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4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8/692

  赵嘉仁当然知道这些,大宋已经算是非常商品化的国家,依旧有大量行业并没有成为社会大生产体系中的一员。其他国家社会进步水平远低于大宋,和他们的贸易总量其实非常有限。赵嘉仁也不去责怪海事局,继续问道:“进口的橡胶与棕榈、剑麻增加了多少?”
  “这个就多了。”海事局局长的神色立刻就愉悦起来,“剑麻现在每年出产五十万吨,棕榈油一年四十几万吨。橡胶现在是七千吨。”
  等海事局局长离开,赵嘉仁叫来工部侍郎,“在江宁开一个橡胶鞋厂。玻璃厂也给他们调拨一些,让他们卖了赚些钱。”
  工部侍郎一脸苦闷,“官家,各地现在都缺钱。肥皂和玻璃自然是好,可咱们缺乏碱矿。蒙古西迁之后,他们那边的碱面来源大大不足。”
  21世纪的初中课程都会教给孩子们,化工工业的基础就是三酸两碱。两碱产量暴增是工业化生产合成氨之后的事情,在那之前的两碱就看碳酸钠的产量。信阳那边山高,路途艰难。加上矿层买的很深,探矿队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找到矿脉。现在能够提供纯碱的来源大概就是蒙古和东北的盐碱地。
  “咱们只能先打跑和林地区的蒙古人,夺了那些草都不长的盐碱地。”赵嘉仁苦笑道。
  工部的侍郎听了之后也是呲牙咧嘴。这个说法很正确,却有着让人哭笑不得的感受。蛮荒之地固然让人厌恶,却也有意想之外的产出。这种产出恰恰是大宋匮乏的产物。
  赵嘉仁心中也只能苦笑。他只希望21世纪教科书里的查干诺尔湖泊真的如课本所讲,能够夏天晒盐,冬天制碱。他就对工部侍郎说道:“你们派人去阴山那边。向北走就有产碱面的湖泊。”
  “真的有那样的湖泊。”工部侍郎大大惊讶。
  “不去找,就永远找不到。”赵嘉仁叹道。
  打发走了这帮家伙,赵嘉仁忍不住又看了看文璋的奏折。如果不提里面向朝廷要钱的部分,这封奏折描述的未来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这里面的钱也不是瞎用,主要是雇佣劳动力搞基础建设中的重体力劳动。
  要么就从海外往回运奴隶?这样的想法在赵嘉仁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如果是使用奴隶,就可以不必花这些钱。身为一名医生,赵嘉仁甚至不担心奴隶的繁衍问题。重体力劳动对生命有巨大的消耗,只要稍微在饮食上动点手脚,在重体力劳动下榨干体力的奴隶就会大量死亡。
  在非常认真的考虑了三分钟这个问题之后,赵嘉仁用力敲了敲自己的脑袋。并且认为自己应该为此感到羞耻。可赵嘉仁也发现,他并没有因此感到丝毫羞耻。
  此时,在遥远的倭国。赵鸣人却感觉到了强烈的羞耻。对面的家伙乃是幕府派来的使者,目的是让赵鸣人投降。
  赵鸣人只觉得脸上一阵阵的发烧,这对他是比较罕见的事情。被人公开质疑私自致富,完全目无天皇,目无幕府。失去了身为倭国人的尊严。
  “不是这样的!”赵鸣人尝试反驳这样的指责。但是话到了嘴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只能无奈的再说一句,“不是这样的!”
