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92

  赵嘉仁继续讲道:“蒲家在泉州屹立不倒,是因为他控制了航线。太多人从他的航线里面捞到了好处。胡家也许可怜,不过别人再可怜,还能比自己凭白损失了钱财更可怜么?人心就是如此。我可以向徐知州保证,若是蒲家失去了航线,曾经与蒲家关系莫逆的人立刻就要状告蒲家勾结海盗,要将蒲家除之而后快。你信么?”
  徐远志听了这话之后心里面一阵翻腾,他最初见到赵嘉仁的时候,觉得这孩子虽然性子急,办事太过于一厢情愿,却还有少年人特有的朝气与单纯。随着一天天的成长,赵嘉仁已经成为一名官员,还是冷酷无情的官员。热血之辈无论如何是不会讲出这般看法的。
  思忖片刻,徐远志问道:“难倒赵提点是想对蒲家航路取而代之么?”
  赵嘉仁很尊敬徐远志,徐远志看问题非常透彻,而且不怎么喜欢和赵嘉仁打官腔。不过被徐远志问的如此尖锐,赵嘉仁也觉得自己有些不舒服。虽然徐远志说的没错,赵嘉仁就是要控制南海的航线,他甚至幻想过控制整个世界的航线。
  然而想做到这些,赵嘉仁要面对的敌人并非是蒲家,有太多比蒲家更强大的敌人正潜伏在暗处。此时向徐远志明确表达心思,很可能就会让徐远志成为自己的敌人。
  正在尴尬间,徐远志倒是率先叹道:“我也不管是谁控制航路,只是想到自己居然无能为力,心里面就郁闷。”
  见徐远志表示了友善,赵嘉仁笑道:“徐知州,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寡不能敌众。我们现在人数少,船只、人手都不如蒲家。徐知州,请稍安勿躁。再等一年多,我们定然能掀翻蒲家。”
  徐远志觉得赵嘉仁是在安慰自己,不过转念一想,赵嘉仁修建灯塔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襄助航运。然而费劲力气修建完灯塔,最后赵嘉仁调任之后凭白让蒲家得了好处?怎么看都不像是赵嘉仁能做出的事情。
  想明白了这个关节,徐远志点点头,有些恶狠狠地说道:“善恶有报,蒲家作恶多端,定然不会有善终。”
  见徐远志表明了态度,赵嘉仁心里面非常高兴。泉州倒也罢了,若是福州知州最后也被蒲家收买,赵嘉仁可会非常被动。
  日子过得飞快,宝祐四年过去,宝祐五年年到来。春去夏至,秋去冬来。宝祐六年也到了。宝佑六年一月刚过,震动大宋消息就传来。蒙古大汗蒙哥帅军南下,对大宋发动了进攻。
  看完贾似道发来的私人信件,赵嘉仁抬头看了看还挺精神的信使。这位信使是乘坐赵家的船来的,自然没有受罪。很明显,他并不知道信里面写了什么,所以看不出有丝毫的震惊。
  赵嘉仁提笔刷刷点点的写了回信,把信交给信使,赵嘉仁说道:“请告知贾公,我知道了。”
第二卷
提剑登舟赴湖川
第001章
宝佑六年开始了
  宝佑六年二月,福建还是颇冷。福州知州徐远志手扶后船楼上的栏杆,看着新船在海上航行。海风凛冽,徐远志官服外面套一件薄薄的棉大衣,头上戴了顶棉帽。因为裁剪得体,很有飒爽的军人感觉。
  赵嘉仁的穿着与徐远志差不多,他在宝佑六年二月已经虚岁十八,不再是个孩子。徐远志身高大概180,赵嘉仁比徐远志稍微高了一点点,大概有181。虽然身材显得纤细,因为保持锻炼,一点都不瘦弱。
  徐远志看到水手们忙忙碌碌,就非常赞叹。作为内行的赵嘉仁看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是一艘排水大概350吨的三桅帆船。赵嘉仁采取的是英国模式,‘重炮’炮位设在甲板下面的炮舱。此时赵嘉仁最‘重’的炮是三斤炮,因为有徐远志在船上的缘故,并没有装上船。甲板两侧每一边都装了七门一斤炮,此时也没有让徐远志看到。徐远志唯一能看到的只是船头与船尾上的一门一斤炮。
