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655

  在缅甸作战的具体工作并不需要韦泽指挥,参谋部自己就会制定相应计划,军委要做的仅仅是达成共识。
  军委会议之后,韦泽去视察了南京造船厂、上海造船厂、武汉造船厂。最新的战列舰下水之后问题多的远超预料。动力系统与武器系统都有重大问题。韦泽也不想指责谁,这艘军舰其实计划中是要在1874年才开始建造,当时的情况下海军最终也同意了把这艘军舰作为试验舰,现在出问题也是必然的。
  巡洋舰第三艘青岛号才算是正式被接收,青岛号承担了大量的实验工作,连续进行了两次大修之后,海军最终决定将该舰报废。200毫米口径的火炮的确威猛,但是200毫米的火炮对青岛号造成的伤害也很威猛。加上各种实验造成的伤害,想把青岛号维修到适于作战的程度,还不如造一艘新军舰更加核算。不仅仅是青岛号,最初的三艘巡洋舰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基于五艘试验型军舰的大量数据,巡洋舰此时已经定型,排水量达到4400吨,3000吨水压机压制出来的均质钢肋骨,1500吨水压机压制出来的均质“锅炉钢”铆接船体。全水线装甲,重点防护部位采用了350毫米复合式钢甲。原先的八个锅炉变成了六个锅炉,还是3000吨水压参与加工制造出来的锅炉蒸汽管道比以前的锅炉粗了至少50%。两台三涨式蒸汽机驱动的两具螺旋桨可以跑到18节。必须说明的是,螺旋桨也需要3000吨水压机的帮助。
  搭在了这样的装甲与动力之后,巡洋舰的火炮就显得非常寒酸。韦泽在125和120炮之间斟酌了好久,最终选择了口径稍小一点的120火炮。
  三大造船厂接了共20艘巡洋舰的订单,现在12个船坞里面的军舰都栖装完毕,马上就能下水试航。如果不出问题的话,四个月后就能试航加舾装完毕。韦泽只能祈求上天保佑,英国人的动作千万不要那么快。哪怕是装模作样的和中国纠缠一下,就能为中国撕破脸争取到重要的时间。
第312章
狼来了(二)
  英国是个工业国,工业国的特色就在于守纪律。英国的计划里面首先是封锁中国商船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如果中国人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他们就会立刻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当英国五十艘装甲舰,六十几艘非装甲舰抵达新加坡的时候是8月,英国向中国宣布了英国的决定。中国方面立刻“强烈抗议”,并且接连不断的派遣外交使节到新加坡对海峡殖民地总督软磨硬磨,希望海峡殖民地总督能够撤销这样的“不合理要求”。
  英国舰队则是大肆出动,中国舰队只在自己的母港窝着,根本没有给英国人暴打的机会。到了1874年9月,英国舰队看瞅不到机会,随即开始北上。
  大舰队在海上耀武扬威,是挺嚣张。英国派遣军司令早就研究过西太平洋的军事情报。中国以三十几艘铁甲舰,五六十艘非装甲舰就在西太平洋耀武扬威。如此规模的舰队在欧洲也就是“欧洲病夫”土耳其的水平。只要英国愿意,捏碎中国海军如同捏死个臭虫。
  以前英国舰队没有动手,给了中国海军发展的机会。现在英国舰队终于动手了,中国舰队的好日子就此到头。在旗舰阿金库特号上,派遣军司令对着属下透露了他的想法。如果把中国海军在摇篮里的时候捏死,还不如在刚进入青少年时期拍死。摇篮期被捏死也就是简单的捏死,中国海军其实不知道英国海军的强大。在极为叛逆而且自以为是的青少年时期被拍死,那种绝望的感觉才是铭心刻骨的。只要经历这样的一战,中国海军就会把对英国海军的恐惧深深刻在骨髓里面。
  司令官的高论让一众属下由衷的赞赏。当然,属下中也不乏明白人。英国皇家海军当年之所以没有把在摇篮里面的中国海军捏死,是因为那时候的英国人考虑的重点是入侵中国大陆。不管海军多牛,总是没办法开上陆地的。如果英国陆军只敢在舰炮的射程内作战,那出动陆军进攻中国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现在英国皇家海军决定把在青少年期的中国海军一巴掌拍死,是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的目的仅仅是拍死中国海军,而不再有进攻中国内陆的打算。在整个计划里面,最乐观的局面也不过是占领中国沿海的重要城市。连杀进长江的计划都没有。英国明确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可是花了十几年时间,各种派遣陆军杀进中国内地的计划都会遭到各种反对,而且这些反对意见也都最终占据了上风。
