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凤华(校对)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971

  “你只管安心去南安赴任。我定会好好照料林姐姐和佑哥儿。”
  “待过上一两年,你将任上的事情都料理妥当,佑哥儿也大些了,再让林姐姐带着佑哥儿去南安也不迟。”
  陆迟也是如此打算,闻言一颗心彻底落回原位。
  ……
  众人纷纷赴任,蜀王府却未因此冷清。
  盛鸿这个蜀王坐镇蜀郡,蜀郡的官员们自要把握住机会献殷勤。投名帖的如过江之卿。
  至于富商和当地乡绅之流,想巴结讨好也没资格登门,便退而求其次,改而拜见蜀王长史或谢元舟梅氏兄弟。
  谢明曦身为蜀王妃,倒是清闲不少。官宦女眷前来拜见,想见就见,不见就直接打发走……
  在蜀地这一片地上,他们夫妻最大。京城远在千里之外,帝后也好,太后也罢,都离得太远。最多不过是在他们身边安插些眼线罢了。
  也怪不得历朝天子都不待见藩王。这和生生圈走一块土地也没什么区别。
  忙碌充实,心情舒畅,这样的生活自然令人身心愉悦。
  短短一个月,谢明曦已全然恢复,气色红润,满目神采,犹胜昔日三分。
  略显清瘦的顾山长,也略略丰润了一圈,笑着说道:“初来蜀地,带着辣味的吃食委实不惯。这才一个月,竟也渐渐觉得别有风味了。”
  每日饭食皆是叶秋娘亲自下厨,口味清淡。不过,府中设过几回宴席,便是由蜀地的厨子们掌勺。
  顾山长吃了几回宴席后,竟也慢慢适应了蜀地风味。
  谢明曦抿唇笑道:“我也勉强能吃上一些了。说不定,住上几年,我们也变得无辣不欢了呢!”
  顾山长哑然失笑:“由此可见,人的适应力最是可怕。”
  一旁的林微微,笑着插嘴道:“对了,山长的女子书院打算何时开设?”
  选址建书院,要耗费一两年之功。有富商将自家的别院敬献出来,留作书院之用。顾山长亲自去看了一回,对环境颇为满意,便决定先招学生,将书院开起来。
  另建书院及安养院之类的事,倒不必急在一时,待选好合适的地点慢慢建也不迟。
  顾山长笑道:“几位夫子也觉太过清闲,前几日便和我商榷过了。先写几分招收学生的告示,看报名的学生有多少。”
  考试肯定是要的。
  不过,蜀地不比京城。女子读书尚未成风气,偌大的蜀郡,竟只有一座女子书院,且只收官宦千金。
  顾山长思来想去,决定先设一所平民女子书院,多招收一些学生。只设三年课程,课程也设置得浅薄一些。如此一来,招生的标准自然要大大降低。
  “入学的学生,需年过八岁。”谢明曦笑着接了话茬:“只要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便可前来报名。至于试卷,也要出得简单一些。能识字,会书写便可。”
  这标准还真够低的。
  林微微忍不住笑叹:“当年我们为了考莲池书院,不知耗费多少力气。”
  可不是么?
  谢明曦揶揄地笑道:“尤其是林姐姐,在莲池书院外昏倒了三年。若不是遇到了我,怕是无缘就读莲池书院了。”
  思及往事,林微微目中闪过笑意。
  就是那一回相遇,令她和谢明曦相识,结为好友。
  一转眼,已是数年前的往事了。
  林微微有些唏嘘:“时光如水,韶华易逝。此话半分不假。你我相识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转眼已是七年多了。”
  短短几句话,也勾起了顾山长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不知俞太后在宫中过得如何……
  这个念头一闪过脑海,顾山长便自嘲地笑了一笑。
  身为一朝太后,权倾六宫,帝后俱低头诚服。李太皇太后整日躺在床榻上不言不动,就像木雕一般,再也威胁不到俞太后半分。
  俞太后终于如愿以偿,又岂会不好?