  此时赵鸣人唯一能够确定的大概就只剩下这句话,他能确定自己从最初开始就不是为了反抗天皇或者反抗幕府而饲养珍珠。
  “赵殿下,只要你能迷途知返。将饲养珍珠的方法献给幕府,幕府也许可以答应在奥陆那边给你一个守护做。”镰仓幕府的使者继续劝说道。
  这样的说法让赵鸣人感觉到一阵轻松,至少他还不是以逆贼的身份存在于倭国。这心情稍加放松,理智也回来了。赵鸣人开始觉得自己也许应该和大宋的贵人秦明轩商议一下。赵鸣人只是想在四国岛这个地方不受欺负,并没有真正想成为倭国叛逆。
  “还请使者前去休息。”赵鸣人说道。
  “归顺幕府有什么好谈?”使者开始觉得很不满。
  “这个须得讲给部众们听。”赵鸣人解释道。
  先安顿一下使者,赵鸣人就前去见秦明轩。见面之后赵鸣人讲述了一下幕府前来劝降的人提出的要求,然后试探着说道:“秦殿下,你觉得这事可否能与幕府商量一下?”
  秦明轩脸色阴沉,他声音严肃地问道:“我不知道有什么好商量的。赵统领,这么多年来你吃过一口幕府的饭,领过一文幕府的钱么?”
  赵鸣人此时心里面正洋溢着身为倭国国民的心情,被如此质问,他也呆住了。
  “养珍珠的产业真的是你的产业么?这还不是官家交给你经营的产业,有了这个产业,伊予水军才有饭吃。吃着官家的饭吃饱了,你却想起要当幕府的孝子贤孙。不忠于给你好处的人,却忠于威胁你的敌人。我完全不知道你这忠心到底是怎么回事。”
  秦明轩的话简单明快,也许是身为大宋上层,比较有教养,秦明轩的声音比起镰仓幕府的使者温和好听许多。
  这次赵鸣人依旧感觉到了一丝羞愧,更多的却是一种清醒。他此时也觉得讶异起来,为何自己之前鬼迷心窍般的感觉自己应该归属于镰仓幕府,甚至是那从未谋面的天皇的臣下。他自认是那些人的臣下,也得先被幕府与平安京的朝廷认同才行。到现在为止,赵鸣人也不过是四国岛上的水军统领。只在赵嘉仁手下的时候才被认为是有身份。
  想到这里,赵鸣人完全清醒过来。他苦笑着说道:“被幕府的人一嚷嚷,我竟然生出还身在天朝的感觉。若是被天朝派人这么训斥,我也会诚惶诚恐。”
  秦明轩愣了愣,在他眼里,赵鸣人也许是倭国人,却也是大宋的人。若非如此,秦明轩也不会这么泰然自若的跑到四国这鸟不生蛋的地方来培育珍珠。这个买卖的确很赚钱,却要面对太多背井离乡的艰难心情。
  揣摩着赵鸣人的心情,秦明轩还是感觉不对劲。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说道:“就算是想被招安,也得要做四国的守护。我本以为四国这地方得有百万人口,现在看情况,四国岛顶多二十五万人口。你就算是做了四国守护,却又能如何。现在你起兵也不是为了造反,只是为了守住官家委托给你的产业。”
第143章
强龙与地头蛇(五)
  秦明轩的报告是在大宋328年4月送到杭州,看完秦明轩给的报告,礼部尚书熊裳又拿起三韩的报告。两份报告都不太短,里面包含大量当地信息。最新动向反倒不多。
  报告里面讲,听到“我们没拿过幕府一文钱,没吃过幕府一粒米。养珍珠乃是大宋皇帝委托给我的产业,实在不能上缴”,幕府使者脸都绿了。留下一句‘你好自为之’,便愤然离去。
  在三韩,王滋王子圈了一大块地,用亲兵逼迫农民在上面耕种。在三韩的大宋干部对此大大的不以为然,却也不得不承认,如此暴烈的手段大概是最适合三韩的办法。
  让秘书把文件归档,熊裳继续干别的事情。他准备在第二天晨会时候做个简报就好。与建设红海通道与蒙古入侵天竺相比,倭国与三韩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天一早,熊裳就做了个简报。埃及的鼠疫已经结束,伯颜派人告诉大宋,他同意在红海到地中海之间挖掘一条运河。
  听了这个消息,大宋重臣们都来了兴趣。工部尚书率先问道:“听闻欧罗巴有一亿人口?”
