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692

  既然贾似道并没有这么选择,赵嘉仁也只能让贾似道继续沿着贾似道的轨道走下去。当然,赵嘉仁认为战局也未必会那么不利,如果贾似道还能够再给与蒙古人某一次重创的话,大概能够让战局僵持下去。
  但不管怎么样,那都是贾似道自己的事情。与贾似道的合作让赵嘉仁获益良多,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曲终人散的当下,贾似道得为他自己负责任啦。
第171章
摧枯拉朽
  有人说,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贾相公在鄂州之战时曾经希望能够与蒙古议和,那时候大宋胜利,所以议和的条件自然是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只是两国结为兄弟之邦。
  在咸淳八年出兵的贾相公的完全忘记了过去,除了继续派使者让赵嘉仁进京之外,贾相公选择了对蒙古伐宋的大帅伯颜求和。派人给元丞相伯颜送上礼品,贾似道请求割地赔款。
  当然,贾似道自己是觉得这是缓兵之计,可贾似道完全没想到自己是用弱者的心态去套伯颜这种强者。对伯颜来讲,他能在战场上拿到的东西,又何必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谈呢?
  蒙古军攻占鄂州与潭州后,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大帅率水、步军10余万,以宋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沿长江东进。宋沿江诸将,多为吕氏旧部,及元军至,皆望风归降。
  正月初,蒙古军军至黄州(湖北黄冈),沿江制置副使知黄州陈奕降。
  十一日,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守将管景模降。
  十三日,宋提举江州兴国宫吕师夔、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派人迎降元军。
  十四日,伯颜率军至江州,宋知南康军叶阊以城降。
  十六日,知安庆府范文虎遣人以酒馔至江州迎接元军。
  二月初一,伯颜率军至安庆府(今安徽安庆),范文虎以城降。
  在酒席间,水军万户刘整对范文虎那种奴颜婢膝有复杂的情绪,他忍不住就提起了范文虎的侄子范天顺。这下席间一时就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蒙古军攻克樊城之后实施了屠城,他们杀进守将府的时候,见到的是自尽的守军将领范天顺,还有那用范天顺自己的血写下的‘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即便是敌人,蒙古军也很佩服这样的汉子。也许是见过战到最后自尽的宋军将领,负责屠城的张弘范甚至为此饶过了范天顺府内的人。
  现在叛将刘整向投降的范文虎提起此事,蒙古军高官以及汉军世侯的高官都觉得很难形容自己的感受。
  范文虎听人提起自己的侄子,就带了些讶异的表情问道:“我那侄子可否已经归顺了朝廷?”
  刘整带着讽刺的表情把范天顺的结局给范文虎讲了。就在众人都认为范文虎会恼羞成怒的时候,却见范文虎居然正色说道:“我的侄儿只懂愚忠。朝廷没有因此怪罪我们范家,这真的是皇恩浩荡……我……我……”说到后来,范文虎已经哽咽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激才对!呜呜……”
  蒙古贵人和汉军世侯的高官瞠目结舌的看着范文虎的表演,连刘整都下意识的半张着嘴无言以对。范文虎的表演真的震动了大家,如此厚颜无耻之徒是这帮人从所未见的。
  伯颜素来冷淡,说话不多,在众将瞠目结舌的时候,他反倒开口了,“范天顺誓死不降,你为何降的如此之易?”
  听大帅问话,范文虎立刻收起哭泣,马上答道:“贾似道擅权,每每优待文士,轻视武将。我等心中不平已经好久,与贾似道离心离德。所以才望风送款!”
  这话条理清楚,还挺有内容。如果没有见到范文虎之前的表现,光看他现在的应对,大概会觉得范文虎是个道德感和自尊心很强的人。没等蒙古贵人和汉军世侯想出适合的反应,范文虎抬起头看了叛宋的刘整一眼,语气坚定的继续说道:“刘万户之前投靠了朝廷,我对刘万户的洒脱果决羡慕的很。只是我那时候若是跟随万户的步伐,宋国便要杀我全家。现在朝廷讨伐贼宋,我终于能正大光明的投奔朝廷,不胜之喜,真的是不胜之喜!”
