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692

  “我想上诉。”卢定川带着股执拗的情绪回答了熊裳的问题。
  “上诉……”熊裳重复了一遍,才想起这个法律用语。上诉就是不认同法律判决,所以把案件上诉到上级机关。回想了一番有关上诉的内容,以及案例说明,熊裳苦笑道:“哥哥。这个是终审判决。不能上诉。若是能上诉,就不会放你出来。”
  卢定川面容惨淡地说道:“兄弟,所以我才来请你帮忙。你找大理寺的人说说,便是把我再抓进去也好。我要上诉。我并没有玩忽职守!”
  听了这话,连熊裳都感觉自己没办法支持表哥。若是法院以叛国罪判处卢定川死刑,不用卢定川上诉,熊裳都要蹦出来帮助表哥上诉。现在法院判处卢定川当了逃官,熊裳觉得很有道理。
  若是卢定川无罪,那跟着赵太尉混到现在的熊裳该何以自处?
第008章
交换俘虏(八)
  缓刑期间,犯人离开居住地之时需要事先申请。每周周一都需要到当地公安局报道。最近判处的宋奸们若是家在完成土改的地区,当地的基本制度已经有了框架,还能去让他们回当地。那些没有搭建起制度的地区没这个执行能力,所以就被留在临安。
  包括熊裳的表哥卢定川在内的一大票人都被留在临安。赵太尉倒也没有折磨他们,只是在译文馆给他们安排个工作。干书籍资料整理工作。
  共和五年三月初三,赵太尉宣布取消临安的称呼。临安这个名字指的是赵氏南渡之后临时在杭州这边安身的意思。此时已经夺回大宋首都汴梁,自然没有再临时安身的必要。
  《大宋日报》的头条刊登这个消息,并且做出了评论。临安这个名字寿终正寝只是修改一个地名,这里面则象征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夺回汴梁绝非大宋复兴之路的终点,大宋混一华夏,扬威海外,震慑周边宵小才是不可阻挡的未来。
  看了这份杀气腾腾的头版头条新闻,在译文馆的刘景文有些看不下去了。倒不是他对大宋复兴有意见,也不是他对赵太尉有意见。这种杀气腾腾的宣称让刘景文想起了他的儿子刘宠。
  前些日子刘宠寄回来了信,那些信经过检查,和地名与各种和部队有关的内容都被用小刀切掉。于是信纸上留下的就是一个个孔洞。那还是最初的时候,现在刘宠的信里面再没有那种对战争的兴奋与好奇,也没有了之前强烈的要与家里人分享战争心得的冲动。
  刘宠只是告诉父亲,他已经晋升了中士,和部队里面的同志们处的很好。他还有一年多时间就可以退役,原本他是很想退役后去公安部门工作。不过最近部队里面倒是建议刘宠留在部队里面发展。对于未来要走什么道路,刘宠也觉得有些难以抉择。
  看着儿子的信,刘景文感觉儿子已经不再是那个脑子一热就不顾一切的愣头青。他已经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就如他在信里面强调当兵之后觉得日子很充实。在人民军队里面当兵,就是有种非常认同自己的感受。他并非是以前那种脸上刺字,为了生计从军的老宋军。而是‘赳赳武夫,国之干城’的国家守卫者。参军不仅没有让他虚耗青春,反倒让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景文无法理解儿子的从军体会,他能理解的是退役之后给安排工作。临安的黑心小吏没有一个被继续聘用,公安系统里面全部用的是退役军人。这些退役军人出身清白,在部队里面接受过训练,看着就非常靠谱。
  不仅是公安系统,赵太尉的体系里面所有原本由黑心小吏承担的工作现在通通有了编制,退役军人在里面往往是小头目,工资也比向民间征召的人员高一些。
  但身为父亲,一想到儿子还将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厮杀,心里面就难免的担心。刘景文拿起准备查阅的书籍,心里面就生出属于他自己的烦心事。新来的‘同事’实在是太扎眼。他们一个个露出自己是被迫害的表情,说的话也是别人都对不起他,无法理解他们当年被迫投降蒙古的良苦用心。
  这些人的言论让让不坚定份子刘景文感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他也曾经觉得自己很冤枉,却也不敢这样的给自己叫屈。投降蒙古人,难倒还能当做道德楷模不成?
