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9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6/1757

  只看了这些布置,谭运就知道韩冈是有备而作,将绝大多数的权力收归京城的本司衙门。若能坚持下去,日后就是韩冈离开,也影响不到铸币局的地位了。
  这等顶头上司,当然让人畏惧。谭运就对韩冈心生畏惧,这样的心情一直都没有被化解掉,直至如今。不过谭运今天并不仅仅是为了谢罪过来,他还带来了另一个能引起韩冈兴趣的东西。
  “这就是夹锡钱?”
  韩冈拈起这枚色泽与之前铁钱质量相当的钱币,却也没有太多的看法。
  只是觉得铸造的手艺需要更加精益求精。说是精细了,但还是远比不上他记忆中的小额硬币。
  不过对比起之前朝廷发布的小平钱,已经够精细了,而且还很特别。
  在铁中掺了百分之二的锡后,铸成的铁钱就变得质地发脆,无法经受锻打,融掉后也做不了武器。所以在铸币局中,这样的铁钱被命名为夹锡钱。
  只是为了防止四夷和国中奸猾之徒,搜罗铁钱作为制造武器的原料,铸币局中便有人向上提出意见,要将铁钱的材质进行少许的修改。掺入微量的锡,来改变铁钱的机械性质。
  在韩冈这边,他只要钱币质地精良就行了,对钱币外流给敌国利用这件事没有注意。之前得了提醒,依然是没有太放在心上。
  辽国不是小国,有铁有煤,从来都不缺乏矿藏。南京道上的几座矿场,早就开始使用轨道运输矿石,而铁场中同样有锻机。技术水平虽是逊色于大宋,可并不代表他们需要从大宋这里出入铁钱来充作武器的原料。
  但既然有人提醒了,韩冈也无法当作没听见。否则日后有铁钱输入辽国,就会成为攻击铸币局的罪状。何苦留个把柄与人?
  在他的首肯下,铸币局重新对一文小平钱进行了设计,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夹锡钱铸。具体的配比确认了没有?这可是关键。”韩冈说道。
  “确定了。”谭运点头,“现在这夹锡铁,比起生铁来,实在差得太远,只能做钱币了。成本上倒是相差无几。其实就是加了点黑锡、白锡……”
  韩冈闻言,双眉一皱。谭运见状,慌忙改口,“铅和锡。”
  韩冈轻轻点头,他对名称上的细节,一向很较真。
  白锡就是锡,而黑锡却是铅。这两样并不是一种元素,但经常被人混起来说。这个时代,不但一个字有多种写法,一味草药有多种叫法,就是金属,矿物,都有多种名称,而这样的名称,还都是官方使用的。
  所以韩冈要推行名词规范化,铅就是铅,不能说成是黑锡。黄铜就是黄铜,不得说成是俞石。在军器监中如此,在铸币局中如此,还有本草纲目编修局,给天下生物编订纲目,填充生物树的行动,本质上也是规范化的一种形式。
  “好了。”韩冈将小小的钱币还给谭运,“以后铁钱都改为这种夹锡钱好了。提议之人,依例赏赐。”
  谭运低头应诺,却没有立刻告退。
  “怎么了?”韩冈问道。
  “是有关局中主簿贺铸之事。”
  “他怎么了?”
  “贺铸他今日又跟人争吵起来了,喧哗院中。”
  韩冈知道铸币局中有个贺铸,是太祖贺皇后后人,还娶了宗女,所以有个官身。之前是从徐州宝丰监调过来的,说是他通文墨,擅诗赋,适合做主簿。韩冈见过他几面,长得挺特别,或者说,有些丑陋。其他的,就是有几次被人上报,说他不能和睦同列,又不通职事。记得上次去监中有人说过,贺铸对铸币一无所知,之前在宝丰监,同样是不理监中公事。
  韩冈对他,也就这点印象了。本来就没什么好感,现在听谭运一说,就越发的感觉这是匹害群之马。
  没有才干其实也没关系,如果能与同事都能和睦相处,铸币局中不会没有这种人的位置。一架机器没有润滑剂也运行不了多久。有些人看着不做事,但他在人群之中,起到的却是润滑剂的作用,能让一个部门稳定地运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但一个与同僚都相处不来的官员,又没有才干,那留着他还有什么用?
