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3/1757

  看见赵隆的模样,黄裳无奈地笑了笑,又问:“子渐,还有何事?”
  在黄裳想来,赵隆总不会没事就来逛自己的大帐。
  赵隆立刻道:“方蕃的首领不听号令,强抢了南广部的俘虏。”
  不出意料,黄裳想着,“依军中律,当如何处置?”
  赵隆斩钉截铁:“论律当斩。”
  “斩首吗?”黄裳想了一下,问:“熊总管怎么说?”
  赵隆道:“末将先到总管这边来了,熊公正病着,这点小事也不好打扰,等过两日病好了再说。”他凑近了一点,低声道:“总管觉得该怎么处置,还请吩咐。”
  “听说过辽国的那位伪帝怎么处置原来的忠臣的吗?”黄裳冷笑着。
  这不是最简单的手法,但绝对是最有效的。有了那最知名的先例在,没有不仿效的道理。
  赵隆恍然大悟。
  不过赵隆没兴趣去送那个蠢货一程,只是命令让各家夷兵的首领去“观礼”。
  在帐中,能听见外面的动静。
  黄裳终于让人端出茶来了,与赵隆对饮,等待着外面的回报。
  帐外的营地先是一片喧闹,但很快便被压下去了。时间稍稍过去一点,就有了一击并不算响亮的轰鸣声。炮声过后,便是死一般的寂静。所有的喧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待一名小校赶来报信的时候,赵隆叹道:“才运到没两天,大发利市就在自己人身上。”
  黄裳笑道:“山林中,野战炮当然无法与虎蹲炮相比。”
  跟随神机营南下的火炮,几乎都是虎蹲炮。
  尽管威力远远不能与“炮”这个字相配,但足以横扫任何敢于冲击到炮口前的敌人。
  四门炮就能做到连环发射,再配上一个都的神臂弓手,千余名蛮兵只有被打得狼奔豕突的份。
  随行在侧的西南夷大军,甚至不需要保证道路的安全,只要防止官军被敌人突袭,就能保证一场战斗的胜利。
  一座座位于山林中的寨子被火药破开,那些过于深入山野的寨子被放过了,但只要是靠近道路的村寨——这意味着财富和人口——都成了战利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战线的推移,盘桓在山路中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群山深处的盆地边缘。
  苍山在望,洱海在望。
  黄裳步出大帐,望着南方的群山:“就快了。”
  跟随在黄裳身后出帐,赵隆也道,“是的,就快了。”
  看了一阵山势,黄裳低下头来,一群蛮夷的首领苍白着脸在他面前跪了一地。
  “起来吧,只要尔等听从号令,何必担心受罚?”
  打发了这群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夷,黄裳回到了帐中。
  翻着上上个月的《自然》,有关生物分类的论文,一如既往地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黄裳不是很感兴趣,草草地翻过去。
  但有一篇论文他觉得很有意思,通过年轮来确定树木的年龄,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通过年轮的粗细来考订气温的变化,这就是这篇论文中特别的地方。论文的作者,在一株千年古树的残根上,发现唐时和现今的气温有着不小的区别。通过对比历史,发现北方蛮夷的兴起和衰落,汉唐末年的频频灾害,都与气温有着无法切割的联系。
  看过这篇论文后,黄裳已经决定回去翻翻史书,这个角度来解读历史,实在是要人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是有关新式测绘仪器的,能够更简单去测量远处一个标志物的高低和距离,这样一来,制作地图也能更加精确了。黄裳打算确认效果之后,向朝廷请求遣人来此绘制地图。
  黄裳慢慢地翻看着,期刊精美的印刷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最早的那几期的印本。
  一切变化都是在格物致知的名下产生。
  包括眼下这势如破竹的胜利,也包括手中这薄薄的期刊。
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九)
  身边放着心爱的望远镜,空气又是难得的澄澈,七夕的夜晚,韩冈正在窗前。
  托京城中越来越重的煤烟污染的福,入夏以来至少有一半的时候,太阳仿佛是隔了一层纱一般的黯淡——虽然气温还是热得能把沥青融化,开封城北的铁场附近的那几条用沥青拌和煤渣铺成的道路,已经被来往的车马碾出了一条条黑色的沟壑。
  但韩冈没有拿着望远镜,去应时应景地看一看被银河横隔的两颗亮星,或是试试能不能找到一直想找的仙女座大星云——天知道,要把希腊时代的星座对应到三垣二十八宿中来,到底有多难?十二宫倒是很早就传到了中国,占星术中很常见,佛经中也有出现,一开始译名有些差异,如今与后世就只有些许区别了。可是其他星座的难度就太高了,尤其是对韩冈这个半调子都算不上的所谓的天文学家来说,更是如此。
  韩冈正在审查新一期《自然》的小样。
  《自然》是自然学会的核心刊物,也是气学格物学派的宣传阵地,更是如今士人心目中,一切有关自然议题的权威书刊。
  从三年前开始,《自然》每年都会出一套合订本,将一年来,期刊上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这五个分科的论文,按照学科的不同,分别集结成册,用以对外出售。
  《自然》,包括合订本,只要是自然学会的核心会员都能免费收到,普通会员只要缴纳会费也能得到——会费中已经包括了期刊的费用,而不属于学会的普通人,也都能在大多数城市中的邮政局来购买和订阅,至于无钱购买,还能通过各地州学、县学中的公共图书馆,借阅、抄录——各地图书馆中,自然学会都捐赠了大量书籍,只要是学会出版的书籍,都能在这些图书馆中找到。
