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628

  松二爷一面起身给常四爷腾位置,一面答道。他嘴上说的很客气,不过脸上还是忍不住有些得意的神色。“别人笑我,常四爷你也笑我。若不是你引荐,我现在饭还不知道到哪里吃呢。”
  “松二爷,这记账能挣这么多钱么?”常四爷只是引荐松二爷去人民党开办的蜂窝煤厂里头当了个文书,后来两人不经常见面。松二爷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也不敢背后说人长短。具体发生了什么,常四爷也很是好奇。
  “我不当文书了。”松二爷看来真的很得意。
  “哦?”
  “我现在专门给人养鸟。”
  “啊?”听了这话,常四爷大为惊讶。前清的时候,他也曾经拎过鸟笼子,那笼子里的画眉还是松二爷帮他选的。不过庚子年之后,常四爷再也没干过这等事。常四爷突然发现,松二爷几乎从不离身的鸟笼子不见了,他连忙问道:“现在豪门大户又开始养鸟了?”
  “那倒不是,我现在给人养鸽子。”松二爷答道。人民党在关外的羊毛生意做的很大,需要大量的信鸽。松二爷爱鸟,没事就谈鸟,被发现后就转了行。虽然画眉系和鸽子差距比较大,不过松二爷是真心喜欢伺候鸟,有没有这份执着的确是不一样。松二爷养鸽子也养的有声有色的。
  “那这身衣服……”常四爷对松二爷身上的新长衫很是惊讶,很明显,这衣服并不是传统的丝绸。只是光泽上有丝绸的感觉,离近了还是能看出是布料。只是布料同时有丝绸的细腻,又有上好细布的那种质感,布面平平整整,加上洋味十足非常得体的裁剪缝制,让人实在是忍不住要多看一阵。
  见常四爷实在是移不开眼睛,松二爷笑道:“这是南边来的新料子,叫什么加丝棉。原先衣服上有牌子,说是5成丝,5成棉。比细布贵,比丝绸便宜。常四爷,你有空也去买了做几身新衣服吧。”
  常四爷很想上去摸几把,不过想起自己运完了煤,虽然洗了脸洗了手,可指甲缝里面还不太干净。这一把摸上去,只怕就会留点什么印记。松二爷是个极好干净的讲究人,他虽然不敢对常四爷说什么,常四爷却不想让松二爷不高兴。
  “我这整天赶车,穿不了这东西。这布料看着这么娇嫩,只怕一磨就破。”常四爷笑道。
  松二爷连忙推荐道:“常四爷,南边现在有种新布,叫什么劳动布。又厚实又耐磨,我在外头跑的时候,也是穿那个衣服。等市面上有了之后,您不妨就买了,那可是好东西。”
  “那布料我见过,的确是好。”刘麻子终于找到了插嘴的机会,“不过南边那些人只往内蒙卖,收羊毛的时候卖给蒙古人。都是做好的衣服,宽宽大大的。蒙古人喜欢着呢。”
  “哦?你也开始做正经买卖了?”常四爷大为吃惊。
  刘麻子知道自己不被人待见,他也从不求人待见,听常四爷这么说了之后,刘麻子哀叹道:“唉!常四爷你就笑话我吧!大总统得了天下之后,宫里的公公们穷的叮当响,王爷们府上也是什么都没给剩下。以前想见个格格福晋什么的,那得多有脸面的人才行。现在只要有点钱,能给得起彩礼,娶格格就娶了。连格格们都这样了,这哪里还有人要买人。我这不做点别的买卖,那就只能饿死喽。”
  常四爷从来不把刘麻子的话当真,人贩子的话能当真,这世上只怕就没什么瞎话了。几人说话间,常四爷要的两碗烂肉面就已经送上来了。
  “我赶了半天车,饿的很,两位,我先吃了。”常四爷说完,就埋头呼噜噜的吃面。
  刘麻子明显不是专门来吃饭的,见常四爷埋头呼噜噜的吃烂肉面,松二爷也跟着安静的吃饭,刘麻子随便吃了几口饭菜,就给常四爷斟酒,“常四爷,来两口。”
  倒了酒,刘麻子压低声音说道:“常四爷,最近市面上都说,您和松二爷这是跟了南边那些啊。”
  常四爷也不理刘麻子,继续大口吃饭。对刘麻子倒上的酒,常四爷看也不看。松二爷想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但是很明显他没有常四爷的涵养。
