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江山(精校)第5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0/864

  费沫带着他的族人,刻意拖拖拉拉地走在后面,等到全部人马走出山坳的时候,费沫勒住马,转身看向杨帆。因为天气渐冷,杨帆也披上了一件契丹式的皮袍,单从外表来看,已经看不出与他们有什么区别。
  费沫看着杨帆,大声道:“你我便在此处别过吧!”
  杨帆没有偷着溜走,他相信费沫的承诺,费沫没有任何理由骗他。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不告而别,很可能会引起契丹人的猜疑,一旦让契丹人猜到他知道了契丹人打算与突厥人联盟的计划,那么契丹人会做出什么应变,他就不好预测了。
  现在,杨帆只认可契丹人的贫穷,对他们的武力和智力,已不敢有丝毫轻视。
  “费兄,保重!”
  杨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向费沫拱了拱手,尽管彼此还是敌人,但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费沫道:“今天放了你,你的人情,我就还上了。你是大周的将,我是契丹的人,这一别,咱们两个难保不会沙场重逢,如果有那一天,我却不会再放过你了。”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在你们的掌握之中,救你也就是救我自己。我不觉得你欠我情,如果你我来日沙场重逢,你落在我的手里,我会放你一次,还你今日之情。”
  费沫把浓眉一挑,傲然道:“你觉得,你们还能赢?”
  杨帆道:“两人相斗,最后胜出的常常是能挨打的那一个,两国也是如此。我们的确吃了几次败仗,被你们狠狠地撕下几块肉来,疼!可要说败,还早得很,我们禁得起这种消耗,而你们连一次都禁不起,你们只要败上一次,就再也没有翻身之力!我们输得起。你们是输不起的!”
  费沫放声大笑道:“好,那咱们就走着瞧!我还要护送可汗回营州,咱们疆场再见!”
  费沫大笑着扬鞭而去。
  无上可汗李尽忠之死,现在契丹的将领们已经都知道了,孙万荣需要借大胜之威,抵消这个消息对他的冲击。但是这个消息并未对外公布,因为周军一败再败,死伤无数,而契丹人的伤亡却极小。
  在高级将领的伤亡方面,周军阵亡的大将极多,最高级别已经达到宰相,而契丹人方面,不但兵士的伤亡率极低,高级将领更是一个也没有损失,除了秘而不宣的李尽忠之死。
  李尽忠是他们的可汗,他们的最高领袖,李尽忠的死一旦宣扬开来,对周军而言,会大涨士气,而对契丹而言,却会破了他们战无不胜的不败金身,对契丹人是不利的,所以这个消息对外他们依旧秘而不宣。
  费沫大笑着追着他的族人远去,杨帆驻马山下,眺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轻轻拍了拍马颈,一拨马头,转向山坳。阿奴和古竹婷正从山坳中姗姗走出。
  杨帆微笑着伸出手去,阿奴温驯地递过她的小手,被杨帆一提,顺手揽住她的纤腰,便把她抱上了马背。在杨帆旁边还有一匹马,古竹婷一纵身,也跃了上去。
  那匹马上还驮着一些杂物,是杨帆以路径不熟、需要一些粮食和衣物为理由,向费沫要来的一匹驮马。阿奴和古竹婷的坐骑早在进山的时候就弃在山外了,带着它们的话,万一它们一声马嘶,就会暴露阿奴和古竹婷的行踪。
  杨帆向古竹婷问道:“古姑娘,这儿距哪座城池最近?”
  古竹婷道:“向北走的话是卢龙,不过那就要与契丹人同路了。东南方向是千金冶城,再就是马城了,不过马城更远一些。”
  杨帆道:“好!那我们就去千金冶城,到了那儿再说!”
  ……
  千金冶城。
  城楼上,马桥从城楼里走出来,手搭凉篷向远处眺望一阵,对身边一名士卒道:“这三天都没有散落的兵丁找回来,估摸着不会再有人散落在外了,咱们现在一共收拢了多少人马了?”
  旁边那个兵丁答道:“陆续寻到千金冶城来的兵丁一共五千余人,从马城和卢龙陆续找回来的兄弟,大约有七千余人。”
  马桥神色黯然,吁然道:“十六万大军呐,就剩下这么点人,还大多身上带伤,唉!”
  他叹息着转过身,道:“我看,不可能再有人来了,且回去禀报大将军一声。”
  那名士兵突然道:“有人来了,骑着两匹马!”
