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55


第21章
根据地政策(十五)
  韦泽对公务员招收工作并没有特别乐观,此时出来给太平军做官的可不仅仅是要与满清一刀两断,更是要公然与满清为敌。只要不是发癔症,就不用考虑大批知识份子争先恐后的冲过来要在韦泽这里当官的可能性。所以韦泽才把公务员体系分为三类,以尽可能减少出来当官的文人的担忧。
  韦泽不想强征,因为强征文人出来当官的话虽然比较有效率,但是却也得给他们一些好处。韦泽对只懂读四书五经的文人评价很低,即便是会写点骈体文,能写几句酸诗,也入不了韦泽的眼里。所以给文人任何的妥协,都让韦泽觉得给的很不值。
  但是到了6月18日考试的时候,整个局面比韦泽想的要好很多。报考正式公务员的一个都没有,而临时工竟然有四百多人前来报名。至于临时公务员,也有二三十个人报名。
  经过两天上下午各一门的考试,四课的笔试就结束了。笔试内容分为文化(语文+历史),算术,地理,综合知识。文化课还算好,基本的文字功底以及历史知识对于这些读书人不算太难。带队阅卷的韦泽看了算术,地理,综合知识考卷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就是21世纪的初中生,回答这些卷子的时候也不至于到这个一团糊涂的地步。
  解不出二元一次方程式就罢了,乘除法不会也罢了,不少前来报考的家伙加减法也能算错。至于一些要他们能列出计算式子的数学题,更是基本没有答对的。
  至于地理么,韦泽本来就没有太当回事,事实证明,这帮读书人对于地理的认知也是一团糊涂。然而韦泽对一名叫做沈心的应考者很感兴趣,在太阳系这道题上,沈心得了一个满分。而且还有另外三十几个人,看来是研究过《安庆新闻》上与太阳系有关的内容。所以他们回答的乱七八糟,却不是两眼一抹黑的模样。
  综合知识考试,考的是世界观的问题。韦泽列出一堆比较对立的问题。要求这帮应试者们能够写出自圆其说的辩论。
  例如比较著名的有关于舜的老爹数次要杀舜,要求两者从孝道的角度,以及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并且处理这个问题。
  韦泽选择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看看这些应试者有没有自己的法制理念。想给政府当走狗,那么最起码的就得表示对这个政权的尊重与服从。政府统制的最佳办法莫过于法制,而不能执行法制的家伙,是不能在韦泽所希望建立的新政权里头混的。“以孝道治天下”那是满清的理念,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下的理念与韦泽想建立的工业化时代理念格格不入。筛选出合适的人选,对于韦泽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6月21日出榜,理论上韦泽应该把所有报考的人都给选进来的。韦泽即便是知道应该这么做,他也是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让自己做出这样“正确”的选择。有些人的想法以及他们掌握的知识,与韦泽的需求相差的太远太远。捏着鼻子让他们进入韦泽的体系,实在是一种考验。
  然而这考验还没有到尽头,很快,一种对韦泽的选择很不爽的将领求见韦泽。韦昌荣明显是被众将推出来当代言人,虽然面对韦泽的时候还是缺乏些底气,然而韦昌荣也是勇敢的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了。驳不开面子固然是一个原因,韦昌荣也真的对韦泽的选择很不爽,他说道:“丞相,考试卷子我看了,我们的兄弟中不少人都能做的比这些读书人更好。有些读书人书都读狗肚子里去了,根本没有能够做对题目。你这么都让他们通过,我觉得不服气!”
  韦泽叹口气,稍微有些疲惫的让众将先坐下,“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真事。满清刚入中华,康熙为了收买士人的人心。开了一次恩科,招的都是地方上不肯出来给满清做官的名人。这些人不肯给满清出力,他们就在卷子上胡写乱写,有些稍微有些骨气的还在试卷上写诗骂满清。结果你们猜怎么着?”
  总参谋部的众人听了这个,知道韦泽说的乃是此次科举的事情,韦昌荣阴沉着脸答道:“那自然是把他们该杀的杀,该打的打呗!”
  众将都是这个看法,大家作为军人,这股子好勇斗狠的心气哪里会让他们对公然挑衅的敌人有什么好态度。
  韦泽摇摇头,“错!康熙下令,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通过,都给他们官做。”
  “什么?”韦昌荣愣住了。他仔细看着韦泽,想看看韦泽是不是在开玩笑。但是怎么瞅,韦泽都不像是开玩笑的模样,韦昌荣问道:“丞相,那康熙为何这么做?他脸皮就这么厚么?”
  “肯定不是康熙脸皮厚,而是他需要有人来给他做官。”韦泽疲惫的叹口气。虽然看历史书的时候,对康熙的选择还是颇为赞赏的。而且亲自做这种决定的时候,韦泽也稍微能够体会一些康熙的难处。
  然而这不等于韦泽就能非常轻松的面对此事,韦泽也有些情绪低落地答道:“昌荣,还有诸家兄弟。咱们不让别人做官,与没人要来咱们这里做官,那是两码事。现在若是不能弄出一部分当地出身的官员,怎么能让安徽地主士绅们前来投奔我们?”
