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9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9/1757

  几天来,礼官都带来了最新的有关高丽的消息。
  就在今天早间,新的信息被送到了——开京被辽人攻破了。
  虽然说礼官当时也讲了,“到底是不是谣言,还得再加以验证。”
  可金悌已经不再抱什么希望。
  从一开始,就有说开京陷落的消息,不过从时间上算,辽军就算跑得再快,也不过刚刚能摸到开京,但那样可是要沿途都是毫无阻碍的平原,而且寻找食物和饲料还不能浪费时间。怎么看都是谣言。
  之后开京陷落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但仔细询问之后,从来都不是亲眼所见,而是道听途所。
  但今天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登州知州密报,辽国攻下开京的消息已经为十余人所证实。这些证人都是从高丽逃出来的商人、官员,并不是一处来的。不同渠道都证明了同一个消息,那么也不需要再多的怀疑了。
  金悌已经开始绝望了,如果没有一个朝廷,至少一个国王在高丽维持局面,以证明高丽国依然存在,大宋是绝对不可能出兵相助,甚至原本已经答应下来的军器,都会有了反复。
  他如同困兽一般,尽管同文馆的馆舍,远比他在开京的住宅要宽敞的多,甚至除了规模略小,建筑、装饰、摆设都远远超过高丽的王宫,但他还是觉得喘不过气来。
  “喜事!喜事!大喜事!”
  礼官几天来,第一次不是按照规定的时间登门作陪,更没有让人通报,直接冲进了金悌的房中。身后柳洪和一群随从跟着,都没把他给拦住。
  金悌转过身来,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期待,声音干哑地问着,“什么喜事?”
  “大喜事啊,金大使。韩宣徽今天递了札子,说是要请朝廷出兵援救贵国!”
  “韩宣徽?!”
  金悌和他的同伴们都惊呆了。
  “怎么,还不知道韩宣徽是谁?”来报信的礼官显得很吃惊,瞪大眼睛,“就是种痘……”
  “知道!知道!知道!”
  金悌的头点得如小鸡啄米,一迭声地表示自己很清楚韩宣徽究竟是何方神圣。
  “只是前日在殿上,韩宣徽一言不发,今天又突然上书,金悌实在是没有想到!”
  “哎呀呀,大使你是不知道韩宣徽这个人。韩宣徽向不轻言,言必有中。他既然说了,肯定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做的决定。”
  “原来如此。”
  金悌点了点头,正想细问,就听那礼官劈头盖脸地一顿话砸过来。
  “韩宣徽既然上了书,那么太上皇后就不会驳他的面子。两府一般也不会否决。若说到兵事,当今朝中,也就是韩宣徽和吕、章二枢密了。遇上四方兵事,有韩宣徽提议,章枢密再支持,没有不通过的。”
  想起前日殿上,力主用武的章惇,金悌一口气长舒出来。大宋国中两名地位最高、且又在京城的帅臣都表态要出兵高丽,想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不过想是这么想,但细节呢,怎么出兵相助,什么时候出兵,这些地方才更为关键。
  “若是当年的王枢密还在,可就更好了。那可是手把手将韩宣徽给教出来的,一肚子的兵法全都传给了韩宣徽。”那礼官扯着金悌的袖子,凑近了说话,“大使你是不知道啊,说到韩宣徽的学问,圣学是张文诚先生所授,如今已是名垂天下的大儒。医术,是孙药王亲传,一个种痘便救了几千万条性命,其他还有更多,听说正在研究怎么剖腹救难产,太医局下面的医工快给他操练得赶上华佗了,你说厉不厉害?”
  “的确是厉害。”金悌点头,表示同意,正要再说其他的,却被礼官又抢前了一步。
  “这打得辽人魂飞胆裂的兵法,就是王枢密传下来了。那王枢密可真是能耐,不要钱粮、不要兵马,在关西三年,就把熙河路给拿下来了,还顺便提拔了韩宣徽。另外,打到西域去的王团练,跟宫里的王留后去蜀中平乱的赵钤辖,都曾在王枢密帐下听命,也就韩宣徽的表亲,最近刚输了一阵,其实之前也打得很好,章枢密帐下第一得力的大将,荆南和交趾都参加了,就是这一回不小心输了一阵。”
  金悌张了张嘴,“我说……”
  “大使你想想……”礼官根本就没在乎金悌想说什么,“教出了这么多将帅,本人又会是什么样的水平?!可惜天不假年啊,要不然有他挂帅,这一回连幽云十六州都给夺回来了。”
  礼官絮絮叨叨,话题已经离了正题不知多远。金悌心中急得如同有猴儿在挠,抓心挠肝的,恨不得掐着对方的脖子,让他说重点。
  “天使到!”外面拖长声音的通报终于打断了礼官的话。
  一群人匆匆赶到外院,只见一名身穿紫衣的内侍已经进了院中,见到金悌和柳洪,便立刻拖着腔调道:“太上皇后有旨,着高丽国使金悌、柳洪速速上殿。”
  金悌强压着兴奋,再一次来到垂拱殿。
  殿上宰辅与前日并无差别,不过金悌的心境已经变了。
  毕恭毕敬地行了大礼,太上皇后的声音从帘后传来:“金大使。”
  “下臣在!”
