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江山(精校)第7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5/864

  杨帆明知故问地道:“沐丝是谁?跟在下长得很相像么?呵呵,原来足下是认错人了。”
  “果然不是!”
  论弥萨恍然笑道:“失礼,在下认错人了。足下的模样与我认识的一位突厥王族极为相像。哈哈,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贵国的王孝杰将军就酷肖我王逝去多年的父亲,今日又见到足下,与我一位相熟的朋友如此酷似,贵国博大,人物众多,难怪如此。”
  这时,那位大周官员向杨帆拱手问道:“未敢请教,足下是……”
  关中地面上世家高门、王侯权贵本就极多,如今皇帝迁都长安,伴驾迁到长安的达官贵人更是不计其数,谁也不敢保证他遇到的一个貌不惊人的人物就有多大的来头。何况这位大周官员此刻所遇的杨帆虽然出现在五丈原,可衣着气度俱都不凡,他自然不敢小觑了。
  杨帆还礼道:“在下千骑忠武将军杨帆,足下是……”
  那位官员有些动容,连忙肃然施礼道:“原来是禁军千骑营的杨大将军,岐州司马张彧,见过杨将军。”
  论弥萨听了杨帆的身份,眼中异芒一闪,哈哈笑道:“杨将军,在下是吐蕃使节论弥萨,奉王命出使贵国的。我很喜欢你这匹马,不知足下可肯割爱啊?”
  论弥萨从怀里摸出一个丝绒口袋,小心地托在掌心,松开袋口,阳光一照,袋中彩光登时氤氲而起,令人目眩神驰。袋中是一袋珍珠,颗颗俱有龙眼大小,莹润剔透,而且纷呈金黄、粉红、玉白、纯黑、深蓝、浅绿、丁香紫、玫瑰红等各种颜色。
  这样大小浑圆如一的十余颗明珠,而且颜色无一相同,令人目迷五色,价值连城。以这一袋珍珠换一匹宝马,应该说杨帆还是赚的,最重要的是,宝马的价值体现在战场上,杨帆虽是武将,可他是禁军将领,宝马对他的用处远不及一袋名贵宝珠。
  论弥萨本以为杨帆一定会答应,谁料杨帆却摇头笑道:“足下以为我很缺钱么?”
  论弥萨眉头一皱,缓缓道:“这并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这匹马,在下真的很喜欢。而这明珠,相信也配得上这匹马的价值,对足下来说……”
  论弥萨说着,往杨帆来处看了一眼,见桌边正坐着四个美人儿,娉娉婷婷、殊丽各异,如此绝色若有一个倒也并不罕见,难得的是四人打扮分明是他家眷,却个个妩媚异常,仔细看来,竟是各有各的好处,难分轩轾。
  论弥萨心道:“财帛难动此人心思,可是看起来,他极好女色呀!”
  论弥萨马上改口道:“既然如此,我用美人儿来换,如何?”
  杨帆眉头一挑,奇怪地道:“贵使携有美人儿?”
  论弥萨哈哈一笑,回首指道:“你看我这车中所载,俱是万里挑一的美人儿,比之将军的妻妾或者略有不如,可是女人如花,各具妖娆,谁嫌家里的花儿多了呢?这些女子性情爽朗,精擅歌舞,每一个都具备女子的六十四种美德(吐蕃对女人的理想要求),你尽管去选,看中哪个,我便用哪个跟你交换,如何?”
  杨帆抬头看了一眼,见队伍中有五六辆马车,每辆马车中都坐着几个年轻的女子,车帘儿正挑着,虽然隔得还远,依稀也能看出,车中女子个个粉光脂艳,眉目如画,一眼望去,便觉一种难言的妩媚如温柔的春风拂上心田。
  阿奴小声道:“你们猜,郎君会不会答应以马易美?”
  古竹婷笑而不语,想到郎君把马赠给她之后,不惜得罪安乐公主的事,她的心里就像喝了蜜,她可以不在乎在杨家的身份和地位,却在乎她的男人在不在乎她,虽然杨帆若迫于安乐的威势交出宝马她也不在乎,可杨帆没有那么做,她却异常的开心。
  小蛮和婉儿也都微笑不语,小蛮始终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她才不在乎阿兄愿不愿意以马易人,阿兄如果同意,一定有他的理由,如果阿兄不同意,一定也有他的考虑,小蛮对杨帆是一种近乎盲目的信赖和遵从。
  婉儿则是笃定杨帆不会同意,但她所想到的理由和小蛮这种根本没有考虑便无条件的信赖不同,她从获悉对方身份之后,就知道杨帆不会答应,她对杨帆的智慧和稳重有信心。
  果然,杨帆笑了笑,泰然道:“论弥萨使节,如果我没猜错,你这明珠美人,应该都是贵国用来作为贡品的吧?”