  刘麻子也不管常四爷不接腔,他继续压低声音说道:“常四爷,兄弟我现在也没什么好营生,你若是有什么买卖,可得给兄弟我说说。”
  听到这里,常四爷放下了碗筷,“车行就是车行,这京城里头,特别是城南,在车行与蜂窝煤厂里头干事的多了。大家图的就是口饭吃,不干活谁给钱啊?想去找活干,那就到车行与蜂窝煤厂前头的告示牌那里看,每天都有新的招工告示,不用来找我。”
  刘麻子现在也不太敢惹常四爷,常四爷最近生意做的很大,光新大车就买了三辆,加上申请了什么“牌照”,每日里到处拉货,据说手下已经有二十几人,挣了好大一笔钱。更有人说,常四爷曾经在眼下著名的“革命党”头子陈克手下干过活,拉过车。加上常四爷也曾经参加过义和拳,据说也是个“大师兄”,喝过符水,烧过高香。刘麻子也不敢轻易让常四爷不高兴。
  “可是您也知道,现在京城想找个能吃饭的行当太难。常四爷你已经是车老板了,松二爷虽然不经常见,可这丝绸新衣一穿上,摆明是挣到大钱。咱们好歹也一起喝过这么多茶,好歹给指条道儿。”
  松二爷远没有常四爷这么坦荡,他就是爱摆谱,靠自己养鸽子挣的那点钱,除了顾家里吃喝之外,都变了身上这身衣服了。被刘麻子这么一说,松二爷心里头愈发不安起来。
  常四爷心里头对刘麻子的纠缠愈发的不满起来,“我说刘麻子,我靠力气吃饭,可不是什么车老板。那几辆车都是大家兑钱买的,可不是我自己开了什么车行……”
  正说话间,常四爷却见到刘麻子的眼睛突然看向了门口,片刻之后刘麻子站起身来,“常四爷,外面有人叫我,我出去一下,马上会来。”说完,刘麻子起身急匆匆的往门外走去。
  常四爷以为刘麻子出去得好久才能回来,自己终于能够吃会儿安生饭,加上与松二爷也是老长时间没见到了。刚和和松二爷聊了几句近况,却见刘麻子又回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了?这年头市面上想招几个敢卖命的,居然找我这里来了。他们想什么呢?”刘麻子看来很不高兴,一坐下就说道。
  常四爷再也忍不住了,他三口两口把烂肉面吃完,端了面汤咕咕嘟嘟喝下去,抹了抹嘴起身说道:“我下午还有活,先走了。”
  其实常四爷下午没活儿,他是完全忍不了刘麻子的骚扰。只是这事情就是如此,越是不想见谁,却越是会碰到。刘麻子晚上的时候偷偷找到了常四爷家。
  放谁进家也不能放一个人贩子进家,常四爷一见到门外是刘麻子,他自己就走出门外,倒背着手关上们,常四爷恶狠狠的低声说道:“刘麻子,你到底想干什么。”
  刘麻子从来不在意被人这么呵斥,他一脸紧张的看看左右无人,又生拉硬拽的把常四爷拉到一个僻静的角落。然后用常四爷才能听到的声音低声说,“四爷,今天中午有人找我,你是知道的。那几个人想找个敢卖命杀人的。”
  仿佛被火炭烫了一下,常四爷就想把刘麻子推一边去。可是刘麻子手臂力气很大,硬是拽住常四爷的手臂,没能让常四爷甩开,“下午他们又找了我。那些人说了,想杀的是南边的大人物。”
  现在京城里面没人敢公开称呼人民党,都用“南边那些人”作为替代用语。这个消息更是把常四爷吓了一跳,常四爷直爽,可不等于他傻。刘麻子所暗示的事情常四爷已经猜到了。
  “四爷,这种事情我可不敢干。不过想着四爷也是跟着南边那些人混口饭吃,我觉得咱们这些人一起喝茶这么多年,总得互相照应点不是。话我说到了,您愿意不愿意给南边的人说这些,您自己拿主意。您不说,那就当我们今天没见过。您要是说了,还请在南边的人那里给我美言几句。我这就告辞了。”说完,刘麻子放开常四爷的手臂,一溜烟的走进黑暗里头,把目瞪口呆的常四爷给扔在原地。
