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692

  听了这个建议,赵嘉仁忍不住叹口气。在东北开辟,赵嘉仁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北大荒的垦荒知青。那是多么伟大光荣正确的案例。而自己的开辟最后还是搞成传统的罪人发配边疆的手段。
  想到这里,赵嘉仁就不痛快。他忍不住问道:“你们可有听说关于犯人从军的建议?”
  兵部的众人都吓了一跳,连忙表示自己根本没听说过。聪明的家伙更是说道:“官家,军队乃是国之干城,岂容犯人玷污!”
  “哼!”赵嘉仁重重哼了一声。他心情不爽,就格外不能容下一些事情。他千辛万苦打造的军队若是再变成贼配军,赵嘉仁那是真的要杀人泄愤了。
  “今年军队扩编吧。”赵嘉仁还是不想对犯人发配边疆的政策表达支持。有些东西一旦被冠以污名,那就极难洗刷。就如大宋军队这‘贼配军’三字,也是因为南宋其实灭亡了一次之后才得到了解决。
  送走了兵部的人,赵嘉仁心中有许多负能量,干脆就先不见别人。正在排解着心中的不快,秘书进来说道:“官家,文天祥前来拜见。”
  “有请!”赵嘉仁心情登时就好了起来。不管文天祥有各种局限,至少在赵嘉仁心中,文天祥还算是有正能量的人。
  文天祥见到赵嘉仁,立刻问道:“官家,我听闻有人说官家不准备与蒙古议和?”
  “你支持与蒙古议和?”赵嘉仁笑道。
  “若是能议和,也未必是坏事吧。”文天祥素来说话很率直。
  赵嘉仁并不讨厌这样的率直,因为文天祥这家伙出身豪富,又是状元,更因为他个性比较清高,并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利益代言人,所以文天祥这家伙便是说出什么来,就可以当做他的理念所在。赵嘉仁对于很多理念颇有容纳的雅量。譬如和平主义。
  见到赵嘉仁不吭声,文天祥继续说道:“不过我也在想官家为何不答应,大概是因为我们夺回灵夏故地之后,蒙古人只怕不会议和了。”
  “不仅是灵夏故地。当年大汉的铁骑所到之处,我们大宋也要收回。那就有了很有趣的事情,和林是一定要拿下的。但使龙城飞将在,霍去病当年的龙城大概就是和林。蒙古大汗忽必烈会答应和林成为我们大宋领土么?”赵嘉仁笑道。
  “和林。但使龙城飞将在!”文天祥叹道。他很快收回心情,问道:“我想问官家,难倒真的不能和平么?当年大汉打下那么大的土地,最后不照样没能坚持住。”
  “大汉虽然没坚持住,好歹是灭在自己人手中。晋朝倒是没有北边的那么多土地,最后什么下场。我大宋在北边连番失败,又是如何。这世间各种轮替,我大宋熬过这次关口,我觉得没有千年国祚,也能与周相比。所以大宋领土越大,就越没事。”
  听赵嘉仁这么讲,文天祥也觉得自己有些孟浪。但是这样讨论大宋国祚,文天祥却发现自己好像有了点感觉,不少人提及大宋的战争与和平,文天祥感觉自己该说话。现在文天祥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明白为何不该说话。
  “官家就准备把战争留到下一代么?”文天祥用了别人的说辞。
第101章
求和与求战(五)
  文天祥回家的时候带了个锦囊,里面是赵官家送他的二十粒珍珠。便是以文天祥的眼光来看,这些珠子品质也相当不错。在马车上,文天祥很想回家。每次见到赵官家和秦皇后在一起的样子,文天祥就忍不住觉得家庭的好处。
  作为江西大地主的嫡长子,文天祥自幼富贵。少年得志考上状元,更是蓄养美妾歌妓,声色犬马。乃是颇享受之人。二十颗上等珍珠不便宜,对文天祥也不是无法承受的东西。然而秦皇后递给赵官家一锦囊珍珠的时候,举止神态非常单纯。要一袋珍珠,便给一袋珍珠。毫不刻意。