  刘整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之前的多嘴居然把对话再次给拉回到自己身上,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却偏偏说不出话来。蒙古贵人和汉军世侯原本已经被范文虎给弄到完全不知道该有什么反应,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共同的内容。因为刘整自投罗网的窘态而哈哈大笑。不过除了大笑之外,他们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对这位范文虎有什么反应。
  二月初六,伯颜率军至池州(今安徽贵池),都统制张林以城降。
  十六日,伯颜率军进至丁家洲,与宋军相距数里。贾似道贾相公督诸路军13万,战舰2500艘在江中列阵。见宋军阵势,伯颜度寡不敌众,当以计胜。乃召诸将授以方略,令军中作大筏数十个,上置柴草,佯言将焚烧宋舟,使宋军昼夜严备而兵疲。
  二十一日,伯颜督步骑军沿江两岸进攻,令战船同步骑军合力向宋军冲击,并以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宋前锋将姜才方与蒙古军接战,孙虎臣竟弃阵先遁,诸军遂溃。蒙古平章政事阿术率战船数千艘,乘风急进,突入宋阵,横击宋舰。夏贵恐贾似道督师获胜,而受责于鄂州之败,不战而逃,贾似道闻之,惊愕失措,急忙鸣金收兵,乘船逃往扬州。
  宋军失去指挥,溃军蔽江而下。阿术督舟师追击,并登舟掌舵冲宋船,以小旗指挥何玮、李庭等将并舟追击,伯颜令步骑左右夹击,追杀150余里。宋军死伤甚众,战舰多沉没,蒙古军获大批军资器械,乘胜东进。
  丁家洲之战是宋军对蒙古作战的转折点,宋军精锐在此战中大部分覆没。即便此时蒙古人口不过两千万,大宋人口八千万,蒙古军仍然获得了兵力上优势。
  贾似道自始至终都没明白自己为何在丁家洲这么轻易的战败,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用尽办法拖延到赵嘉仁的援军抵达,并且反败为胜的。
  可事实就是事实,不存在‘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的事情。大败后的贾似道不得不逃回临安。临安朝廷上下一致要求杀贾似道以谢天下。太学生赵嘉礼此时虽然也义愤填膺,可他更感觉到了一种恐惧。赵嘉礼对三弟赵嘉仁很嫉妒,不过毕竟这么十几年时间,他慢慢习惯了这些。当赵勇派遣人请赵嘉礼南下与父母团聚之时,赵嘉礼毫不迟疑的答应了这个要求。
  赵勇之所以派人来倒不是顾及赵嘉礼的面子,而是他此时真的忙到飞起。贾似道贾相公战败之前,临安的那些钱庄觉得大宋应该没事,对于赵勇邀请他们南下的事情并不在意。
  等贾相公逃回临安,钱庄的人们才确定出了大事,蒙古人这是真的要打到临安来啦。于是很多人开始紧急求见赵勇,询问到底怎么南下,赵勇有什么要求。
  赵勇就告诉他们,带着所有值钱的东西,带着全家一起走。这些钱庄的东家掌柜当时就表示反对。他们有很多债还没来得及收,如果跑的这么干净,各个钱庄都会有不小的损失。
  对这样的家伙,赵勇根本懒得再废话。他还能记起自己与赵嘉仁和步如烟前往钱庄一条街的时候,钱庄的人是多么的嚣张。反正赵勇已经把话说到,这帮人自己的死活与赵勇就毫无关系了。
  艺伎在江南很容易混日子,步如烟虽然离开临安之后曾经短暂的到福州一段,此时她已经到了姑苏。赵勇倒是派了人前去姑苏专门联络步如烟,请她赶紧南下。步如烟可没有钱庄的人矫情,得知消息后她立刻收拾了一切开始南下。
  等步如烟抵达嘉兴府,就见到港口已经挤满了人。这些人大多都与赵嘉仁有关,得知丁家洲之败后,他们在赵嘉仁的邀请下选择逃跑。步如烟看着如此之多的人,一时还颇为担心自己根本挤不上船。
  令她没想到的是,港口处从早到晚都有大船等着装人。在港口登记处与航海行会的人登基,通过对照名册,可以确定身份。接着就被安排上船。
