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杀了他们!”“杀光英国佬!”总参谋部的军官们纷纷嚷道。
韦泽微微皱起了眉头,他其实并不喜欢这样“中国式的传统”。中国传统中喜欢用好人坏人来给对方定性,然后认为好人就天生的该对坏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韦泽对这种小农经济体制下的观点其实颇不认同。
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就不太主张这样的态度,就如英国佬的政治传统中所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虽然这种只讲利益的态度也不是上乘,可总比用好人坏人这种完全主观意念来看待世界的视角要科学很多。
韦泽抬起手来示意大伙先停下来,很快会议室里面就安静了。所有军官都注视着韦泽,等待着他做出判断。“同志们,与英国人打仗不是好人打坏人,或者坏人打好人。我们自己首先要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光复军正在为中国而战!为中国而战,就是我们光复军的使命!为中国而战这就是我们光复军的光荣!”
第125章
第三次大烟战争(五)
离佛山二十几里的平安镇是比较早完成授田令的地区之一,原本镇上的大户们多数是十三行的人,这帮大户在光复军清除十三行的行动里头被彻底给解决了。光复军只是没收了土地,却没有从肉体上把他们给斩尽杀绝。
广东这边对于强权从来很服从,既然光复军已经占据了全面优势,连洋人都被光复军给解决了,大家自然不愿意凭白的送死。更不用说此时的平安镇上已经没有了谁还有拿得出能够让百姓们送死的钱。
刘三就是平安镇的一个普通百姓,刘三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家里有五亩地。每年打的粮食刚够全家吃饭。等刘三分了地之后,和原来他家水田一样的好地分到了七亩,这不由得让刘三觉得很不自在。凭什么自己就突然多出了两亩地呢?刘三知道自己得到了这样的好处,肯定有人就要少了土地。这事情是明摆着的,少了地的自然是平安镇的那些老爷们。老爷们少了地之后肯定要记恨,他们不敢记恨光复军,会不会就记恨起刘三来?刘三有点怕。所以看见以前那些老爷们的时候,刘三就觉得心里面有些发怯。
但是以前的老爷们看样子也被光复军吓破了胆子,刘三慢慢的发现,他自己看老爷们的时候有点发怯,可老爷们看刘三他们的视线中更有些怯生生的感觉。这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之后,刘三倒也慢慢的接受了自己的土地变大的事实。看到以前的老爷们的时候,刘三心中的怯意越来越少,一种说不清由头的自豪感变得多了起来。
而让刘三自豪的事情不仅仅是土地,地方上变化很大,除了土地之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地方光复军建立的合作社。以前买到的镰刀都是熟铁的,外表是黑乎乎的,很容易生锈,不耐用,价格更是贵得很。即便刘三有五亩地,交了税之后也就仅仅够他家吃饭。想置办新农具是不太可能了。
光复军在平安镇里头建起的合作社里头就有镰刀卖。那镰刀白刷刷的,看着就喜人。刀口锋利,刀身坚硬。刘三一直不敢相信这些镰刀和以前黑乎乎的镰刀一样都是铁制的。他鼓起勇气买了两把,用了之后觉得真心好。以前镰刀得几天就磨一遍。可磨得狠了,短时间内的确变得锋利,却会大大减少镰刀的寿命。磨的不狠,又不锋利。如何磨刀,从刘三的爷爷开始就是刘家壮劳力一直争执的问题。刘三还记得他爹因为要多磨点,结果遭到了刘三爷爷的痛打。
新镰刀却不同,磨得时候就感觉很硬,磨一次,用上快一个月,割起草来还是非常锋利。一刀下去,唰唰的就把草割断了。为此,刘三还打过自己的娃好几次。这些懒娃子们就知道偷懒,每次割草回来的时候筐子里面还是和以前有同样的量。他们以为他爹不知道新镰刀有多省劲么?