  刘景文突然想起一件事,译文馆的规定里面是可以查完资料之后回家去写。反正是按时拿出来东西就好。他已经决定这帮人要是继续这么一个闹法,他就要采取这样的工作模式。
  刘宠并不知道他爹的烦恼。现在刘宠中士被分配到炊事班工作,兼连里面的文化教员。文化教员的工作就是根据最新的工作,让大家认字。譬如当下大家学习的就是‘灰渣路’‘硬化路面’之类的名词。
  连接枣庄露天矿场到炼铁厂与铸造厂的是铁轨。每天每天运送沉重的矿石会让铁轨下的地面出现沉降,除了枕木下面要有石块路基,石块路基下的土地要用灰渣硬化。还好灰渣不用太担心,有矿渣混合烧煤剩下的煤渣来充当。
  炊事班不用担心建筑材料来源,他们需要关心的是弄清楚部队的工作时间,按时把饭菜送到工地上。营养要够,味道不能太引发口腹之欲,也绝不能难吃。这不是要折磨人,而是为了战争做准备。若每天都是极为可口的饭菜,到了战争时候野战厨房哪里能顾及那么多。到时候口味不对,立刻就影响战斗力。刘宠也是到了炊事班之后才接受了相应培训,这让他对于军队的理解又深刻了一些。
  做好饭菜,给部队送去。这边连长就板着脸问道:“你见到石晋了么?”
  “没有。”刘宠答道。
  等连长板着脸离开,刘宠就浮现出一张满是戾气的脸。这个叫石晋的是部队里面很让人讨厌的刺头,虽然打仗也不算很糟糕,却更喜欢在部队里面逞威风。不过好像这厮背后有人,所以连长也拿他没办法。刘宠看得出,连长好几次把他放到比较容易出错的岗位上,而且石晋也不负众望的出了错。所以连长已经开始顺理成章的不用石晋。
  就在打饭的时候,石晋出现了。也许是感觉到自己人嫌狗不待见的处境,石晋原本阴沉的脸色此时更加阴沉。不过他身上那股子戾气不知道为啥收敛了一些,看着有些怪。
  刘宠也没考虑这么多。他的态度就是好鞋不踩臭狗屎,军中也不是没有人和石晋打过架,然而事后是两边都被惩处。连长都没办法。
  当天晚上,刘宠他们刚睡下,突然营地里出现了些骚动,外面的传来石晋歇斯底里的喊声,“你们怎么敢抓我,你们知道我叔叔是谁么?”
  年轻人都好热闹,凡是没睡着的都起身道门口看。就见火把下,石晋光着上身被几名军法部队的人架着正在捆。突然间,石晋趁人不备飞起一脚踹开了对面军法部队的战斗员,挣脱开就想逃跑。军法部队的人员动作如同闪电,追上去一脚就把石晋踹到在地。那动作快如闪电,干净利落。看得刘宠心中的敬仰之情如同滔滔江河。
  旁边已经有人忍不住开始喝彩。看得出,石晋被这么收拾,众人可都高兴的很。
  又过了两天,在枣庄的部队大集合。这里有一个营的部队,大家到了会场才看到白纸黑字写着‘公审大会’四个字。宋军军旗是白圈黑字,然而军旗是赤色底子,看着倒是充满活力,又很庄重。纯粹的白纸黑字,往当做背景的芦苇席上一钉,看着就有些瘆人。
  除了部队,还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枣庄当地百姓。一个营有一千多人,百姓大概来了一千五百人。两千多人在台下集结。石晋以及另外两名与他走的比较近的战士就被带上了台子。
  公审大会先指明人犯,接着宣布罪行,石晋等三人的罪行是强暴妇女。刘宠听完就傻眼了,军中反复强调,强暴妇女是死罪。刘宠万万没想到石晋等人居然有这样的胆子。
  接着就被害人上来指证,其他证人也一一登场。石晋还是一脸的戾气,只是现在他不说话,看着远没有以前那般嚣张。看被证明的死死的,石晋突然喊道:“我知道错了,放过我吧。我愿意娶那家的闺女!”
  刘宠听了之后先是愕然,接着还有点觉得这算是解决的方法。而军事法庭的三名法官商议了一下,很快就写了判决书。并且开始朗读,“……经查,石晋等三人强暴妇女罪行确凿。根据军法,处于死刑,立即执行!”