  步如烟身为刘勇的‘挚友’,她觉得自己在名单上有名并不奇怪。然而她所见到的这么多人竟然都在名单上有名,这可就令步如烟大为意外了。
  上了大船,居高临下俯视港口,步如烟心中更是讶异。港口聚集了大概得有上万人的模样。远处还有人继续涌来的意思。之前已经发出去了好些人,现在看这样子,南下的人得有十万甚至更多。
  如此巨大的运力已经是令人骇然,那些名册更是令步如烟感觉到赵嘉仁简直是深不可测。
  连步如烟都能想到这些,其他人也能想到,赵嘉仁同样能想到。但是赵嘉仁已经不在乎了。在总撤退计划中,贾似道战败就是标志性节点。意味着大宋已经无可挽回。在这时候被骂居心叵测又如何?没有居心叵测的赵嘉仁帮助,这些人都只会落入蒙古人手里。
  第一波逃难潮持续了一个月左右,有十五万人乘船离开江南,前往广南东路与交趾。此时的蒙古继续东进,兵锋直指临安。就在临安朝廷继续强力要求官家下令处决闭门不出的贾似道之时,官家赵禥病倒了,而且很快就进入病危阶段。
第172章
得偿所愿
  咸淳八年三月,官家赵禥病逝,庙号度宗。宋度宗的儿子赵舒继位,年号德祐。
  四月初,在朝廷中沉重的压力下,贾似道被抄没家产,发配岭南。
  五月,张世杰与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率战舰万艘,以十舟为一舫,连以铁索,碇于江中,横列焦山江面,欲与元军决战,被阿术以水陆协同进击,配以火攻击败,损失惨重。
  六月,蒙古军以投石机配合炸药包,轻易破常州。因为常州是交通要地,伯颜下令屠常州城,只有七人逃出性命。
  自此,蒙古军兵锋逼近临安。临安掀起了一波新的逃难潮。官员们大量逃命,临安城内百姓也大量逃走。之前钱庄的人们还因为利益不想离开,此时他们全部哀求赵勇带他们走。赵勇毫不迟疑的给他们安排了撤退路线。
  之前几个月内实施总撤退方案送走了一百多万人,航海行会三千艘大船每艘船上也就运上一百多人。这次撤退,三千艘大船每艘上都塞了两三百人。也就是船队这些年准备齐备,经验丰富。把这些人运到广南东路之时,虽然人们都很委顿,却还没到病倒的地步。
  看着广州港口的人潮,从交趾赶来的徐远志忍不住叹道:“真的能运来这么多人!”
  赵嘉仁眉头紧皱,恼怒的对徐远志说道:“我没想到陈宜中竟然这么不知分寸!”
  “啊?”徐远志愣住了。他并不知赵嘉仁怎么就突然批评起陈宜中了。
  赵嘉仁把一份简报递给徐远志,自己脸色阴沉的坐在位置上。贾似道被发配,大票的大臣逃离临安。执政的全皇后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任命喜欢吹牛的陈宜中当上了丞相。陈宜中并不是进士出身,而是太学生出身,靠贾似道推官混进官员队伍。帮着贾似道弹劾陈元凤,终于站稳了脚跟。
  因为没有具体的基层从政经验,这位陈宜中好作大言,做事可以用‘想当然’三字来评价。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陈宜中私自诱杀韩震,几乎引起南宋精锐之师——殿前禁军的军变,全太后当机立断,急调江万载接掌殿前禁军,才平息对立双方的危机。
  在诱杀韩震后,陈宜中却没有坚持战斗的立场,却派人与蒙古议和。
  对这般货色,赵嘉仁很无语。不过赵嘉仁觉得自己其实也没什么资格去批评陈宜中,别人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胡作非为。赵嘉仁是觉得自己能解决问题,所以坐视临安朝廷覆灭。在此事上,他也谈不上有更高的道德水平。
  看完了简报,徐远志微不可闻的轻叹口气,这才说道:“太尉,既然临安已经不可为,就全力经营岭南与交趾吧。”
  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简单直白,听徐远志并没有吆喝带兵前去援救临安的胡话,赵嘉仁也完成了这次试探。他对徐远志说道:“打仗须得有粮食。岭南、福建,两地百姓有千万之数,光靠珠江三角洲与河内平原只怕不够。我准备近期攻克占城。将曼谷、占城、河内的粮食产区纳入我们手中。”
