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55

  林凤祥少年时混迹江湖,设肆卖卜,自然认的这些文字。他对韦泽治军的能耐更为佩服,大伙看到这些字,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还要走多久,这怨言自然就少了很多。
  经过两天的艰苦行军,部队终于赶回永明。营地早就准备完毕,兄弟们也不管那么多,都是一头撞进营房,躺倒就睡。
  虽然没有参加战斗,林凤祥跟着韦泽他们这么跋涉,也颇为疲惫。但是韦泽虽然看着疲惫,却没有立刻去睡。在永明县城,竟然有近两千人等着他。留守的乃是第四师师帅林阿生,他向韦泽禀报,这近两千人都是前来投奔韦泽的。
  韦泽歼灭了刘长清之后,在这一带声威大震。而且太平军从来不抢掠,购买物资都是给钱。而且太平天国高层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出的建议是“多给银钱”。这可不是简单的收买人心,或者是显摆。这年头百姓生活困难,有军队能够多给银钱,那就说明这支部队很有钱,跟着这样的部队混有前途。
  反正日子已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有了这么一个希望之后,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们也愿意尝试着碰碰机会。加上韦泽杀了一千多清军,这下湘南活不下去的百姓们也觉得自己跟着这样的军队,不会那么容易死。观望很久的百姓们开始大量投奔韦泽。
  而且林阿生告诉韦泽,这帮人既然投奔了太平军,吃了几天饱饭之后,还有些人回去拉自己的亲戚前来投军。再过几天,这些人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
  “我们会有四千人么?”韦泽疲惫的问道。
  “只会多不会少。”林阿生回答了问题之后,问道:“丞相,你这次去全州,带回来的粮食可够吃?”
第20章
道州盘桓(二十)
  “林大哥,路上小心。我却是再也不会擅自打仗,更不会擅自离开江华与永明。”韦泽送林凤祥回道州的时候保证道。本来西王萧朝贵的意思就是让韦泽不要在外头胡晃,赶紧回来与太平天国主力汇合。只是这个回来到底是回到哪里,萧朝贵倒是没有特别要求。韦泽回道州也是回来,韦泽带队回到江华与永明也是回来。
  看到韦泽的部队人物暴增,林凤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立刻让韦泽回到道州去。仅仅整顿部属一件事,韦泽就不可能走得开。所以林凤祥最终决定自己先回道州通报消息,若是有一定要韦泽回道州的命令,那再派人前来告诉韦泽就好。再说,林凤祥自己也带兵,太久时间离开部队,他也觉得不放心。
  林凤祥一走,韦泽就召开会议。此时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部队规模突然增加一倍,任谁都觉得头痛。然而韦泽的部队打完了灌阳之战后要开会总结,因为行军路途十分辛苦,韦泽他们根本来不及组织会议详细总结战斗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这两件事纠缠在一起,每一个两司马之上的军官都头痛无比。
  “咱们怎么安排这些新来的兄弟?”韦泽在会议上对着一众看着萎靡不振的军官们问道。战士们出操之后就可以回去继续休息,军官们出操之后就得开始军务。这一路上军官们也是统统步行,大伙一个个也是疲惫不堪。
  于是会议室里头满是沉默,竟然没人肯开口。看着一众兄弟们有些迷迷糊糊,甚至有些还在张嘴打哈欠的模样,韦泽啪的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这个刺激够强烈,一众兄弟们立刻就精神起来。
  韦泽腾的站起身来,怒喝道:“你们这都什么样子!俗话说,虎死不倒架!就是说老虎哪怕是死了,那威风照样还在。你们一个个还都是旅帅、师帅,你们这个样子哪里有老虎的威风,怎么都跟死狗一样!”
