。
  赵官家认为可以利用与郝仁的关系,从西班牙地区得到伊比利亚马,走陆路抵达大宋。大宋就可以获得不亚于阿拉伯马的伊比利亚良驹资源。几十年后,大宋骑兵就有更高大更好的坐骑使用。
  高大的马匹并非只有伊比利亚马,赵官家认为在欧罗巴北方还有一种性格文化,身体高大,肉多,体格健壮的马匹。这种马匹也许并不适合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适合拉车,拉犁,拉大炮,运送物资。赵官家给这种马起了个名字叫做‘挽马’。原本情报员以为元国在被赵官家称为‘乌克兰’的地方初来乍到,应该一片混乱。现在看,元国搞的很不错。连挽马都弄到了。
  正在整理心中那些情报要点,情报员就见郝仁放下女儿,牵着小姑娘的手离开了码头。此时内河蒸汽船上的物资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搬运后还剩下三分之二,码头上已经堆积了大量物资。巨大的挽马拖动马车,将物资往仓库里面拉。
  晚宴在一座在基辅城里面并不特别的木墙宅子里召开,大宋普通富户都能比这房子更好,大宋使者和情报人员们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元国国主郝仁。一个能够与部下和民众有同样居住条件的君主十分罕见,一个君主混到这个份上,九成九会被人看不起。能在这情况下依旧有足够号召力的君主,都不是一般人。郝仁带着他的部下远行万里,跑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建立起新的国家。以这样的号召力,却能对艰苦的环境甘之如饴。大宋的这帮家伙觉得能理解为何赵官家愿意高看郝仁一眼。
  整个晚宴中郝仁没有任何废话,所说的一切都与名利无关,他对于大家在这一路上的见闻非常有兴趣。这就让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大家一路行来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讲。
  第二天,在另外一个巨大的木质为主的办公大院,郝仁开始与宋国使团谈论合作事宜。赵嘉仁同意的合作范围包括在元国建立铁厂,用高炉生产生铁、熟铁、铸铁。另外就是在第聂伯河河口建造船厂,充分利用元国丰富的木材资源。
  大宋要得到的则是在生物品种上的合作,譬如伊比利亚马以及挽马的马种。在制造业上,赵官家要求元国必须有自己的货币,所有合资企业的产品以货币进行交易,不管是卖给大宋或者卖给元国,都不能采取调拨制度。
  从大宋的角度,这么做的确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使者说完之后心中惴惴,这么先进的东西在蒙古只怕都不可能完成,在元国有可能实现么?
  在大宋使者的目光注视下,郝仁沉稳地答道:“我们元国使用的是纸币,宋国能接受么?”
  大宋使者互相交流了一下目光,然后带着警惕问道:“你们的纸币用什么做抵押物?”
  “粮食。我们元国没有什么金银,铜也没有。牛马皮革价格不稳定,所以我们用粮食做抵押物。朝廷收上来多少粮食,就按照抵押额度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介绍了这个情况之后,郝仁笑道:“请诸位放心,我们也有货币回笼制度,可不会没钱了就滥发货币。没钱了我们宁可发行债券,都不会滥发货币。”
  “……请问国主,元国怎么会这么制定货币制度?”大宋使者的声音在微微颤抖。
  “我们研读了赵官家的《社会契约论》,里面详细讲述了货币的本质和营运,真的是受益匪浅。”
  听了元国国主天外飞仙般的言论,大宋使者忍不住吞了好几口口水,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蛮夷之邦听到这样的发言,大宋使者没有感觉到欢喜,而是感到了畏惧。
  四天的讨论之后,大宋使者与元国朝廷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署双方不是大宋与蒙古,而是大宋与元国。有了货币基础,双方的合作范围达到了赵官家允许的极限。在有关钱庄的合作上,元国国主郝仁甚至提出了银行的概念。元国将以自己的通过贸易赚取到的白银与黄金作为抵押来发行银行券,并且提供异地取款的金融业务。
  如果不是郝仁请求大宋提供给他有线电报技术,大宋使者真的愿意和郝仁进行充分的商议。这样的合作者,哪怕知道对方是猛兽,依旧让人感觉有合作的空间。大宋与元国之间距离实在是太远了,遥远到这空间让人感觉到安全。
  协议签署之后,大宋的使者乘船离开基辅。这次的外交成果如此巨大,大到已经不需要额外的东西。大宋那边光是讨论内容就需要花去许多时间才行。
  在此时,华沙教区大主教邀请华沙大公吃饭。华沙大公也很爽快的来参加了,他听说了有关教廷被俘的消息,很是高兴。华沙城的两大头面人物见面,波兰大公开口就问道:“主教,其他教区有没有想讨伐蒙古,夺回教廷的打算?”
  见到华沙大公猴急的模样,华沙大主教连忙介绍一位留着教士地中海发型的家伙给大公,“大公,这位是波西米亚王国的大主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