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江山(精校)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864

  嶲州都督和刺史是世袭官。上一任世袭刺史死后恰好没有儿子,朝廷趁机安插了一名流官,正式结束了嶲州刺史世袭的制度。可是刺史的僚佐,诸如长史、司马、六司参军等等虽然不是世袭却也近乎世袭,全都由一些较小的世家把持着。
  他们没有哪个家族愿意把嶲州变成流官制,让朝廷控制得更严密,所以对这位首任流官刺史都抱着一种抵制的态度,阳奉阴违、敷衍了事,意图把他挤走。
  一位七旬老人本不该来受这个罪,可这位张老先生偏被派了这么一个差使,可见剑南道观察使对这位官员是极不待见的,大概就是想让他在这折腾死。可是,这位张刺史虽然年过七旬,却是身强体壮,精力也旺盛得很。
  他不但身体好,心机也深。你们不肯向我汇报地方上的实情?你们不肯执行我的政令?你们抱起团儿来抵制我?好!张老头儿明里哼哼哈哈,什么事都好说,暗地对对各司官员报上来的一切都做了详细记录,对自己发付有司执行的每一条政令也都做了详细记录。
  最阴险的是,老家伙在做这一切的时候,还整天扮出一副病恹恹的模样,好像随时都会咽气儿,那些下属官员们就蹦跶得更欢了。在任人摆布做了足足三个月傀儡之后,老头儿突然精神焕发了,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一口气跑五个县都不费劲!
  老家伙开始赴各县视察了,对地方官以前报上来的事情逐项核查是否相符,对他颁布下去的政令逐项检查是否执行,出了问题的官员就地免职,光是这样的话,他也撼动不了地方,如果他空降一些人来,照样会被地方官员、小吏、名流、士绅们合力架空。
  但他在扮傀儡的这三个月里,除了拿小本本记账,也并非什么事都没干,他派了人分赴各县,专门打听由哪些有势力的地方名流与现任官员不合、甚至有仇。查出问题之后,他刚免了前任,马上就任命了后任,都是前任的对头。
  上任的人也是地方名流,不会遭到整个地方的全力抵制,前任和后任有仇,这足以保证这些新上任的地方官员最大限度地执行他的命令,他这一手不能立即把整个地方完全掌控在朝廷手中,却足以撼动地方势力,征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张刺史跑了几个最主要的县,刚刚回到嶲州城,就听说都督罗书道陪着钦差御使带着大批官兵去邛海边“平叛”了。
  张刺史又惊又怒,御史台那般人都是些什么货色他再清楚不过了。诬流人谋反?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杀人?那怎么成!尤其是这些流人中还有一些幸存的李唐宗室,而张老头儿正是以李唐忠臣自居的。
  张老头儿刚进府门,听说消息后二话不说,拨马出了刺史府,便箭一般向邛海边上赶去。这位刺史的身体还真是好,七旬高龄,策马狂奔,待他赶到邛海边上,居然只是微微有些气喘。
  邛海边上,官兵成扇形排列,正把百姓们逼得背对邛海退无可退,张老头儿奋力一鞭,胯下战马长嘶一声,陡然加快速度,笔直地向那官兵队伍撞了过去。
  “刀下留人!刀下留人!”
  张老头儿边策马急奔,边高声大喊。
  几名官兵扬起刀枪,厉声呵斥:“来人止步!”
  老头儿须发如雪,纷纷扬扬,嗓门儿比他们还大,口中厉叱道:“嶲州刺史张柬之在此,谁敢拦我?统统退下!”
  张柬之提马向前猛冲,挺枪迎来的士兵闻听是本州刺史驾到,倒也不敢莽撞,急急左右闪开,张柬之提马急入,一直冲到罗书道和黄景容前面,一勒战马,碗口大的马蹄重重一踏地面,溅起一蓬黄沙。
  张柬之瞋目大喝:“贼子敢尔!竟以谋反为名,屠戮无辜百姓!”
  黄景容脸色一沉,扭头问罗书道:“这老匹夫是谁?”
  罗书道尴尬地道:“张公乃本州刺史。”说着身子一倾,低声道:“他叫张柬之,前两年刚刚贬离京师,黄御史可听说过他的名字?”
