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692

  “还有,若是议和成功。我们就在对方国都派遣使团常驻。我们对宋国的了解还是太少。”窦默又补充了一条内容。
  就在老头子安排了内容后,宋国礼部负责谈判的是宋公明就来了蒙古使团这边。双方坐下,就开始整个内容开始谈判。和谈到现在已经解决了容易解决的问题,譬如大宋与蒙古通商、贸易。对这种挡也挡不住的内容,都非常务实。另外,蒙古也同意与大宋达成‘友邦’的关系。蒙古知道赵嘉仁无论如何都不会退让。
  除去这些内容之外,双方在艰难的部分就非常延迟。蒙古要求在河南恢复战前的划界,大宋要求蒙古退出襄阳,恢复在宋理宗时代的四川划界。和宋国不能答应河南的划界一样,蒙古也不会答应把这些都给吐出来。
  就在窦默以为谈不出什么结果的时候,宋公明提出了以前没有触及过的新建议。“我觉得不如这样,现在双方没有能达成协议的土地,我们就暂时停战。这个和议每三年重议一次,若是你们不服,三年后我们两边开打么。”
  窦默的第一反应就是‘宋公明在开玩笑’!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玩笑,哪里有签署和议的时候就讲明觉得不服,三年后开战?可窦默板着脸思考了一阵,又发现这做法竟然很有道理。正因为这个和议只签署三年,这种短暂的和平反倒令人印象深刻起来。若是上来就讲我们要建立万世的和平,和平给人的感觉就非常非常的单薄,或者说这个过于漫长的期限令人感觉和平毫无意义。
  这下窦默就忍不住有些动了心思,其他也知道,大汗忽必烈与宋国开战也不过是迟早而已。所以和平也可以为战争做准备。但是这个决断太重大,窦默也不敢太确定,他就派人快速赶回大都请求大汗忽必烈的意见。
  就在蒙古使者离开后的第二天,大宋杨太后给赵嘉仁的正式信件送到了在松江府的赵嘉仁手里。杨太后之前对于交出皇城守卫大权的要求犹疑不决,那时候杨太后即便知道自己这300根本谈不上绝对忠诚的御林军根本防卫不了皇城,但她还是不肯放弃。
  或者说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无力控制,所以才更不想放弃对皇城的控制。到了现在,杨太后发现赵嘉仁手里握着更有效的牌面。如果蒙古人放了被俘虏的官家与太后,赵嘉仁就可以废掉现在杨太后的儿子,让之前的官家继续从政。想到这种可能,杨太后心中都会生出火烧火燎的感觉。
  之前赵嘉仁已经用朝廷的名义废除了之前官家的地位,作为官家母亲的全太后自然也没有了所谓的太后身份。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理念早已经成为赵嘉仁的一部分,对于卖国贼,不管是什么身份,那都是天下人皆可得而诛之。即便到了21世纪,很多人还是认为叛国者最好只有唯一死刑的裁决。即便局面发展到现在,赵嘉仁也没有利用这些投降份子为自己谋利益的打算。
  不过杨太后如此慌张的决定临朝,赵嘉仁并不反对。他当即回信,要求在守备临安的部队接管皇城,在赵嘉仁回到临安之后就让杨太后临朝。除了给杨太后的信件,赵嘉仁还给了部队命令,要他们准备对皇城内的大量建筑推倒重建。
  历朝历代都有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皇族的生育能力越来越低。身为医生,赵嘉仁和其他医生同行们也谈论过这个问题。这也不是光中国一家如此,全世界貌似都有这个问题。
  后来大家看图片,做推论。对于欧洲的情况,众人众说纷纭。对于中国的情况,外国朋友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想。大家认为中国宫殿修建以及维修杀虫的时候使用的很多东西貌似不太对劲。
  赵嘉仁当时觉得这非常有道理,当年大红宫墙涂料里面有多少朱砂,谁也不知道。而且中国喜欢用雄黄之类的玩意除虫,雄黄是什么,是四硫化四砷(As4S4)的俗称。而且在大宋,铅化合物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药物物品。又是砷又是铅,听起来就已经很吓人。
  不过用这种猛药也是一种没办法的事情。在美国住了很久之后,赵嘉仁也触类旁通的能反思中国古代建筑。美国木料多,也很便宜,所以钢筋混凝土建筑是给有钱人住的,那帮穷人住的就是‘天然无公害’的木房子,采用石膏板隔热保温。其结果就是蟑螂白蚁非常多。
  大宋也是,蟑螂白蚁并非只是美国有,大宋也有,大量使用木料的建筑也会遇到问题。为了杀虫,自然要用猛药。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赵嘉仁就命令部队依照建设马尾新城的经历,以竹筋水泥为构架来建造两层的新式皇城办公建筑。地板则使用铁丝混凝土制作预制板。托了高炉的功用,现在终于可以大量生产熟铁,并且拉成铁丝。
  杨太后接到赵嘉仁的信件之后,有些将信将疑。她没想到赵太尉竟然还要把事情往后拖,而且要她先交出皇城的控制权。可事已至此,杨太后也不想再出尔反尔,便按照约定将皇城守卫交了出去。
  此时海上南风较多,杨太后与赵太尉之间的往来刚结束,宋国使者与蒙古使团成员就乘船,顺风顺水的赶到了大都。
  忽必烈看了送到他手上的和议草案,忍不住嗤笑起来。这就是之前那个‘停战协议’的增强版本。区别就在于停战协议是一个秘密的私下协议,而这份和议将来要拿出来公告天下。面对宋国使者宋公明,忽必烈问道:“既然卿是与我蒙古签的停战协议,你觉得这次的东西能坚持三个月么?”