  文天祥看得出秦皇后有事情找官家,拿到礼物之后立刻告辞走人。回到家,没等文天祥掏出珠子,就见家里一楼客厅里面有不少礼物。现在已经是12月,马上就要到元旦,正常情况下都要互相走动。文天祥属于那种不怎么正常的人。
  有钱、能干、身为官家器重的重臣,文天祥有资格任性。他并不喜欢与很多人来往。礼尚往来,文天祥这么孤傲,其他官员也没理由向文天祥低头。眼前的这么多礼物一定有问题。
  送珠子的事情被延后,文天祥就问起夫人这是怎么回事。
  “突然来了好些人带了礼物,我也不好意思把他们拒之门外。”文夫人答道。
  “咱们家不缺这些东西。下次千万不要收那些别有居心之人送的礼物。”文天祥埋怨起来。
  文夫人被这么讲,本想咬咬牙认了。可她还是没能忍住,“官人,你给朝廷做官,别人家都有些亲朋故旧,咱们家却是没有。咱们孩子除了同学之外,竟然没有别的青梅竹马。”
  “同学有什么不好。我看那些孩子们各个上进。”文天祥对夫人的看法并不能接受。
  文夫人这下可不乐意了。只是朝廷的公务也不由她做主,于是文夫人愤愤的起身,“明日我就让人把这些东西送回去!”
  “收都收了,送回去又有什么意思。”文天祥叹道。说完,他站起身闹出锦囊递给夫人,“这是官家送的礼物。放心,官家别无居心。”
  结果锦囊,文夫人撂下一句,“官家怎么会没居心。他是想让你继续效忠朝廷。”
  说完,文夫人拿着锦囊上楼而去。
  夫人的话让文天祥难以反驳,成年人的世界哪里会真的没有居心。但是文天祥并不愿意向夫人的看法妥协,他在一楼对着拾级而上的夫人大声说道:“官家表达完善意之后,此事就已经了结。其他人表达善意,是为他们下一步做铺垫。两者还是大大不同!”
  文夫人听完之后暂时停下脚步,就在文天祥觉得夫人会转头说点啥,却见夫人一声不吭的继续上楼,把文天祥一个人丢在楼下。
  第二天一大早,文夫人就把熊裳尚书的夫人请来。文天祥就见熊夫人带了一条黑白花色的狗狗,狗狗以异常的聪慧与安定状态,在客厅门旁蹲坐。静悄悄的看着两位女性欢快的讨论着珍珠的成色,应该怎么加工。文天祥离开的时候忍不住又去看了那黑白色的狗,这次狗狗从蹲坐的姿势变成了趴在地上。它不吠,不叫,仿佛一件很好看的装饰家具一样静静待着。
  看到文天祥注视自己,狗狗也用聪明的目光回望文天祥。出门的时候,文天祥的脑海里还是别人家狗狗那和善的目光。这位见多识广的男子心中忍不住生出疑惑,他家以前养的是不是都是假狗。
  等到下午回来,文天祥发现夫人已经换了一对珍珠耳环,正喜滋滋的招待客人。见到李庭芝这位客人,文天祥登时就有些警惕起来。
  两人坐下,李庭芝先寒暄几句,接着就谈起现在的朝政,“我现在已经致仕,终于能够清闲下来。”
  对这么一个切入点,文天祥忍不住回想起李庭芝之所以致仕的原因。赵官家推行标准致仕时间,当时规定为55岁。当时的南昌知州李庭芝对抗土改,就顺利致仕。被制度性的解决掉。这个手段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李庭芝继续发表着冠冕堂皇的道理,“官家本就是大宋丞相,现在他不任命丞相,还是实施相权。我觉得官家太过于辛苦。”
  文天祥看着李庭芝,心中有许多念头翻动。
  里听着看着文天祥若有所思的表情,试探着说道:“若是按以前的制度,文兄弟做过这么多差事,回到朝中至少也是执政。”
  听到这里,文天祥忍不住点头。昨天他去见赵嘉仁,两人啜饮着红茶,很坦率的聊着话题。赵嘉仁说道:“瑞宋,我知道很多文官希望我能和大宋其他官家一样什么都不懂,好被他们欺瞒。”
  文天祥现在还能记得一股电流从尾巴根直冲天灵盖的感觉。这样的指责已经可以归于欺君之罪,大宋虽然不以言论杀士大夫,却不是不杀士大夫。欺君之罪即便不杀头,也是革职流放。绝非普通小事。
  “你不用慌,如果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大概还会生气。既然知道了,我当然就不会生气。”赵嘉仁微笑着说道。
