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江山(精校)第8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1/864

  通常,显宗上层想要关注哪方面的消息,就会授意下去,让下面的人有这方面消息时呈报上来,或者吩咐下面的人在这段时间关注一下这方面的消息,不可能是底下人听到点什么风吹草动都主动向上反馈。
  如果让这些遍布三教九流的底层人员天天向上汇报各种消息,他们再蠢也知道他们不仅是一个读书人、不仅是一个店铺伙计、不仅是一个佃户,而是在他们上面有一个极庞大的组织了,那继嗣堂的秘密还能保持多久?
  再者,即便这些人毫无重点地把听到的、看到的、甚至毫无依据的各种消息每天像写日记似的统统报上去,又有谁来分拣甄选?就算把“观天部”再扩大一百倍,那些人也处理不过来。
  可婉儿并不是太了解显宗的内幕,她也谨守本分,从未向杨帆问起过显宗的详细情形,在她心中,还以为显宗手眼通天,无所不知呢。
  杨帆向婉儿摇摇头道:“我对此确实一无所知,怎么了?”
  婉儿道:“坊间有传言说,隆庆坊里有隆庆池,隆庆池畔住着隆基隆业隆范三兄。五隆集于一地,便有王者之气汇聚。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曾经在大雾时和大雨天,看见隆庆池上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白龙盘旋而上。”
  杨帆的脸色严肃起来。
  婉儿道:“皇帝藉口去游隆庆池,其实是想以他的真龙身份去那里镇压龙气。牵白象同去也是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婉儿不禁失笑:“陛下如今不是正宠信着几个佛道中人么?这天子亲至可以镇压龙气的说法,就是那个胡僧慧范说的,至于白象踏地、池中泛舟可以破坏该地风水,则是术士郑普思说的。当真荒唐,天子居然相信。”
  婉儿说到这里,摇摇头,叹道:“一个术士居然入掌秘书监,一个和尚居然做了国子祭酒,唉,再荒唐些也不算什么了。”
  杨帆微微眯起眼睛,警觉地道:“这个大逆不道的谣言直接提到相王府的三位王子了,寻常小民敢编造这些的谣言?而且,我就住在隆庆坊,这个关系到隆庆坊的传言就算我没注意到,我府中那么多的丫环下人每日进进出出的,他们也听不到半点风声?”
  婉儿也是聪慧之人,一听这话便是一怔,讶然道:“你是说……”
  杨帆道:“炮制谣言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他的目的也不是在民间传谣,所以这个谣言只怕在民间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谣言就是为了编给皇帝听的。”
  婉儿脑筋一转,失声道:“啊!莫非是梁王……”
  杨帆道:“朝中若能有人进奏此谣,根本瞒不过你的耳目,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这谣言从何而来,那必定是绕过朝廷传到陛下耳中的。你想,可以随意出入宫闱在御前进言,还可以避过你的耳目,除了梁王还能有谁?
  再者,皇帝咨询于胡僧慧范和术士郑普思,他们也煞有介事地认可此事,还给皇帝出主意破解,郑重其事地要帮天子去镇压什么龙气,而这两个左道中人恰好又与梁王过往密切,这一切都指向谁,还用说么?”
  ……
  李成器府上,五兄弟俱都在座。武则天过世后,李隆基等三兄弟都回到了京城,紧接着在京中过年,年后又要准备安葬武则天的棺椁,所以李隆基等三位分封地方的郡王也就滞留京城不归了。
  五兄弟都已喝得有了六七分醉意,说话也就有些肆无忌惮。李成义把酒杯重重一顿,道:“宫里传谕叫咱们准备接待天子呢。哈!天子是咱们的叔父,你们听说过有长辈拜访晚辈的道理么?况且这个长辈还是当今天子。”
  李隆基轻轻转着酒杯,玩味地道:“二哥,你说错了,皇帝是来游隆庆池的。”
  李成义怒道:“呸!游隆庆池?皇帝踏青出游连大象都要牵出来么?你小子,不要跟我装模作样的,我知道你在宫里有人,快说,皇帝究竟是干什么来了?”
  李成义这么一说,李隆业和李隆范也都起了疑心,好奇地看向李隆基。李隆基摊了摊手,道:“我跟父亲和大哥说过了,你们问大哥好了。”
  李成器叹了口气道:“你们不要逼问老三了,皇帝为何来隆庆坊,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儿么?元旦那天,皇帝下旨,七公主皆可开府置官,你们还记得么?”
  李隆范道:“记得倒是记得。不过……大哥呀,这事儿跟咱们正在说的有什么关系么?”
  李成器嗔怪地瞪了他一眼,道:“你呀,就是不长脑子。现在皇帝的几个女儿和太平姑姑一样,都有开府置官之权了,那你说太平姑姑算什么?如果政事堂里本有一个宰相,突然变成了七个,那一个宰相还会风光?”