  这一晚上常四爷可没睡好,刘麻子的话实在是让常四爷左右为难。按理说,这等事情与常四爷根本没有什么关系。远远避开是最好。不过常四爷在京城也是见过不少世面的,现在京城的平稳局面,常四爷赶车的生意,都是建立在人民党与北洋现在妥协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乱起来,不用说,常四爷的赶车买卖肯定干不下去。左思右想之下,常四爷并没有花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刘麻子的生意开张了,有人找上他要刘麻子提供人口。不过刘麻子兴冲冲去见主顾的时候才发现事情不对。引路的倒是熟人,刘麻子倒也放了心。可见到主顾后,刘麻子就知道事情不对头。
  做人口生意,刘麻子可谓见多识广。买人的主顾都是有心事,说起事情来都是满心自家事。可眼前这位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这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刘麻子身上。而旁边的几位都是身体强壮,态度冷静,一瞅就是敢打敢杀的主。刘麻子好不容易稳住了心神,此事他若是敢露了怯,这几个人立刻就敢动粗。
  不过当引路的那位瞅机会要溜,刘麻子也赶紧起身,“急什么。”对面那位伸手就按住了刘麻子肩膀。别看刘麻子看似不怎么结实,关键时刻论力气只怕也不在常四爷之下。被对面这位按住肩头,刘麻子就觉得对方手上力道极大,绝非刘麻子能应对的。
  引路的趁机一溜烟走了,刘麻子眼前突然一黑,竟然是被人从后面给脑袋上套上了麻袋。黑暗中刘麻子觉得几只手一起上来对付自己,片刻后,刘麻子就被捆了个结实,连嘴也被人从麻袋外头用布带紧紧勒住。
  1911年8月底,人民党北京方面的情报机构从多个渠道主动与被动的得到了情报,在京城有人想雇凶杀人。本来情报汇总之后,会让局面清晰起来。可是这次情报机构却感到了极大的迷惑。
  雇主是袁克定,各种情报都能证明这个消息。可是袁克定居然努力寻找京津地区“敢卖命”的江湖豪杰。京津地区的江湖豪杰基本都是义和拳时代的“大师兄”。可问题在于,义和拳时代京津地区以及河北山东的“大师兄”“二师兄”里头能活到现在的,最著名的几个都在人民党这里。例如武星辰、庞梓、柴庆国。至于山东部队当中,“大师兄”“二师兄”们基本都被整肃了,不过当过小弟的绝不仅仅有一百两百。靠了这广阔的人脉,人民党在地方豪杰里头消息灵通。
  所以人民党北京情报部门搞不明白自己收到的情报是不是真的。同志们早就有与北洋进行全面战争的心理准备,战争仅仅是什么时候开打,而不存在打不打的疑问。疑问的焦点是“袁克定好歹是袁世凯的儿子”,他不该蠢到这个程度才对。如果袁克定是想执行袁世凯的命令,就更不该这么干。袁世凯想刺杀陈克,一定会派遣军队出身的人。事前也肯定不会走漏风声。
  陈克要求情报部门强化学习,用大家学到的词汇来说,“袁克定这么做完全不合逻辑”。
  不过同志们也不敢认为此事是空穴来风,情报立刻向人民党总部传递上去。北京的情报部门最后下了决定,一定要打进袁克定身边,从内部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看不妨这样,咱们派人去挣这笔赏钱吧。”北京情报部门的负责人陶正道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陈克得到了消息之后并没有太过于激动,在这个乱世,有效保护自己的安全是对必须对同志们承担的负责。人民党的内务委员会格外注意这种事情,例如包括陈克的警卫员在内的所有军事与民政干部的警卫员,都是由人民内务委员会审查后分派的。
  根据地建起的有效基层管理体系中,本身也拥有安全防范的工作。严格的户口制度,出行的介绍信制度,都是为了保证根据地的安全。
  陈克到没有被这些情报误导,历史上袁家曾经把不少屎盆子扣在了袁克定脑袋上。例如说袁克定印刷报纸欺骗袁世凯。陈克对此根本不信。袁世凯又不是三岁的娃娃,岂是一张报纸就能给糊弄的?