  论弥萨忙道:“没有关系,我们生活在草原上,马就是我们牧人最好的朋友。如果我能用一斛明珠、几个美人儿就换来这样的一匹好马,就算是赞普也不会责怪我的。”
  杨帆道:“贵国的赞普不见怪于你,不代表你这件事做得妥当。贵国赞普重用你时,不会以此寻你的毛病,可一旦你得罪了赞普,那就是你的把柄了。再者说,有官场就有争斗,赞普不怪你,不代表别人也不会把这件事当成你身为使节的一个重大失误,足下爽朗直率,是个可交的朋友,我怎么能让你遗人把柄,留下后患呢。”
  论弥萨盯着杨帆,明亮的目光中带着一种深思的意味,两人对视良久,突然同声大笑起来。
  论弥萨的确很喜欢这匹马,也确实想过要倾囊买下这匹马,但他并没有胆量用赞普交给他用以进贡皇帝和交通皇太子、相王、梁王等要人的礼物来交换这匹马,直到他听说了杨帆的身份。
  杨帆是禁军的重要将领,如果原本打算送给天子的明珠、赠给太子、梁王和相王的美人儿给了他,即便是论弥萨主动拿来以物易物的,这些人听说之后心里会怎么想?天子富有四海,也许并不在乎这虽然稀罕却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七彩珍珠,也许梁王、相王和太子见惯了世间美女,也不在乎几个吐蕃美人儿,但他们一定在乎杨帆的做法。
  一位将军擅自把本要送给他们的礼物换走,这会让他们非常不愉快,他们会认为这个将军对他们没有心存敬畏,这是对他们的尊严和权势的严重挑战,若是因为这一件事使他们对这位禁军将领心生嫌隙,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会出现什么事。
  可惜,杨帆看破了他的用心。杨帆以吐蕃政局作比,其实暗示的是自己接受对方以物易物条件后将要面临的局面。论弥萨貌相粗犷,看起来爽朗直率,其实心思机敏灵活,他不着痕迹地离间既然被人识破,自然不会再自找难堪。
  论弥萨哈哈大笑着向杨帆拱手道:“多承美意,既如此,在下告辞了!”
  杨帆微笑着拱了拱手,论弥萨翻身上马,恋恋不舍地看了眼那匹大食宝马,双腿一磕马镫,就要率队离开。
  杨帆知道,自从吐蕃王相内斗,军神论钦陵被杀以后,吐蕃王虽然心比天高,国力军力却是每况愈下,论钦陵之死,无异于吐蕃赞普自断臂膀,后果远比武则天斩杀黑齿常之等名将的后果更加严重。
  此后吐蕃与大周作战,胜负局面较之以前已不可相提并论,双方时打时和。吐蕃就像一贴揭不下去的狗皮膏药,根本的目的就是惦记着想从中原多捞些好处,却不知这一次他派出使节又想干什么。
  杨帆忍不住扬声问道:“不知贵使此番东来,负有什么使命?”
  论弥萨回头望了他一眼,微笑道:“我吐蕃赞普意欲与大周世代友好,结翁婿之邦,是以遣我前来请求和亲,迎娶贵国公主!”
  杨帆眸光一闪,拱手不语,论弥萨点点头,策马而去。
  婉儿也听到了论弥萨的话,凝眸微微一想,神态渐显凝重。她站起身向杨帆走去,步态袅娜,优美得就像一朵迎风款摆的芍药,她姗姗地走到杨帆身边,与他一同望向远去的吐蕃队伍。
  阿奴走过来,打趣地笑道:“郎君依依不舍的在看什么,你要是不舍得那吐蕃美人儿,咱们这匹大食宝马是可以日行千里的,郎君不妨骑了追上去,现在要换人还来得及。”
  杨帆打个哈哈,道:“收拾一下,咱们也该走了。”
  小蛮柔声道:“郎君,咱们接下来要去哪儿?”