  有了合订本,日后进行研究,想要查询相应的论文来,就容易了许多。而且在学会的计划中,将会五年一修论文目录,刊印论文的题目、作者和主要内容,以便学者们进行检索。
  江南诸路的大城市,《自然》以及衍生刊物,销售量是个巨大的数目,也是如今初创的邮政系统最大的客户,每个月的销售量都超过了八万份,年内有望达到十万份。
  在这样大的销售量面前,雕版印刷已经无法支撑印刷上的需求。木质的印版,无法承受住万次以上的印刷,往往几千次,印版上的字迹便会被磨光,学会总不可能为一页纸,刻上几十近百块雕版。
  所以就有了韩冈力主的对活字印刷技术改进,但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他所期待的成果之前,已经出人意料的,在另一个方向,有了让韩冈惊喜的成果。
  现如今,成本最低,印刷效果最好,不是韩冈让人去研究的铅活字印刷术,而是石印技术。
  韩冈手上的这本小样,便是石印技术最好的展现。
  石印主要利用的是对水和油的亲疏关系这个原理,在石头上刷上一层酸性的胶液,最后再利用油墨来印刷。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成功,也是到现阶段位置,韩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技术扩散的最好的成果之一。
  油墨,出自韩冈,在石油制墨的那个笑话之后,真正的油墨很快便问世。而在处理印石的化学药品,没有三酸的出现和上规模的制造,也不可能被发明。如果没有人通过酸液研究石灰石的成分,自然连印刷的底板也不会有。如果没有以《自然》为主的刊物进行知识的扩散,又有谁能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发明石印?
  石印技术自面世之后,在韩冈的力主下,很快就流传了出去。
  才两年时间,不说京师,杭州的石印坊都已经有了五六家,而福建的建阳——也就是粗制滥造有名、而印刷数量更有名的福建版的产地——则是一下涌现了近二十家石印坊。
  就连国子监的书坊也开始采用石印技术。而自然学会名下的印书坊,已经正在试行彩色套印。
  同时由于韩冈化名在《自然》上的鼓动,现在世间不知有多少人将煤焦油,然后用酸碱去处理。虽然不指望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成果,但时间长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化学会继续进步,迟早会有化学染料的出现,韩冈只要活着就会继续推动。而在这过程中,又会有多少发现和发明?
  如今已经有了印刷精致的石印,等到什么时候水印技术有了突破,韩冈计划已久的国债债券,也就可以向外进行发售了。
  翻过了这一期的小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和发明,只有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韩冈一直觉得这是个好现象,知识的突破要靠积累,没有巨人,哪有肩膀可站?
  由于韩冈的缘故,这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太偏太狭,同时也太快。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填补空缺,夯实基础。
  看到一篇对金龟子一生的养殖观察记录,韩冈不禁端起桌上的杯子,大大地喝了一口。
  这篇论文,当浮一大白。
  韩冈觉得,若有人能写下《昆虫记》,甚至放灯三日都配得上。
  端着杯子,韩冈又啜了一口,沁凉甘甜的感觉,让他心中更是一片舒坦。
  大号的玻璃杯中,盛满了红殷殷的液体,不是酒,而是西瓜汁。韩冈不喜欢将西瓜吃得汁水淋漓,但他喜欢西瓜,故而家中都这样处理。
  玻璃杯的外壁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这是里面掺了冰块的结果。韩家贮藏的食用冰块,是用深井井水再烧开之后冻成的,因其比较清洁。河冰用来降温,却不会下肚。大户人家、包括宫中,对冰块都是如此处理。
  放下杯子,收起小样,下面还有一本大小厚薄、乃至纸质都十分相似的印刷品。
  不过不是小样,而是已经付梓的印品。虽然不是石印,但印刷的水平已经是雕版印刷中的最高等级。
  扉页上的刊名,也许是受到了《自然》的影响,同样也只有两个字——《科学》。
  迥异于后世,科学二字的意义,是科举之学,而且比较生僻,典籍中出现的不多。
  这是一本刚刚创刊的新期刊。以《科学》为名,内容也理所当然的是科举之学。
  韩冈拿起书,飞快地翻着。
  里面尽是某某名儒、某某学官点评每一科高中的试卷,还有各地解试中出现的题目,以及对拔贡贡生试卷的点评。同时还有国子监中,日常考试的题目,以及监中教授讲学的内容。
  可想而知,此书一出,必将洛阳纸贵,受欢迎的程度不在《自然》之下,等到几期过后,销售量多半就会超越《自然》。就是在未来,也没有多少书能卖得过教辅教材的。
  国子监中还是有能人的。
  “陆佃果然有些能耐。”韩冈轻叹着。
  “官人,是想吃什么吗?”
  严素心正好进门来,不知把韩冈的自言自语听成了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3/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