  被韦泽这么一通骂,这帮人倒也有了点精神,打哈欠的、趴桌子上的,都直起了身子。
  “先不开会了!都给我浇冷水澡去!”韦泽怒喝道。
  一种高级军官们在韦泽带队下到了水井边,一个个脱得赤条条的,几桶冷水下去,立马都精神起来。擦干了身子,这些总算是恢复了精神的军官们倒也坐回位置上。
  “怎么安排新来的兄弟?”韦泽问道。
  柯贡禹率先说道:“我们教导旅只要打过仗的兄弟,这些新来的却是不行。”
  这倒也算是正常的要求,然而韦泽没想到的是,除了后勤部队的林阿生之外,其他的部队都表示,暂时不想要新兵。所有指挥官都表示,现在手头的部队训练起来都无比吃力。突然弄进来一批新兵,只会拖后腿。
  部队这么快就有了如此的认知,韦泽倒是有些高兴了。在农业社会里头,人多就是力量。所以太平军等部队现在只是缺人,加上广西老兄弟们能打仗,会打仗,各部队都是只怕人少。
  但是在工业社会中,军队在打仗之前就得接受相当的训练。这就如同印度与中国比“人口红利”一样,印度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青年绝对数量的确是开始超过中国,可这中间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或者是只懂得写自己名字的家伙。而中国的进入劳动年龄的青年中至少接受过初中教育,而且这些中国青年绝大部分也不是初中毕业后就劳动,他们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过技校之类的教育。大部分进入劳动年龄的年轻人,都接受过高中乃至大学的教育,中国与印度的劳动力在出发点上就有巨大的差距。
  这就如同韦泽的部队一样,虽然现在只是草创,很多训练并不到位。但是这些战士与太平军乃至清军相比,存在的是“有没有针对性教育”的差别。放到韦泽部队的部队内,就成了大家不太在乎手里部队的人数,而是先考虑了部队士兵有没有接受过教育的问题。
  众人的目光头投到了管作战训练的韦昌荣身上,这位全军的总教习的本职工作就是部队训练,自然不可能让他就这么轻易的逃开去。
  韦昌荣明白众位兄弟们目光里头的意思,他嚷了起来,“这么多兵,练起来可不是小事。大伙的部队里面都得抽人出来!你们想让我一个人管两千人,想都别想!”
  柯贡禹自然是不怕,教导旅本来就有培训的任务。各种体能训练、基本军事训练,全新的战术训练都是教导旅的工作,他的部队人员今天进明天出已经是常态。胡成和指挥全军,这反倒是一把抓,怎么都一样了。后勤部队的林阿生对于人数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多了多干,少了少干。
  只有第三师的师长阮希浩比较紧张,现在韦泽的部队中四个师,第四师算是后勤部队,第一师则是教导旅,第二师归胡成和指挥。和这帮人比较起来,只有第三师是个货真价实的作战部队,师帅就是指挥一个师的部队。如果其他三位都能有自己的算盘,那第三师只能听命令。所以阮希浩颇为紧张的看着一众“前辈”,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师会遭到何种对待。
  “这样吧,咱们先把参谋部给拆了,各个师都建立起各自的参谋部。咱们的部队成立总参谋部。”韦泽慢悠悠地说道。
  “什么?!”张应宸原本没有参与讨论,他一个参谋长不直接指挥部队,所以没什么讨论的必要。现在听了韦泽的话,竟然要拿参谋部先动刀,这就轮不到张应宸继续沉默下去。
  “丞相!我们参谋部才几个人?每次打仗都要忙死,只嫌人不够多。你这一拆,我们怎么办?”张应宸完全没了刚开会的时候那股子疲态,此时他眼睛圆睁,先是完全坐直了,又嫌这么尚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干脆站起身来抗议到。