  不过有仗可打也不是什么坏事,战争只要开始,英国舰队就有机会俘获商船,那就是大笔的收入了。所以属下一来不敢,二来也完全没考虑去扫总司令的兴。
  大舰队先到了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在中国重要的稻米商贸线暹罗航线上溜达了一圈,熟悉了一下场地。又有点郁闷的加了些法国人从中国人控制的鸿基煤矿高价买来的燃料煤,这才沿着中国的属国越南的海岸线北上。
  这一路之上其他舰只见到英国大舰队之后立刻远远避开,这场巡游把整个暹罗到中国的航线搅得鸡飞狗跳。舰队才抵达了香港。
  而香港的情况可就不太一样了,香港岛旁边卡住航线的中国岛屿上竖立着巨大的要塞炮台。看迹象,炮台上的火炮至少得是305的。如果想强攻炮台的话,只怕得付出不小的代价。在香港岛对面的九龙一带的狮子山上也竖立着巨大的炮台,维多利亚港就处在中国炮台的射程之内。
  十几年前,九龙炮台一带曾经被上千名法国士兵的鲜血浸润过。见过那次的战斗之后,英国再也不敢做出派遣军队的决定。那时候韦泽曾经傲慢的说过,“想消灭我们光复军,那就派二十万正宗的英国龙虾兵”。别说那时候,就是十几年后的现在,英国也没有能力运送二十万正宗英国龙虾兵到中国。而且派来之后怎么办?被几百万中国陆军在内陆包围歼灭么?
  舰队处于中国要塞炮的射程内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三天后休整过的英国舰队就启程继续北上,目标就是日本东京。既然英国舰队没有遇到中国海军不知死活的挑衅或者围观,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到日本完成第一个目标,消灭虾夷共和国。
  日本已经许下了重金,请求英国人帮忙拿下中国支持的虾夷共和国,至少帮助日本登陆虾夷共和国。明治政府认为自己的陆军实力在虾夷共和国之上,只要能够登陆就已经胜券在握。
  英国很清楚自己和中国开战之后就会断绝与中国的贸易,此时的日本有一样东西很不错,那就是生丝。英国现在从中国进口的最大物资就是生丝与茶叶。茶叶倒没什么,中国这几年茶叶出口旺盛,价格日渐降低。英国存货很多,在战前又突击进口了一大批,喝个两三年毫无问题。日本能够提供生丝,那可就让英国完全没了压力。
  大舰队抵达日本的时候是9月28日,东京港口人山人海,日本人看着铺天盖地的英国海军,从军人到百姓都是瞠目结舌。那些军舰实在是太巨大了,巨大的超出了日本人的想象。
  英国舰队的旗舰阿金库特号属于船旁列炮铁甲舰,“米诺陶”级铁甲舰的第二艘,1861年10月30号主船体下水,1867年6月1号才全部完工,原名“船长”(Captain)号,1865年3月27号更名。新名字来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阿金库特战役(1415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在1:3的人数劣势下击败骄狂轻敌的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阿金库特号也是最后一批装备前膛炮的英国铁甲舰之一,她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5支桅杆,用来装备风帆。
  这级铁甲舰是风帆时代战列舰的延续,与三百年前的战列舰一样,把所有火炮排列在一条长长的甲板两侧;虽然己经安装了蒸汽引擎,但还是保留巨大的风帆提供动力。装甲是由一层长长的铁板镶嵌在更厚的一层木板上构成的。
  定员:800人
  排水量:10812吨
  尺度:124米*18.2米*8.5米(406英尺10英寸*59英尺9英寸*27英尺10英寸)
  续航力:5067公里(2825海里)/10节
  装甲:127毫米铁质装甲带和254毫米的木质里衬。
