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0/1757

  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对朝堂和士林的影响并不大。这几年,气学秉政,朝堂上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科举的科目又增添了两项。
  韩冈曾经报与韩绛的明算科和明工科,堂而皇之地成为国家择士的一部分。两年半前公诸于众,下一科,便是第一次开考。
  “不过诸科总没有进士好。大哥和祥哥在横渠书院读几年书,是不是让他们回国子监来?”
  横渠书院是气学的本山,而国子监,至今仍旧是用三经新义来教书育人。进士考试的内容,也同样是新学圭臬的三经新义。
  王旖四女都希望家里的儿子能够高中进士,而不是诸科。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家里的孩子必须去学习新学。气学宗师的儿子,却通过学习新学而榜上提名,这不啻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老大是严素心的儿子,她不好说话,王旖也同样不方便说。所以严素心开口试探,想问一问韩冈到底打算怎么做。
  “等他们在横渠书院中学得差不多了再说其他事。”韩冈不快地说着,但看了看妻妾,语气缓和了一点,“至于国子监,也不必那么急。他们还小,想考进士,过两科再说不迟。”
  进士科的内容,还有国子监中的科目,韩冈早就想变动了,但遽然改变并不合适。以王安石的急脾气,都用了三年的时间,韩冈并不打算太过仓促——要捅马蜂窝之前,还是显得做好周全的准备,免得被蜂蜇。
  现在韩冈正是在设法动摇新学的地位,同时给他的根基,也就是陕西的士子们,更为畅通的入仕渠道。
  下一次大比之年,照常例,能有四百名新科进士进入官场。除此之外,便是诸科。
  诸科之中明算科一百二十人,明法科八十人,明工科八十人,此外每年还有二十人,通过太医局与厚生司的联合考核,成为翰林医官。
  这几门诸科考试中,不仅仅新设立的明算科和明工科是百分制,便是明法科,也会改成百分制。还有医官考试,同样是百分制。
  加之殿试考试,上一科就已经是百分制了,韩冈并不担心将之延续下来,能有多少反对的意见。
  等到人们都习惯了百分制的考试,下面就会是最为重要的解试与礼部试了。
  听了韩冈的话,最为关切的严素心就笑道:“有官人的话,奴家就放心了。大哥还没什么,总不能金娘没有一个进士夫婿。”
  继承了母亲的容貌,又是韩家唯一的女儿,金娘虽为庶女,在京城的内外命妇中也算小有名气。不过她早早地定了亲事,让许多人扼腕叹息。
  韩冈亲生的儿子已经有九人。不过并非嫡出的老三、老四,被过继给了韩冈两位亡故的兄长,在名义上,算是他的侄子。却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当然备受疼爱。
  “三哥哥,你说祥哥要两科之后再考,那金娘的婚事怎么办?”
  韩家的长子、长女是前后脚出生,年纪相当,等到两科之后,早过了二十岁了。
  “再过两年就差不多了,也不用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
  一晃眼就十几年了,韩冈这个岁数,放在后世,甚至可能刚结婚,但在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儿女要成婚的年纪了。有些地方成婚更早,三十出头就有孙辈了。
  “苏家的金娘呢?”
  追谥忠勇的苏缄长子苏子元,韩冈当年率军南下,与苏子元交好,为自家的长子向苏子元的女儿求了亲,那也是邕州陷落时苏家唯一的生还者。
  “苏伯绪今年任满,要上京了。”韩冈道,“到时候,金娘也会一起回京。会让伯绪在京师留任几年,到时候正好让大哥和金娘完婚。”
  “金娘一直都在岭南,只有书信往来,这一回终于能见到人了。”
  “应该不会差,你们也用不着担心。”韩冈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金娘是个有福相的孩子。”
  随着儿女越来越大,儿女们的事,渐渐地就成了家庭议论的中心,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韩冈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年纪在增长。
  一晃十几年,不管自己还能在朝堂中多少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
  时不我待啊,韩冈想着。
第一十五章
经济四方属真宰(下)
  “官家今年就十一了。”
  韩冈今日押班,退朝后,从文德殿转去垂拱殿的路上,忽然就听到同行的蒲宗孟小声说道。
  韩冈抬起眼,等待他的下文。
  “一转眼就这么大了。”
  蒲宗孟感慨着。
  “小孩子,长大也是一转眼。我家的几个小子,之前连走路都不稳,一转眼,都能出去游学了。”
  还有六年。
  天子大婚一般是在十七岁,之后就可以亲政了,最迟也不该超过二十岁。不过有章献皇后和仁宗的例子在前,向太后一直执政到她去世都可以——章献明肃刘皇后便是在真宗驾崩后一直垂帘听政,等到她过世,仁宗亲政时,都已经二十四了。
  “若说游学,天下哪有比得上京师的?相公可真放得下心!”蒲宗孟悠悠说道。
  儿子可以丢到外面去,小皇帝就必须约束在宫中,只要赵煦不能听政,当然放得下心。
  “哪里能放得下心?”韩冈停了一下,叹道,“出门半日就开始担心了。但都那么大了,总不能留在家里读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多走走,多看看,也难成材。而且去的也是横渠书院,就跟自家一样。”
  “原来相公家的大公子去的是横渠书院!”蒲宗孟惊讶道。
  韩冈将儿子送去横渠书院读书,而不是安排进国子监,京城中有几个不知道的?亏得蒲宗孟能装得出一副才听到的惊讶模样。
  气学宗师韩冈做了宰相,士人们都在猜测他什么时候将国子监中的教科书给改掉、将礼部试中的科目给换下。士林中,为此而开赌的不计其数。
  韩冈即使再大度,也没人相信他会不在乎儿子拿不到一个进士头衔。既然他把儿子都送去了横渠书院,那他改变科目是迟早的事,至少在他儿子能够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肯定会改掉。
  “横渠书院是先师明诚先生和韩冈的心血所寄,若是犬子不去,那还有谁会去?”