  文天祥当时问道:“官家若是觉得那些人不忠,便请公布其恶性,将其发配边疆。”
  “说起发配边疆,我其实有个心病。有人提起要将犯人发配边疆,但是我觉得这不适合。当年犯人从军,已经弄出贼配军的称呼,加上刺字。军人地位一落千丈。若是我大宋提起边疆,想到的都是各种犯人所在的地方,那谁还愿意去边疆建功立业。你想唐宋之时,守边虽然辛苦,却是建功立业的所在。提起边疆,那就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后文天祥与赵嘉仁谈论的就是这些正事,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开始来煽动文天祥了。
  微微点头间,文天祥还轻捻着胡须。看到文天祥这般模样,李庭芝露出了喜色,“看来文兄弟是想做丞相。”
  “大宋官员,谁不觉得丞相地位尊崇。”文天祥笑道。昨天的时候文天祥问了个问题,‘赵嘉仁是不是想把战争传到下一代’。现在文天祥才明白自己的真心想法,他是有些担心赵嘉仁会把大宋当下的局面传到下一代。
  在下面做官要的是功绩,当丞相就不考虑这个。丞相们肩上的责任是解决地方官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制定朝廷的大政策略。政策有效,下面自然有政绩。有了政绩,丞相的地位就会稳固。
  现在赵官家自己担任丞相,还干的非常好。以文天祥在两淮路所见,至少农村生丝产量暴增,在黄河故道附近,棉花种植也开始普及。百姓们收入提高的极快。用交钞替代铜钱的政策同样大获成功,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就得卖出去才行。有了供销社,农民赚到了钱,也把钱给花了出去。这一进一出,经济立刻就活跃起来。
  以前是官家需要依赖文臣治国,需要依赖武将打仗。现在大宋的局面变成文官靠官家的政策获取功绩,武将靠官家的指导获得胜利。等于是乾坤逆转。若是这局面再延续下去,士大夫与官家共治天下的传统就被彻底打破。
  心中的这层窗户纸被戳破之后,文天祥思路再无窒碍。他对满脸期待的李庭芝说道:“李兄,却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想恢复丞相。”
  李庭芝当然不会交底,他笑道:“有这想法的人虽然多,但是官家若是不答应,我等也没办法。还得大家先志同道合才行。”
  “我这人胆小。让我领头,我定然不会。”文天祥笑嘻嘻的就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李庭芝眉头微皱,他和一些人是希望文天祥能够蹦出来挑头的。不过他们也知道文天祥不是傻瓜,现在至少文天祥不反对,就算是很好的进步。
  文天祥不屑很多官场上的事情,这不等于他不会这些手段。很好的把李庭芝打发走,文天祥坐在沙发上,心里面非常欢喜。抓住了朝廷的某种趋势,就如同开了天眼一样。这次的豁然开朗还包括了现在大宋的局面。那就更加令人满意。
  点了根雪茄,文天祥靠在沙发上按照之前的思路考虑下去。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办法更支持现在的模式,或者是支持以前的大宋传统模式。现在蒙古人依旧对大宋有一定威胁,赵官家兼了丞相,文天祥觉得心中有底。不管遇到什么局面都不会让他感到害怕。
  不过与大宋的传统模式相比,外敌不让大宋感到恐惧。这样强势的官家就有点令人恐惧。
  过去三十年间,大宋只有两位真正的丞相。一位是在临安总投降之后执政的赵嘉仁,另外一位就是被认为导致临安总投降的贾似道。贾似道在台上的时候,可是与那些强势的丞相一样,给群臣制造了许多压力出来。贾似道是因为坏了大事,这才被罢相。赵官家不得不让出丞相的大权,那又得发生什么样的大事才行?