  “我准备调整参谋部,现在这个小参谋部指挥一千多人还行!就这么不断的扩军,那却是不行了。所以参谋部要扩大!”韦泽说道。回到这个时代,特别是在灌阳与清军打了一仗,韦泽的心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本他还是没办法避免那种对运动战的青睐,所以对部队的组织结构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感觉。
  在灌阳轻松击溃清军之后,韦泽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手头的这些几个月前还是农民的部队,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战斗力。别看在韦泽抄袭的成套指挥以及作战体系下大家学会了在战场上拍着队列行动,能做到走到清军面前先开枪再肉搏。那前提是清军渣渣又渣渣的战斗能力。韦泽手下这支屡败清军的部队在同等条件下和英国龙虾兵们对战,韦泽相信自己打十次得败十次。
  既然如此,韦泽干脆就采取了这个时代比较经典的两个组织体系。一个自然是排队枪毙的战术,另外一个就是德国的总参谋部制度。别看德国给人的印象是刻板,然而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普鲁士国王、俾斯麦首相、老毛奇参谋长,这三位加起来二百多岁的“三驾马车”其实是极为新潮的。参谋本部也好,铁路运兵也好,还有各种新式武器以及新式战术的应用方面,三个人都颇为激进。
  韦泽对参谋本部的最大认知,就是军事指挥官在军队中的职务的不断变化。军人们从低级军官开始,如果表现出色,就会被选入相对应的参谋部工作。如果在参谋部工作中表现出色,就会在晋升后继续分配到一线部队指挥战斗。再经过几次这样一线指挥官与参谋部人员之间的来回调动工作。更优秀的则会被选拔到军校学习与当教官。
  在德国军队中,军官进入初级、中级、高级军校进修只是未来提拔的前兆,真正得到重点培养的征兆,就是被任命到各级军校中当老师,做教官。
  德国以总参谋部为核心的体制,就是一个真正的不断学习,先当学生再当先生的体系。而德意志军事改革之后,贵族军官的比例直线下降,普通人出身的军官们数量飞速上升。这在有国王的欧洲国家中,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奇迹了。
  韦泽当然不可能对众将讲述这些故事,既然韦泽的部队本身也是草创,部队没有战斗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这都是必然的劣势。可这样的局面也有一个地方可以充分利用,那就是部队也没有顽固的传统,没有各种保守势力的抵抗。韦泽可以把最先进的东西引进部队,让这支部队在成长中逐渐习惯这种制度。
  排队枪毙就是韦泽在部队战斗力很弱的时候完成的第一个步骤,那么接下来就是总参谋部制度了。
  其他的指挥官们无可无不可,倒是现任参谋长张应宸颇有抵触情绪。大家可以拒绝没有什么训练经验的新兵,同样拒绝把自己手头的力量分散。总参谋部的计划中,张应宸的权限看似扩大,实际上也未必能这么看。
  张应宸倒是总结的很快,他很不高兴地说道:“丞相,就是说,每个师都有自己的参谋部,总参谋部现在成了训练部门?”
  “现在总参谋部要负责给每一支部队培训参谋,新来的人又不是应宸你这样有天份的,怎么可能立马就能派上用场。”韦泽还得安抚一下郁闷的参谋长张应宸。
  “那这参谋部等于是和作战训练部门合并了?”张应宸说道。
  这话一出口,韦昌荣不乐意了,“哎!张参谋长,我看着未必是合并,而且就算是合并,你这是不乐意啊!”
  韦昌荣已经说的很客气了,直属参谋部的部队只有侦查部队一支,但是参谋长地位和韦昌荣基本一致,而张应宸在这件事上其实颇为纠结的。这次韦泽要建立总参谋部,张应宸看来是颇为不愿意地位下降的。
  韦泽一看这矛盾要爆发,他啪的猛拍一下桌子,大声喝道:“你们都给我闭嘴!我现在告诉你们,建立总参谋部之后,我就是总参谋部长。应宸,你现在给我带兵去!现在新建四个师,每个师两个旅。应宸你给我当师帅去!”
