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3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2/692

  “参谋长,你和通讯员一起去后面的师部指挥。我现在就到前面的师部指挥。我们宋军绝不可能被蒙古人打垮。自从官家建军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输给过蒙古人。以前不会,这次也不会!”
  说完,郑捷大踏步向前,甚至连警卫都没招呼。警卫们正被郑捷的话震撼,直到郑捷迅速走出去快十步,警卫员们才带着英雄的激动,快步跑着跟上去。
  此时,前线的战场已经完全陷入乱战,一边是宋军军官们一面毫无意义的高喊着让部下向自己靠拢,一面用手枪对附近的蒙古骑兵射击。而蒙古骑兵们有些居高临下用马刀劈砍宋军,用骑枪戳刺宋军,还有些比较靠后的则用骑弓一个劲的射击。
  近战中,蒙古的铠甲就显出优势来。宋军的刺刀并不足以非常有效的击破蒙古铠甲,而蒙古的武器则可以很有效的对宋军进行杀伤。惨叫声,呐喊声,兵器的碰撞声,枪声,在战场上搅成一锅粥。便是遭到了混战,进行了大量此类训练的宋军前排和中间部队依旧顽强的奋战。并没有立刻崩溃。
  当郑捷好不容易将后排指挥起来,向着混战的战场上进发,那些冲的靠前的蒙古军很快就遭了秧。高高在上的他们成了步枪的靶子。
  而蒙古军看到事情不对,立刻如同海潮般撤下。那些骑术精湛的蒙古骑兵们甚至还顺手抄起散落在地上的宋军武器,甚至还抓了些宋军俘虏。郑捷没想到蒙古军的反应居然这样果断,整个人也是懵了。
  这是曾经出现过在情报中的蒙古军,他们坚定、狡诈,骑着吃苦耐劳的蒙古马,遇到机会就会发动毫不迟疑的进攻,一旦遇到战败的危险,他们又会毫不迟疑的撤退。并且饿狼般的准备下一轮进攻。
  赵官家建设的宋军中曾经是这样宣传蒙古军的。然而临安总投降与黄河战役,让宋军觉得蒙古军是一支只会耀武扬威冲阵的军队。对他们的狡诈与坚定顽强再没了主要认知。
  此时地上剩下的是成千上万的尸体,有蒙古军,更多的是宋军的。数量堪比宋军的则是蒙古牛群的尸体。当然,此时还有些发狂的牛依旧残存,正在试图继续攻击战场上的宋军。而宋军腾出手来,就用排枪击毙这些冲破宋军阵线的罪牛。
  五天后,杭州的赵嘉仁接到了消息。两个师的宋军遭到了蒙古军火牛阵的攻击,伤亡上万。除了有师长受伤之外,宋军的指挥员伤亡过百。整个兵部完全陷入了无语之中。大家都没想到郑捷这样的名将居然宰了这么大的跟头。
  更令大家意外的是,掌握了战场的宋军最后只是简单地说蒙古军遭到重创。并没有说到底伤亡了多少人。那些比较聪明的家伙已经明白,只怕这场战斗中伤亡的蒙古军数量远低于宋军。
  原本郑捷手里有五万军队,兵部认为郑捷有可能攻破大都城墙。现在郑捷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远离直沽寨三百里外的大都作战,大家都认为郑捷做不到,也不该这么冒险。也就是说,这次作战失败了。
第005章
张家之战(一)
  兵部的会议室里面气氛很糟糕,宋军在十年前还曾经出现过十万军崩溃的局面。可那是以前的宋军,现在的宋军乃是赵官家一手创立。这支军队曾经解决过蒲家,清洗过大食人,收复交趾,摧毁占城,开辟暹罗。在于蒙古人的战斗中,从来没有落过下风。
  此次战斗中上万的伤亡和以前宋军的伤亡相比并不大,却是赵嘉仁建立的军队有史以来的最大损失。所以大家都没说什么,在尴尬的沉默中甚至有人问道:“官家,若是你遇到这样的局面,会怎么应对?”