  “咱们打下安徽的时候可没有靠这帮人!再说了,他们考得也太差,还不如全部让咱们部队的兄弟来充当这个地方官。”韦昌荣说道。
  韦泽笑了笑,有些话他觉得自己甚至不能说透。让穷人出身的兄弟们直接当官,大部分时候是会闹出事情来的,因为这帮人的追求就是能够当官,然后利用手中的权力胡作非为,在这点上韦泽从来不高看任何穷人。
  “这次就先听我的,别的事情以后再说吧。这种事情就这么一次!”韦泽态度颇为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第22章
根据地政策(十六)
  7月9日,王明山有些畏惧的站在父亲的书房门外,实际上他已经在门外徘徊了好一阵子。突然间房门一开,王明山的父亲王允诚带着点不耐烦的语气命令道:“进来吧!”
  王明山觉得身上一阵轻松,按照道理来说,王明山应该主动去求见他父亲。可他真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向父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门外徘徊的时候,王明山其实也希望他父亲能够看到自己这为难的样子。
  “说吧!什么事情?”王允诚问道,对于儿子那优柔寡断的表现,王允诚实际上很不喜欢。
  “爹,我有同学已经出来当官了!”王明山的声音细微的有点像蚊子。
  “哼!”王允诚应一声,却没有回答。
  “最近学堂也要关门,有些新学堂……马上就要开了!”
  “哼哼!”这次王允诚改了冷笑。
  即便知道自己的老爹基本不会答应,王明山还是忍不住鼓起勇气继续说道:“新学堂还不收钱!”
  “明山,你读报纸就记住点这些东西?”王允诚终于开口了,“粤匪办的学校,你都敢去参加?”
  王明山并没有被自己老爹的气势给吓住,他依旧做着尝试,“我的同学里头不仅有去新学校读书的,还有已经在新政府里面当官的……”
  王允诚眯缝起眼睛盯着儿子,用一种嘲讽的语气说道:“那你现在也要去当官?你现在也要去读书?你去当官,读书,你吃……”说了半截,王允诚停下了来下。
  《安徽新闻》里面公布了公务员待遇以及新式技术学校待遇。公务员自然是由新政府包吃包住,新式技术学校则是签订了合同之后,只要服从新政府的分配,也包吃包住。这年头民间学手艺也是差不多的条件,光看新政府在《安徽新闻》上显摆的能耐,他们掌握的手艺无疑要比民间的强出去不少。
  所以王允诚没办法怒斥儿子“吃什么”,因为王允诚知道,上一次科考中,绝大部分人都通过了。而且安庆政府又宣布了新的科考计划,以他儿子王明山的水平,靠上公务员应该毫无压力。
  王明山17岁,他爹王允诚也不过34岁,远没到垂垂老矣的地步,所以王允诚非常清楚当官与上学对王明山这样年轻人的吸引力。王允诚语气严肃地说道:“明山,你是咱们家的长子长孙,咱们家谁都能去投粤匪,就是你不能去!”
  王明山努力辩解着:“爹!这报纸上写的,太平军现在所到之处打得清匪落花流水,这还有什么好怕的?清匪回不到安徽,我们继续准备科考也没用!再说我同学里头好几个都去读书了,也没见他们怎么着!”
  王允诚冷笑一声,“朝廷才被打走多久?半年罢了,你怎么知道半年后朝廷就不会打回来?朝廷回来之后,对于投靠粤匪之人会怎么处置?明山你就不想想么?”
  “我不去当官,我去读书行不行?”王明山退而求其次,“爹,你让我留在家里头虚度光阴,这……浪费生命就等于慢性自杀!”
  “哈哈!”王允诚听到这话,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这句听着极为上进的话,乃是安庆新政府在《安徽新闻》上号召大家到新政府开办的学校上学时候提出的口号。从儿子引用这句话看,王允诚明白自己儿子想去上学已经想了不少日子了。
  “嗯,你去读读书也行,不过你得答应我两件事。”王允诚提出了条件。
  看到父亲竟然松了口,王明山大喜过望,他上前一步,忙不迭的答应道:“爹,您要我做什么都行!”
  王允诚说道:“第一,你再也不准在面前说清匪这个词,你在哪里都不准这么说!第二,你既然这么想去新学校,你每天在学校里头学的课程,等你回家之后,你要给我讲。若是讲不出来,那你是不用再去上学了!现在就这么两件事!”
  “我都答应!我都答应!”王明山已经是眉开眼笑。
  得到了父亲的允诺之后,王明山立刻前去新学校报名。他可不是学堂里头第一个转而投奔新式学校的人,跑新政府哪里当官的有沈心,跑去读书的也有人。大家都是商量了好久,想出来怎么应付家里人的说辞。
  而学校报名点的负责人正是考上了临时公务员的沈心,有朋友在这里负责,王明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兴冲冲跑去报名处一问,沈心却不在。找人一问,那新来的负责人却是新调过来的,根本不认识沈心。那人一脸不乐意的对王明山说道:“你要不要报名?要报名就快点,不想报名就快点走人,别留在这里耽误事!”