  宋公明早就有准备,他立刻反问道:“大汗。自从上次停战协议签完,大宋与蒙古之间可否在河南与山东再打过?”
  听到这里,忽必烈就沉默下来。大宋与蒙古之间的攻守之势已经改变,蒙古现在不愿意再流太多血。用来和宋国战斗的大多数都是北方汉军,到现在汉军已经伤亡十几万,都怨声载道。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忽必烈也不会想弄什么府兵改革。
  既然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蒙古在意的就是燕地与山东的安全。和宋军在这两地进行无休止的血战,忽必烈也觉得难以承受。现在这两地的安宁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公明继续说道:“大汗,南方也许还有战事。但是我们能保证,这里不在会有。值得么?”
第083章
匆忙的战争间歇
  忽必烈很欣赏宋公明,因为这位南宋官员所说的一切话都简单明快。
  “大汗,双方都有心要维持和平的时候和平才能实现。蒙古不愿意和平,或者大宋不愿意和平,和平就无法达成。我们以三年为期,因为三年正好能让我们想清楚要不要继续打仗。”
  很多年没有人敢用军事来威胁蒙古,宋公明则在忽必烈面前公开讲述战争与和平,这种毫不拒绝战争的态度让许多蒙古朝臣露出不屑的表情。
  “若是我们觉得要打呢?”忽必烈问道,他对和战争有关的话题很感兴趣。
  “我看史书看到蒙古与花剌子模之间要通商,花剌子模决定与蒙古交战。那时候成吉思汗说道,你要战,我便战。若是蒙古觉得和议期过后要打仗,我们大宋只会讲,你要战,我便战。”宋公明非常从容地答道。以现在大宋的实力,距离灭蒙古还有很大差距,却完全不惧怕与蒙古作战。他在军中的不少朋友觉得若是能与蒙古在山东与河南大战,是宋军求之不得的好事。
  阿里海牙元帅在宋军手里吃过打败,忍不住怒道:“便和你打仗又能如何?”
  宋公明看着阿里海牙,认真地说道:“这位先生,朝堂上自然有蒙古大汗做主。你在这里说什么都做不得数。”
  阿里海牙完全没想到居然被人当众嘲讽,还是在这么多人面前被嘲讽,他登时勃然大怒。可宋公明所说的一点没错,在这个朝堂上能当家的是大汗忽必烈,阿里海牙是做不了主的。阿里海牙气的脸通红,张口结舌了一阵,才愤愤地说道:“你这南蛮,就知道逞口舌之利。”
  宋公明本想还击两句,不过看着阿里海牙的窘态,他也知道自己再说就等于给阿里海牙脱困,便扭回头看向大汗忽必烈。
  忽必烈并不在乎阿里海牙的反驳,若是蒙古朝堂上没有人反驳,忽必烈才会觉得失望。大宋使者能够控制他自己的情绪,把决定权再次给交到忽必烈手中。蒙古大汗才是能够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唯一人选,这种认知让忽必烈很满意。
  之后忽必烈就让宋公明先回驿馆,他也没有在朝堂上继续讨论。等散朝之后,忽必烈就将他信赖的几个人叫来商议此事。
  “我准备先统一各个汗国,然后再灭了宋国。远征各个汗国的时候,我想调用府兵。”忽必烈大汗果断的说出自己的战略设想。
  “大汗,我觉得在统一汗国之前,宋国应该不会侵袭山东与河北。”郝仁说道。
  忽必烈微微点头。他与伯颜数次商讨此事,宋国已经莫名其妙的缓过劲来,如果真的与宋国发动大战,很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结局。宋国连临安总投降都能撑下来,再糟糕又能糟糕到何种地步。
  “宋军定然会夺回旧地。不知他们三年中会不会对大理动手。”伯颜讲述着他认为的最糟糕局面。
  听到这个,张弘范忍不住说道:“若是宋国真的去攻打大理,倒也未必不是好事。我们蒙古攻打大理用了近十万兵,宋国就算是同样用十万兵,可他们是步军。所用的时日也必然比我蒙古的骑兵要多。战争旷日持久,反倒不至于让宋国有余力骚扰燕地与山东。”