  马桥霍然转身,眯着眼睛向天际看去,看了两眼,略有些失望地道:“应该是普通百姓。”
  那士兵也手搭凉篷看着,赞叹道:“嗯!好像是百姓,还是两个女人,这兵荒马乱,两个女人就敢在外面走动,北地的女人还真是胆大。”
  “是女人吗?对对对,是女的。不对,那是三个人!”
  马桥眯着眼看着,心中有些疑惑,最近不要说是走亲访友的百姓,就算是那些商旅也轻易不敢在外行走了,这两女一男竟敢这样大模大样地走在外面,真的会是普通百姓么?
  马桥想了想,吩咐道:“告诉城下拦住他们,问问他们究竟是……”
  马桥说到这里,身子突然僵住了,不但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就连身子都没了动作,那士兵奇道:“旅帅?你怎么了?”
  马桥突然“哇”的一声怪叫,一蹦老高,狂笑道:“是帆哥儿!哈哈哈,是帆哥儿!他还活着!”
  那士兵吓了一跳,道:“旅帅,你说什么呢?谁还活着?”
  马桥没理他,一个箭步蹿过去,扶着碟墙探头向外狂喊:“帆哥儿,我在这里,我是马桥!”
  他喊了两声,见杨帆并未注意,马桥急了,纵身一跃上了城墙,伸手扯过一面大旗,迎风挥舞起来,大旗猎猎,马桥又笑又叫,喜悦的泪水顺着他瘦削黧黑的脸颊流下来,挂在他久未修剪、蓬松糟乱的胡须上。
  “桥哥儿!”
  “帆哥儿!”
  劫后余生的两兄弟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热泪横流,阿奴站在他们旁边,微笑着看着这对真情流露的兄弟,轻轻拭了拭眼角。
  其实,杨帆和马桥之前都不知道对方参加了北征。
  杨帆虽是女皇亲口点将,但他级别太低,各路军并不知道他的存在。而马桥北征,杨帆同样不知道,因为女皇从各个兵种、各个军种中都有抽调部队,整个部队的组成成分异常的混乱,杨帆根本没想到马桥也会北征,自然不会刻意打听他的消息。
  但是杨帆失踪后,朝廷下令查勘的失踪将校名单中赫然有杨帆的名字,太平公主、武三思等各方势力也对他进行过寻找,尤其是经过那些在周围几座城池到处打听杨帆其人的“民间人士”宣传,这些天一直在千金冶收容乱兵的马桥怎还不知自家兄弟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呢。
  两人又哭又笑地欢喜了半天,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杨帆这才想起两件急需办理的事情,问道:“我要马上给家里报个平安,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消息需要报送朝廷,可有什么办法吗?”
  马桥道:“要往洛阳报讯,最快的方式就是军驿了!你这一失踪,不知弟妹会多担心你,走,快跟我进城,这城中刚刚设了一处军驿,每日都有消息往来。我们去找个驿卒,许他一些好处,叫他顺道跑一趟儿。”
  杨帆道:“家信自然要送,不过我还有一件重要的军情需要禀报朝廷,我听说咱们的大军败后,朝廷陆续又派有军队来,可有哪位大将军驻扎在附近?”
  马桥听了,冷笑一声道:“别提了,咱们全军覆没,朝廷又派了武攸宜来,武攸宜一到就做了缩头乌龟。无奈何,朝廷又派了王孝杰来,王大将军中伏,副元帅逃跑,葬送了王大将军性命。如今这附近,就只一位李将军了。”
  杨帆奇道:“李将军?哪位李将军?”