  “大概吧。不过欧罗巴那边比较穷困,物产远没有天竺多。蒙古南下攻打天竺,在天竺北方与当地邦国大战,竟然没能迅速攻下。”
  “天竺很能打么?”
  “好像没有一触即溃。”熊裳讲述着礼部收集到的信息。
  “那我们讨伐天竺南端邦国,岂不是会遇到难以对付的敌人。”海事局局长说道。看得出,海事局只差亲自组织远征军夺取天竺南端邦国。
  熊裳也没有往那个方向引发话题,转而把三韩与倭国的局面讲了一下。就如他所料,没人对此事在意。赵嘉仁也不置一词。
  礼部的事情刚说完,御史台的言官立刻开口,“官家,江宁知府文璋下令对江宁九十一户人家的一万三千多亩土地罚款,每亩罚款六贯。地方上哗然。”
  听了御史台的这个指责,参加晨会的重臣们都很讶异。赵嘉仁则微微笑道:“竟然还有这等事?”
  “官家!现在一亩水田也不过产粮三石。一石粮食两贯,一亩粮食的产量竟然被文璋下令罚的精光。实在是骇人听闻。”
  “文璋敢这么罚,总得有些理由吧。”赵嘉仁问。
  “这……理由尚且不知。”御史台的言官巧妙的避开问题,转而对文璋一通攻击,“粮食乃是国家大事,在文璋治下百姓被横征暴敛,简直是岂有此理。一万三千多亩土地至少能产粮四万石。可不是小数目。”
  听了御史台的攻击,丁飞叹道:“九十一户人家就有一万三千多亩土地,还是至少一万三千多亩土地。还是亩产三石粮食的良田,看来这些百姓可不一般。”
  吏部尚书文天祥本来神色严峻,听了这么一句,脸上露出些笑意。丁飞这厮说话够阴狠的,完全引用御史台的话,就向赵嘉仁强调一些重要信息。只是笑归笑,文天祥心里面并没有真的轻松。通过收十倍税的手段解决土地收购之前,三弟文璋提前告诉过文天祥。这次的事情更大,文璋竟然在信件中说都没说。就如丁飞看到的关键,九十一户人家至少有一万三千多亩土地,文璋彻底得罪了九十一家有钱人。自家三弟是真的胆气豪装。
  被丁飞这么嘲笑,御史台的言官怒道:“官家,这些百姓就算是一等户又如何,他们手里的土地最多,若是让这些人心中不安,天下必然大乱。”
  “嗯。”赵嘉仁微微点头,“你说的有点道理。”
  听了这话,许多人神色都有些变化,如果赵嘉仁不再支持文璋,那意味着文天祥也不再受宠。这可能么?接着众人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杭州到江宁这么近,我们不妨就前往江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看看不就清楚了么。”
  熊裳并没有特别支持哪一边,他眨了眨眼睛,完全搞不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
  之后两天里面,有关这件事的讨论越来越多。以至于礼部侍郎都前来问熊裳,“尚书,听说官家想迁都江宁?”
  “这……”熊裳突然想起好像赵嘉仁的确说过这么一回事,但是迁都是多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是说迁都就迁都。短暂发懵之后,熊裳问侍郎,“怎么会有人想说迁都呢?”
