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6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9/628

  确立双方立场之后,双方对未来的战略局势交换了意见。中苏现在是背靠背作战,双方的基本战略高度一致,所以中国使者向铁人大叔提出了一个问题,“苏联是否已经确定了对德作战的计划?”
  这个问题令铁人大叔又沉默下来。苏联的确制订了“大雷雨”计划,但是这个计划的战略基础暂时建立在德国与法国陷入一场漫长的消耗战之上。苏联多个战略局势考量里面,最佳方案莫过于中国痛打英国,给英国皇家海军以重大打击。德国与法国如同一战那样,陷入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在美国没有参战的条件下,苏联集结强大的兵力一路解放欧洲。但是最佳方案中的三个条件还都没有满足,苏联方面暂时只能等待。
  “中国同志对未来战略的考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铁人大叔问道。
  “我国希望能够在美国最终参战之前解决西太平洋问题,试图在美国决定参战的时候,完成对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在印度洋方面,我们的最大目的就是恢复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特别是与伊朗的石油贸易。”中国特使并没有欺瞒铁人大叔。在这个阶段,中国已经不可能与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公司做生意,能合作的对象也就只剩下了伊朗这个国家。好在伊朗抱持着独立的姿态,只要中国不逼迫伊朗站到反英的阵营中,伊朗有和中国在石油贸易商采取合作的立场。当然,前提是中国把英国从印度洋给赶出去。
  “中国同志没有更向西的战略计划?”铁人大叔有些不太相信。
  “我们相信苏联同志有能力解放欧洲。”中国特使看起来比苏联同志更有信心的模样。
  如果不扯淡的话,铁人大叔其实很好相处,两人只用谈正事即可。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特使是中国人,不受铁人大叔管。而且人民党内部的气氛很宽容,大家也都是聪明人,乱搞的家伙很难容身。
  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中国特使与铁人大叔交谈结束,苏联一帮官僚们就上来与中国特使谈事。
  “请中国同志能够暂时停止对以前欠款的追讨……”
  “请中国同志能够再多发一部分设备……”
  “请中国同志能够在军事技术合作上更多与苏联交流……”
  各种要求延期付款,索要物资的要求让中国特使烦不胜烦,最近人民党内部正在搞一个学习,主要内容自然是一贯的反封建,反官僚主义。学习内容中提到了一个“两本账”“层层加码”的事情。
  对人民党来说,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自然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基层落实,这都是有诸多技巧的事情。陈克主席就跟一只报丧乌鸦一样预言了不少事情,结果这些事情连丝毫偏差都没有的发生了。例如这个“层层加码”的问题。
  中央制定了一个计划之后,如果下面拍着胸脯说一定超额完成,这就蕴含着极大的问题。人民党内部对此多次讨论,反复批驳,但是下面的这些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最扯淡的是,下面的一些钻营之辈发现靠“超额完成任务”无法得到器重与升官,干脆就直接批判起中央的态度,“能干到不让干,这就是打击生产积极性!”