  在徐远志看不到的水下,船体呈现流线型。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学习,徐远志不懂这些。但是他能感受得到这艘新船的速度的确不一般。船上的水手们精气神也与其他船对的水手不同。
  稍微紧了紧棉大衣,徐远志赞到:“赵提点,这船的确好。”
  见到徐远志喜欢,赵嘉仁也笑道:“若没有徐知州相助,我们可弄不到这些木料。”
  在一个州城有没有知州相助会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福州有很强大的官办造船厂,这些官办造船厂的仓库里面有大量合用木料。有徐远志相助,赵嘉仁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木料。在此之前,赵嘉仁就没有如此机会。谢无欢之所以迟迟不肯加入赵嘉仁的队伍,就是因为他知道赵嘉仁弄不到合用的木料。
  新船下水,赵嘉仁巴巴的请徐远志乘船,就是要向徐远志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见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同,徐远志也很高兴。他笑道:“即便有好木料,也得能造出好船才行。”
  此次航行,船从福州开到了泉州。没有进港,直接从泉州又开回了福州。一路上白天晚上不停航行,晚上整夜都能看到灯塔。有了这些灯塔指引,船只在海上的航行非常顺畅。
  “赵提点,你兴修灯塔,耗费极大啊。”徐远志发自内心的讲。虽然灯塔修成之后出资人每年可以分到一部分灯塔费,但是前期的投资却是实实在在。看现在的税收局面,想完全回收投资,没有十年八年大概是没希望的。
  赵嘉仁笑道:“福建路义民如此之多,以前真的没想到”。宝佑五年,也就是去年。卖除虫菊就净赚了十万贯,以赵嘉仁母亲为首的一支纺织技术攻坚队伍总算是攻克了用棉花纺纱的难题。水力纺纱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效率。织布的难度并不比织绸缎更高。嘉兴府的赵嘉信种了一千亩棉花,运来的五万斤棉花织成布匹,在福建以及江南东路疯狂销售。
  更重要的是齐荣前后共借给赵嘉仁二十万贯钱。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支持,赵嘉仁勉强支撑住了他自己的财政问题。在海上混饭吃是挺危险的行当,一个人一年得有四五十贯收入才行。赵嘉仁手下有一千多多号人,开支极为恐怖。
  从泉州向北直到江南西路边界,在沿岸修起了灯塔。靠的可不是赵嘉仁出的钱,而是沿海的各县免费出地出力,还有当地深明大义的商船船东以及当地富户提供资金。在霞浦,当地富户甚至捐了七万贯。修灯塔只让赵嘉仁稍稍倒贴了点钱而已。
  听赵嘉仁说的谦虚,徐远志叹道:“我也曾到过木兰陂,给钱四娘上过香。福建路义民的确很多,只是福建路如赵提点这般能做事的官少见。”
  赵嘉仁呵呵干笑两声。他知道自己很能干,但是当家才知柴米贵。若没有赵家的背景,若是没有远超这个时代的经营内容,他根本不可能几年内就折腾出偌大规模。然而赵嘉仁此时心中很嘲讽的想,‘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他的若大产业完全是负债经营,只要稍有差池,资金链断裂。大概立刻就是彻底崩溃的地步。
  船只很快回到了福州。赵嘉仁一回到家,他母亲就喜道:“你大嫂生了个男孩。阿弥陀佛,赵家有后啦!”