  主要武器:4门229毫米(9英寸)、24门178毫米(7英寸)前膛炮。
  最大航速:14.8节
  日本人本国也有铁甲舰,那种两三千吨的铁甲舰在民船旁边就显得无比巨大。同样是两三千吨的铁甲舰,在英国远东派遣舰队旗舰阿金库特号旁边就小的犹如玩具。
  看热闹是人类的天性,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日本船只尽可能的想靠近这艘巨大无比的军舰,在最近距离看个仔细。英国舰队还算是和善的派遣小型舰艇把这些好奇的观众给驱赶到安全圈之外。而以这支英国舰队,特别是以英国舰队旗舰阿金库特号为背后景色的照相业者当天可是大大的赚了一笔。
  10月9日,大量照片就送到了旅顺。此时旅顺早就不是当年的旅顺,这里除了建成了北海舰队的港口,在旅顺南边还开始兴建了大连城。12艘巡洋舰中的10艘海试之后开始舾装,其中六艘就是在天津和旅顺完成最后的舾装工作。
  战列舰无法加入海军序列,海军还报废了三艘巡洋舰,北海舰队现在只有六艘新式巡洋舰和六艘新式驱逐舰用以作战。海军总司令部告诉北海舰队司令丁汝昌,只要熬过去一年半,海军新式舰艇总数就能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丁汝昌并不怀疑国内各大造船厂正在玩命的建造新式军舰。丁汝昌很了解新式军舰的定型是个艰苦的过程。丁汝昌甚至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抱怨的理由。新式军舰那精妙的设计,以及与作战理念的整体结合,都需要时间来研究,需要时间来实现。但是,丁汝昌还是忍不住想说,“能再早些就好了!”
  最后丁汝昌还是什么都没说,他自己也意识到,仅仅是看到了英国舰队旗舰阿金库特号的照片,就让丁汝昌感到了强烈的不安。这种自知让丁汝昌生出了一种羞耻感,也让他化羞耻感为动力,下定了死战到底的决心。
  虾夷共和国是不容有失的,北太平洋的不冻港就是函馆,假如对中国有敌意的国家拥有了这个港口,他们就占有了巨大的优势。反之,中国就可以利用这个港口以及北海道充足的优质煤炭来发挥海军的战斗力。
  现在双方连试探的机会都不复存在,虾夷共和国的那支海军绝不可能是英国大舰队的对手。英国人只要堵住津轻海峡两端,消灭虾夷共和国的海军,护送明治政府的陆军登陆虾夷共和国即可。这对英国人来讲是非常轻松的工作。
  中国只能靠手头的这六艘巡洋舰与六艘驱逐舰,以及一些补给和辅助舰艇来硬杠英国海军大舰队。
  北海舰队在10月11日开始北上,舰队出发前,丁汝昌只说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313章
狼来了(三)
  北海舰队通过对马海峡的时候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选择在夜里通过,那时候韦泽非常担心军舰外形被英国人抄袭走,凭白让英国海军增添战斗力。在战斗即将开始的现在,英国人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中国新式军舰的外型,更能亲身体会到中国新式军舰的战斗力。既然任何掩盖都变得毫无意义,那还不如坦然的北上,让对手感受到中国人民海军并不惧怕英国皇家舰队的气魄。
  在对马海峡紧张游弋的日本军舰很快就发现了大摇大摆通过的中国人民海军,日本海军也只是和中国的青岛号打过一仗,那一战中日本明治政府军几艘军舰都被击沉,见过中国新式军舰的水兵们绝大多数都沉入了海底。幸存者对中国军舰的描述语焉不详,根据他们的证词画出的中国军舰极为怪异扭曲。日本海军包括英国顾问都无法想象那样的军舰到底是怎么发挥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现在日本海军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军舰的真容,战斗舰艇的修长舰体统统采取了灰色涂装,炮塔上蒙着军绿色的帆布炮衣。军舰前半部的高干舷采取了顶部收缩的梯形模式。船体中部有一个巨大的烟囱,此时舰队采取的是10节的经济航速,所以烟囱中喷出烟呈现出灰白色,偶尔才会有些黑烟夹杂其中。