  赵嘉仁的回答非常简单,“不知道。”
  这么一个尬聊之后,气氛更加尴尬。所有人都不愿意再说什么,大眼瞪小眼之间,兵部众人看到的都是互相之间困惑的表情。对这种从所未见的局面,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赵嘉仁看着兵部的反应,他感觉兵部已经靠不住。本不想说话的他率先打破沉默,“诸位,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一直反对结果导向的模式。如果只论结果,那人人都该杀。此次的战败,自然要调查,却不能因此而影响继续作战。”
  听了这话,兵部里面倒是恢复了一些生气。郑捷当了这么久的兵部总参谋长,和他关系不好的人有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数量更多。赵官家的话证明他没有追究郑捷战败的打算。这就等于是保住郑捷的性命。
  “我没有在前线,所以不好说什么。当下重要的是两件事,第一就是不能让战败的结果影响到接下来的战斗,第二就是我们之前的布局不能受影响。特别是我们之前定下来的决定。通济渠要重新挖通,情况如何了?”
  听了赵官家把话题转移到别的方面,那帮担心赵嘉仁会抓住不放的兵部人员终于放下了心。至于原本就不担心的家伙更是心里面责备自己对赵嘉仁的误判。赵嘉仁的做事方式是那种永无终结的模式。任何一个阶段的终结都只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石,赵官家从来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在功劳上安然高卧。以前的时候,大伙都觉得赵官家的激进简直是折磨。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这种不断前进实在是太好了,至少失败者不会被无穷尽的追究。只要朝廷还在前进,大家就不会失去机会。
  负责通济渠测量工作的负责人员立刻回答,“官家,测量工作已经完全结束。黄河南下之后,河南与淮河流域之间的运河河渠全部被毁。那可是从汉代到唐代之间花费几百年时间的积累。我们测量的结果,这土石方的量太大了。”
  “不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陆路运输成本太高,效率太低。非得运河才行。你们觉得需要多久才行。通济渠按照现在的局面,得挖十年。倒是山东的运河也许能快些,四五年就能完成。”
  听了这样的大实话,兵部里头的不少人都捏了把冷汗。十年时间可是非常久的时间,这么给赵官家说话,无疑会触怒赵官家。没想到赵嘉仁听了之后竟然毫不生气,他点点头,非常认同地答道:“很好。这个得开工。部队的测量部门需要全力配合。”
  谈完了这些工作,赵嘉仁就离开了兵部。坐到马车里,关上车门,赵嘉仁这才重重的哼了一声。兵部的表现让他很失望,对于战败的反应实在是太慢太慢。可赵嘉仁也只能生闷气,之前的宋军没有任何资本面对失败。在大宋建立后的几百年中,宋军一直在战斗,但是战斗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真正有了胜利信心,也就是最近的几年而已。
  马车前行,赵嘉仁在心里面不断给宋军找理由。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这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在21世纪,全球能打的军队没剩下几家。21世纪的基本看法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全球最能打的军队。然而看这些军队的历史,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是经历过极为残酷的战争,有过许许多多失败。在尸山血海里面积累起了经验。
  赵嘉仁的宋军和之前的宋军并不相同,这一支全新的军队当然也要经历风雨,逐渐成长。想到这里,赵嘉仁觉得心中敞亮许多,更多有利于宋军的理由出现了。譬如,要是以前的宋军,被敌人破阵之后,又遭到骑兵冲进阵列近身攻击。其命运必然是崩溃,然后遭到敌人追击歼灭。
  然而现在的宋军便是遇到了这样不利的局面,却还能坚持基本阵型。步兵们依旧在奋战,最后先撤出战场的是蒙古军而不是宋军。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赵嘉仁感到满意。他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告知前线的宋军,对这样的战斗意志进行表扬。若是宋军失去了这样的坚定,那就没了身为军人的价值。
  在赵嘉仁对宋军的优点进行总结的同时,在蒙古的大都,一场欢庆胜利的宴席正在为凯旋而归的伯颜大帅召开。会场上的伯颜大帅依旧是淡然的表情,那些真心或者假意的赞美并没有让伯颜大帅表现出丝毫的不同。