  “相公真是一片苦心啊。”蒲宗孟长叹道。
  话题从皇帝身上,给韩冈强行扭转到了他出外的长子身上。蒲宗孟知道韩冈不想多谈这个话题,不过他不信韩冈不介意。
  深得太后看重的大臣,在赵煦的朝堂中肯定找不到位置。若是现在的皇帝亲政,肯定会打着绍述熙丰之法的名义,趁机将韩冈的党羽清洗出朝堂。
  现在还有几年,甚至十几年,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变了天。
  小皇帝一天天长大,韩冈怎么可能放心得下?今天不想提,明天也得提。只要等着就行了。
  不过蒲宗孟不想等。
  有些事,等一下,就彻底错过了。
  事不过三,亲自提出廷推之法的韩冈,绝不会允许下一次的廷推再没有结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二句出自于《九域》,想不到相公也看此杂书。”
  《九域游记》虽是佚名,可有几个不知道这是他写的?韩冈淡淡瞥了蒲宗孟一眼。
  这位老资格的翰林学士承旨,在玉堂中的时间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开国以来前三名,现在虽然在笑着,脸色却有些发白,有些紧张。
  一张清凉伞,竟然如此挂怀?
  韩冈知道若是自己把心中的想法给说出来,立刻就能成为满朝文武憎恨的对象。不是每个人都像寇准、韩琦还有他韩冈这样,进入官场不久,便被视为宰相之备,之后一路顺风顺水。绝大多数朝臣,能够拿到清凉伞的几率近乎于零。就是蒲宗孟这等已经熬老了资历,距离两府只有一步之遥的臣子,也对横拦在两府与朝臣之间的那巨大的鸿沟,望而兴叹。
  “闲来无事。我不善诗文,一下就少了多少文集打发时间,总不能天天读经。”
  蒲宗孟哈哈笑了两声,道:“相公说的是,读史读经是打发时间,看话本也一样是。以《九域》为肇端,才几年工夫,市井中话本之类的杂书越来越多了,还有杂剧,也多有所谓剧本在流传。”
  “哦,是吗?”韩冈饶有兴致地问道。
  “宗孟岂敢胡言乱语?现在就有《莺莺传》改的杂剧本子,前日在玉堂,宗孟听说乌台有人上表,说是诲淫诲盗。或许……”蒲宗孟顿了一顿,压低声线道:“或许日后的剧本就不只是诲淫诲盗了。”
  不是或许,是已经有了。
  “是《许止传》?”韩冈直接挑明了。
  当今天子,乃是弑父弑君之人。这让十一岁的小皇帝,在天下士民的心目中,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们可以用感慨的口气说这是宿世冤孽,但绝不代表他们会否认对小皇帝弑亲弑君有罪的判定。
  甚至成为帝师,都已经不是朝臣和大儒们目标。程颢都回了洛阳——新学依然盘踞在朝堂上,而气学则挤占了剩下的所有空间,不想成为帝师,又没有办法在京城士林中站稳脚跟,他也只能回去。
  天下士民都觉得这个皇帝不合适,为大庆殿中的那个位置而动心的人自然就不会是一个两个。
  有人能够想到用话本来传播目标,自然也会有人用杂剧来达到目的。
  京城的各大瓦子中,上演杂剧的舞台没有一日停歇。在九域游记出现之前,就已经有抨击时事的新出剧本,逆王赵颢在市井中的名声,便是一出出杂剧给毁掉的。在《九域游记》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剧本开始从目连救母之类的神鬼故事中脱离出来,开始贴近现实,影射现实。或许现在就是杂剧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许止传》主要内容就是许止弑君,另外还掺杂了另外的一些传奇故事,由此敷衍成篇。许止的结局也不是历史上的逃亡国外愧疚而死,而是改成了许止自尽,临死前自诉的那一场,算是很催泪。如果用后世的话说,是现实主义悲剧中的杰作。
  不过这部杰作,不必多有见识,看过了就知道是直指御座上的小皇帝。只是幕后黑手,还是扑朔迷离。
  “正是《许止传》。”蒲宗孟见韩冈不再绕弯子,精神顿时一振,“这一部,必是有心人所著。”
  “传正意为何人?”
  “宗孟看《九域》,其中有林冲断案一节。其中有一句说得最为合意:谁得利最多,谁嫌疑最大。”
  濮王一系,自英宗后便成了宗室中最为尊贵的支系,后继者当然有可能从他们中挑选出来。但更名正言顺的继承者,虽是濮王系,却不是出自濮王府。
  “嗯?”韩冈不说话,只用鼻音表示询问之意。
  蒲宗孟咬咬牙,低声道:“三大王的儿子最多,不是他,还有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0/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