  杨帆道:“回长安!”
  小蛮微微一怔,本来说好还要再游玩三天才走,怎么突然就……。杨帆道:“准备启程吧。”说完转身走向正玩得不亦乐乎的杨念祖,这孩子玩心极重,如果不是他亲自出面,怕那小子不会舍得离开。
  阿奴纳罕地道:“吐蕃人来迎娶公主,郎君急躁什么?”小蛮和阿奴、古竹婷互相看看,忽然都有些心虚:“莫不是哪位还未出嫁的公主殿下跟我家郎君……,咳!此事不无可能,我们家这个男人可是有前科的……”
  众女之中,唯有婉儿轻轻点头,杨帆从和亲表象之下所看到的,显然她也看到了。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说到聪明慧黠,小蛮、阿奴和古竹婷三人或不逊于婉儿,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她们没有婉儿自十四岁起就随侍御前、浸淫官场的阅历,所以不会连婚丧嫁娶都习惯于从政坛变化、势力角逐的角度去分析。
  而婉儿与她们不同,所以婉儿马上想到了吐蕃和亲将对大周政局的种种影响。突厥就曾以去突厥和亲的驸马姓武而不姓李为由拒绝女儿出嫁,弄的武延秀直到现在还在大草原上放马,吐蕃和亲迎娶的公主也只能是李家的人。
  现在皇帝已经决定还政于李,这一点中外皆知,所以吐蕃和亲的对象更不可能是武家的人。可是李唐宗室现在适嫁的皇女还有几个呢?
  皇太子李旦虽有六个女儿,年龄也都不大,但是李显还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以婚姻拉拢世家、结交武家的策略,六个女儿全部迅速出嫁,嫁给了世家子弟和武家子弟,吐蕃想与大周和亲,唯一的选择目标只能是相王李旦的女儿。
  李旦比他七哥李显子嗣多一些,他有五个儿子,十一个女儿,其中最大的女儿还不到二十岁,最小的女儿只有七岁,其中未嫁适婚的有好几个。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吐蕃和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了和平?绝无可能!历史上就没有一桩和亲真正起到过这个作用,和亲总是在一方无力再战、一方再战得不偿失的情况下才作为一种结束冲突的体面手段被提出来。
  有些时候,两国和亲之后平息干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是因为嫁了个女儿过去,而是因为双方都没有继续挑起战争的能力,或者不认为在现阶段继续挑起战争会得到更多利益。
  那么吐蕃和亲是因为王相内斗、耗尽国力的情况下想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如果是这样,大周或许会同意和亲。你养精蓄锐,我也需要养精蓄锐,几十年后孰强孰弱,那就看谁这几十年谁休养生息得更好了。
  但,现在吐蕃和亲的对象只能是相王的女儿,而李显又是一个徒有太子之名,却因大权旁落于武氏,一旦登基也将注定成为一个弱势皇帝的太子,吐蕃与相王结为姻亲以后,会不会怂恿相王问鼎皇帝宝座,继而合理干涉大周内政?!
  皇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本来君臣名分已定,可这对兄弟都曾当过皇太子,也都曾经当过皇帝,一旦有外国势力从中作祟,朝廷将来会不会再起风波,让大周未来的政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吐蕃自从铲除了军神论钦陵之后,军力大伤,对大周作战开始败多胜少,武则天迁都长安后,又加强了关中地区的边防力量,吐蕃方面压力倍增,这应该也是他们选择和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就像刚才论弥萨顺手就要挖个坑让杨帆跳一样,他们的和亲不可能抱有任何善意的目的,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不会放弃分裂大周、削弱中原。再者,从大周帝国这方面来考虑,吐蕃与相王结为姻亲后会不会引起皇太子的猜忌?
  对武氏来说,李唐是一体,吐蕃与相王结亲,壮大的是李氏的力量,武氏又会作何反应?武则天最近几年一直在为身后事做准备,她努力打造的政局平衡会不会因为和亲而被打破?她会如何取舍?