  等宴席结束,忽必烈将伯颜招到后面说话。忽必烈带着喜色说道:“这次大胜,说明宋军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汗,臣以为宋军很了不起。”伯颜淡然答道。
  忽必烈脸色僵住了,伯颜继续说道:“宋军被破阵之后丝毫没有动摇,依旧与我们的蒙古骑兵战斗。他们的火枪带了刺刀,战斗力并不弱。而且他们下次作战的时候不需要改变太多,只是在阵前挖几条壕沟就行。火牛阵可用一,而不可用二。所以大汗,赶紧迁移吧。”
  随着伯颜言简意赅的描述,身经百战的忽必烈已经在脑海里想象出可怕的未来。在第一时间里面,忽必烈很想抽出马鞭抽打伯颜。不是因为伯颜说错了什么,而是伯颜说出了无法进行任何反驳的大实话。忽必烈知道自己不能反抗那样的未来,他又咽不下这口气,就只能靠鞭打指出问题的人来泄愤。
  当然,这种泄愤的冲动绝不会在伯颜身上变成现实。忽必烈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此时的大都中能够对抗宋军的将领只有伯颜一人。其他将领之前都在忧心忡忡的考虑,该怎么利用大都的城墙来抵抗宋军的进攻。伯颜扛住了宋军进攻的浪潮,而且逼得宋军后撤了几十里。大都暂时获得安全。
  “真的不能灭了宋军?”忽必烈试探着问道。
  “大汗明天可前去宋军撤离的兵站观看。”伯颜言简意赅地说道。
  忽必烈戎马生涯,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他也坦率的答应,第二天一早,忽必烈就前往四十里外的兵站。站在这个边长几十米的兵站墙上,忽必烈用力跺脚。只觉得脚下的墙体微丝不动,毫无偷工减料的迹象。在墙上走过,就见墙体上各种攻防的位置都设置的极为精确。蒙古军若是想围困这样的兵站,大概得派上万人马。然而在河北,这样的兵站已经有了几十座,宋军可以在这些兵站中往来。根本没有让蒙古军突袭的机会。
  仔细看完了兵站,忽必烈心情更加糟糕。他忍不住问伯颜,“这些南蛮们是怎么收到这么多编袋子的草绳?”
  草绳也许不值钱,但是需要时间。看宋国的兵站,用掉的草绳数量多的骇人听闻。忽必烈越想越气,他大声问道:“我知道南蛮没有草绳局,他们是让南蛮全国都上缴草绳么?”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出人意外,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臣子和侍卫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比较机灵的则知道大汗只是单纯的愤怒。见到了这些兵站之后,近臣和侍卫终于明白宋军能快速建城的理由不是他们懂得妖法,而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这种办法让忽必烈大汗完全没有破解之道。所以大汗生气了。
  见下面的人不吭声,忽必烈大汗突然一脚踹翻旁边一个侍卫,抽出马鞭咒骂着抽打着侍卫。侍卫蜷伏在地,连声求饶。好在忽必烈已经六十多岁,体力不强。而且这些年大汗胖了许多,抽了十几鞭子,就气喘吁吁。王东陆看情况差不多了,这才上前对着侍卫作势踹了几脚。然后挡在有点喘不过来气的大汗忽必烈面前,“大汗,这厮就让我们拖下去打。您消消气。”
  忽必烈自然知道这个侍卫没做错什么,此时也已经发泄过了,就抛下鞭子,对王东陆喝道:“备马,回大都。”
  回到大都的第二天,忽必烈又召见了伯颜大帅。这次忽必烈不再坚持,而是率直地问道:“你还能拖多久。”
  “那得看宋军到底有多少兵马。若是宋军不再增兵,我可以让直沽寨来的宋军无法继续进攻。宋军若是再来十万援军,我就顶不住。”伯颜依旧淡然,在他看来,这样的局面没有任何可以掩饰的部分。宋军的援军迟早会来,而且宋军的援军只会更小心谨慎。无意义的安抚忽必烈,只会让忽必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忽必烈这次没有再生气,他无奈地说道:“你下去吧。挡住宋军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伯颜受命而去,忽必烈则开始召集廷臣,为首的自然是管财务的阿合马。听了忽必烈要求把最重要的东西带上,领着核心的蒙古人西征的命令。阿合马倒是没有表现出讶异的表情,伯颜大帅自然是守口如瓶,阿合马在宫里也有他的耳目。伯颜大帅的建议是如此重要,宫内的人已经告知了阿合马。
  “大汗,那些驱口可否要带走?”阿合马问道。所谓驱口就是农奴之类的存在。他们只属于各个蒙古贵族,譬如阿合马自己就有7500户驱口。倒是忽必烈的驱口反倒不多,几年前为了换回被俘的蒙古战俘,忽必烈把他驱口中的被俘南人都交了出去。
  忽必烈看了这帮蒙古贵人一圈,目光又落回到阿合马身上,“你等愿意和我西征么?”