  等审判的最后一段传入刘宠耳朵里面,他是一阵肃然。周围的部队里面传出了一阵低低的声音,那多数是叹息声。低声叹息是一回事,却没一人给石晋等人求情。
  “你们,你们不能杀我!你们怎么敢杀我?!”石晋已经扯着喉咙喊道。
  “饶命啊!我们只是被逼着去的啊!”跟着石晋的军人哀嚎着。
  然而部队却不管那么多,在公审会场旁边就有歪脖树,上面挂上绞索。这边有人验明正身,那边就先把石晋挂上去。他奋力挣扎,甚至躺在地上坚决不站上凳子。撒泼打滚的不肯伏法。
  面对这丑恶的做法,刘宠原本还有的那点同情顷刻就化为飞灰。这厮以前在战友面前耍横的时候可不这样呢。
  军法部队这边直接把他脖子上套上绳索,几个人把如同蛆虫般扭动的石晋给高高抬起来。拽着绳子头的人员用力把绳索另外一头拽紧。抬人的军法人员发生喊,一起松手。石晋就悬挂在半空。刘宠还觉得这家伙也许是脚着地了,和其他比较后排的战士一起踮起脚尖看,却见石晋的脚距离地面还有不到一尺的距离。
  石晋在空中如同蛆虫般扭动,弹动。幅度越来越大,最后随着一阵剧烈的震颤,他开始在半空中微微的颤动,最后一动不动。
第009章
交换俘虏(九)
  处决了石晋等人,部队的军人都是精神一振。刘宠觉得没了石晋这样在军中横的家伙,部队内部好像变的融合许多。
  之后的半个月内,军中一些数得上的刺头都被带走。在大家好奇这帮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之余,也觉得部队里头的情况全面好转。
  刘宠的炊事班工作还在继续,进入五月,枣庄附近运来一大批人挖运河的人。部队里面传言那帮都是俘虏。到了五月下旬,枣庄这边的铁厂已经开始正式营运。
  进入六月,新入伍的军人来到部队,退役军人离开部队。没了那些渣渣,部队里面的战友都觉得依依惜别。刘宠没想到自己在和战友分别的时候也能伤感的哭起来。
  那些被带走的刺头也有了消息,这些人被勒令提前退役。据说提前退役的只有服役年限内的退伍补贴,朝廷并不给安排工作。这下部队里面的人们都知道了厉害,军队内风气更是发生不少的变化。
  金秋八月,刘宠结束了炊事班工作,他所在的连队负责押送那些战俘。晋升了上士的刘宠原本以为押送到海边就完事,没想到部队也得上船押送。大船把一个个累的精疲力竭的战俘给送到了登州。
  登州在胶东半岛的顶端,战俘都被先送到这里集结。送到这里没多久,就有船一船一船的将大宋百姓运来,一听口音都是南方人。刘宠虽然听说了这是要换俘虏,却没想到竟然交换的如此之快。
  大元那边没想到大宋行动竟然如此快捷,仓促间也弄到手忙脚乱。好在大都距离直沽寨不算太远,还有条北运河连通两地,总算干了起来。
  正在燕地搞府兵的孛儿只斤·郝仁万户得知此事之后,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黄河北归,注入渤海。胶东半岛在黄河以南,完全为大宋所有。通过胶东半岛向直沽寨运送五万人,从直沽寨运走五万人。郝仁万户很怀疑大宋是不是在为从海上进攻大都做准备。
  可这些事情他也只能想想。大宋是不是想进攻大都,郝仁万户根本管不了。大宋原本就在渤海为所欲为,现在有了在渤海的港口,他们更是横行无忌。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无奈心情,郝仁万户开始调查被释放的俘虏,看看这帮还是壮年的家伙能不能成为府兵。
  宋军并没有殴打俘虏,也没有残害他们。至少这帮人身上没有明显的伤痕,却个个精疲力竭的模样。经过询问,郝仁万户了解到宋国开始疏通修建运河,这帮被俘的汉军们为了能被释放,或者不想被杀,就卖力的挖了几个月土。
  提起他们挖掘的土方量,这帮人哭的呜哩呜喇好不伤心。不止一个人宣称,光是他们一个人的工作量,都挖了一条河出来。郝仁对这种话并不相信,要是这帮汉军如此能干,他们怎么会被窝囊的俘虏呢。好歹他们能撒丫子跑掉吧。
  对于万户的质疑,俘虏们连忙解释。原来宋军没有让他们靠手挖,而是给了他们铁铲来挖土。那些铁铲铲头不大,坚固无比,又十分轻便锋利。挖土的效率比木质的家伙高三四倍,也让那帮人的整体劳动量大增。
  有关这种铁铲的事情,郝仁倒是第一次听说,他很想嗤之以鼻。若是铁铲能如俘虏描述的那么锋利,那得多少钱才行。宋国就算是很有钱,却能拿出这么多钱么?
