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焚箱(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28

  孟劲松对这种打探不抱什么希望,毕竟不能真的入户搜找,对方要是存心隐瞒,回一句“我们这儿没有”,你能怎么着?
  果然,柳冠国报出的一大串村、寨、岭,都是“没什么发现”,孟劲松听得厌烦,只是在听到又一个寨名时,随口问了句:“怎么这个寨子叫‘破人岭’,谁会起这种名字啊?”
  一般来说,世居的村寨,为了讨口彩,多会取个吉祥名,当地很多寨名听来拗口,其实放在土语里,都是好话儿;又或者会以地形地势特点命名,诸如“三条石寨”、“鹰嘴寨”什么的,但断不会把自己叫“破人”,多丧气啊。
  柳冠国说:“还真就叫‘破人岭’。”
  这“破人岭”的由来,跟从前的“麻风村”差不多,解放前,有那得了治不好的传染病的,村落不敢留,都会被强制送到偏远的岭上住着等死,怕病人偷跑出来,还会高垒墙、严堵门,甚至雇专人看守。
  解放后,有了政府关怀,这种寨子自然也就荒废了,再者位置太偏,基建进不来,想住人也难,但也奇怪,陆陆续续,又有人住进去了。
  听说有得了绝症心灰意冷、就想找个红尘断绝处等死的;有心理异常仇视社会、跟正常人就是活不到一起的;有在外头犯了案或者被仇家追杀,离乡背井,就要往山高林深的地方躲的……
  总之就没个正常人,毕竟岭上不通水不接电,生活方式近乎原始,正常人也受不了这罪。
  他们数量不算多,大概几十来号,三人成众,成众就立规矩,对外自称“破人”,这并非丧气,而是带了自傲的自贬,不屑于和外头那些不破的人比肩同列;必须守望相助、同仇敌忾,他的对头找上门来,你若不帮,将来也没人帮你;不与外界来往,也抗拒生人造访……
  一般来说,对于这种不明人员聚居,政府都会分外留意,但一来破人岭太偏,住户数量又少、不出门不闹事,活得如同一缕轻烟,你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二来他们也鬼,一有风声,顷刻间作鸟兽散,人去寨空,风头过了再回巢,跟打游击似的,被撞上了就说自己是来旅游、放逐身心回归自然的,怎么着,犯法了?
  谁有那个耐心跟他们周旋啊。
  孟劲松问了句:“这么说,我们的人都没能进寨门?”
  柳冠国点了点头:“可不,别看岭上没手机电话,通气可不慢,家家都有摇铃,据说根据节奏缓急,代表事情严重程度,外人都听不懂。第一个看见生人的,马上抡起铃来摇,附近的人听见,跟接力棒似的跟着摇,这没摇几轮,整个寨子都知道了,全涌过去帮忙拦人,根本不让进,不过……反正进不进都无所谓。”
  进了寨门,又不能进到人家。
  孟劲松没说话。
  柳冠国察言观色,心头一动:“孟助理,你是不是觉得孟小姐在那儿?要么我派两个人去探探?”
  孟劲松疲惫地拿手揉了揉太阳穴,他确实觉得这个寨子挺可疑的,非但如此,他觉得柳冠国刚才报过的每一个寨子都可疑——显然,他是慌乱了、没了方向、见什么就疑什么,这种心绪可要不得。
  他清了清嗓子:“就算要探,也得有点迹象再去探,不能想什么是什么,叫大家瞎忙活……你先去歇着吧。”
  柳冠国应了一声往外走,到门边时,孟劲松又吩咐他:“把门带上。”
  柳冠国赶紧拽门,心里突突跳个不停,想着:孟助理这是要给那头打电话了。
  ++++
  是得打电话了。
  这么大的事,拖瞒了这一日夜,孟劲松已经觉得心力交瘁,也不知道是不是职业习惯,他习惯听差办事,对自己拿主意这种事,既生疏又抗拒——万一主意拿错了呢?他这助理的身子骨承重有限,对某些后果,承受不住。
  论理,电话该拨给大姑婆高荆鸿,但前两天跟千姿聊天,听她话里话外那意思,大姑婆的身子似乎不大好。
  孟劲松犹豫了一下,拨了二姑婆唐玉茹的。
  唐玉茹,亦即孟千姿的二妈,现年六十六岁,长年在泰山伴山。
  这位二姑婆,跟高荆鸿是两个极端,她少年时赶上各种大运动,艰苦朴素的思想深植于心,很看不惯莺莺燕燕胭脂水粉那一套,还曾嫌弃自己的名字太“地主家小姐”,改了个名叫“唐卫红”,叫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那年月改名叫卫红卫国的也太多了,人群里嚷嚷一声,得有十几个应声的,实在不方便,才又改了回来。
  而今该是享福的年纪,却闲不住,一般人闲不住,会养花弄鸟、写字画画,唐玉茹不,她过不来这种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日子,她要劳动,还要用劳动创造价值!