  这些家伙还是不错的,还有些干脆就玩起了怠惰。向劳动者服务的本职工作能拖就拖,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即可。
  两种家伙都遭到了党内的严厉批评,该免职的免职,该滚蛋的滚蛋。只是全国这么多的单位,这么多的人员。这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总之一切目的都是要升官,让这些人学着反思自己,锤炼自己,改造自己,那是比杀了他们都难的事情。
  幸好是人民党在人类行为学方面下了大功夫,对于这些行为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所以大家顶多说“他们有病”,也没有过分计较。在国内总算是清静了一些,可到了苏联之后,特使发现苏联同志的官僚习气,以及对自己统治阶级的无自觉性,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苏联同志在邀功方面的与中国国内一比,使者觉得人民党以及官僚体系已经接近“君子”,至少也是“伪君子”。苏联同志提出的一部分要求明显是奉了斯大林同志的命令,特使能够分辨出来。例如不还债。
  只是有一些内容,无疑是官僚们自己为了邀功而自作主张干出的事情。例如试探中国军事工业最新技术的部分,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得寸进尺。还有一些他们看似有职权,实际上实权完全由斯大林同志控制的范围上,这帮人的胆子之大,“嘴巴之大”,特使真的哭笑不得。
  最后特使见到了别尔科夫同志,两人多次接触过,也算是熟人。中国特使干脆就向别尔科夫同志问起,如果自己把这些官员们的胡言乱语告诉斯大林同志,不知道斯大林同志会如何处置这些人。
  别尔科夫同志脸色一变,他正色说道:“请不要这么做。”
  “为什么?”特使有点想将别尔科夫同志一军。
  很明显,别尔科夫同志是个很厚道的人,与中国同志接触很久,别尔科夫同志也知道中国的作风,他答道:“我们是用刑法处置怠工以及胡来的。我觉得这些事情您还是不要放在心里为好。所有对外的大事都是由斯大林同志决定,别人说什么都没办法作准。”
  中国特使沉默了片刻,答道:“斯大林同志实在是太辛苦了。”
  别尔科夫同志当然能够听出这话里面的批评意思,他答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有些事情我非常欣赏中国同志的作风。但是苏联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比我们俄罗斯更好一些。”
  能让别尔科夫同志低三下四的说出这等话,中国特使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有多棘手。他给别尔科夫同志让了一根烟,趁势中断了这方面的谈话。当然别尔科夫同志也不是纯粹来诉苦,他正式提出了一个请求,苏联对中国的大功率飞机发动机很感兴趣,希望能够从中国进口一批飞机发动机。苏联的空军有一个致命问题,飞机的航程太短。在于中国的交流中,苏联同志发现中国的空军各型战斗机的体积都比苏联的飞机大,机载装备更多更大,航程也更远。这说明中国的飞机发动机比苏联的要好。
  这个正式要求超出了特使的职权范围,特使只能表示回去之后向人民党中央汇报这个问题。别尔科夫同志完成了使命,临走的时候忍不住转身专门提醒了一下,“有些事情请中国同志不要放在心里面。”
  “放心,我什么都不会向斯大林同志讲。”中国特使答道。
  休息了一晚上,特使第二天又去见了斯大林同志。斯大林同志没有中国这么乐观,他表示对未来无法进行过远的预测,而且很含蓄的对中国提出了要求。“中国同志周边的敌人很柔弱,没有什么力量,在未来的战争中,中国同志有承担起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义务。”
  中国特使倒是不厌恶斯大林同志这种直来直去的敲竹杠,至少没有那么多咸淡事。至于中国周边的敌人是不是很柔弱,中国特使心里面觉得在中国看来,苏联也很柔弱。当然,这种话中国特使当然是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中苏双方讨论了一下如果中国能够驱逐在印度洋的英国势力,中苏对伊朗的态度。中国方面坚决不能接受苏联对伊朗采取任何军事入侵的姿态。中国方面表示,希望能够在中东维持人民自己选择的国家与政体。当然,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与中国做生意。
  铁人大叔倒是不太在乎这点事情,苏联与伊朗是邻国,想收拾伊朗的话,随时都可以动手。何必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硬顶呢?
  双方交流结束之后,特使甚至连休息都没有,而是直接去机场乘坐飞机回到了中国。等他赶回中国,面见了陈克。陈克听完了特使的汇报之后并没有说话。反倒是特使同志忍不住提起了关于官僚体系的问题。“我觉得苏联同志这是上了邪路。”
  陈克无奈的笑了笑,“在这么一个世界上,封建制度的严冬正在结束,官僚体系的春天很快就到了。苏联同志不过是刚开始而已。”
  二战后的历史上,不要说苏联,包括西欧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工业国家,都出现了官僚主义风光无限的好日子。工业化引发的现代通讯手段普及,使得官僚们的力量变得空前强大。如果没有官僚体系,美国是没有办法在太空竞赛中最终反超苏联的。
  特使聪明的很,在陈克的话里面,他嗅到了一丝仿佛是要吹响中国官僚体系的寒意。当然,特使对此什么都没有说。
第一百二十四章
乱战(四)
  在江南船舶集团上海造船厂,一队胸口挂着“参观”牌子的参观者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了干船坞。造船厂的工人与工程师瞅了瞅这帮亚洲人的面孔。就已经确定他们是日本人。人民党最讲制度化,参观者的标牌上会贴有表示身份的国旗,日本那一块白布中间一个红色圆形非常好认。中国的工人与工程师们都很奇怪,怎么让日本人跑来参观了?