  “这几日朝廷都在计议如何援救高丽,不意北虏早就在之前就攻下了开京。”
  皇后的开场白让金悌心中一凛,一字一顿:“城虽破,国未亡。”
  “但也有消息说,王徽已经降顺了。如果高丽上下全数降伏,甘愿为北虏爪牙,中国也只能放手。”
  “殿下!”金悌脱下头上的官帽,跪倒于殿上,急叫道:“下国向慕中华,虽在海外,三尺童子亦知忠孝仁义,岂会为鞑虏蛮夷所屈。纵有屈,也只是敷衍而已。等中国援兵至,必当揭竿而起。何况唇亡齿寒,高丽降伏,辽国势力更增数成,大宋若坐视,难免日后之忧。”
  “韩宣徽也是如此说。高丽即是中国藩国,贡事勤谨,在情在理不能不救。”
  金悌瞥了一眼韩冈,那位年轻的大臣依然跟前日一样,石雕木偶一般不动不言。
  “所以朝廷现在也决定了,还是要出兵援助高丽。”
  金悌脸贴地:“中国相救之德,下国千岁万年亦不敢忘。”
  “不过中国刚刚与北虏一番大战,再起大军尚有些困难。但如韩宣徽说,至少也要保住一点血脉。所以先出动水军一部,与贵国联络上,然后再决定行止。”帘后的声音稍稍一顿,“不知金大使、柳副使,你二人中哪一位愿意回去联络国中的忠臣义士,配合我官军?”
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十)
  金悌这些天来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对着慷慨仗义的大宋君臣再拜起身,然后躬身倒退着与他的副手一起出了殿门。
  面对可能是九死一生的任务,金悌毅然接受了下来,甚至请求今天就出发,赶回高丽,与还在抵抗辽人的势力联络上。
  同时他向朝廷推荐了江华岛。
  韩冈声称官军远来,必须要有个安全的落脚地点。金悌不疑有他,又或许是想到了却巴不得大宋能插足进来,所以推荐了这个据他本人说,是独一无二的绝佳驻地。
  江华岛距离开京并不远,位于阿利水【汉江】的河口。地理位置绝佳。岛上还有山峰,具有险要地势,更有供停泊船只的港口。往来商船进入阿利水,也都要进过江华岛。看遍高丽西岸,再无一处能比得上江华岛。
  听金悌这么一说,殿上君臣都觉得的确是个好位置。只要能够切实封锁邻接陆地的海峡,江华岛将是大宋控扼整个高丽的战略要点。而且据金悌及柳洪所言,江华岛至少有一县之地,面积不小,足以驻屯大军。而且既然这个岛位于河口,那么肯定也有冲积出来的土地,多多少少也能种上一点粮食。
  只是这么好的地方,除非通知高丽的历代国王都是瞎子,否则就不会放过。在垂拱殿上的,除了坐着的,哪个不是明白人?再追问两句,金悌也老实地说了出来,江华岛本就是开京对西方来敌的第一道防线,早有城寨修在岛上面,也驻有一部兵马,甚至还是行宫所在。
  说到这里,宰辅们都明白了,朝廷的兵舰开过去,恐怕会撞上一群逃出开城的官吏,也许还有几个王族、宗室,甚至可能会碰见国王王徽和世子王勋。
  高丽就这么大,往南走也逃不了多远,只能寄望于海水阻隔辽军的步伐。而且从开京逃到阿利水上坐船,直放江华岛,比起渡水南下,更快也更安全。
  将心比心,蔡确、章惇、韩冈都觉得,如果换做自己,往江华岛跑的可能性很高。实在不行,往大宋逃,也能混个安乐王公做一做。
  与败逃出京的高丽小朝廷混在一起,大大小小都是一个麻烦。不过派出战船的目的,只是要控制高丽海疆,不是跟高丽人争夺高丽的控制权。有些交换,不愁高丽人不做。只要安排得好,鸠占鹊巢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对于金悌的提议,宰辅们也不会全然相信,还是决定让领军出征的将领,到了高丽看了江华岛的实际情况再说,如果不合适,再换地方也不迟。
  金悌的言辞总是不够坦诚,不过对他的平行,宰辅们还是给了很高的评价。
  “当真是忠义之士。”从殿中出来,韩绛就忍不住感叹。
  张璪也附和着:“此人大有古风,仿佛春秋之臣。”
  “高丽事事皆学于中国,自号小中华,只看这一个知晓忠义的臣子,倒也不能算是自吹自擂。”曾布同样赞许。
  只有韩冈不以为然,道:“春秋之义,在于尊王攘夷。齐桓之德,乃是全华夏,御蛮夷。高丽虽自号中华,只不服王化这一条,就照旧是蛮夷啊。”
  章惇笑道:“玉昆你待四夷,何其苛刻。”
  “一日不降中国,就一日是蛮夷。蛮夷猾夏,这一点终归是要防着。”
  “算了,不争此事了。”章惇摇摇头,韩冈在华夷之辨上的原则谁都动摇不了,他也懒怠去争,“这段时间事情虽说少了点,还不至于闲得发慌。”
  “金悌将这江华岛说得那么好,不知道高丽愿不愿意割让。”
  “大宋要的岛屿,于高丽也是海外。无用之地。以无用之地,换来大宋的支援,这笔账,王徽、王勋应该会算。”
  “就是不知道现在他们的情况了,到底是不是‘已经’逃到了江华岛上。”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韩冈摇摇头,“开京破城,究竟是自缚出降,还是里面的守军献城都要弄清楚。到底有没有给他们留下逃亡的时间,这同样要靠运气。”
  蔡确眉头紧皱:“辽国当真能攻城了?”
  韩冈道:“内部人心一乱,就没有攻不下的城池。”
  蔡确叹道,“就怕辽国是在外部强攻得手。”
  不管怎么说,开京都是一国都城,辽国若是能一鼓而破,面对大宋出四京以外的其他城市,多半也都能做到这一点。作为宰相……之一,蔡确也不愿看到辽国变得这么强大。
  不过现在也只能看出征的将校们的本事了。到底能不能在辽国和高丽的干扰下,达成既定的目标。
  选调水军将领的工作,枢密院此事已经完成了。
  对将领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只要敢于出海就行。在大宋军中,这样的人,还是有那么一个、两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9/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