  她隔两天就往泰山上爬一趟,在上头支起鏊子、烙山东煎饼,卖给游客卷大葱;也会背上黄瓜或者西红柿,浸在山溪水里泡得凉沁沁的,有偿供过往游人解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个百八十块,微信或者支付宝入账一打开,长长的一串三块五块。
  高荆鸿曾轻描淡写地说起过她:“老二就喜欢捧着金饭碗要饭,随她去吧。”
  不过孟劲松觉得,这位二姑婆活得劲儿劲的,特蓬勃。
  这两位姑婆,互相间没大矛盾,但因着观念不同,难免有小龃龉,孟千姿小时候,几位姑婆身边都待过:在高荆鸿那,是着洋装穿纱裙脚蹬蝴蝶结牛皮鞋的小公主,到了唐玉茹那,就被推子推平了头发,穿围嘴戴护袖,满山野跌爬滚打,高荆鸿去探看时,险些气晕了,不好对唐玉茹发火,就冲孟千姿来气:“你看看你,都长成驴粪蛋了。”
  这使得孟千姿一度对驴粪蛋非常好奇,还言之凿凿跟小伙伴说,她知道有个女孩长得跟她特别像,叫吕凤丹。
  ……
  唐玉茹听完了孟劲松的话,一言不发,听筒里,只余时急时缓的呼吸声,孟劲松怕她着急,又强调了一遍“千姿当时给我使了眼色,她好像是有主意”。
  这话补完,两头又陷入了沉寂,入夜的寨子里,有无数细碎的声响,被夜色滤得很轻,在窗内窗外、灯上灯下,软绵绵地飘。
  良久,唐玉茹说了句:“我就知道,想动山胆,一定会出事的。”
  七位姑婆里,她是唯一一位,坚决反对取山胆的。
第33章
【07】
  山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材质、形状、大小、功用又是如何,孟劲松一概不知,
他私底下问过孟千姿,
但孟千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只知道,自打有山鬼起,
就有这东西,很古老,
也很重要,
当年的祖宗奶奶觉得应该找个隐秘的地方妥帖收藏,于是深入湘西,找到了一片不为人知的峰林,将山胆悬入山腔,这片无名的峰林,
也因此在山鬼的图谱中,被命名为悬胆峰林。
  这个位置选得很绝,湖南简称“湘”,湘西,
字面的解释就是湖南西部。
  打开中国地图,湖南其实一点也不偏,它地处中南,上有湖北,下有两广,
西接渝黔,东连江西,
怎么看都该是十字路口、四方通衢——但事情就是这么巧,有一道名为“雪峰山”的山脉,纵贯湖南南北,把一省分作两半,而这道山脉,又恰恰位于中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山脉以东,更接近江南丘陵;山脉以西,山高林险,峡陡流急,不利于对外交流,数千年如一日的封闭,东头的文化潮流到了这儿,为大山阻滞,难以西进,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描写这儿的风物时,还把它称为“边城”。
  明明位于国家腹心,却落了个边疆待遇,所以说祖宗奶奶真是很会选地方,深谙“大隐隐于市”之理。
  按说既然“边城”三十年代就已经走红,那周围片区也该鸡犬升天、一并出道,然而并没有,因着交通不便、文化闭塞,这一带依然籍籍无名,直到八十年代初,现今蜚声海外的武陵源砂岩峰林才被人发现并开发。
  而那片悬胆峰林,因着地势更绝、去路更险,至今仍深藏不露。
  山胆这一悬就是数千年,没人起过动它的念头,它像地基,重要,也存在,却从不被念及、提起,直到几个月前,水鬼登了山桂斋的门。
  ……
  孟劲松额角微麻:“您的意思是……事情跟山胆有关?”