  前来参观的是日本访华代表团中与船舶制造业有关的一部分代表。昭和维新之后,日本这几年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北一辉等昭和维新派们控制军部之后,以日本反封建联盟为基础组建了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在新一届的政府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北一辉成为了日本首相。随即确立了联合中国共同发展的政策。
  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日本首先得到了比较充足的铁矿石供应。钢铁是现代工业的脊梁,日本本国甚至不太缺乏煤炭,有来自中国以及朝鲜的铁矿石,日本钢铁产量急速攀升。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设备之后,日本的钢铁产量暴增到百万吨以上。
  为了平衡贸易,中国从日本购入了不少产品。还向日本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例如在克拉运河工程上,中国就雇佣了十万日本人。这十万日本人上了工地之后,极大的促进了工程的进度。
  日本是个人口众多,原材料匮乏,市场更加匮乏的国度。搭上了中国的顺风车之后,在中国有意的贸易倾斜之下,日本猛然间就产销两旺起来。重建的国营企业在这中间成为了扩张最快的经济部分。日本军部曾经吆喝着国家将承担起退役军人的工作,吆喝了许多年之后,由北一辉彻底实践了这个事情。
  不管是支持昭和维新还是反对昭和维新,甚至是以前退役而没有得到安置的军人,只要提出申请就能够获得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机会。托了日本军官与士兵分离的政策,一直没有机会的士兵们总算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从军就等于就业,仅仅是这么一项政策就收拢了日本士兵阶层的忠诚。
  所以在北一辉1938年提出强制土改法案之后,日本地主们也进行了反抗,可是这反抗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者。特别是军队中那帮佃农出身的士兵们坚定的团结这首相兼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主席北一辉周围,而那些中产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年轻军人们更是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他们或者去说服自家人,或者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组织群众,硬是在平原较多的关东地区率先完成了初步土改。
  在完成土改的关东地区,北一辉首相按照政策的承诺把农业税一气降到了5成,而且依托国营化工厂,把化肥农药价格也给砍了下来。一度心中惴惴不安的关东地区立刻成了北一辉首相的坚定支持者,成了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的铁票仓。日本的其他地区也随即全面倾向于北一辉。
  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民习惯于服从,北一辉确立了国营企业不能随便开除工人,但是工人必须接受各种培训的政策。这个政策出台之后,日本国营企业的工人们觉得这天空都变得更蓝了。在日本,想开除工人,或者通过克扣工资来刁难工人的事情再普遍不过。企业居然不能随便开除工人,这可是真正的德政。
  不仅不开除工人,北一辉甚至接受了陈克的建议,在日本实施了新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终身雇佣”“资历递进”,这些陈克时空日本的企业特点,北一辉在日本国营企业中也开始实施。北一辉甚至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国营企业的管理者不是由上层指派,而是公开透明选拔。
  国营企业既然现阶段大多数是军人出身的员工,对于这些非常适合日本国情的制度自然颇为适应。而日本的“耻文化”在这个阶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日本人并不是不知好歹,既然军权财权在握的北一辉首相这样的大人物宣传的政策对劳动者是真正有好处的,日本劳动者也自然愿意服从。
  当然,日本人民不太理解,为什么北一辉居然任命了三十多岁的年轻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出任日本国有资产委员会的主席。
  除了这些之外,北一辉极度重视中国市场,严令要求日本从中国引进产业规范化,实施同样的度量衡标准。总之,经过这么一番运作,日本私营的“血肉工厂”很快就被国营的“血汗工厂”给打的摇摇欲坠。
  两三年之间,曾经动荡到几乎要爆炸的日本社会奇迹般的稳定下来。这倒不是日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有了盼头。甚至连地主的都损失有限,北一辉在财政上搞了一次通货膨胀,却实施了严格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票据制。地主们先是拿到一堆很快就开始贬值的货币,这些钱却不能用以囤积居奇。倒也是自杀了那么几个地主。当然这种政策的凶残程度与日本剥削阶级对日本普通人民的残暴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北一辉毕竟是在中国上过课程,他知道眼下的一切功绩都因为有中国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国在金融上对日本提供了信用贷款,北一辉的新政府此时早就彻底破产几十回了。为了能够迅速把日本带上全新的轨道,北一辉每年都向中国派遣商业代表团,一来是商谈中日贸易,二来是向中国学习最新的工业生产标准,以尽快增加向中国的出口。