  马桥道:“就是羽林右卫大将军李多祚,在咱们那一路军中押运粮草的。”
  他自嘲地一笑,道:“十六万大军,也别说全军覆没,至少李将所率那一路辎重营,是得以保全了的。”
第七百四十章
急奏
  千金冶城,李多祚的临时帅帐内。李多祚看罢士卒刚刚送来的一份公函,将公文往案上重重地一拍,一抹悲愤和怒气无法遏制地涌现在他的眉宇之间,他真想骂人,如果不是因为那个人的身份,他已经破口大骂了。
  当日黄獐之战,他负责押运粮草,契丹铁骑先解决了黄獐谷的先头部队,随即一路突袭,接连歼灭了周军的骑兵军团和步卒军团,随即就向他的辎重营猛扑过来。
  李多祚眼见敌军势大,再坚持下去不但粮草无法保全,还要落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遂一把火把粮草点了,随即率部突围。
  契丹人急于获得粮草,没有分兵追赶,所以他的辎重营成为第一路讨逆大军中唯一一支得以保全的人马。
  李多祚所部除了运送辎重的车夫和民工之外,护粮兵马约一万五千人,在当晚的突围中阵亡了两千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抵御契丹人突袭中伤亡的,余部约一万三千人安然逃离。
  李多祚一俟站稳脚跟,便开始收拢乱军,迄今为止他收拢的各部逃散兵马已经有近一万两千人了。在这些人中,除了伤残严重不能继续作战的,剩下的人马加上他本部的护粮官兵,大约在两万人左右。
  第二路军的统帅是武攸宜,武攸宜一路胆战心惊地赶到河北,忙不迭便选了几座城坚墙厚不易攻破的大城,把他的军队藏进去,就此再也不出来了。
  紧接着便是第三路大军王孝杰大败。
  第三路军的副元帅苏宏晖逃走之后,才知道上了契丹人的当,可是这时先锋人马已全军覆没,随后又传来消息,连王孝杰都在混乱中被乱兵挤落悬崖摔死,苏宏晖一听心就凉了半截。
  他知道,临阵怯战,擅自后退,已然是死罪,他又把兵部尚书、当朝宰相、第三路军行军大总管王孝杰也给葬送了,一旦回朝,他必定是斩首之罪,不但如此,还要落个千古骂名,他的家人也要被充没为官奴。
  又惊又怕、恼羞成怒的苏宏晖疯了一般,现在指挥着他的残部到处寻找契丹人决战。说是残部,可是十八万大军被他带走的超过了八万人,这支兵马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契丹人的兵力,足可与之正面一战。
  苏宏晖现在只盼着能大败契丹兵马,最好能把契丹人全部歼灭,以此大功来赎己之罪,就算是败了,只要能战死沙场,朝廷念其忠烈,也有机会只治其罪而不会祸延家人。
  这时,作为第一路曹仁师军团的余部,李多祚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他的人马太少,其中又有一半是辎重兵,战斗力有限,单独与契丹人继续作战,很可能会把这支部队葬送掉,与苏宏晖汇合的话又有难度,因为他现在根本联系不上。
  于是,李多祚一面继续收拢残兵败将,一面行文给武攸宜,希望与他进行汇合。不料武攸宜却以粮草有限,供养不了更多的兵马等理由回函拒绝了,还要他去与第三路军的残部苏宏晖汇合。
  李多祚一看,就明白了武攸宜的险恶用心。
  李多祚是靺鞨人,其父本是靺鞨族的一位首领,唐国建立后他的父亲就归顺了大唐,李多祚少年时便骁勇善战,为大唐屡立军功,再加上他父亲的余荫照料,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前后执掌禁兵、宿卫北门已有十余年了。
  身居如此要职,自然受人垂涎。
  武承嗣和武三思已不止一次对他进行拉拢,但是李多祚都不为所动,他无意干政,谁是皇帝,他就忠于谁。武则天正是看出了他的态度,所以在剪除各支武装的统兵大将时,始终没有动他。
  武攸宜与武三思和武承嗣都是若即若离,他知道凭自己在家族中的威望,不可能成为皇储人选,可他已经是王爷,又独领禁军中最重要的羽林军,没有任何利益值得他冒险掺和到二武之争中去。
  所以他一直保持中立,待价而沽。这样的情况下,他一直盼着能把整个羽林卫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不管是武承嗣胜出还是武三思胜出,想要坐稳皇位都要大力倚重于他,这一来右羽林卫的李多祚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李多祚骁勇善战,在军中素有人望,而他又不肯接受任何一方的拉拢,包括他武攸宜。羽林卫分为左右羽林卫,这样一来,李多祚就等于分走了他的一半兵权,让他手中的筹码大打折扣,所以他一直视李多祚为眼中钉。
  可武攸宜一直表现得对武则天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从来没有建立自己一方势力的意愿,他无法在武则天面前中伤排挤李多祚。以武则天的精明,他这份心思也未必瞒得过去。再者,女皇非常信任李多祚,他的中伤未必管用。
  所以,武攸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多祚这根肉中刺,就是拔不了。
  如今机会来了,李多祚手中不足两万兵马,而且一半是辎重兵,战力有限。
  在武攸宜的盘算中,契丹人既然如此凶狠,李多祚这两万人马只要碰到契丹人,那就跟送菜一样,必定有去无回。他婉拒李多祚向自己靠拢,就是想借契丹人的刀,除去这根肉中刺、眼中钉。
  他却不曾想到,即便他是武则天的亲侄子,武则天也是不放心把保卫皇宫、保卫她的安全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支武装力量,完全交到他的手中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0/8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