  这一切未知的选择在未来都可能对大周政局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杨帆即便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将,站在他这样敏感的位置上,卷入纷争也是必然的结果,更何况他暗中还另有一重身份。
  今日若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到祸及己身时再想应变就晚了,一个有远见的人不会干这样鼠目寸光的事,所以杨帆尽管还不知道他在这件事上能做什么,但他必须回去,他要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未雨绸缪。
  岐州司马张彧护送论弥萨的使节队伍离开半个时辰之后,杨帆一家人的车驾也离开了五丈原。暮色苍茫,车队行走在一道奇险诡丽的深沟旁。那是一道千万年河流冲刷而成的深沟,大自然的伟力把黄土的崖壁与河道凿刻出一道道苍凉而悲壮的痕迹。
  婉儿与杨帆并辔于黄土悬壁上,望着那深险诡奇的深谷。晚风拂着婉儿鬓边的发丝,夕阳为她的发丝和头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边,仿佛一尊奇美的雕像。
  “当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取道褒斜道,穿秦岭进驻五丈原。在这里与魏将司马懿相持,用计引魏兵入葫芦谷,放火烧断了谷口,却不料一场大雨使魏军转危为安,诸葛亮一世雄才,也只能扼腕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杨帆立马崖顶,听着婉儿低柔的声音,仿佛看到了那金戈铁马旌旗连天,仿佛听到了那号角声声战鼓隆隆。杨帆感慨地道:“何止诸葛亮会生此感慨,没有人能随心所欲的,哪怕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你放心吧,我只是想谋事,而非逆天!”
  ……
  御史台对二张发起的第一次攻击,成功地罢免了张同休、张昌仪、张昌期三兄弟的官职,又罚了张昌宗二十斤铜,算是小有斩获,但是二张的元气未伤。几天以后,在二张央求之下,张同休三兄弟便又做官了。
  武则天下旨,任命张同休为坊州丞,张昌仪为博望丞,张昌期为岐州丞。三人都是贬做一县县丞,这是一县里正印官的第一副手,比起原来的京职算是贬了官,但论起实权却是明降暗升。
  京里有二张撑腰,他们这个县丞就足以压得住县令,成为事实上的一县之主;而且三人说是贬官,却未曾离开关中地面,做的都是关中地方官,而帝都此刻就在关中;再者,三人原本的官职都是没有实权的闲职,现在却是实权在握。
  这是二张的一次强力反击,也是武则天的一次强力反弹,二张藉此证明皇帝对他们宠爱如故,武则天藉此表明权力依旧在她掌握之中,御史台虽然可以利用法律的规则向二张发难,她也可以用权力的规则力挽狂澜。
  宰相魏元忠和御史中丞宋璟闻听张同休三人再获起用,双双赶到御前据理力争,结果却无功而返。魏元忠怒火中烧,正欲发动言官们再度向二张发动一波攻势,吐蕃使节论弥萨却突然来到了长安。
  魏元忠等人这次对二张的攻击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这桩突发意外使得朝堂的注意力完全转移了,在这桩影响深远的重大国事面前,他们也不能不识时务地继续纠缠于张氏兄弟贪污案上了。
  吐蕃使节论弥萨此番到京,向大周朝廷进贡了一千匹良驹、两千两黄金,携国书请求大周皇帝将宗室公主下嫁于吐蕃赞普,良驹千匹因无法携带入京,已经交由岐州地方官府接收。
  比起突厥可汗默啜求婚时一向的吝啬,吐蕃的贡物算是很隆重了,不过和亲之后他们得到的嫁妆更加丰厚。即便和亲不获允许,大周的赏赐也会加倍,中原帝国一向是厚往薄来的。
  武则天当廷接了国书,宣布次日于大明宫麟德殿款待吐蕃使者,着礼部官员把吐蕃使节论弥萨带下安置后,武则天马上就与群臣商议大周是否同意吐蕃的和亲之请。
  一时群臣纷议,交头接耳,殿上嗡嗡一片,武则天见状皱了皱眉,向宰相班中望了一眼,朗声问道:“魏卿,你以为如何?”
  魏元忠缓步出班,向武则天长长一揖,斟酌着道:“臣记得,大唐太宗皇帝曾经说过:‘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
  如今的天下虽然国号称为大周,但武则天是由儿子“禅位让国”才登基为帝的,属于和平演变。而大唐太宗皇帝又是她的公公,所以大周对前朝的事并不太忌讳,武则天自己也时常说起太宗时候如何如何,因此魏元忠以唐太宗的话作答也没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5/8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