  听了忽必烈的问题,阿合马连忙答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见到这对君臣如此表现,那帮理财派的廷臣们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他们纷纷跟着阿合马说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看着这帮人的回答,忽必烈心里面倒是开心许多。他虽然推行过汉化,但是推行的目的不是将蒙古人变成汉人,而是要更有效的从汉地获取物资。此时汉地既然待不住,身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自然就感觉到蒙古传统是如此的可爱。打不了就走。绝不会留在原地等死。
  “那么你等就回去准备一下,近日我们就出发。”忽必烈大汗下了命令。
  迁移对于蒙古人来讲并不稀奇,一两天内,水草丰美的地区就会出现成片的蒙古包。等到这些地区被牛羊啃食过,蒙古包就会很快消失。牧民们赶着牲口,拖着蒙古大车向着下一个水草地前进。
  几天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带领着自己的核心队伍先行出发。这里面主要是他的家人和侍卫,以及大汗亲军。大队的人马保护的自然还有忽必烈的财富。那是金银珠宝,大量铜器以及丝绸等物。当然,还有些东西一时搬不完,忽必烈就让他的儿子真金负责收拾。
  之所以自己没有收拾,理由很简单。根据蒙古的游牧传统,最先走的队伍可以让自己的牲口吃最新鲜最多汁的牧草。队伍越靠后,牧草的质量就越差。大汗亲军若是不先走,那就得遇到这样的局面。而且此时郝仁那小子已经替忽必烈大汗清理过路途之上的敌人。这一路上可以非常平安。
  忽必烈离开的时候很惆怅,不过这里只是他居住二十多年的地方。对于蒙古人来讲,哪里都可以走。离开大都的时候,带队出发的忽必烈没注意到自己忘记了件事情。
第006章
张家之战(二)
  忽必烈的大队走后,其他蒙古贵人们也准备出发。阿合马很想跟着大汗出发,可是他家的要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以至于阿合马完全陷入烦恼之中。身为理财派的首脑,阿合马本人实在是积累了太多的财富。另外,阿合马自己还有三百多个女人,都是他搜罗的佳丽。如何妥善的带上这一票人,是阿合马非常在意的事情。
  得知忽必烈大汗已经带着亲军出发的消息,阿合马倒是非常羡慕。在整个蒙古,最有效率的队伍无疑是忽必烈大汉的队伍,他们不仅人数众多,更是行动快捷。阿合马虽然有7500户驱口,可这些驱口是为阿合马提供享乐的物资,他们是农民,是工匠,却不是优秀的军人。而且阿合马手下也没有像样的军事人才,若是有的话,倒也能做出很好的迁移手段。
  就在之后的两天里,阿术元帅的族人率先出发。阿术元帅在黄河战役中莫名其妙的落水,被淹死。虽然忽必烈大汗没有刻意再处置阿术元帅的遗族,可也没有任何奖赏或者重视。无论如何,阿术元帅负责山东方面的军队,忽必烈对阿术元帅非常寄以厚望。而阿术元帅无疑让忽必烈大汗的愿望落空。
  因为这样,阿术元帅的族人手中的驱口不多,他们很快就完成了收拾的工作,沿着忽必烈大汗前进的道路而去。
  阿合马只知道阿术元帅的族人出发,却不知道张弘范元帅派人给阿术元帅的族人送上了一些粮食。阿术元帅的儿子与张弘范交情不错,就让负责送粮食的人给张弘范带个口信,“若是想走,那就尽早。”