光复军不仅卖便宜镰刀,镇子上还开办了修理农具的店。有一次刘三发现自己的一把镰刀和以往不同了,问了自己的儿子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调皮,拿着镰刀乱挥的时候砍到了石头,竟然把镰刀给折断了。他儿子可是给吓坏了,最后竟然自己跑去修镰刀的地方哀求,而负责修镰刀的那个当过光复军大兵的广西人竟然收下了折断的镰刀,给了刘三的儿子一把新镰刀。
刘三其实还是比较赞赏自家儿子的机灵,所以刘三只是对着自己儿子猛踹了几脚,没有往死里打。打完了儿子,刘三开始逼问自己的儿子,到底许了人家什么好处,人家才会换新镰刀给他。儿子也算是被刘三打皮了,他不服气地说道:“阿爹,铁匠刘师傅说了,若是镰刀断了,只要拿了完整的镰刀过去,光复军就给换新的。只要多加两文钱就行。”
听了这话,刘三气不打一处来。小兔崽子竟然敢偷家里的两文钱,这是不准备要命了!正在他准备痛打儿子的时候,儿子喊道:“我只是帮刘师傅拉了一阵风箱,他就不问我要钱了!”
对自家儿子刘三清楚的很,他什么时候说过实话。毫不留情的打了一顿之后,刘三逼问道:“你到底许给了人家什么?老实说!不说就再打!”
最后刘三的儿子突然嚷嚷起来,“阿爹,我觉得你还不如光复军。刘师傅说过光复军里头当兵的事情,当官的不许打骂当兵的。更不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打当兵的。你每次打我都是你不高兴!我要去当兵,再也不回来了!”
听自己儿子嚷嚷着要去当兵,刘三高举着手愣住了。这年头当兵的都不是好东西,清军自然不用说,过兵如过匪。地方上的团练也是只会欺负百姓,遇到强敌立刻就跪地求饶。刘三是亲眼见过一群曾经吆喝着要杀光光复军的团练面对进攻的光复军的时候的熊样。
光复军却是完全不同的军队。去年春秋两次农忙的时候,光复军的部队都到过平安镇,第一次是帮着百姓们种地插秧,第二次是帮着百姓们收割。刘师傅就是那时候带着家眷到了平安镇住下的。刘师傅也分到了一片土地,除了种地之外就是干铁匠活。那些正在当兵的年轻军人都是种地的百姓出身,而退役的刘师傅除了种地之外,就靠手艺吃饭。刘三第一次知道,原来当兵之后人竟然可以不变坏,还是能与普通的老百姓一样。
可这些并不足以让刘三接受自己的儿子去当兵。刘三并不喜欢光复军,因为光复军管的太多。
种地本来是百姓自家的事情,光复军却硬是插手了种地的事情。基塘农业是水田周围种植桑树或者甘蔗,种甘蔗的被要求把甘蔗送去光复军指定的糖厂去榨糖。种桑树养蚕的,则有光复军的人跑来推广如何种桑,该用什么样的蚕种,蚕茧还得卖给光复军负责收蚕茧的供销社。甚至在水田里头套养什么样的鱼,光复军都要出手干涉一下。
刘三家的基塘种的是甘蔗,靠了这个收入,刘三第一次攒到了钱。镰刀也买了六把,包括他闺女在内,劳动的时候每人一把。这的确让他家干活的速度快了太多。可刘三还是不满意。
平心而论,不管是糖厂还是缫丝厂,收购的价格都不算差,绝对谈不上欺负人。有人稳定的收购者,也的确让刘三方便了很多。不过刘三与普通百姓一样,有着非常朴素的理念。百姓们都认为,作为官府的光复军这么做定然是有他们的好处,而光复军得到了好处的同时定然让百姓吃了亏。虽然刘三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吃了亏,可他心里面就是会忍不住这么想,也会因为这么想而感觉不舒服。
除了这些之外,刘三还有别的不满。看以前的大户们的土地变得和普通百姓一样,让刘三生出了大大的满足感。可光复军告诉百姓们,以后除了纳粮之外就不让交租了,不让人当地主了。
本来种地交租,天经地义,刘三就这么认为的,我给别个人种地,人家要是不管我饭,不给我工钱,那我得讨个说法,可人家管饭了,给钱了,我还闹个啥子。村里的光复军委任的官员召集会议说了这些之后,刘三想着现在不交租是个好事情,但自己将来万一有了钱,置下几亩地,岂不是别人也不给他交租了,再说谁晓得光复军还能打多久。不趁着现在光复军得势的时候赶紧攒钱买地,若是光复军败了,刘三岂不是咱也没机会了么?