  黄景容轻轻“啊”了一声,忽然记起了这个人。
  大器晚成这句话简直就是张柬之的最佳写照,张柬之当年考中进士以后,被委了个清源县丞,八品官,起步倒是不低,但是做的时间长了点儿,这位仁兄在县丞的位置上一直干到六十三岁,始终未见升迁。
  直到六十四岁那年,武则天做好充分准备,要龙袍加身了,开始大肆提拔外官,替换朝廷中一些看不顺眼的官员,他也作为备选官之一进了京,武则天廷试之后,对他很满意,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不久又升为凤阁舍人。
  唐初时候,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由其持入。凤阁是掌出令权的所在,凤阁舍人在凤阁的地位就像杨帆这个刑部司郎中在刑部的地位,权柄不可谓不重。
  武则天这是摆明了要重用他这个在李唐治下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想要培养成自己的心腹,结果张柬之却以李唐忠臣自居,根本不买武则天的账,对武则天颁布的许多政令不予赞同,行使凤阁的驳回权,一一驳回,惹得武后大怒,把他贬到了地方。
  黄景容当时就在御史台,知道这些事情,因此听说过张柬之的名头。这位主儿连说一不二的女皇的旨意都敢忤逆,一听此人是他,黄景容还真有些吃惊。不过转念一想,他是钦差,而张柬之不过是一州刺史,倒也不用怕他,便又泰然起来。
第五百一十章
针尖对麦芒
  黄景容脸色一沉,道:“张刺史,本钦差驾临嶲州府,你身为本州刺史不来相迎,已然失了礼仪。今日本钦差查办流人谋反一案,你又横加干涉,意欲何为?”
  张柬之冷笑道:“钦差已经决定将流人全部处死了,张某请问,口供何在?他们谋反的证据何在?谁是主谋、谁是同谋、谁是从犯,兵甲器仗、辎重钱粮何在?难道,钦差所说的叛党就是这些衣不蔽体、面有菜色的老弱妇孺吗?”
  数百个老人、孩子、妇人依偎在一起,在明晃晃的刀枪下瑟瑟发抖,这就是蓄谋造反的叛党?只需一队民壮,就能把他们杀个精光,这样的一群人会想造反?在张柬之义正辞严的喝问声中,官兵们手中的武器渐渐地垂了下来。
  黄景容大怒,叱道:“本官奉朝廷旨意巡视流人,如何断案那是本官的事,轮不到你张柬之横加干涉!”
  张柬之针锋相对地道:“朝廷任命本官为嶲州刺史,身为一方父母,既然事涉本州百姓,本刺史就管得到!”
  黄景容不屑一顾,从怀中取出圣旨,高高擎在手上,厉声喝道:“本钦差有圣旨在手,尔等还不动手,也要意图谋反吗?给我杀!杀光他们!”
  “谁敢!”
  张柬之抽出长剑,咆哮道:“谁敢动手,便踏着老夫的尸体过去!”
  张柬之手下那几个公差是他做清源县丞时便带在身边的老人,对他忠心耿耿,虽有大军当面也毫无惧色,纷纷抽出腰刀,护在他的身前。
  罗书道见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赶紧劝道:“黄御史、张刺史,两位都消消气儿,有话好好说。”
  黄景容怒视着他道:“罗都督,本钦差奉旨查案,你身为本州都督,负有佐助之责,还不快赶开这老匹夫,立即执行死刑!”
  张柬之也怒视着罗书道,呵斥道:“罗都督,你食民脂民膏,受一方供养,不能保一方平安,护一方百姓,反而助纣为虐,你惭不惭愧?”
  罗书道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当然不喜欢黄景容在这里指手画脚,可他更害怕钦差做手脚把他搂进去。眼前这个张柬之,不就是朝廷趁着嶲州原刺史没有儿子,无视其几个侄子的诉求而派来夺权的么,如果自己行差踏错,给朝廷一个藉口,难保不也是这么个下场,黄景容背后站着的是朝廷啊。
  想到这里,罗书道把心一横,沉声喝道:“黄御使乃钦差天使,本都督自然奉谕办事!来人啊,遵照钦差天使的命令行事!”
  众兵士一见都督下了令,立即手握长枪向前逼去,人群中马上响起一阵凄惨的哭叫声,张柬之浑身发抖,拼命挥舞长剑劈砍着阻止,那些官兵也不与他交战,只留下十几个人,用长枪将张柬之和他的手下团团围住,逼在中央,任由他的长剑劈砍在自己的枪矛上,进也不进、退也不退,只管将他们拦住。
  张柬之绝望地大呼道:“不许动手!你们如此丧尽天良,黄景容,老夫要告你!罗书道,老夫要告你!”