  在张弘范眼中,河北比几千里之外的大理重要得多。蒙古控制的汉地在册的百姓不过两百万户。满打满算,人口一千万多些。这些人口中适合从军的大概有两百多万。就算是十抽一,也不过是二十几万状丁。从襄阳之战开始,蒙古几年来已经伤亡了十几万汉军。地方上原本的汉军世侯们怨声载道。这次南征,汉军或多或少都捞了点好处,这才算是没有出什么大事。若是蒙古大汗忽必烈要与宋军打硬仗,假如鄂州与汉阳这种一战就覆灭上万军队的战斗再打上五六次,张弘范对北方汉军为主的蒙古军士气就完全不敢有特别的幻想。
  当年是忽必烈带兵攻下的大理,所以忽必烈大汗对大理远没有张弘范这么‘豁达’。听了伯颜与张弘范的意见之后,忽必烈怒道:“若是宋国敢对大理用兵,定不饶过。”
  见大汗发怒,伯颜与张弘范都不敢说话。倒是郝仁笑道:“若是能统一各个汗国,便是宋国不对大理用兵,我们也不会饶过宋国。”
  这话对了忽必烈的想法,他只是哼了一声,就没有再说下去。郝仁也不再接腔。他自从成了荀子的追随者之后,就爱屋及乌的看了荀子徒弟韩非子的书。韩非的书看完之后,郝仁并没有读荀子的著作后的通透感,即便如此,很多实用内容也让他受益匪浅。
  譬如韩非子·说难第十二里面讲,夫龙之为虫也,可犹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忽必烈自己攻打下的大理,让他放弃那是千难万难。不管伯颜或者张弘范说的多么正确,只要提出这个就已经是大错特错。所以郝仁就从另外一个层次来讲,既然蒙古与大宋的全面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大理就只是远离蒙古统治中心的一个偏远之地。从战略高度去谈整体战争,忽必烈自然会有他的判断。
  之后忽必烈等人就确定了停战协议的核心底线,蒙古与宋国不能在四川到山东的漫长战线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在这一带上,双方以现在的实际控制线作为停战线。至于在更遥远的地区,蒙古只求能够固守大城,不主动去挑衅宋军即可。
  带着这样的谈判底线,郝仁就与宋国使者宋公明进行谈判。两边是一拍即合。蒙古有内部问题,大宋同样也有大量内部问题。赵嘉仁同样希望能够有时间先解决这个问题。
  “宋兄弟,襄阳现在可就在我们手里呢。”郝仁开玩笑般地说道。
  “襄阳就放在你们手里好了。”宋公明笑嘻嘻地答道。
  两边对话的时候虽然都笑的开心,情绪轻松,对话中蕴含的意志力却如同针尖对麦芒。
  郝仁确定这个最大的难题之后,心里面也轻松许多。忽必烈大汗绝不会允许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襄阳被宋国夺走,幸好宋国并没有坚持。
  至于宋公明,赵嘉仁对襄阳的看法让他觉得非常讶异。‘蒙古人愿意在襄阳囤积重兵,那就让他们这么干吧。他们囤积的兵力越多,我们在未来可以杀的蒙古军就越多。若是蒙古人未来愿意搞千里驰援那就更好,围点打援可是很好的战术。’
  赵太尉既然如此有信心,宋公明也愿意相信赵太尉的判断。
  由于此次议和不涉及蒙古与大宋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到底在哪里签署协议就成了问题。忽必烈当然希望协议在大都最后签订,宋公明基于对等的立场,就提议在临安签署。双方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在汴梁这个‘边境城市’签署协议。
  没想到蒙古人最终会同意把签约地放到汴梁,宋公明心中也非常感慨。现在大宋基于地球的经纬度的制图已经被干部阶层接受,赤道本就存在,东西向的纬度很好确定。然而南北向的经度没有天然的标准,就得人为界定。所以听过爱国教育的宋公明听过赵太尉的一句话,‘只有经过汴梁观天台的那条子午线才是本初子午线’。
  如果想准确测量这根子午线,大宋就一定得夺回旧都才行。仅仅这一点,宋公明就确定在赵太尉眼中的议和仅仅是停战协议,大宋与蒙古之间一定还会再次爆发激烈的战争。