刘三可清楚的很,不仅仅他家种甘蔗挣了些钱,其他家家户户种甘蔗,种桑养蚕都挣了钱。镰刀并非刘三一家买得起,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现在合作社里头卖的布匹有土布,有洋布,洋布虽然没有土布那么结实,却好在薄,清爽,更是比土布便宜了不少。原本各家都是自己织布,现在有些人家干脆就买布做衣服。省出来的织布时间都干些别的营生。那些年轻女孩子们去缫丝厂上班,男人去糖厂帮工,也都是些进项。若是大家都有了钱,谁会卖地呢?
在这个时候,自家儿子不说好好给家里挣钱,却嚷嚷着去当兵。当兵就要去打仗,给光复军卖命,不给自家挣钱!刘三想到这里气不打一处来,他转身去找个根木棍就冲着儿子狠狠的抡去。
刘三的儿子往后一跳,躲开了刘三的杖击。刘三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还敢躲,这怒火更加旺盛起来,刘三抡起棍子就要冲着儿子脑袋猛砸过去。此时背后突然有人扑上来把刘三给抱住了,那是刘三的老婆。就听刘三的老婆哭喊道:“你要把他打死么?”
听了自己老婆的哭喊,刘三的怒火加倍的燃烧起来,他双臂一震就把老婆甩开,接着就给了自己老婆一耳光,把她打倒在地,“这都是你惯的,他现在也敢躲了!”
打完老婆,刘三转回头就准备继续收拾自己的儿子,却见到自己儿子哭着喊道:“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接着就见儿子一溜烟的跑出院子,冲着远处飞奔而去。
刘三这番折腾也累的够呛,看着儿子的背影,刘三怒骂道:“你再也别回来!回来我就打死你!你就在外头饿死吧!”
在这样叫骂的时候,刘三是真心这么想的。至少在此时,他坚信,离开了家,他那儿子要不了多久就会饿的乖乖回家的。那时候刘三就能好好的把儿子收拾一番。
可当天晚上,刘三的儿子没有回家。第二天,他儿子依旧没有回家。这下刘三感觉不对头了。难道他儿子真的出事了不成?
第三天,里长到了刘三家。一进门,里长就笑呵呵地说道:“刘三啊!你儿子当兵了,我这是来给你说说军属减免税收的事!恭喜啊!”
刘三只听到自己儿子当兵的消息,就觉得耳朵里面嗡的一声,后面里长说了什么,他是完全不知道了。
第126章
第三次大烟战争(六)
2月1日,平安镇的征兵宣传就开始了。
看着自己的儿子剪了辫子,留了个大光头,穿一身光复军的军装,在一众地方上的官员簇拥下披红挂彩的在走在新兵队伍前头的时候,刘三的目光里面有着复杂的情绪。
当了别人的兵,就等于是成了人家的人,刘三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知,所以他满心都是怨怼。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不说留在家里面好好的孝敬爹娘,反倒是抛弃了家族,跑去给别人卖命。刘三无论如何都想不清楚自己的儿子这是从哪里学来的。
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三也没别的办法。他也尝试着去求里长,希望这位镇上的头面人物能够帮着把人给要回来。里长听了刘三的话之后冷笑一声,“刘三,光复都督府可从来不强拉人当兵。是你儿子自己跑去要当兵。人家部队上还专门派人来我这里问你儿子的情况,问你家的情况。你以为若不是出身清白,想去当兵就能当兵了么?”