  他和千姿也有这怀疑,但也只是怀疑,毕竟没确凿证据。
  唐玉茹中气十足:“不然呢,咱们山鬼家这些年出过事没有?现在出了事、事出在湘西,出在千姿去取山胆的路上,你说事情跟山胆有没有关系?我早说了,有些东西,别去动它,它在那儿,是有道理的。”
  孟劲松嗫嚅着说话,他在几位姑婆面前习惯性气短:“咱们也不是一定要动它,只是先去看看,看看总没关系,毕竟当年段太婆……”
  唐玉茹的这些顾虑,其实另外几位姑婆都有,上了年纪的人,喜静不喜动,不爱乱折腾,之所以最后拍了板,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曾经的山髻段文希,进过悬胆峰林,也亲眼见过山胆。
  说到段文希,就不能不提一笔她的人生,起落巨大,结局唏嘘,堪称传奇。
  她是山鬼家族中出洋留学第一人,也险些缔结了第一桩跨国婚姻:留洋的第二年,她和一位英国飞行员相爱,寄回的信中,明确表示希望拿到学位之后就成婚。
  当年的国人,对绿眼睛红胡子的洋鬼子并无好感,山桂斋的几位当家几乎愁秃了头,做梦都在琢磨着怎么把这对给拆了,然而事情的走向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那个英国小伙子在一次飞行试练中,机毁人亡。
  段文希悲痛之下,就此失联,连学位证都是同学代领的,而她这一失踪就是三年,这三年去了哪,《山鬼志》没明确记载,不过据高荆鸿说,应该是周游世界去了,因为小时候,段嬢嬢给她讲奇闻异事,说起过在南美偏远的高山区,见过蓝色血液的人种,还聊起过菲律宾的原始丛林里,生活着头部和身子分属黑白二色的鸳鸯人。
  三年之后,段文希回到山桂斋。
  许是受那三年游历的影响,她安定不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自己放逐于荒山野岭之中,不夸张地说,山鬼的每一张山谱,她都依照着走过,甚至走得更深入,在许多山谱上,都作了更新和注解:用她的话说,一来不少山谱制成已经逾千年了,这么多年下来,因着地质灾祸、风侵水蚀、人为损害,山势山形等已经大为不同;二来古早时候,人的见识少,打雷闪电都要附会到鬼神身上,对某些现象难免夸大其词,也确实需要以正视听。
  以她这劲儿,当然不会漏过悬胆峰林。
  她在日记中写道,悬胆峰林之行不无艰险,但有了前人的路线以及提点,倒也还算顺利,就是那首偈子,妄生穿凿,比如有一处泉瀑,因为地势的原因,并不飞流直下,而是曲里拐弯、绕来绕去,偈子里就把它叫“舌乱走”,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连段文希都进过悬胆峰林、近距离摸过山胆,高她一个位次的孟千姿要是还不敢进或者进不了,不是太说不过去了吗?
  ……
  唐玉茹打断孟劲松的话:“当年当年,当年是什么时候?段嬢嬢进悬胆峰林,是一九三几年,距离现在,快九十年了,我问你,九十年前,有你吗?”
  孟劲松摸不清这位二姑婆的路数,老实回答:“没有。”
  “那不就结了,九十年前没你,九十年后就有了个你,这变化大不大?毛主-席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九十年前的山胆跟九十年后的,怎么能一样呢?”
  这话有点强词夺理,不过孟劲松不敢驳她,只试探性地问:“那……事情已经发生了,您看现在,除了已经安排的,我还该做点什么吗?”
  孟劲松十八岁时被几位姑婆挑中,去给十岁的孟千姿做“助理”,名为助理,实则半兄长半指导,这么十几年历练下来,手上处理的大事小事没有上千也有八百,自信自己的安排面面俱到,唐玉茹挑不出什么错处来。
  果然,唐玉茹沉吟了一会,觉得暂时也只能如此,高荆鸿已向她打过招呼,说想让千姿历练一下,话既带到,她也不好风风火火地张罗什么几位姑婆齐聚湘西救人,想了又想,也只能叮嘱孟劲松一有进展就要立刻跟她通气,又问他:“段嬢嬢当初进悬胆峰林的日记,你们带着了吗?”
  孟劲松的目光落在手侧一本老旧的栗皮色布绷面笔记本上:“带了。”
  “你得多看看,反复看,有时候,那些看着不经意的句子,没准是有所指的。”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孟劲松毕恭毕敬:“好。”
  挂了电话,孟劲松心头轻松不少:他本来也没指望能从唐玉茹那拿到什么好建议,只是,如同县里出事,县长要报告市长,而市里出事,市长得让省长拿主意一样——事情往上一报,就总觉得多了强有力的肩膀分担,连喘气都松快多了。
  他顺手拿起那本栗皮色的日记本翻开,扉页上,银色的角贴不牢,有张黑白照滑了下来。
  孟劲松眼疾手快,接在手里,拈起了看。
  这是段文希的单人照,拍在赴英前夕,照片上的她只二十来岁年纪,一身洋装,头戴纱幔装点的精巧小礼帽,一脸俏皮,那带足了感染劲儿的朝气,仿佛不但要冲破黯淡死板的布景,还要冲破那个黯淡死板的时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