  王明山只能先报了名,然后去沈心家找沈心。沈心原本也算是家道富裕,可他父亲死的早,争夺家族财产的戏码上演之后,年幼的沈心居然和母亲被撵出了沈家,被迫在外面住了个小院子。
  这些消息原本是王明山零零碎碎听说的,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来说,这等事也未免有些太过于遥远。到了沈心家所在小院,开门的乃是沈心的母亲。沈心也很快出来把王明山让进了沈心所在的屋子,却见沈心屋内的床上竟然有打了一半的包裹。
  “你这是要去哪里?”王明山很意外的问道。
  “出差到乡下去!”沈心继续打着包裹。
  “出差?”王明山对这个词很是不解。
  “就是出门办公务,有出差费。不是为这出差费,我才不去呢!”沈心手上继续忙,嘴里也在抱怨着。
  “去哪里?”王明山问。
  “不知道,不过出去一个月的话给四两银子的出差费。最多不会出差三个月。我倒不在乎出差久不久,真的出差三个月,我和我娘今年一年的花销都能挣出来啦!”说完这话,沈心已经把自己的包裹收拾好。他到了门外,反复交代他母亲该如何去政府食堂吃饭。然后就拎着包袱离开了家。
  王明山跟着沈心一起出了门,走到新政府所在地,前安徽巡抚衙门附近,沈心停下脚步,“明山,你到了新学校上学之后就知道新学校课程有多好,教给大伙的都是实在东西!你就别送了,官府有纪律,不许带外人到集结地。”
  “沈心,你真的投靠太平军了?”王明山从报纸上学了将满清朝廷称为清匪的称呼,可距离王明山真的想去消灭满清政府还远着呢,而沈心这迹象摆明了是真的投奔了太平军。
  沈心颇为自豪地说道:“投奔了太平军之后我能靠自己挣饭吃,我为什么不投奔太平军。现在得在多大的铺里头混上掌柜或者账房,才能一个月给四两银子?我今年才十八,可是得等。所以我当然得投奔太平军,我可不想光让我娘用人家抢我爹之后剩下那点钱来养活我们!”
  如此爽快的态度从气势上压倒了王明山,王明山在一起读书的时候也没发现除了努力读书之外的沈心与别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现在王明山终于看到了一个原本他根本没有能够认识到的沈心。
  两人分别之后,王明山带着点若有所思的情绪回家。而沈心则是带着有些期待以及悲壮的心情到了下乡队伍的集结地。
  检验了腰牌,与公文上炭笔素描的容貌对照之后,沈新的包袱按照流程没收检查。检查通过之后,部队开始集合编队。
  此次下乡的所有人主要时间都只准携带一身便装,而且还不是随时都穿。在整个下乡期间,若是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所有人都是统一的军装。所以沈心也得到了自己的军装。
  看着周围的那些身穿军装的战士,沈心就有些莫名其妙的激动起来。韦泽韦丞相的部下们都是统一的军装,立领,对襟。看着就神气的很,现在自己也能穿上这样的一身衣服,沈心发现自己此时根本没有对满清朝廷的任何畏惧。至少在报纸上,太平军所向披靡,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而韦泽韦丞相带领部队从武昌顺江而下,25天从武昌打到南京城下。即便是只读了报纸,也能感觉到那股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
  主要穿上这身军装,自己也就是这么一支强大部队中的一员。尽管沈心知道,自己只是个临时工,这身衣服他也穿不了太长久的。
  换装,编排队伍,大家先休息。第二天,也就是7月9日,出去之前的培训开始了。
  这次的培训大出沈心意料之外,他本以为这次出去只是跟着老太平军们一起去办事,他自己当个小跑腿的。没想到的是,所有人中没有任何领头的跑腿的之分。在出发之前,整个部队就对工作安排做了划分,大伙得以知道了自己到底要承担什么任务。
  负责这次行动的乃是韦泽,韦泽是以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发表动员的,“这次出去就是一件事,宣传我们的完粮纳税的政策。最晚到9月,粮食都会成熟。想把粮食给收上来,想要确定我们完粮纳税的规矩,就得靠大家到乡间去宣传我们的政策!”
  “丞相,我们应该怎么做?”有战士问道。
  “简单的讲,我们要和地主士绅争夺群众,争夺舆论阵地!”韦泽给出了答案。
第23章
完粮纳税(一)
  沈心从来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人能够把道理说的如此之明确的。既不是圣人书上说的那种大道理,也不是普通人之间那种极为简单的道理。
  韦泽把整个地主阶级对待革命的四个层次反应讲述了一边。地主阶级没有不怕革命的,任何动荡对于地主阶级来说都是要敌视的对象。针对地主阶级反应的不同,韦泽提出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1、承认地主阶级的存在现状,只是用政府权力稍稍压制地主阶级的“完粮纳税”。
  2、承认地主阶级的存在现状,政府切断地主阶级一部分经营的“减租减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