  面对赵嘉仁的规划,徐远志一时无语。他心中很是怀疑自己十几年前为何就没看出赵嘉仁竟然是如此野心勃勃之辈。看赵嘉仁的所作所为,他在这个乱世中趁势而起的愿望已经无从掩饰。
  可除了诛心之论,徐远志发觉赵嘉仁这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可以被批评的地方。不仅不能批评,还必须称赞赵嘉仁忠君为国。这中间的差距真的是自古英雄无善类。
  即便并非善类,英雄就是英雄。在这愁云惨淡的当下,徐远志也是靠涵养功夫才能让自己外表上保持镇定,实际上徐远志心里面已经是六神无主。可赵嘉仁几句对战略的局面说下来,徐远志立刻就感到心里面镇定了许多。
  与陈宜中不同,徐远志考上进士之后是从基层干起。他很清楚打仗需要粮食,更清楚想有效面对这千万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攻克交趾占据红河冲击平原已经一年多点,红河冲击平原上的水灾的确给没经验的移民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可这里是一年三熟,几十万移民到这里之后不仅半年内就吃饱,还拥有了能够出售给航海行会政府的余粮呢。
  航海行会政府不仅分地,也不仅收税,更派遣大量赤脚医生在地方上行医,派遣扫盲队在地方上办学。如果不提战争的大背景,徐远志觉得这简直是清平盛世。即便提到战争,红河平原上再容纳百十万移民也不是什么问题。按照赵嘉仁所讲的拿下占城,养活千万人绝非大言欺人。南边的粮食,广南东路的铁,千万人口。以及航海行会在海上的强大实力,反攻并非难以理解的事情。
  看看赵嘉仁,想想为风雨飘扬的临安殚精竭智的人们,徐远志心里面有些不好意思。方才心里面对赵嘉仁私德的怀疑实在是太娇纵了。
  普通人陷入绝望之际,英雄们的一句话就能让大家看到胜利的希望,重新鼓起战斗的意志。如果质疑这些英雄的道德,难倒就该赞赏因为个人的绝望而去杀人的陈宜中么?
  重整自己内心的状态,徐远志再次对自己定位。他的家人和肯南下的族人已经到了广南东路,其中一部分还在交趾开始耕种,并且有了不少收益。此时的徐远志很安心的投入到反攻的工作里头去了。
  当然,徐远志能想到在临安的人们很绝望,他却想不到临安到底有多么绝望。到了七月,在投降者的游说下,在炸药包的威力下,蒙古军摧枯拉朽的击破了所有阻挡城池,包围了临安城。
  到了此时,上朝的官员只剩了六个人。全太后见到如此局面,只能派人去和伯颜商议投降事宜。八月初三,临安朝廷正式投降。伯颜将城内的皇室与官员以及官员家族全部送去大都。临安朝廷覆灭了。
  不过此时也有漏网之鱼,在临安总投降之前,赵昰在一众人等保护下逃出临安,逃去了金华。在金华的时候,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赶来与之会合。一众人等向尚且没有投降的福建路逃亡。
  此时,伯颜下令使者拿着全皇后的书信到长江沿岸各个没有投降的地区要求地方投降。虽然完全不相信这玩意会有用,伯颜还是派了使者给赵嘉仁所在的广州送上一份投降命令书。在临安的宫殿中,伯颜与灭宋大将们谈起了此事。
  阿术对这个行动抱以苦笑,他万万没想到此次伐宋如此轻松。蒙古军的奋战,从赵嘉仁那里弄来的火药大概是完成如此功业的最大原因。然而之前阿术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能够干掉赵嘉仁,现在看这个愿望是没机会实现了。远在岭南的赵嘉仁此时安然无恙。
  元帅张弘范问伯颜,“大帅,我等是不是乘胜南下?”
  “在山中千里奔袭?”伯颜语气平淡,不过这话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想法。
  张弘范并没有因为遭到反对就轻易退缩,他补充道:“至少要拿下韶州,控制南下通道。”
  没等伯颜说话,志得意满的刘整大声说道:“我有水军,可沿海进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