  如果是技艺高超的工匠,韩冈很乐意与他见个面。如果是对有任何合理化的建议,更不会吝啬爵禄赏赐。但一个擅诗赋却不擅公事,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跟同僚都搞不好关系的小官,韩冈觉得没必要让他屈就在铸币局主簿的位置上了。
  韩冈想了想,然后摇头。谭运并不是第一个抱怨贺铸为人的铸币局官员。
  “谭运,你觉得监中谁人合适接掌主簿?”
  谭运听着心中一惊,忙道:“宣徽,这贺铸文采很好,精擅诗词,就是脾气不好。但小人并不是要夺他的官,只是想请宣徽能够训斥一番,让他认真做事,与同僚和睦相处。”
  韩冈听着更是不快。文采好就高人一等,这是他一向都很反感的风气。能否做实事才是衡量一名官员优劣的地方。贺铸在铸币局的工作不合格,难道就能凭着文采得到原谅?
  “文采好应该去考进士才是。能作诗文,再通经义,一榜进士不难。差一点就考刑法科,拿个出身也行。承祖辈余荫,却不思进取,此辈何足道?”
  “但贺铸娶了宗女。之前还有说让他转文资的。”
  “他又没功劳,转什么文资?”
  虽然韩冈不喜欢现在重文轻武的风俗,但既然东班序列的确是在西班之上,韩冈也不会矫情地装作看不到这一点。没有功劳,又没有能力,凭什么转文官?
  “这件事就先放着。”韩冈沉着脸说道,“如今已是入秋,再过两月自有磨勘考课等着他。黜陟幽明,到时候自然会见分晓。”
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
  由夏入秋,几乎就是转眼间的事,由秋入冬也是犹如飞一般的迅快。
  天气一天天的转凉,院中的落叶也一日多过一日。落叶多了,总免不了有人会想到废物利用一下。
  宣徽院的隔壁是群牧司。韩冈所在主院的隔壁,便是群牧使的公厅。除了韩冈担任同群牧使的那段时间,群牧使的公厅一天下来,有主人在的时候并不多——群牧使一向是枢密院都承旨兼任,群牧制置使更是枢密使或是枢密副使的兼差。
  这时候,群牧使也照常不在。不知那边的官吏趁机在烤些什么,香味都飘到了宣徽院这边来了。
  “群牧司在闹什么?”
  时近傍晚了,乍闻到香味,沈括立刻就感到自己肚子饿了。由于要自重身份,口气就变得很不快。
  “三班吃香,群牧呢?能吃什么?!”
  韩冈放下手中笔,对沈括笑说着。
  “玉昆。你也是做过群牧使的。这样说可不好。”
  苏颂也从文稿中抬头,顺便摘下了眼镜,揉了揉酸胀的双眼。
  “现在又不是了。”
  韩冈望了望对面,可能是故意选了树下生火,烟气被树叶分散后就变得淡得看不清。
  沈括转向苏颂:“子容兄,你也不管管?!”