  获得了到中国造船厂参观的机会,也是中日两国之间合作的新高度。原先日本方面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与中国合作。日本的造船业对中国非常有戒心。不管中国海军发展的水平如何,日本方面还是认为中国的造船业比日本落后一些。这次来参观的目的未必是真的想交流,而是想看看中国造船业的庐山真面目。
  进了中国的造船厂,日本就发现事情不对头了。中国船坞的布局与日本的大相径庭,作为船舶制造业的行家,日本方面倒也看得出不少门道,但是很明显中国造船业采取的工艺与日本有着极大的区别。
  等到日本人看到那一个个船坞使用的巨大龙门吊之后,他们心中的不安更加强烈。龙门吊的设计布局与日本的不同,因为这龙门吊使用的轨道竟然是能够在好些船坞之间来回移动。越过了一道又一道门之后,出现在日本造船专家眼前的造船厂主工地,让所有日本专家都傻了眼。
  这年头的船舶建造都是在一个船坞里面造一条船,造的时候船坞就占用。可能几个月,甚至要用几年的时间。日本专家眼前的中国船坞结构与传统的船坞截然不同。非得形容的话,日本采用的传统制造方法是工匠在单独生产,而中国的船舶制造则是生产线的模式。
  先是远离海边的分段制造厂成产出分段的船体,分段船体制造完毕后,通过巨大的龙门吊以及其他吊车,将一段段的船体运抵更前的组装车间开始把包括龙骨在内的大件与分段制造的船体组合安装到一起。接着从组装车间的船坞把初步造成的船体送下水开始舾装。
  参观了基本流程,日本专家们瞠目结舌的站在舾装的船坞动弹不得,他们脑子里面都在翻滚着两个念头,“中国人疯了!”“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船?”
  这也由不得日本人不震惊,二战期间的美国能够33天制造一艘护航航母,7天下水一条万吨货轮,下水的时候油漆还没干。不靠这种办法根本不行。
  当然,在日本专家参观的时候,中国把所有的激光测距仪都给关了。陈克只是知道有这么一种造船法,但是最初的时候人民党可是吃了大苦头。魔鬼隐藏在细节中,中国从30年前就开始搞焊接技术,甚至很早就使用了二氧化碳保护,后来又用了氩气保护。然而问题依旧很多。
  一块长度超过一米的钢板误差5毫米,不过是不到千分之5的差距。然而100块这等误差积累起来就是50厘米。军舰敢组装起来之后出现半米的问题,这是要出大事的。如果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还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调整。分段生产的问题在于,这不能把一块钢板给切下去半米。如果这么做,等于是原先设计的承重之类都完蛋的。一米长的钢板与半米长的钢板之间承力性质完全不同。
  这些仅仅是X轴上的问题,造船是个立体的产业,Y轴,Z轴的对应都需要严丝合缝。一条船上需要成千上万的焊缝。这些调整的问题细节加起来之多,实在还算是有几十年造船经验的老工程师都要头痛欲裂。最初的那几艘采用分段造船技术生产的焊接船只,其质量并没有比传统制造的铆接船只提高多少。成本与调整时间更是远远高于采用传统造船技术的成本与时间。
  造船可不是小投入,一艘船几十万上百万就砸进去了。如果是航母这等大型船舶,上千万,上亿的钱更不在话下。幸好提出这种思路的是陈克,幸好提出这种造船方式的是陈克,如果换了其他人,别说坚持下去。在初期实验造成了巨大浪费之后,应该是立刻就被拿下马,甚至被以“经济破坏”的理由被调查。
  然而中国有了激光测量技术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大解决。精确的测量以及定位技术能够让误差在毫米之内。即便如此,解决了一个问题,意味着其他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终于有机会浮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魔鬼,中国造船业依托了科技树计划形成的庞大研究体系,一个一个的解决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中国的基础研究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克在这里坐镇,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坚持住。到了1939年,中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总算是能够将造船速度以及质量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
  造船业也为此大清洗了数次,那帮子固步自封的,拉帮结派的,总之是搞封建制度那套的人统统被清洗出造船队伍。剩下的同志固然每个人都对造船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家在两件事上有着共同的看法,“工业化体系内要么是又快又好,要么是又慢又差。不存在又快又差与又慢又好这种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中国到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更不知道中国的制造业思路发生了何等变化。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中国已经确定的生产方式。日本这次来参观的都是造船业的行家,尽管对中国的技术不了解,他们却很清楚中国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到底能够达成何等的造船速度。那将是日本的十几倍,几十倍之多。
  当然,这些日本专家还算是幸运的。历史上,日本对上的是造船水平绝对不亚于中国的美国,陈克所在的时空,历史书上记载着,“……因此,在1942年6月,凯泽最终获得了生产50艘护航航母的契约。这50艘以后被命名为卡萨布兰卡级,于1943年7月到1944年7月这十三个月中全部完成……最初建造之时由于不够熟练,也有耗时119天的,但是随着大量生产步入正轨,最好的成绩可以达到33天!”