  贾似道并没有心灵感应能力,所以他不知道此时文天祥对他的评价。如果文天祥敢当面指责贾似道导致了临安总投降,贾似道一定会坚定的反对。在贾似道看来,如果没有他当年前去守鄂州,临安总投降的局面只怕会更早爆发。贾似道也曾经反思过自己的执政,他觉得自己当年唯一的错误只有一个,那就是小看了赵嘉仁。
  时间让贾似道能够逐渐摆脱了情绪化的考虑,他这两年的反思与前些年完全不同。贾似道承认自己心胸气量还是不够宽大,他此时正在用自己的经历给长孙讲述从政的要点。
  “大郎,道德经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争名利,只做事情本身。我原本觉得这就是瞎吹,然而我这两年突然恍然大悟,我为相之时实在是为名利所困。”
  贾唯信听的认真,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对于那些具体发生过的具有明确指导路径的故事非常有兴趣。虽然爷爷讲述的事情陈义过高,贾唯信还是听的津津有味。
  “大郎,你觉得我当年最大的错处在哪里?”
  “还请阿祖告知。”贾唯信可不愿意直接指责爷爷。
  “我当年的最大的错处就是心胸不广,不能容人。所以自己要独相,绝不肯与人共享权力。当年也不能说我这么做都是错,那些想当右丞相的人也是被名利所困之辈,让他们当了右丞相,还不如我一人独相。”
  贾唯信当了这么久的官,那些被名利所困之人见过太多。所以他非常赞同自己爷爷的观点。
  “但是我当年就没看出赵嘉仁的才干,虽然他当年每个月为朝廷缴纳十二万贯铜钱,我觉得他太能干,不能委以重任,以免威胁到我的相位。却全然没看到赵嘉仁为朝廷做了多少贡献。别人能干到赵嘉仁的一成,就能得到十倍与他的官位。我这就是在欺负人!”
  回想过往,贾似道的声音里面没有什么遗憾失落,只有淡淡的惆怅。贾唯信认真听着,他自己对如何选择合作者,如何提拔部下也有很多困惑之处。自己的爷爷乃是最好的老师,至少是可以借鉴的人。
  “我当年若是肯让赵嘉仁当右丞相。就绝对不会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我私心太重,最后还是被私心所累。”
  贾唯信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阿祖,赵官家当年也是藏了实力的。他当上右丞相,也未必就真的会把全部实力用出来。”
  “你这想法就是以当下的结果反推。他若是当了右丞相,就必须得用出他的全力。若是临安总投降的时候,赵嘉仁落荒而逃,等他组建福州朝廷之后又威风八面,每战必胜。天下人怎么看他?是觉得他乃是挽救大宋之人,还是觉得他是个阴险狡诈,不惜出卖朝廷的奸贼!”
  在贾唯信看来,赵嘉仁夺取权力的道路简直是一气呵成。好像权力天然就该属于他,连上天都在帮助赵嘉仁。现在听了爷爷的讲述,贾唯信也觉得眼界大开。赵嘉仁能够夺取皇位,是因为天下都觉得赵官家乃是忠义之辈。是大英雄。他这一生能被批评的大概就是夺取皇位这件事。
  但是这毕竟是赵家的事情,赵官家的功业配得上皇帝的地位。而且杨太后与小官家都没死,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赵嘉仁本人的品德。他其实完全可以玩弄手段,让杨太后与小官家死去,再顺理成章的继承大位。
  现在看,赵官家的道路之所以这么顺利,恰恰是因为别人试图夺取赵嘉仁的功劳,反倒让赵嘉仁摆脱了狗咬狗一嘴毛的窘境。就如贾似道所说,如果赵嘉仁当上了大宋右丞相,他大概就得主持和南侵的蒙古军决战的责任。以赵嘉仁的军事才华,定然不会发生临安总投降的悲剧。
  思忖了一阵,贾唯信问道:“阿祖,若是赵嘉仁大胜,岂不是要以左丞相相酬么?”
  “若是我全力推荐赵嘉仁做右丞相,便是有人让他做左丞相,他就能做么?即便我当时不得不退,不比现在要好上万倍么!再说大宋三百多年来,换了多少位丞相。我便是下来享福,不比现在强上百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