  苏颂摇摇头:“那是薛师正的差事,不好插手。”
  “韩冈倒想起幼时了。扫起树叶,瞒着父母烤东西吃。”
  韩冈说道。想当年他也是这样烤过红薯和玉米的。
  “哦,不知那时候玉昆你烤的什么?”苏颂饶有兴味地问着。
  韩冈心一跳。红薯、玉米这个时代可没有。想要引进,却隔着万里鲸波。他摇摇头,“还能是什么,野兔,山鸡,还有黄精、山药。都是些野地里找到的。”
  并不是韩冈信口开河,也是在他的记忆中,他的两位兄长都曾经带着还年幼的他出去抓过野味,也掘过一些山珍。
  不想在这事上跟人多说,韩冈又道:“不如让人端些菓子过来吧。对面在吃,这边肚子也饿了。”
  “也好。”苏颂点头,老实不客气地又道,“再来些茶。”
  “存中你呢?”韩冈又问沈括。
  “一样吧。”沈括道。
  很快,三名大臣便就着茶,吃起了糕点。下午茶的时间,公器私用的“《自然》编辑部”也轻松了下来。
  第五期《自然》正在编纂中,沈括和苏颂都是为此而来。有了两人的帮忙,这一期的质量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不过审核和校对的工作,依然繁重不堪。
  韩冈、沈括和苏颂都提过,是不是该培养一批编辑来代替自己,处理一下基本的文字工作。可即便是最基本的文字修改,也需要足够的科学常识,有这方面能力的士子,比三条腿的蛤蟆还少些。不论是韩冈还是苏颂,都不放心将这方面的工作交给外行人。
  到现在为止,也只是培养出几个拆信的文书,让他们检查以稿件的名义送来的信件里面,到底真的是稿件还是别的无关之事。
  沈括又吃了块绿豆糕,用浓茶清了清口。指着桌上的堆成山的稿件:“也不知要几天才能看完。就像沙子里掏金子,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淘到几粒金砂。”
  “这事要有耐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要等到开花结果,就像玉昆之前说过的,”苏颂冲韩冈笑了笑,“要穷十年之功。”
  “要真的有十年功。存下来的稿件怕是要堆满几间屋子了。”
  沈括看了眼地上存着废稿的木箱,被他们三人集体否定的稿件,全都会丢进这个木箱中。箱中积存的稿件有上百封之多了,但没审核的还有更多。
  《自然》已经到了第五期,前几期所引发的回应也越来越多了。如同潮水,涌向了京城。投稿络绎不绝,在剔除了近三分之一,求官、讨好、申冤、求助,以及满篇诗词歌赋的信件之后,剩下的投稿依然有五百余封。而其中有价值的,其实不及十分之一。
  前几期被淘汰和录用的投稿,都按照时间和录用与否,分别打包存放了起来。并不会销毁掉。但时间长了,就免不了像沈括说的一样,堆满几间屋子。
  “几间屋子的事还好说。”韩冈说道,“除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信,现在能给《自然》投稿的,率为有心于格物之辈。不论本心为何、见识高低,都是值得鼓励的。像这样只是收下就没了回音,说起来有些伤人心啊。”
  “那怎么办?又不可能一个个都回信。每一期最后都说了抱歉了吧?”
  按照韩冈的提议,现在都在每一期最后一页刊登致歉声明,对无法回信表示歉意。不能回信也许是现实,但人心必须要考虑到。
  苏颂也摇头。一一回信的确不可能。他也想勉励那些有心格物却不知从何入手的投稿者,但现实的情况不允许。
  如今私信,绝大多数都是托人转交。有的是拜托亲友,还有的则是借助稳定的来往于商业路线上的商人来传递。朝廷的驿传,虽说大臣们偶尔可以借用,但如此大数量的回信,就绝不可能。
  而且投稿人来自天南海北,现在最远的已经有陇西和福建的投稿,可以想见,在未来,岭南、甚至甘凉的投稿也会有。不说数理化,就是将各地独特的地理风貌记录下来,便能登入《自然》之中的地理一科了。那样的情况下怎么给人回信?
  韩冈自是知道《自然》的发行和收录,需要一个遍布全国的邮驿系统。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就需要了。原本他都做好了连着两三年都没有合格投稿的心理准备。但现在,情况比他预计的要乐观很多,寄来的信件中,有价值的比例比预计的要高不少。估计两三年之后,就得改为月刊,才能安排下版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6/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