  在现在的军中,韦泽是一言九鼎的老大。他实在没想到老参谋部竟然就敢起来反抗命令,所以韦泽态度强硬的发话了。张应宸也不敢再反驳,乖乖的服从了命令。
第21章
道州盘桓(二十一)
  被韦泽给撸掉了参谋长的职务之后,张应宸倒是沮丧了一下。这次可是他先与韦昌荣吵了一句,虽然吵的只是一句话,可韦昌荣的不满已经很明显了。韦泽立刻把张应宸的参谋长给撸掉,在张应宸看来,这是韦泽支持韦昌荣的明确表态。
  只是这沮丧也没有维持太久,韦泽任命张应宸为第一师师帅,教导旅也在第一师的编制内。这个安排完全可以说是重用,即便是当参谋长的时候,张应宸也不可能当柯贡禹的顶头上司。教导旅乃是韦泽直接领导的部队。
  而且之后的部队调整中,张应宸也发现部队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韦昌荣直接当了参谋部作战训练部的部长,林阿生当了总参谋部后勤部的部长。两人直接脱离了战斗部队,当起了官。
  接着的变化就更加激烈起来,韦泽颁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归根结底就是“三定”,定职责、定编制、顶责任。以总参谋部为核心,韦泽对自己的部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特别是针对人员晋升模式,韦泽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一线指挥官与各部队参谋部之间的人员交流体系。
  这让张应宸弄不明白了,其实不仅是张应宸弄不明白,包括相当的军官也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打仗打得好,就得放下军权去参谋部呢?参谋部给大家形成的印象就是每天写写画画,对参谋部好奇的人很多,但是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这变化之大令部队的军官们感觉极为别扭。
  而且新的总参谋部建立之后,一大批原本籍籍无名的新人纷纷得到了提拔。例如第四师的师帅居峻峰,张应宸甚至跟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见了面之后,他倒是想起过自己与此人也曾经见过。只是那时候身为参谋长,张应宸哪里有空和不熟悉的家伙说话。这个人竟然得到了韦昌荣与林阿生的共同支持,一跃成为了第四师师帅。
  另外一个提拔则是震惊级别。一个名叫陈哲的18岁孩子当上了总参谋部技术部的部长,参谋部现在的四位部长,作战训练部部长韦昌荣、作战部部长何成格、后勤部部长林阿生,都是老兄弟。可一个18岁的孩子竟然能和他们同为部长,而且陈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战功,他只是在诸多科学考试中成绩不错,就这么一家伙当了部长。张应宸对此根本不敢相信。
  在令人不解的事情发生后也会变成事实,一时间各种新人不断冒出。张应宸甚至生出一种物非人非的感觉来。此时距离韦泽带了一个两25名兄弟袭击清军运粮队不过半年而已,张应宸还能轻松的回想起那时候这么一小队人马在大瑶山艰苦跋涉的细节来。那时候张应宸完全想不到不过是半年时间,眼下这么一支部队就完全变了。
  这种感觉也只是张应宸自己的感觉而已,此时他也忙的够呛。原本不到两千的部队扩充到了四千人,四个师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后勤部队后,作为后勤部队的第四师就变成了标准作战部队。每个师都有一千兵力,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突出永安时候的三百核心部队稀释到这个规模的部队中,根本是连个影都看不到了。
  整编、训练、打军棍、文化教育。第一师麾下的教导旅大量人都撒出去到各个部队当伍长去了,但是好歹有教导旅作为底子,张应宸算是把一整套体制勉强给搭建起来。其他部队都是忙的四脚朝天。
  从7月19日韦泽下令建立新体系之后,过去了整整半个月之后,这支部队才算是初步有了点模样。