刘三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被定性为“出身清白”。这本该算是对刘三称赞的话题,此时却让刘三感到极为不爽。刘三心里面骂道:你说我家出身清白,那你家儿子为什么不去当兵!可这只能在心里面骂,刘三反复拜托里长能够把他儿子带回来。
又过了十几天,平安镇第一批从军的青年们被带回了镇里面。他们是骑着高头大马回来的。牵马的是镇长、里长,还有一些没见过的光复军的官。
平安镇参军的人并非只有刘三的儿子一个人,镇长的儿子参军了,里长的儿子参军了,供销社里头一个管账先生的儿子也参军了。还有另外几个孩子多的家庭也都有人参军。数百户的平安镇,有十几名青年已经参军。仔细看来,近半的青年都是与光复军有关的官员家庭出身。
看到这些人之后,刘三觉得心里面舒坦了不少。官员们自然是最注重自家利益,若是当兵没好处,他们断然不会让自己孩子去当兵。接下来,刘三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自己的儿子没有被坑,忧的是自己的儿子与这帮光复军手下的官员儿子在一起,会不会被欺负。
不过刘三转念一想,自己的儿子竟然敢自作主张的跑去当兵,虽然刘三现在不能把儿子如何。想到这混账小子会多受点苦,刘三心中就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此时平安镇里头所有百姓都被集中起来,这么多年了,百姓们从来没听说过谁家人当兵的时候还要显摆的。这可不是考上了秀才举人,需要显摆。好铁不捻钉,好男不当兵。特别是在商业繁华的广东,当兵绝非是什么体面的差事。
所以这帮百姓看到镇里头的官们给新兵牵马,就议论纷纷起来。这帮当兵的到底有多凶狠,能逼得地方上的官们给牵马。而那些人如同靠上功名般披红挂彩,更是让百姓无法理解这当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一众人到了镇子里面平素唱戏,召开会议时用台上旁边,新兵们下马。然后光复军的官和镇上的官开始讲述《军人福利待遇法》的内容。
“一人从军,直系家属交税减三成!两人从军,直系家属交税减少六成!”镇长大声宣布着福利法的内容。
听到这些,人群中传出了一声惊叹声。此次从军人员中大多数都是一个家庭出一个孩子当兵。不过也有赵家山、赵家水兄弟一起从军。赵家有五个孩子,四个男孩。他们家分到了十亩地,本身收益就不低,现在两个男孩一起从军,他们本该交的三成税,现在只用交一成而已。而且两个兄弟从军,赵家剩下了五口人。一人平均两亩水田。赵家塘基上种植的是桑树,又有养蚕的收益。这五口人的生计立刻提高了一大截。百姓们计算这些都是极有天份的,大家忍不住都羡慕起来。
刘三心中也忍不住羡慕起来。他家只有一个儿子从军,也从交三成税变成了交两成,一家伙就能省下快两百斤稻米。那可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可是与赵家相比,刘三忍不住觉得自己吃亏了。
但这《军人福利待遇法》却不仅仅是给了这么一星半点的好处,镇长接着宣布,军人服役期间,家属若是申请去工厂干活的差事,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军人家属。
这个福利待遇又让百姓们中传出一阵惊叹。光复都督府自然是大力兴办工业。那些重工业部门需要的是有专门培训基础的劳动者,可制糖、缫丝等工厂却没有这么高的要求。稍加培训之后,普通人就能在里面干份差事。农村分农忙农闲,农闲时节那是真的闲下来的。此时若是能去工厂干活,立刻又是一份收入。这一年来,距离城市很近的平安镇百姓对此是颇有感受的。
“农忙时节,若是军队到农村帮助百姓干农活,优先照顾军属!”镇长继续宣布着军人拥有的福利。而这个福利可是愈发骇人了。
光复军去年已经到农村帮助地方上的百姓干农活,部队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镇上的百姓们见到的军人都是年轻小伙子,这可都是壮劳力。如果这条规定真的能够执行,等于是军人家属在农忙时节免费得到了短工。这收益可就太大了。不少百姓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兵,除了看不上当兵这个行当之外,他们同样担心的是自家损失了壮劳力。现在壮劳力也未必损失,很多人看向那些年轻军人以及军属的视线都变得热切起来。
此时镇长请光复军的军官讲话,军官则是把光复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百姓们讲述了一遍。又把光复军是人民军队的理念说了一番。当然,军官自然也少不了要把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讲讲,光复都督府是保护百姓的政权,组建军队的目的就是打败满清,打败入侵中国的外国人。
