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焚箱(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28

  过了会,他抬起头来,想看看孟千姿走到哪了。
  看到了,跟孟劲松和仇碧影走在一起,大概因为身边都是亲近的人,步子轻快得很,也不知道说到什么开心的,乐不可支。
  江炼看了一会,又收回目光。
  他想象着她十多岁时,瞪着眼,横着眉,眼圈泛红,却寸步不让的样子:“不找,就是不找。”
  没错,那确实是她。
  ++++
  到了山下,依着先来后到,陆续上车。
  先到先发,也顾不上去等谁,江炼仍和柳冠国同车,这一带是真偏,车开出去足有一个来小时才陆续见到人烟,不过显然不是汉人,男人的穿着倒还好,女人的服饰就……
  着蓝衣、围黑底白花的裙子也就算了,最怪的是头上的帽子:色彩缤纷且花哨倒也正常,毕竟少数民族,就喜欢一股脑儿地堆砌浓烈色彩;怪的是尺寸,奇大,如同圆匾,形状也蹊跷,像倒置的斗笠,脑顶那一块是挖空的,也就是说,这帽子戴上去,脑顶依然凉飕飕,该淋雨淋雨,该暴晒暴晒,没得遮。
  江炼奇道:“这不是苗族吧?”
  柳冠国呵呵笑:“你们外地人,就只知道湘西有苗族、土家族。其实我们这儿的少数民族多着呢,这是瑶族的一支,叫花瑶。”
  说话间,车子已在一个很古旧的寨子边停下了,前车有人吆喝:“到中午了,这儿歇个脚吧。”
  山路太颠,车上人蜷胳膊缩腿的,早累坏了,闻言纷纷下车。
  高处,几辆后车还在山路上慢吞吞下行,押后的是仇碧影那辆机车,别看只两个轮子,引擎的轰鸣声可是比四个轮子的都还声势浩大。
  寨子不大,没围墙,也没寨门,黑顶黄木板房,零落地分布于山间,进出的寨民,跟路上看到的那些人服饰相同,看来,这是个花瑶寨子。
  江炼注意到,寨子周围有不少古树,树底下或有供奉的小瓷碗,或有没烧尽的香头,这树,一看就是受祭拜的。
  柳冠国说:“有瑶家的地方,必有古树,这是花瑶的风俗。再多的,我也不知道了,你得问沈万古,他婆娘是瑶家人。”
  再等了会,后车都陆续到了,这寨子口便显得拥挤而又热闹,有人就地嚼干粮、喝水聊天,有人进寨,拿钱跟寨民买些土制的腊肉、金银花、油豆腐什么的,还有人纯观光,进寨看稀奇,时不时来个自拍或他拍。
  江炼这时才看到神棍。
  他站在道边,背着手,一脸严肃,眉头紧皱,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身后不远处,站着二沈,沈万古还殷勤地上前,给神棍递了瓶拧开了盖的矿泉水,见神棍没反应,也没出声提醒,只是又默默退了回去。
  神棍这脸色,还真是跟眼前这一派安乐祥和格格不入,江炼站过去,说他:“你这脸色,是谁欠了你的钱不还吗?”
  神棍思绪被打断,不满地看了他一眼:“我这正思考问题呢。”
  还思考?
  江炼奇道:“事情不都了结了吗?”
  神棍恨铁不成钢地看着他:“小炼炼,不是我批评你,你缺少钻研的精神,了结了吗?远远没有,在我看来,事情才刚开始呢。”
  他一项项给江炼列举。
  “九重山下的那间石室里,有一大块石壁上,是结绳记事,这个,究竟该怎么破解?小炼炼,你可得赶紧贴上你的眼睛,把那样子原原本本画给我。”
  “为什么我托着山胆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古怪的画面?山胆跟箱子,还有龙,到底是什么关系?”
  “洞神是监视山胆的,结绳记事至少是在黄帝年间、或者更早,由此推测,山胆多半也是那时候放进去的,那洞神呢,它会不会也是黄帝时期的人?”
  “它到底是谁?看守山胆,是为了什么?它又在向谁报信?”
  “太多谜团了,简直让人焦头烂额,你居然还说事情都了结了。”
  有道理,是自己措辞不够严谨,江炼夸了他一句:“挺认真的嘛。”
  神棍得意:“那当然,我现在身为三重莲瓣,责任重大,就是得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这些疑难谜团一一破解。不是我跟你说,小炼炼,我其实都不想当,是她们非拽着我,请我帮忙……”
  聊不下去了,江炼说:“那你……继续认真思考吧,不打扰了。”
  他抬脚就走,其实不知到要去哪,于是信步朝寨子里去,就当观光了。
  神棍有点错愕,过了会才反应过来:他隐约听说了点,三重莲瓣是只保留了他的,那就是说,小炼炼已经不是了?
  糟糕,他还跟人显摆自己是三推四请了之后才上任的,这不是往小炼炼那年轻的、还不太耐受的小心脏上戳刀子吗?
  神棍赶紧颠颠追过去:“哎,小炼炼,等等你老哥哥啊。”
  沈邦和沈万古已被指派为神棍的专用助理,职责由先前的戒备监视转成了保护和全力配合,眼见神棍追出去了,那还有不跟的?