  除了这个小细节,郝仁对于俘虏的其他话相当认真。这时代并不容易找到有经验的军人,大元肯不厌其烦的用俘虏的宋人交换大元俘虏,那是因为这笔买卖的确很值。
  查完了俘虏,郝仁催促着他手下的文人加班加点的做名单。他自己就前去赵郭守敬,询问有关通济渠的事情。郭守敬乃是专家,就给郝仁看了这个资料。水军出身的郝仁看完地图之后就知道这条运河的意义和价值。
  大宋现在能够通过运河从临安抵达淮河。通济渠则是从淮河抵达汴梁。黄河战役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宋军是靠两条腿从长江北岸走到汴梁的。若是能重新修好通济渠,宋军就能够在南北之间快速调动。
  郭守敬倒是没有郝仁这么紧张。或者说自从大宋成功拦河修筑堤坝之后,水利专家郭守敬就看开了。他宽慰郝仁般说道:“万户,黄河虽然北归,旧河道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干透。便是表面看着干了,可河道被河水浸润百年,下面哪里那么容易就干呢。我觉得他们便是能修,也得个七八年吧。”
  郝仁只是点点头,然后就告辞了。坐在马车里面,他觉得非常烦躁。大宋并没有搞突然袭击,赵嘉仁的战略平淡无奇,使用了六七岁小孩子都能理解的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厚重到无法应对。
  大元现在可以勒令宋国不许修通济渠么?明显不可能。然后大元就可以看着宋国从容不迫的花几年时间把通济渠从淮河修到汴梁,再从大宋核心经济区把军队调集到汴梁。那时候双方的滑县条约已经到期,于是宋军开始发动战争。
  用力摇摇头。郝仁把这样的未来设想驱逐出脑海。他向车窗外看去。外面的道路上……行人稀少。郝仁仔细向外面看去,就是觉得街道上的行人没以前多。这让郝仁很是讶异。怎么突然就变了这样。
  再想想,郝仁突然想出了一个理由。在大都有数万宋人俘虏被送去直沽寨交换汉军俘虏。
  没有了这几万人,就能让大都有如此明显的荒凉感?郝仁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实在无法说服自己。可除了这个理由之外,他也找不出大都人口流失的其他理由。
  九月初三,从和林传来消息。窝阔台汗国的首领孛儿只斤·海都领兵进攻蒙古的首都和林。大元皇帝忽必烈立刻下令组建军队准备征伐海都。所以他就下令与宋国就三千多蒙古俘虏进行讨论。
  此次忽必烈再也不纠缠,双方就达成了三千多蒙古俘虏换两万九千多名宋人俘虏的协议。为了能够换回所有能战的蒙古人,忽必烈将大都的所有宋国俘虏都拿出来交换。
  到了十月,当三千多蒙古俘虏抵达大都之时,孛儿只斤·郝仁觉得大都街上的行人更少了。此时又是秋天,曾经无比繁荣的大城市瞬间就萧条下来。让郝仁万户充满了惆怅。
  在这样的局面下,郝仁前往大宋驻大元使馆拜访老朋友宋公明,却见到宋公明竟然在打点行李。郝仁讶异地问道:“宋兄,你这是要去哪里?”
  宋公明请郝仁坐下,给他泡了壶茶,这才说道:“我本来就是谈判代表,来和大元谈交换俘虏的事情。现在我们手里剩下的就那么点百户、千户、万户。对这些人我们也已经商谈过好多次。真的要交换他们,等机会吧。”
  郝仁没说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那么多已经没意义,忽必烈大汗不会用手里的宋奸来交换那些百户千户万户。至少现在不会。而且此次杯中的茶水也大大的吸引了郝仁的注意力。这不是白茶,也不是绿茶,而是一种口味浓厚又非常透彻的茶叶。
  看郝仁把茶杯中的茶水喝的干干净净,宋公明又给郝仁填了一杯,同时笑道:“僧伽罗国的红茶喝着可好?”
  “好茶!好茶!”郝仁连连赞美。
  宋公明虽然在卖弄,其实他自己也很讶异。僧伽罗本地并不产茶叶,而是产辛香料。自打大宋将当地作为进军天竺洋的基地之后,赵太尉还让在那边开辟红茶种植园。赵太尉的话不管对不对,大家都先做了试试看。没想到红茶在当地生长的极好。与暹罗的竹纸一样成为从海外向大宋运输的新进大宗商品。
  大宋对这个红茶的口味评价有高有低,蒙古人、阿拉伯人、欧罗巴人疯狂的爱上了红茶的味道。宋公明通过对蒙古万户孛儿只斤·郝仁进行的活人实验,证明口味正常的蒙古人都会喜欢上僧伽罗红茶的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