  李成器看了看若有所思的几兄弟,有些悲愤地道:“皇帝听信了奸人谗言,对父亲和太平姑姑一直心怀忌惮,他夺回父亲的兵权、分太平姑姑之权,都是防着咱们呢。至于如今要游隆庆池,说来更是可笑,据说有人禀报天子说这隆庆坊里有王者气,所以天子要以他的真龙之身来镇压这里的王气,呵呵……”
  李隆范勃然大怒,道:“如果不是父亲和姑姑倾力相助,如果不是咱们五兄弟提着脑袋为他效力,他能坐上这个皇位吗?如今他却把咱们这些亲人视为敌人,真真一个大昏君!”
  “五弟谨言!”李隆基正色地道:“父亲说,我李唐江山匡复不易,如今武氏依旧大权在握,无论皇帝怎么想,作为李唐子孙,我们是不可以生出是非的,以免被外人有机可乘。皇帝要来踩龙气让他来好了,在皇帝面前,你们万万不可露出怨恚之色。”
  李隆业白眼一翻,一字一句地质问道:“如果皇帝的戒心不止于此呢?你猜他接下来会做什么?”
  李隆基沉默片刻,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又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一双英朗的眼睛隐隐透出杀气,声音隐泛金石之音,道:“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农夫与蛇
  李显游隆庆池的真正用意并不能瞒住世人的眼睛。他摆着全副仪仗,连大朝会时的雄狮白象都要牵去,还说这只是泛舟春游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又有有心人刻意散播这个消息,暗示相王已经失宠,李显的真正用意自然无人不知了。
  驸马王同皎闻听此事后悲愤莫名。王同皎在功臣党受到清洗时并没有受牵连,因为他是皇帝的女婿,兼具帝党身份,可是在他骨子里,只是把自己当成皇帝的女婿,至于派系,他是认为自己属于功臣党的。
  这也正常,谁愿意认为自己有今天只因为他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当然是凭着自己的功劳,一刀一枪杀将出来的。如今眼见功臣党一贯的政敌武氏一族如日中天,王同皎当真是忧心如焚。
  这一次听说皇帝又听信谗言,对相王戒备重重,王同皎与一班知己说起来,不免痛心疾首了。此刻,他们正在公主府后花园的花树下铺席畅饮。王同皎放下酒杯,脸上带着一抹潮红。
  他的好友祖延庆劝说道:“驸马,不要再这么喝下去了,你快醉了。”
  王同皎摇摇头,长叹道:“借酒浇愁罢了!天子宠信奸佞,迫害忠良。先是张相等五功臣被逐,如今又要对相王下手了,如果功臣与宗室尽被驱逐,武氏一党岂不为所欲为了吗?同皎思及于此,忧心如焚呐。”
  他的另一位好友周憬道:“驸马不是说,桓相公对此已经有所筹谋了吗?”
  王同皎摆摆手,苦笑道:“嗳,桓相公的法子,不要去提他了,去年神龙政变,闯玄武门、踏仙居殿,何等爽利,谁知道桓相公这一次居然用起了文绉绉的法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啊!”
  祖延庆睨了王同皎一眼,道:“桓相公的法子不行,那咱们就另想办法。我看驸马似乎已经有了主意,你我兄弟相交莫逆,若有主意就莫要遮掩了,不妨说来听听。”
  王同皎道:“同皎确实另有打算,今日请各位兄弟来,就是想跟你们商量商量。”
  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人相视一眼,齐声道:“驸马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王同皎跪坐于地,双手按膝,郑重地道:“诸位,如今武氏一族肆虐,所恃者唯武三思一人,只要武三思一死,武氏一族立即就会土崩瓦解。所以,司皎想与诸位刺杀武三思,除此奸佞以保社稷,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张仲之道:“为国除奸,义无反顾。只是我等武功有限,梁王出入仪仗庞大,身边自有高手拱卫,我们怎么能够得手?”
  王同皎道:“机会就在眼前啊!则天大圣皇后出殡之日将近,梁王作为主持介时必定行于百官之前,他的侍卫也不好随行左右。同皎可利用羽林将军身份将利剑长矛外裹白绫,浑作仪仗器物,你我到时取了兵器,伺机刺杀武三思。此獠一死,大局可定矣!”
  祖延庆皱眉道:“可是我们如何能够混进仪仗呢?”
  王同皎道:“此事自然包在我的身上。”
  几个人耳语商议一番,由祖延庆代表大家,慨然说道:“武氏倒行逆施,人神共愤,吾等愿与驸马铲奸除恶,建不世功业!”
  王同皎兴奋地道:“好!我就知道诸君都是热血男儿!”