光复军在镇子上宣传过“中华民族”“祖国”“中国人”“外国人”的时候,刘三也去听过。刘三很清楚广东有土家、有客家。双方之间冲突激烈,经常打仗死人。用中华民族来称呼这两边的人,刘三实在是没办法理解。
佛山是广东很重要的城市,刘三倒也见过两三次洋人。十几年前洋人打进广州城的时候,刘三也听说过。只是光复军用外国人来称呼洋人,这又用中国人来称呼自己人。刘三完全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至于祖国,刘三更是没有什么概念。大清是大清皇帝的大清,大清和刘三这小老百姓有啥关系。
但是此时听着光复都督府军官的讲述,刘三却有了些别的想法。他的儿子当兵了,那他从此就和光复都督府站到一起了。也就是说,刘三再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而是一个与朝廷有些关系的人啦。虽然他的儿子现在只是个普通的兵,可若是他儿子能够混上个一官半职的,刘家就从一个普通的百姓,变成了当官的。
虽然对这样的未来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刘三却是真的忍不住有了些憧憬。
而其他百姓更在乎的是自己能否从这样的制度里面落到好处,刘三知道此次当兵的人中有镇长里长的孩子,乡里乡亲的,百姓也都看到镇长里长的孩子当了兵。到了军官讲完了好长的一番话之后,有些家里面孩子多的百姓就询问现在他们的孩子报名当兵行不行。
军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彰显部队对军人的重视来征兵,他立刻与镇长里长开始解答百姓的问题,并且呼吁百姓们响应光复都督府的号召,让他们的孩子踊跃报名参军。
不仅仅是平安镇,在整个广东各地,新一轮的征兵行动都在展开。原本总参谋部认为山区的百姓们或许会更积极的报名参军,可没想到数据收集上来之后,珠江三角洲实施了授田令的地区报名一点都不比山区差。如果仅仅计算从军的总人数,平原地区以征集了五万新兵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山区征集的两万三千新兵。
在中央委员会议上,广东省长毕庆山有点愁眉苦脸地说道:“都督,这可是损失好多的税收啊!”
韦泽笑道:“你以为我只让他们打仗不成?那可就太小看劳动力了。等他们退役之后,我们会给退役的军人安排工作,他们就会到工厂、矿山去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如果有相关的文化知识,我们还会让他们在各级行政部门去工作。咱们不相信自己的军队,难道还要相信那些读了几天破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的那些士绅么?”
毕庆山却没有韦泽这么乐观,军队的服役期现在定为五年。也就是说,大量的军人退役需要等到五年之后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不用说五年后的远水了。
韦泽看出了毕庆山的态度,他劝道:“毕庆山同志,广东从来不是一个单纯靠种地的省份。他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好处。”
“好处在哪里?这么多粮食到底怎么解决?”毕庆山并没有被韦泽说服。
韦泽正色答道:“粮食有的是啊!我们打通了去越南的海路之后,可以从越南买稻米。有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军队,发展军工业不过是两三年的功夫。那时候我们能够造出大量的船到越南去做生意,你算算这笔账。这可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了。”
毕庆山叹口气之后答道:“还是太久!”
“那就熬过去这一段!咬着牙熬过去!”韦泽回答的极为坚定。
第127章
第三次大烟战争(七)
大沽口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城的消息震动了满清朝廷。这几天,太监们走路都格外的小心,生怕一时引起的气急败坏的皇帝注意,接着就会被命令拖下去打死。当然,这等窝里横明显解决不了问题。咸丰可以轻松的把整个宫内的太监全部杀光,却没办法动洋人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