  赵嘉仁自然欢喜,不过欢喜了不到几秒。赵嘉仁想到的竟然是母亲必然是从大哥来信中得知的消息。既然大哥给母亲写信,也必然给赵嘉仁来信。然而赵嘉仁的母亲一面为长子欢喜,一面给三子赵嘉仁讲起成亲的事情。赵嘉仁承受不了,准备起来逃跑。看儿子还是冥顽不灵,赵夫人叫住逃跑的赵嘉仁,“先别走。你大哥给你的信在这里。”
  打开信,前面自然是赵嘉信写他得了儿子的欢喜,不过信里面的大部分内容还是和正经事情有关。王家看到每亩棉花的收购价是粮食的两倍,就准备拿出一百顷土地种植棉花。当地还有些地主也看中王家的利润,同样准备种植棉花。算起来大概有一百五十顷,一万五千亩。赵嘉信不知道赵嘉仁能否处理如此之多的棉花。
  另外则是杂交黄豆纯化失败,赵嘉仁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一阵沉重。这个项目是他哥哥赵嘉信真心喜欢的工作不知道此次失败对他得有多大的打击。
  继续向下看,赵嘉信却表示自己很伤心,却没时间停步不前。在之前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更多杂交培育,这些新的杂交黄豆里面有些展露出很好的趋势。赵嘉信觉得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必然有成功的一天。赵嘉信还准备对棉花进行筛选,看看能不能让棉花的产棉量得到大突破。
  自家哥哥还真的是个人才。赵嘉仁感叹不已。既然哥哥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毅不拔,赵嘉仁也不废话。他提起笔给哥哥回信,对于育种的事情,赵嘉仁提出若是能在得到满意结果的话,下一步就进行矮杆作物杂交实验。不管是黄豆或者是棉花,杆越高,生长的时候就需要吸收泥土中越多的营养。
  写这些的时候赵嘉仁觉得很自然,仿佛他大哥此时已经解决了生产良种的工作。赵嘉仁觉得以大哥的态度,完成工作仅仅是时间问题。
  讲完了技术方面的工作,赵嘉仁告诉哥哥,他们最近几年需要的是现钱。凡是置办固定资产的行为都是浪费。能租就租,能合作就合作。只要熬过这个阶段,想买多少地的钱都不是问题。
  写可以这么想,赵嘉仁对大哥赵嘉信能否接受这个观点心里没底。对于中国人来讲,购买土地是永远没错的选择。大哥现在已经有了儿子,他就算是不为了自己,为儿子购买土地的想法总是会有。但是这是宋朝,赵嘉仁不可能通过网络或者手机和大哥进行充分的交流。
  把信封好,赵嘉仁准备新船整备后出航的时候发出去。
第002章
如约参战
  宝佑六年四月,李鸿钧远远看着挂着蒙古旗号的巨大船只,又抬头看了看天空。此时船上各种口令不断,接战前的警钟更是响个不断。然而李鸿钧这位福清县穷苦读书人家庭出来的三十岁中年男子却充耳不闻。
  这是李鸿钧参加的第一次战争,也是他第一次抵达淮南东路这么靠北的地方。李鸿钧只觉得心脏扑通扑通跳的厉害,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晴朗的天空仿佛被蒙上一层灰色。
  一支有力的手按在李鸿钧肩头,李鸿钧扭头一看,却见福建路提点刑狱赵嘉仁的右手就搭在李鸿钧肩头。片刻间,李鸿钧觉得眼前的灰色烟消云散,整艘船上鼎沸的人声也传入他的耳朵里面。
  收回手臂,赵嘉仁扶着栏杆向下看。所有炮组人员全部到位,操帆手也都到位。战斗部队此时已经上了甲板,大概只有厨师这种非战斗人员才留在船舱里面。
  贾似道记得之前他与赵嘉仁的谈话,那时候赵嘉仁还只是福清县县尉。年轻的赵嘉仁预言了蒙古人南下之后,向贾似道表示将会在战争中支持贾似道。蒙古南下之后,益都(山东)行省长官李璮也南下,进攻海州与涟水军,并且在海上击败了宋军水师。于是两淮安抚大使贾似道上表朝廷,请福建路提点刑狱赵嘉仁前来助阵。现在,赵嘉仁以及赵家船队的精锐集结在这里。
  伸出左手挥了挥,赵嘉仁的亲随立刻递上一个喇叭筒。赵嘉仁拎起喇叭筒喊道:“全体都有!立正!”