  树丛后面,一个人影悄然离去,正在热血沸腾中的几人全未察觉。
  那人急急逃到西厢,客房内两位儒袍中年人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诗句,那人一头抢进去,慌张说道:“爹爹,伯父,大祸事到了,咱们还是赶紧逃吧!”他一句没头没脑的话登时弄房中二人一愣。
  其中一人愕然道:“昙儿,什么祸事来了?”
  那人气喘吁吁地道:“驸马与人计议要刺杀梁王呢,一旦失败,必招来灭门之祸,你我借住于公主府上,必定会被视作驸马党羽,还是早早逃命去吧。”室中两诗人一听不由大惊失色。
  原来,室中的这两位中年人就是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宋之逊两兄弟。张易之、张昌宗二人得宠时,这两位大诗人投靠了二张,献诗谄媚,等二张伏法,他们作为二张党羽被流放岭南。
  这两人不愿去那瘴疫横行之地受苦,便去央求驸马王同皎。他们和王同皎本来没什么交情,不过他们的堂妹嫁给了祖延庆,而祖延庆是王同皎的好友,通过这层关系,两人求到王同皎门下。
  王同皎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大恶,只是迫于形势讨好过二张,便做主把他们留了下来。只是当时张柬之等人正清洗二张余党,王同皎不愿在此时出面让张柬之等人为难,所以就先把他们全家收留在自己府里,想等风声过去再说。
  结果没两个月张柬之等人就被李显明升暗降赶出朝廷了,从此朝堂由武氏和韦氏把持,王同皎与这两派都没什么交情,一时不好再出面为他们说项,两兄弟就携家人一直赖在了驸马府。
  宋之逊向儿子宋昙问明详情,不禁慌张不已。宋之问却是眼珠一转,突然拍案道:“好啊!之逊,你我兄弟的大好机会来啦!”
  宋之逊一愣,奇道:“大兄,什么大好机会?”
  宋之问微笑道:“功臣党已然失势,你我携家眷在驸马府住了这许久,依旧不得复官,眼看这王驸马是不济事了。你我想要投靠梁王,奈何没有门路啊,可如今这门路不就自己送上门了么?”
  宋之逊恍然大悟道:“你是说……”
  ……
  隆庆池上,李显携皇后、梁王等一干文武重臣登舟游湖,状似悠闲,相王李旦陪同于侧,心事重重,却还得强作欢容。
  相王五子站在船舷旁,只见远处湖边绿柳成行,绿柳之后隐隐有兽师牵着雄狮大象走来走去,还能看清有人正穿着七星道袍,在那里披发仗剑,正在做着什么法事。李成义不禁冲着船外恶狠狠地啐了一口。
  “哎哟,这是谁……”
  却不想船外正有一艘小船靠近,李成义一口痰正吐在那人后脖梗里,这人恼怒地抬起头,忽然省起这是天子座驾,船上的人非富即贵,没有一个是他能得罪起的,只好悻悻地闭嘴,掏出汗巾用力擦着。
  乘小舟而来的这人正是宋之逊的儿子宋昙,宋之问两兄弟获悉王同皎要刺杀武三思后,丝毫不顾念王同皎对他们的恩情,马上想到这是他们重返仕途的绝好机会。两兄弟担心自己出门会引起王同皎的警觉,而宋昙时常出门倒是没有此虑。
  所以二人吩咐宋昙马上去向武三思告密,宋昙赶到武三思府上时,武三思已经陪同李显游隆庆池去了。武府管事听宋昙说明来意,知道事关重大,不敢怠慢,当下亲自带着他追到了隆庆池。
  二人登上大船时,李隆基五兄弟已经转向别处,武府管事向禁卫亮明身份,悄悄赶去见武三思,武三思正陪李显坐在船头饮酒,听到消息后便向李显告了声罪,由管家引着赶到后舱。
  宋昙一见武三思,马上长揖到地,惶恐道:“后生小子宋昙,奉家父、伯父之命,求见大王。”
  武三思一把揪住他的领口,沉声道:“你说有十万火急的消息要禀报本王?”
  ……
  杨帆自船舷旁走过,恰好看到相王五子迎面走来,杨帆便站住脚步,向他们微笑着拱了拱手。令杨帆意外的是,李隆基居然也站住脚步,向他郑重地拱了拱手,微笑道:“大将军安好。”
  杨帆没想到李隆基会这么客气,忙也还礼问候道:“临淄王安好,各位郡王好!”
  李隆基笑道:“小王少年时便与大将军相识了,不意如今到了长安,彼此还做了邻居。这场缘分实属难得,可惜小王不日就要离开京城,否则一定请大将军过府与我兄弟畅饮叙旧。”
  杨帆笑道:“末将不胜惶恐,如果郡王不嫌弃的话,待郡王有暇末将愿置酒相邀共谋一醉。”
  李隆基哈哈一笑,颔首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双方错肩而过,李隆范有些意外地对李隆基小声道:“三郎为何对那姓杨的这般礼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1/8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