  “江宁本就是高宗的行都,有人说若是官家不想迁都,怎么会如此对待地方豪强。”
  “这……”熊尚书又无语了。打击豪强的理由听着有些莫名,仔细一想却又如此的合理。最后熊尚书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乱说话。”
  赵官家委托军方组织出行,军人的基本训练就是不要拖泥带水,三天里面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消息传来,三天后那些被选中的重臣突然就接到了命令。礼部尚书与吏部尚书都没在出行名单里面,其他的部门大多都有人被点名,并且要求他们在三个小时之内带上出行的换洗衣物,立刻登船。
  赵嘉仁坐在蒸汽船上,心情很不错。江上行船很容易就感觉到开心,特别是知道了这艘新船的龙骨是钢龙骨以及铁骨木壳,他就更开心了。
  看官家在船上下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同时露出发自内心的欢喜。一种重臣因为好奇或者为了凑趣,就请官家批讲一下为何如此开心。
  舰船龙骨主要作用是承重,是船舶,特别是小型船舶的最重要承重结构,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保证船舶结构强度。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
  赵嘉仁只是讲了大宋的船只特点,却没有讲欧洲船只于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赵嘉仁能在127X年就派遣船队劈波斩浪环游全球,有明确的目的地,有经纬度测量技术固然是重要原因。大宋船只比起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船优越的多,则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
  适合用作龙骨的大木头不多,运输更不方便。钢就没这个问题,笔直的钢材可以结合成超结实的龙骨。肋骨是船体内的横向构件。它承受横向水压力,保持船体的几何形状。将铁质船肋与钢质龙骨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船只的主体。与木质龙骨以及船肋相比,重量轻,强度高。加工起来还很方便。
  “大家可能没造过船,那些木料需要专门处理。少则一年半,多则两三年甚至四五年。木料越大,处理时间越长。木料炸裂的几率越高。现在这艘船上用的木料都是板材类小木料。大批量制作,处理时间顶多一年。一艘上万料的大船,也就是造一两年而已……”
  听着赵嘉仁讲述造船知识,重臣中有不少根本不知所以然。也有人只知道个皮毛。工部和机械部的倒是听明白了。懂或者不懂技术的重臣都想明白了,官员一般比官家知道的更多,赵官家与其他官家完全不同,官员想在专业上坑他,大概并不容易。
  船只开的飞快,两天多就抵达了目的地江宁。赵嘉仁叹道:“当年我从江口到鄂州,每天不停的划船,也用了半个月。”
  重臣们知道赵官家的赫赫武功乃是从二十多年前的鄂州开始,不过大宋的官员没有满清的奴化,只有那些真正佩服赵嘉仁的官员才上来称赞。没称赞几句,码头上的军队放行了数人,正是江宁知府文璋以及几名江宁的重要官员。
  “走,下船。”赵嘉仁一挥手,带头下船。
  文璋见到赵嘉仁,立刻行礼。赵嘉仁等礼毕,上前与文璋握手。同时笑道:“来了这么多人,你这边准备的如何?”
  “官家,已经准备好了。”因为激动,文璋的脸有些发红。
  这两人刚说了两句,其他官员已经跟着下船。众人有些见过文璋,有些没见过。没见过的都觉得文家个头比较高,文天祥身高直奔190,文璋也有185。和文天祥那种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相比,文璋倒是浓眉大眼,国字脸。国字脸皮肤容易显得紧致光滑,所以39岁的文璋看着也就是30出头,格外年轻些。
  文璋大大方方请众人出发,码头外面已经停了一溜的马车。三个人一辆车,众人直奔江宁知府衙门。大宋是流官制度,所以官员都不去修建衙门。衙门的房子破损,就扛着。这样可以让人觉得他们清如水明似镜,另外也可以避免一个所谓的‘修了衙门,就要在当地长期任职’的诅咒。
  现在的大宋官府规模快速增加,文璋这边的知府衙门就挺巨大的一栋办公楼。办公楼这边人进进出出,看着很热闹。
  当天住下,第二天一早众人就到了一个巨大的会场。众人都被安排了座位,没多久,就有人被带进来,看穿着乃是普通的百姓。那百姓也不知道周围这么多人是干啥的,怯生生的看了看他们,然后上前给文璋施礼。
  文璋问道:“今日叫你来,乃是让你叙述一下,江宁曹员外家为何抛荒。”
  百姓虽然不知道在座的都是什么人,却也知道事情有些特别。他鼓起勇气说道:“回禀知府,曹员外家为了夺佃,所以抛荒。”
  赵嘉仁早就知道原因何在,所以静静的听着。其他重臣里面不少都是有钱人,稍微一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宋不禁兼并,少量富户拥有大部分土地。为了能够最大获利,富户们夺佃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夺佃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佃户的地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8/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