  负责送粮食的乃是张家的族人,自然把这个口信带给张弘范。此时的张弘范已经整理队伍准备南下,他本来跟着伯颜大帅以及进攻宋军。计划中,利用火牛阵击败宋军之后立刻转而南下去增援被红巾军进攻的沧州。
  然而宋军虽然乱不溃,顽强的顶住了蒙古军的攻势,最后反倒让蒙古军先撤军。这下张弘范就只能暂时留下,配合着伯颜大帅监视宋军。那些宋军的顽强与坚定也大大超出张弘范的意料之外,他们只是后退了几十里,却没有丝毫撤军的迹象。这些宋军就停在兵站里面与蒙古军对峙。
  张弘范参观过宋军留下的兵站之后,就知道他根本没办法靠硬攻击破宋军兵站。与伯颜大帅商议之后,张弘范决定南下。对于阿术元帅儿子的建议,张弘范只能报以苦笑。他虽然为蒙古效力,但张弘范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蒙古人。
  身为汉人,张弘范对于迁移有极大的心理障碍。蒙古人逐水草为生,汉人耕种为本。对汉人来讲,一族人千百年的在一个地方居住很正常。落地生根,一旦根被拔掉,那就等于死亡。汉人的迁移只有在本地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发生,即便如此,一旦有机会,汉人也要尝试再回来。
  就如现在南边的大宋赵氏,他们已经逃离开封一百多年,甚至也没有要把国都再次迁移回开封的意思。然而每次提到开封,他们都会讲‘还于旧都’,而且不管是宋国的汉人或者非宋国的汉人,都觉得这话没毛病。
  带话的人看着张弘范的表情,忍不住问道:“九郎,我们是不是要做些准备?”
  “你觉得我们赢不了宋国么?”张弘范反问道。
  对这么一个问题,张弘范的族人迟疑着答道:“大汗都西征了……”
  临安总投降意味着南宋政权灭亡,后来包括赵嘉仁在的人都将没有收复临安的大宋朝廷称为‘福州小朝廷’。而现在蒙古的皇帝忽必烈抛下蒙古首都大都而去,哪怕他用‘西征’这样美好的字眼来形容,哪怕蒙古朝廷说再多的言辞,大家都知道忽必烈是因为打不过才跑路的。张弘范的问题根本没有压迫力。
  张弘范也不想否定这样的问题,因为否定也没啥意义。他只是说道:“我等只需要做好我等的事情即可。”
  “九郎……”张家族人的声音有些迟疑了。
  不等这人说出什么来,张弘范就板起脸说道:“我张家不欠那个小子什么。背叛张家的也是那个小子。此时我们若是低头求到那小子门下,你觉得他就会放过我们么?”
  这番话一出,张家族人也不再多说什么。对于张家而言,张世杰无疑是叛徒。不管当年的事情到底怪谁,张世杰明显选择对抗张家的族长张柔。如果当时张世杰大大得罪了张弘范,进而大大得罪了张柔之后,选择了低头认错,张柔大概也会放过他。然而张世杰的选择却是叛逃到了大宋,加入大宋的军队与蒙古敌对。大家都不是傻子,张世杰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寻求个安身立命之地,而是要获得权力,以掌军大将的身份重回河北。
  现在,张世杰回来了,并且是以统军大将能干的身份回来的。张家族人觉得张世杰心中的情绪大概就是报复。憋了二十年的仇恨,张世杰在河北打了这么久的仗,竟然没有派人与张家做任何联络。这样的做法的确让张家对这个不孝子非常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2/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