  就日本那手工作坊一样的传统造船速度,与下饺子一样的美国造船产业对抗,美国尽管把主要兵力投入在北大西洋,依旧一只手插在口袋里就把日本给抽的如同猪头一般。
  而纳粹德国的海狼们拼了老命,哪怕一年能击沉数百万吨的船只,可美国的制造速度比纳粹的击沉速度都快。二战就是一个比拼工业能力的战争,美国能够通过二战成为世界头把交椅,绝对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实打实的实力。
  参观时间不久,中国方面能够让日本来参观,本来就是一种战略恐吓。毕竟日本方面只是一部分人愿意与中国交好。不愿意和中国交好的人还是有的,例如这帮日本造船业的家伙,他们生怕被中国学去了日本的“先进技术”,而且这群人中间还有不少持强硬态度的日本海军的军人。这些家伙支持昭和维新,却未必支持中日亲善。对这些人,必须用实力让他们知道天高地厚才行。
  当然,陪同的人民党同志满意的看到日本方面的海军强硬派们一个个绷着嘴,或者不敢相信的张开了嘴。也不管这些日本人提出什么仔细参观的请求,中国方面的同志把他们都给带走了。毕竟这帮人在参观的时候,很耽误中国的生产进度。中国正在疯狂造舰,准备完善在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以中国现在的生产效率,耽误一天,那就是十分之一艘万吨轮的进度。特别是整个工地上的激光测量仪器都关闭了,就这么一次示威下来,至少得耽误数万吨吨位船舶的制造进度。
  好不容易把沸腾着求知欲的日本人送走之后,造船厂负责人大大松了口气。对于工业国来说,有些浪费还未必是实物的浪费,耽误了进度往往是最大的浪费。在整个国家都逐渐纳入到一个生产体系之内的时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引发的可是连锁反应。
  日本人现在比中国落后,但是这可不等于日本人傻。参观的单位不仅仅有造船厂,还有机械厂,兵工厂,各种重工业企业。日本一度希望能够获取中国重工业生产的订单。毕竟这些产业的利润才是最大的。日本得生产百万件衬衫,或者被褥,其利润才能达到一艘军舰的利润。亲眼见识了中国的重工业以及军工业之后,日本方面算是真的死了心。
  不仅是死了心,这次代表团里面不少人是倾向于日本财阀的,他们对北一辉的国有企业,以及很多经济措施都非常不满。用来反对北一辉的借口还是老一套,无外乎是国有企业的技术落后,国有企业的效率地峡,国有企业的工人懒惰。
  亲自参观了一圈中国的国有企业之后,日本方面的反对者们也说不出什么来了。除非他们承认日本人天生就比中国人差劲,否则的话他们实在是没办法否认中国国有企业获得的巨大成功。日本的私营企业就算是把自己手下的工人都给累死,也达不到中国的国有企业能够达到的水平。
  日本代表团启程回到日本之后,他们中间的私营企业的代表们要么沉默不语,不再抨击国有企业。要么干脆就转换了门厅,要求日本国企与私企共同发展,一同前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9/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