  四月的海州,也就是后世的连云港此时阳光明媚,东南风并不算烈,船只很惬意的轻轻摇摆,水手们可以很自若的站立在甲板上面。
  “全体都有!立正!”宣传委员巨大的吼声传遍了全船,片刻后,所有水手们都在岗位上立正。除了少数人,譬如第二近战战斗队队长月莲微微打了个哈欠,用手轻轻理了鬓角的一缕长发。绝大多数参战战斗的人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战争,他们都认真的等着听赵嘉仁的战前训话。
  “你等并非今日才随我出海打仗,自然知道我们所到之处,还无人能敌。”赵嘉仁声音洪亮,通过喇叭筒,足够让全船的人都能听清楚。“我等打仗讲的是纪律,大家已经苦练数年,此时要做的只是怎么练的就怎么用。今日在船上的,都是自愿前来。既然敢来这里,便不要多想。大家都知道,想太多,反倒是死路一条。”
  全船上紧张的人可不止李鸿钧一人,大家面对海盗已经打出了经验,打出了信心。然而对面出现的八条蒙古军大船无一不是看上去就有五六千料的大船,比起此次前来的四艘赵家船只大了许多。光是看到那些庞然大物,众人就无法不紧张。
  “我告诉你们,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送死。只要我们怎么练的怎么打,今日就必然全胜。等你们老了,在家烤着火吃肉的时候,你们的孙子会问你们,宝祐六年打仗的时候你们在做。你们可以挺起胸,大声告诉你们孙子。宝佑六年打仗的时候,你们跟着福建路提点刑狱赵嘉仁在海州外海上大杀蒙古人呢!”赵嘉仁说完之后,发觉部下们并没有如同电影里面听的热血沸腾。他也不在意,反正他该说的已经说了。
  赵嘉仁对下面打了个手势,见到示意的宣传委员随即怒吼道:“杀!”
  “杀……”下面的应和并没有如同以往那样整齐有力,有些人满心想法,晚了一两秒才想起跟随着喊叫。
  “杀!”宣传委员继续怒吼。
  “杀!”所有船员都跟着喊起来,此次效果不错。
  “杀!”宣传委员再次怒吼。
  “杀!”所有船员的应和又整齐又有力。
  赵嘉仁喊了最后一嗓子,“准备战斗!”就把话筒交给了身边的亲随。仿佛是在应和旗舰,没过太久,其他三艘船上也隐隐传来‘杀’的共同呼喊。这呼喊意味着舰队进入了战斗状态。
  对面的蒙古水军八艘大船排成一排向着赵嘉仁的四艘船只前来,一直跟随着赵嘉仁船队的两淮路几艘战船飞快的‘按照’战前制定的方略离开战场。
  赵嘉仁下令,“抢占上风头,绕到蒙古船队侧面去。”舰队四艘船组成的船队随即服从了命令。赵嘉仁专心指挥战斗,那帮有了些初级物理学以及几何知识的人员已经能够合理的操纵船舵。
  命令得到了很好贯彻,赵家船队只要和敌人侧翼相对,就能够充分利用侧舷火炮给敌人凶狠的杀伤。船队划了个漂亮的弧线,走着之字形,准备抢占上风头。
  没想到蒙古船竟然采取了同样的抢占上风头的战术。中国式硬帆非常好操作,可以轻松的吃八面风。看着蒙古船队有些笨拙的执行了正确的决定,赵嘉仁忍不住赞道:“不错么!”
  在赵嘉仁知道的南宋史,还有他在南宋时代得知的战争结果。蒙古虽然作为北方政权,他们的水军对上南宋水军的时候根本不虚。此次蒙古海船的应对就能看出这帮蒙古水军队训练水平很高。
  “校长。接下来怎么办?”李洪钧也看出问题所在,急忙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赵嘉仁笑道:“既然蒙古人比占城海盗强,我们就不要用打海盗的经验来打蒙古人。他们和咱们抢风,咱们就和他们比着兜风。”
  有了命令,赵家船队就和蒙古船队开始比兜风。两军从上午互相发现对方之后,就一个劲的开始兜风追逐。兜到傍晚,双方才各自离开。直到看不见对方的船,赵嘉仁命令四艘船的指挥员来到旗舰上。
  “校长。有几次蒙古人的船多有些落单,我们为何不围上去打?”刘猛抢着发言。
  “咱们的船上才多少个人?若是前期不能充分发挥咱们的优势,等到近战之时,我怕咱们的人吃亏。”赵嘉仁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众指挥员们能理解赵嘉仁所担心的事情。赵家的船队来了四艘船,两艘是三百多吨的新船,还有两艘一百多吨的船。与蒙古水军相比,这个规模的船上人员数量必然就会吃亏。
  “可咱们就这么和蒙古船兜风?”刘猛不甘心的问。
  “兜风有什么不好?咱们操船可比那些蒙古船轻松的多,要是蒙古人肯和咱们继续兜风,兜几天之后,他们大概就会先累倒。那时候咱们就可以轻松的取胜。”赵嘉仁心情愉快的讲述着美好未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