  孛儿只斤·郝仁非常欣慰的看到和议终于签署。虽然此次南征在领土上的成果基本上只剩下一个襄阳,不过蒙古文化里面对于土地并不是特别在乎。南征宋国获得了极为丰厚的战利品,蒙古贵人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成就。郝仁忍不住在想,如果希望宋国的左丞相赵嘉仁能够把宋国多养肥几年,以便蒙古再次去宋国抢一把。
  可巧不巧,返回临安的赵嘉仁召集会议。首先就是宣布杨太后临朝,接着就是召集官员,讨论大宋的财富问题。
  杨太后坐在位置上,听着赵嘉仁讲述着交钞、铜钱、钱庄、粮铺、常平仓这些名词。虽然这些东西杨太后也听说过,然而被赵嘉仁一讲,杨太后完全听不懂。
  赵嘉仁也没指望杨太后懂得这些。实际上他觉得连这帮官员们也未必完全听懂赵嘉仁做出的财政规划。
  “……我大宋交钞一直贬值,很大原因就是在设计交钞的时候就有让百姓长期持有交钞的心思。虽然有这心思,却没有这种理由。所以交钞的钞法需要改。江南四路凡是在城市购买粮食、布匹、食盐、铁器,只能用交钞!”
  赵嘉仁的话音一落,文官们都懵了,干部们倒是眼睛发亮。
第084章
汉强之因(上)
  “张统领,白天朝堂上所讲的,你可否听懂了?”杨太后有些不太自信的问道。
  既然太后已经临朝,作为御林军统领的张世杰自然也在朝堂上守护太后。现在护送太后回宫,又听到太后的问题,张世杰只能绞尽脑汁思考该如何解释。
  白天赵嘉仁讲的乃是最新的钞法,然而里面内容太多,张世杰完全没办法给串起来。想了想,张世杰答道:“太后,不如明日里请赵太尉再给太后专门讲述吧。”
  杨太后听了这话便暂时不说话。她本以为临朝是很威风的事情,无论是大小事情都得由她这个太后最后决定。然而第一天上朝就让杨太后发现想做决定得先明白朝堂上讲述的到底是什么。那些冗长的发言,那些完全不能理解的内容,杨太后不知道那些人到底在说什么,更遑论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了。
  看着太后进了寝宫,张世杰摸出根小雪茄点着抽了起来。之前杨太后最担心的就是蒙古人送回被俘虏的官家和全太后,等汴梁和议的内容公布之后,之前蒙古使者提出的‘送还’根本是提都没提。
  杨太后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此事之上,她反复看和议条文,反复找李庭芝等人,试图弄明白赵嘉仁是不是与蒙古人达成了什么秘密条约。最后杨太后才敢稍稍相信,所谓的‘送还’只是蒙古人玩弄的一个小把戏而已。
  被那个小把戏完全调动的杨太后终于临朝了,然而太后又完全听不懂政治的问题,张世杰现在感觉太后若是能藏拙就好了。
  杨太后与张世杰有他们的想法。那些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其实是能够听懂赵太尉所讲的内容。下朝之后,这些官员就开始串联起来,李庭芝参加了其中的一伙。此时也没心情再找妹纸弹吉他唱歌,官员们就开始就白天的问题讨论起来。
  大宋的钞法正如赵太尉所讲,是有目的的想把交钞留在百姓手中。譬如纳税的话,交钞只能纳一半税,另外一半要用铜钱。譬如交钞两年一届,发行新一届的交钞之时,得用旧钞兑换新钞,贾似道当政之时就拒绝兑换上一届交钞,直接发行新钞。这么搞的结果就是市面上的交钞数量暴增,交钞价格暴跌,人民几乎是不计成本的把交钞给画出。市面上以交钞计算的物价飞涨,交钞自己越来越不值钱。
  赵太尉之前已经在经过的各地上大量投放粮食与布匹,吸收了大量交钞。现在更是下令,以后税收可以用交钞全额支付,在城市购买粮食、布匹、食盐、铁器,只能用交钞。这几个政策前所未见,官员们都懵了。
  “李知州,若是这样搞,朝廷以后收上来的岂不都是交钞了么!”有官员刚坐下就急急忙忙地说道。
  李庭芝在治理扬州的时候展现出很不错的手腕,所以听了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竟然没办法立刻回答。就在此时,就听熊裳说道:“发行交钞本就该有准备金,以前是用生丝、金银、绸缎,这次没想到赵太尉竟然用上了粮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