  袁世凯称帝是袁世凯自己想称帝,袁克定再印刷假报纸,他可操纵不了国会。不管袁世凯对国会采取了什么手段,好歹国会通过了推举袁世凯称帝的决议。
  陈克的判断结果是,这件事极有可能是袁克定的私人行为。袁世凯办事绝不会给人留下把柄,更别说这种可笑的把柄。就算是搞刺杀,这也得是刺杀宋教仁那种疑云重重的局面才对。杀手还没找好,刺杀的意图就闹到这么多人知道,袁世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事情办糟到如此程度。
  这本来是可以当成笑话来看到的,可是陈克完全没办法这么看待。不是陈克怕死,而是袁克定被牵扯进来之后,事情已经完全不可能当作玩笑一样轻描淡写的揭过。
  即便是陈克也做不到这点。
第一四十一章
极不情愿的妥协(十四)
  严复不喜欢当官。这位老帅哥懂多国语言,学识渊博,人品也很高洁。实干也好,理论也好,都是清末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严复不喜欢当官,因为他是真心不懂,也是真心不喜欢清末官场的那套玩意。
  如果按照新中国的文化标准,严复是正儿八经的高学历。1866年,他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的1872年,严复以优等成绩毕业,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地更不是什么“西太平洋大学”之类的野鸡学校,而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海军学院。他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学成归国之后,严复在当时中国海军最高学院“北洋水军学堂”任教,从基层教员干起,一路干到总教习,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海军学院院长的位置。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严复还要参与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工企业,天津制造局的营运与建设。这等学历与资历放在新中国,严复绝对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再加上严复作为翻译家的功绩,以及他某种程度“思想家”的行动。如果严复去世,这是要在《新闻联播》上发布消息,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追悼会,向着在花丛上覆盖着党旗的严复遗体三鞠躬。随后追忆严复生平以及功绩的各种媒体新闻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在满清时代,严复的真正地位很尴尬。他只能称为“不算啥”。因为严复“没功名”。由于1866年严复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放弃“走科举正途”,转而进入“国家能够安排工作”的职业学校学习。
  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严复取得选用道员资格。在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事出有因,李鸿章在“办理海军请奖折”所附清单中提到:“直隶试用道吕耀斗拟请归候补班前补用”,“候补知府马复恒、鲍兰征、严复均拟请免选本班,以道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前先选用”。
  如果把新中国的学历与相关位置比较的话,严复这个经历大概可以形容为“由于严复一直从事海军专业,没有能通过与公务员考试,故其职位均为临时工。”
  听起来很荒谬,但是在满清时代这还真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取功名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管人。至于专业知识,特别是海军知识并不是一个什么特别值得尊重和认同的学历。这个学历,更不是能够与科举等同的学历。
  满清体制之所以被称为“落后”,就是这个制度根本没有全面引入科学体系。这个体制被称为“腐朽”,则是这个体制本质上是反对平等,维护等级的。
  严复从事的海军以及工业的学历,以及在让他根本不能成为这个体制中被承认的“统治阶级”。严复在自己专业上积累起来的知识和认识,则让严复在这个体制内格格不入。
  当然,严复也不是没有“抗争过”,他当了官之后,四次参加科举,均是惨败。后来严复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后,也自己设计过新的“教育体系”。只是这些“抗争”未免太无用,既改变不了严复的命运,也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
  直到严复加入根据地之后,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归属感”。
  人民党建立的体制,或者说陈克建立的体制,全面抄袭新中国。通过义务教育保证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知识来有效与社会进行沟通。专业教育则是培训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这是陈克抄袭的口号。
  严复曾经自己设计的新的中国教育体系里面,也羞羞答答的试着以义务教育替代科举。在他的梦想完全是个纸面设计的时候,人民党已经强势开始推行新的教育体系。作为中国当时少有的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职业军人劳动者”,严复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切学历在这个新政权里面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出任教育部长也好,出任海军学校的校长也好,严复明白的看到,人民党尊重的并非仅仅是严复在哪个大学上过学,而是严复通过学习得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人民党的教育体系,不是在培育专门当官的人,而是在培育能干事的劳动者。官员则是通过内部选拔机制从各个行业的劳动者中选拔出来的。
  严复一生的郁闷在根据地得到了消解,严复一生的希望在人民党根据地得到了实现,这是严复死心塌地参加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袁世凯邀请严复出任共和国内阁总理的信件交到严复手中的时候,这位老帅哥第一个感觉是“袁项城你是在开玩笑吧?”
  满清官场给严复留下太多“一点都不美好”的回忆。放弃在根据地大展拳脚的舒心的日子,跑去当一个注定被各方刁难的“内阁总理”,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严复认为自己除非犯了精神病,否则的话绝对不会去搞这等幺蛾子。
  可陈克的态度令严复很是意外,看完了严复交上来的信后,陈克平静的说道:“严复同志,如果是组织上要求你出任这个总理的话,你愿意去么?”
  “为何?”严复认真的问道。
  “开会的时候我会专门谈到这件事。”陈克依旧平静的说道。
  就根据地里面的干部对陈克的观察,一般来说,陈克露出这种平静神色的时候,那是出事了,陈克已经集结起大部分脑力去面对这个问题。与其说这是陈克装出的平静,倒不如说是陈克在进入激烈斗争状态前进行的自我调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