  外型简洁明快的中国军舰带着一种从容到傲慢的态度,完全无视在远处旁观的日本军舰,通过了对马海峡,向着北方进发。日本军舰大概数了数中国海军的军舰数量,稍微尾随了一阵,就调头驶向港口。中国军舰虽然跑得很快,不过怎么都跑不过电报。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在津轻海峡集结,在中国舰队抵达津轻海峡之前,他们一定可以得到关于中国海军北上的消息。
  在函馆实施防御的中国派遣军司令周新华上校已经是师长,在英国皇家海军抵达新加坡之前,中国就答应了虾夷共和国的请求,增加了在虾夷共和国的派遣军。增加派遣军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明治政府均加快从政府到军队的训练速度。
  到1874年10月,虾夷共和国的总人口达到了300万。而1869年虾夷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政府控制的总人口不过五千而已。这600倍的暴增一方面是把当地阿伊努族纳入了统治范围,另一方面就得感谢明治政府的不懈努力。
  明治政府残酷对待北方奥陆地区,逼迫着奥陆地方上的大批百姓迁往虾夷共和国。奥陆地方上男男女女都接受过军事训练,这部分人撑起了虾夷共和国的骨干。这部分人的数量在30万左右。剩下的两百多万人则是日本的穷人。
  明治政府这些年横征暴敛,日本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根据那些拖家带口或者单身一人抵达虾夷共和国的百姓们所说,日本三岛不少地方都发生过宣传末日的宗教势力带领的百姓集体自杀事件。在现世的此岸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百姓们只能去宗教团体描述的来世彼岸寻找幸福。当然,更现实的讲,在明治政府与地方豪强的双重压榨之下,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死亡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
  虾夷共和国在明治政府的压力下坚持了几年,这个共和国的事情开始在日本三岛流传起来。能分地,有工作,税收只收四成实物税。与七八成收入都要被剥削走的日本三岛一比,这里就是天堂一样的生活。人都不想死,如果抵达幸福彼岸代价仅仅是越过津轻海峡,而不是终结自己的生命,百姓们很容易就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大量人口进入虾夷共和国,这本是极大助力。可当下核心人员的数量不过占了整个国家的十分之一,这对于虾夷共和国的领导人来说更像是一场灾难。中国方面只能在政治上帮助虾夷共和国,从基层的组织建设,到整个的思想动员,思想教育。虾夷共和国从基层到上层都需要进行培训。虾夷共和国就请求中国派遣更多“部队”来帮忙。
  虾夷共和国有自己的情报网,英国大舰队抵达日本的消息也传到了虾夷共和国。大家也都知道考验虾夷共和国实力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此时虾夷共和国的首都此时从函馆转移到了札幌,连接主要城市的铁路网也已经修通。
  理论上,虾夷共和国的军队总数有100万人。这100万人中手里有步枪的大概有十万人,这十万人里面使用中国造的新式步枪的有五万左右。函馆、小樽、室兰都修建了新式堡垒,不过这些堡垒能够抵挡得了英国大舰队的进攻么?没谁真的有绝对信心。
  现在能挽救虾夷共和国的只剩下中国的海军,周新华身边的日本人因为得到的消息比较少,远比周新华更有信心。而周新华本人很清楚,中国现在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只有6艘巡洋舰。这6艘巡洋舰需要面对的是数十艘英国装甲舰。
  日本人希望中国海军能把盘踞在尽情海峡的英国舰队吸引走,周新华则是盼望更多英国舰队集中在津轻海峡。处于弱势的军队进攻优势的敌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分割敌人,把敌人一口口吃掉。
  但是不管怎么用望远镜看,津轻海峡里面的英国海军只有五艘,而且这五艘军舰也没有赤膊上阵的迹象,只是远远的在海上游弋。周新华心里愈发焦急,英国人这是玩哪一出呢?