  自己就别胡乱操心了。
  说来也巧。
  顾山长心中惦记俞太后一回,不出两日,俞太后的信便送到了蜀王府。
第721章
不愿
  顾山长和俞太后自幼一起长大,对她的笔迹再熟悉不过。
  此时顾山长坐在明亮的烛火前,目光缓缓掠过信纸上的字迹,心中涌起阵阵唏嘘。
  人的年龄阅历不同,提笔落墨时,亦会有细微的不同。
  当年的俞莲娘,天资聪颖,自信骄傲,落笔时如龙飞凤舞。后来的俞皇后,隐忍压抑,字迹也圆润了许多。
  如今的俞太后,无需再隐忍收敛,笔锋锐利,锋芒毕露。字里行间透出令人心惊的杀伐果断。
  顾山长定定神开始看信。
  信上倒没什么特别的内容,既未提起京城变故,也未言及宫中形势。只如老友谈心一般,说些生活琐事。
  诸如“你走之后我心中甚是挂念”“去了蜀地后你只字都无也太过吝啬笔墨了”之类。又随口问起了蜀地的生活。
  看完信后,顾山长心情略有好转,扬了扬嘴角,提笔写了回信。
  ……
  蜀郡至京城,快马加鞭日夜行程。
  十二日后,这封信到了椒房殿。
  芷兰小心翼翼地捧着信,走到正殿外。
  正殿里,丽太妃正跪在俞太后面前,涕泪俱下地哭泣求情:“……定是有人暗中要陷害宁王,设下这一局,将污水都泼到宁王身上。太后娘娘是亲眼看着宁王长大的,对宁王的心情脾气最是熟悉。恳请太后娘娘为宁王做主啊!”
  宁王被关在宗人府两月有余。
  自安公公招认后,宁王已彻底落入下风,情势颇为不妙。哪怕有宁王党羽暗中出力奔走,也呈现出了颓然之势。
  今日,朝中已有御史奏请天子,已“谋害手足”的罪名问罪宁王。
  建安帝假模假样地将这份奏折留中不发。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建安帝对宁王动手是迟早的事。丽太妃每日都要来椒房殿哭诉哀求一回。
  俞太后眉目冷肃,额上的皱纹愈发深了,透着无情和冰冷。
  “朝堂之事,自有皇上定夺。哀家不会随意插手过问。”
  “如果宁王真的无辜,查明原委后,皇上定会还他清白。反之,他也休想逃过严惩责罚!你在哀家这儿哭哭啼啼的,半分用处皆无,退下吧!”
  丽太妃泪眼婆娑地继续恳求:“太后娘娘……”
  俞太后目光冷冷一扫:“退下!”
  丽太妃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踉跄着退出了椒房殿。
  ……
  芷兰没心情同情可怜这位丽太妃,立刻捧着信进了殿内,恭敬地说道:“启禀太后娘娘,蜀王府派人送了信进宫。这是顾山长写给太后娘娘的信。”
  听到顾山长的名讳,俞太后眉头略略舒展,目光也温和了许多:“将信呈到哀家面前来吧!”
  贴身伺候俞太后数年,芷兰对俞太后的性情脾气颇为熟悉。见俞太后心情颇佳,芷兰也微微笑了起来,恭敬地将信呈了过去。
  俞太后接过信,瞥了秀丽端庄的芷兰一眼,忽地说了一句:“哀家听闻,卢公公病了。”
  芷兰身子一颤,低声应是。
  对俞太后来说,如今的卢公公其实也没太大用处了。不能贴身伺候建安帝,不得天子器重,能打探到的消息颇为有限。
  宫中内侍多的是,以俞太后的手段,想示好拉拢买通几个,委实不是难事。
  “芷兰,”俞太后淡淡问道:“你若不愿再和卢公公结对食,哀家吩咐一声,卢公公便会识趣,不会再来缠着你了。”
  芷兰身子又是一颤,面孔低垂,看不清目中的情绪:“奴婢斗胆,禀报太后娘娘,奴婢愿和卢公公继续结对食。”
  意料之外的答案,令俞太后略有些讶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9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