  几个人,你撵我我追你的,都进了寨子。
第67章
【11】
  寨子里比想象中的更日常些,
寨民并不封闭,
屋前屋后多了这么多外人,依然自己忙自己的,
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女人搬了马扎坐在家门口,手里拈着黑布,
忙着穿针引线、绣花样。
  江炼不觉停下了步子去看:其实那些花样,
比起苏绣蜀绣来是粗糙多了,胜在自然拙朴,
而且,
一般绣花,手边都会摆个绣样,但这些女人并无参照,却头也不抬,照旧绣得手不停歇。
  神棍气喘吁吁赶上他,生怕友谊就此出现裂痕,
殷勤地找话说:“小炼炼,
她们在绣花。”
  这不废话么,江炼没搭理他。
  沈邦和沈万古也赶到了,
沈万古积极求表现:“棍叔,这儿的事,问我,我知道得门清,
我老婆就是瑶家人。”
  神棍好奇:“是这儿的?”
  “不是,”沈万古摇头,
但仍继续显摆自己是个瑶家通,“她早两代就走出大山、汉化了,这种是土生的,还保留着很多老规矩。”
  “瑶族分支多着呢,按照穿衣特征,有‘白裤瑶’、‘青衣瑶’、‘红头瑶’什么的,这个寨子,是花瑶,花瑶特别擅长绣花。”
  沈邦恨自己没个瑶族老婆,不能侃侃而谈,但仍积极发言:“少数民族嘛,都喜欢绣花……要么绣花、要么编织,人家擅长这个。”
  沈万古瞥了沈邦一眼:觉得他言之无物,也好,这样,更衬托得自己博学。
  他一开口,就全是干货:“说来也怪,你说他们是瑶族吧,他们跟其他那些瑶族又完全不一样,瑶家都是供奉盘王的,但花瑶连盘王是谁都不知道,他们多祭拜古树、山石……叫我说,是当初少数民族划分工作做得太笼统了。”
  这个,江炼倒是略有耳闻。
  一般来说,都认为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歌里也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但其实当初划分界定的时候,远不止五十六个。
  一个群体想被认定为独立民族,得符合很多条件,头一条就是人数,人数必须得达到一定体量——可当初做民族划分工作时,出现了许多文化风俗非常独特、哪都不沾边、但人数只有几百或几千的小部落,这种的,总不能也定成一个民族吧。
  这让那些负责划分工作的专家学者都相当头疼,最后,只能先按照地域相近等等原则,能归类挂靠就归类挂靠了。
  花瑶估计就是这样,即便连盘王都不知道,也被归进瑶家了。
  但即便如此,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待识别族群”,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此类人群就有七十多万,绝大部分集中在贵州那一带。
  沈万古又补充:“还有啊,花瑶在湘西地区人不多,撑死一两万,大多住在雪峰山那头,咱们大武陵,有且仅有这一处花瑶寨子。”
  说到这儿,他四下看了看:“这儿土不肥水不绿的,而且太靠近深山了,野兽多,搁着古代,其实不算安家的好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偏安在这儿。”
  神棍突然冒出一句:“悬胆峰林出来……这是最近的寨子?”
  沈邦抢答:“单纯看距离,还是远的,但相对来说,比起别的村寨,那确实是最近的了——要么选在这歇脚呢。”
  江炼听出点兴致来,看看周围,觉得好多房子是挺有年头的:“他们在这住多久了?”
  沈万古耸耸肩:“那得远了去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这儿本来就很封闭,而且人家花瑶不是拜古树吗,古树在哪扎了根,哪就是家。教你个讨巧的法子,可以四面去看看,最老的古树有多大年纪了,那他们在这就住了有多久了。”
  还挺有意思的,江炼笑起来:“就没个族谱记载什么的?”
  沈万古说他:“炼小哥,你问这话就外行了,他们没文字的,只有语言,没文字。”
  没文字?
  神棍脑中忽然噼啪闪过一个小火花,只是那光亮太微弱了,没抓住。
  沈邦不甘落后:“何止花瑶啊,苗族也没文字啊,土家族也没文字啊,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没文字,据说文化传承,都是靠代代口耳相传。”
  “那也不止,”沈万古不放过任何一个彰显自己专业的机会,他指向最近的那个绣花的老太婆,“花瑶把这个叫‘挑花’,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啊,根本没图样,信手就来,不管多复杂,刷刷刷,就绣出来了。绣出树啊、小花小鸟什么的好理解,但有时候绣出来的东西,特抽象,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他们的巫傩法师才能看得懂。”
  他作总结陈词:“所以说啊,不要小看这些挑花,人家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说不定那些你看不明白的图样里,就包含了他们的历史、传承、信仰、崇拜……”
  ……
  神棍的脑子里嗡嗡的,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就快成形出轮廓了,但一个大喘气,那轮廓又浅淡不见了。
  到后来,他已经听不清沈万古在说什么了,只是茫然地盯住那个老太婆挑花的手:她绣了好多年了吧,动作是如此熟练,白色的棉线上下翻飞,几乎糊了影,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他那本就不甚明了的脑子,愈发混沌了。
  就在这个时候,寨子口传来汽车喇叭的声音,三声,响得又亮又长,神棍浑身一个激灵,被拉回到现实之中。
  江炼说了句:“回去吧,要继续赶路了。”
  说这话时,有点遗憾。
  他还挺想去找找,这寨子附近最老的那棵古树,有多老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