  等把这些事情弄完之后,张应宸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韦泽的部队经过打仗、训练、扩军、重编,这么多事情到现在也好歹办完了。可太平军在道州总部却一直没有动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8月5日的例行军事会议上,张应宸提出了这个问题。
  此时扩编后的军事会议规模打了四五倍之多,与会的人包括总参谋部的一众部长,各个师的师帅与参谋长,加上教导旅旅长,军队的随军学校的校长,这帮人都列席会议。原本七八个人的会议,此时已经有二十号之多。
  大伙对这个问题也有些不解,不过韦昌荣倒是说出了大伙的心里话,“咱们需要这个时间,东王他们也给了咱们这个时间。挺好的事情么。”
  毕竟是当过参谋长的人,挨骂遭抱怨多了,张应宸心也比较细。“咱们又不会在这道州一直待下去,这总得有个动静吧。”
  韦昌荣答道:“这才半个月,想把部队都练到打灌阳时候的兵,怎么都得两三个月才行。你看看新加入的这些兄弟,吃起饭来跟饿鬼一样。指望他们能够好好打仗,没几个月饱饭可是不够。”
  这话说完,一众兄弟们都大笑起来。大伙从永安跟着韦泽打仗,一路上虽然辛苦,却总是能吃得饱。不少兄弟在韦泽军中吃肉的次数,只怕比他们以前吃肉总数都多些。这从气色上就能看出来,老兄弟们气色红润,一瞅就是精气十足的模样。新兄弟们看着就干瘦干瘦的,训练中,老兄弟们体力与精力更加充足。
  “这就是养兵吧?”胡成和也笑道。他的作战部负责战斗,其实就是把张应宸当参谋长时候的参谋部职责全部接过来,部队的战斗能力中,体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能把大家的体力养起来,这实在是太重要的部分。
  韦泽不想把这个问题岔开,他说道:“张师帅说得对,道州那边只怕最近也会有新命令下来,不会让咱们就这么安然训练。大伙现在就赶紧准备,有的仗可打了。”
  韦泽定了调子,部队开始强化行军秩序的训练。有过突出永安以及南下梧州之后再拐回来追赶大队的经验之后,大家都非常了解行军能力对部队的影响。
  会议散了之后,大家都回去安排自己部队的工作。然而到了中午时分,韦泽突然命令各部队指挥官集合。大家赶到司令部之后,韦泽说道:“据新情报,灌阳的清军不知死活,准备来打江华与永明。”
  这些日子,韦泽的部队也不是干守在城内调整部队,训练新兵。情报部门也在全力工作,有了大量新加入部队的当地战士,情报网营运的非常顺畅。经过调查,韦泽他们已经知道在灌阳的清军乃是江忠源的部队。被韦泽打败之后,江忠源却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整顿部队,两天后再次靠近灌阳。那时候韦泽已经带着部队离开灌阳跑路了,江忠源很轻松的“收复灌阳”。
  “那个江忠源就没接受上次的教训么?他要是想当刘长清,我们成全他好了!”第三师师长柯贡禹说道,“他们出了灌阳城,我们两个师在正面顶住江忠源,一个师走山路绕到江忠源背后,两相夹击,我就不信这家伙不死。”
  经过军事训练以及实战之后,大伙对很多基本战术根本不用细想,随便就能拎出一个看似颇为可行的计划出来。
  胡成和说道:“根据情报,这次张国梁也从全州过来与江忠源汇合。清妖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江忠源一支部队而已。”
  韦泽他们夺取了全州,原本是要走永州然后南下道州的张国梁部队,在钦差塞尚阿的严令下西进“重夺全州”,重夺全州之后,张国梁没有动摊,就留下来守全州。看来他们现在是在塞尚阿的命令下行动起来。
  现在韦泽的部队刚重整,各部队都试过,新兵根本不可能按照鼓点顺畅的走出去半里地。甚至连报数,根据命令左右转这些最基本的军事训练都没完成。能打仗的还是老部队,这两支清军总数有四五千人之多,若是合兵一处的话,单凭老部队不可能一口吃下这两支清军。这仗该怎么打?想到这里,大伙也都沉默下来。
  张应宸忍不住说道:“既然清军这么多人都在盯着咱们,道州那边的清军数量可就减少很多。既然道州那边早就说要打长沙,趁着清军这么调动,也该动手了。此时不动,这是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