  英国皇家海军玩的是以逸待劳的战略。旗舰阿金库特号接到中国海军通过对马海峡的消息时,英国舰队一分为三。主力舰队就在津轻海峡西入口外20海里处。不管从心眼里怎么看不起中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辱没他们自己的名声,这支有着悠久历史的舰队并没有采取分兵的愚蠢战术。
  皇家海军在新加坡留下了十艘装甲舰与十五艘非装甲舰,目的是防备中国南海舰队的突袭。剩下的四十艘装甲舰与五十艘非装甲舰抵达了日本。这支舰队的目的就是先解决虾夷共和国,然后趁着北风一路南下扫荡中国沿海。
  对手毕竟是铁甲舰,英国的非装甲舰留在了东京,没有参与此次战斗。四十艘装甲舰填满了九州岛产的无烟煤之后北上,在津轻海峡东口布下了十艘装甲舰,海峡内部是日本明治政府军的海军以及五艘英国装甲舰。在最有可能遭遇中国海军的津轻海峡西入口,包括旗舰阿金库特号在内一共有25艘装甲舰在这里列阵以待。
  英国派遣军司令波佩中将并没有为中国舰队出现而感到意外,如果中国舰队想和英国舰队展开决战,这是中国舰队唯一的机会。
  10月13日清晨,中国舰队终于出现在严阵以待的英国舰队的视野中。此时军舰上的炮衣已经褪下,在高倍望远镜中看到了中国海军的火炮,波佩中将愣住了。他又仔细看了又看,忍不住问旁边的参谋,“中国军舰上的是6寸炮么?”
  中国军舰上那纤细秀长的炮管和英国舰队装备的粗大火炮明显不同,参谋仔细分辨了一下,略带迟疑地说道:“应该是六寸炮。”
  一英寸是25.4毫米,真正的六寸炮口径是152.4毫米。中国用的是公制,所以把那2.4毫米给省略了。韦泽想法是打不赢就跑,120火炮射速快,火力猛,挺适合边跑边打。海军的期待则是尽可能巨大的火炮,200炮已经被证明不合适装在巡洋舰上,海军还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遇到同类型的铁甲舰,海军的120炮有什么用?经过一番争辩,韦泽只是为海军的安全感而做出了让步。双方最后达成了一个妥协,还是采用了150炮。
  4400吨的排水量,用了6寸炮,这已经是标准的大车拉小炮了。但是6寸炮毕竟还有足够的破甲能力。如果英国派遣舰队司令看到中国用的是5寸炮,只怕他的下巴都能惊的掉下来。
  在英国人对面的中国海军军人们用复杂的表情注视着英国的大舰队,这样数量的军舰是任何海军的梦想,这也数量的敌人军舰也是我军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特别是敌人的旗舰阿金库特号,远远看去就给人巨大的压力。还有其他五六千吨的军舰,看上去也是魄力十足。
  “开始战斗!”丁汝昌下达了命令。中国海军军舰一分为二,没什么防护力的驱逐舰编队脱离了战线,在战场外与巡洋舰舰队保持平行的行驶。巡洋舰编队则是加快了速度,试图抢到英国舰队的前方。
  看着中国军舰灵巧的行动,英国皇家海军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中国舰队估计要玩抢占T字头的把戏。侧舷炮玩了几百年,英国人怎么可能让一个后生晚辈在老师傅面前逞凶。英国舰队也开始加快了速度。看到对方的行动,中英舰队都开始转向,在西边的中国舰队左舵,东边的英国舰队右舵,两边的战列线很快就已经完成。间隔着2000米的距离,大家互相开火了。炮弹飞出炮膛、划过海面,在海上砸起了雪白的浪花。
第314章
狼来了(四)
  看着中国军舰上五座双联150炮齐齐转过炮口,向着英国军舰喷吐着火焰。旗舰阿金库特号上的波佩中将眯起了眼睛。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海军中将转瞬就理解了这种设计的目的。
  虽然对中国海军的新型军舰不了解,英国海军知道中国军舰已经很激进的采取了纯蒸汽动力。中国的南海舰队铁甲舰的前甲板上装了一门可以360度旋转的火炮,这种设计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是船首炮的一种变通应用而已。
  英国海军在这些方面很守旧,他们坚持要采用风帆动力。至于中线布局这种设计,英国早就有相应的思路,不过这牵扯一个问题,移动炮口的动力来源。靠人力来移动十几吨二十吨的火炮么?这明显是在开玩笑呢。靠机械传动么?那复杂的传动系统更大可能是因为故障而让火炮出问题。对海军的未来发展并没有明确思路的欧洲海军也在努力思考以求突破,在这个阶段,保守与激进同时存在。
  见到了中国军舰的设计,波佩中将已经确定了中线布局是可行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无需再为这种事情争论不休。现在要看的就是中国这种布局的战斗力到底如何。此时双方所有的技术积累与海战理念都已经固化为实际存在的军舰,交战的双方只能在已经被决定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所有力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