  罗书道转脸看向别处,只当没有听到,黄景容撇了撇嘴,哂然一笑。
  “统统住手,钦差天使在此!”
  那些士兵挥起屠刀,刚想展开杀戮,突然一声大喝如春雷般炸响,丛林中猛然蹿出一匹枣红马来,马上端坐一人,手中高高托着一卷黄绫。
  杨帆其实比他们来的都早,一直隐在旁边的丛林中。这邛海边的地势高低不平,有各种丘陵矮山,上面长满植被,流人就被安排在两片丘陵间的一片开阔地上。
  杨帆眼见黄景容准备杀人,正想现身阻止,张柬之便远远地冲过来,正好从他藏身的丛林前穿过去,杨帆听他高喊刀下留人,这才耽搁了一下,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另有人能制止杀人,他就不必急着出手。
  待张柬之冲到黄景容面前,两人一番对答,杨帆隔得太远听不清楚,但是光看举动他就知道这位官员是想阻止黄景容杀人。待见这名官员未能阻止黄景容行凶,杨帆便策马冲了出去。
  官兵们忽见丛林中冲出一骑,立即严加戒备,不过听他口中高喊出的话,又见他只有一人,便也未予拦阻,更未放箭杀人,只是闪开一条道路,让他走近。杨帆赶到罗书道和黄景容身前三丈处,便被长枪抵住不得再往前行了。
  杨帆高声道:“本官大周刑部郎中杨帆,奉谕担任诸道巡访使,巡察诸道流人谋反一案!嶲州流人谋反一案罪证不足,恐别有隐情。人命关天,不能儿戏,本官要求重新审理,拿到真凭实据再说。”
  黄景容认得杨帆,一看他突然出现在这里,当真吓了一跳,再看他只有一人,穿着平凡,人马俱都汗水淋淋,不由心中起疑,喝问道:“杨郎中,你自何处而来?”
  杨帆挺身坐在马上,高声道:“有传言,诸道流人欲互为响应,扯旗造反,圣人派众御史出京访察,又恐矫枉过正,滥杀无辜,是以委派杨帆出京,纠失检奸、定谳大狱,以求无纵无枉,以示圣人慈悲!”
  黄景容疑惑地道:“你身着便服,一身狼狈,既无仪仗,又无扈从,这是何故?”
  杨帆道:“本官奉旨出京,兼送太平公主去长安祭祖。然本官心系圣人所托,不敢耽搁,因此护送公主赶到长安后,立即快马赶来,一路专走小道,风尘仆仆,便连护卫也都抛在了后面。”
  黄景容听到这句话,马上抓住了他话中的漏洞,质问道:“既然如此,阁下刚刚赶到,何以确定本官谳定之案有所偏差呢?”
  杨帆平静地道:“这很简单,因为本官赶到州城,前往都督府和刺史府求见本地长官,适逢有人鸣冤告状,而且还是两个孩子,本官向他们询问了一番,方知案情有些蹊跷。”
  黄景容还待再问,杨帆举起手中圣旨,似笑非笑地道:“黄御史似乎对本官此来的身份和用意有所怀疑,不知罗都督和张刺史可在,有请两位验过本官的圣旨!”
  张柬之被贬离京城时,杨帆还是宫中一小卒,张柬之不认得他,听说他是钦差,看他态度又是庇护流人的,张柬之又惊又喜,连忙翻身下马,整了整衣袍,向杨帆拱手道:“本官嶲州刺史张柬之,见过钦差天使!”
  杨帆见他下马,忙也翻身下马,上前搀扶,客气地道:“原来是张使君,使君请起。这一位想必就是本州的罗都督了吧?”
  杨帆说着,故意睨了眼全身披挂的罗书道,罗书道在扈兵帮助下从马上下来上前见礼,黄景容见此模样,也只好不情不愿地下了马。
  罗书道和张柬之展开杨帆的任状仔细看了一遍,用印签押完全无误,张柬之乜了黄景容一眼,道:“还请黄御史也将任状给张某一观。”
  黄景容怒道:“有罗都督为人证还不够么?”
  张柬之肃然道:“国家大事,岂可马虎?便是我与阁下熟识,应该验看的证件也该验过!”
  黄景容愤愤然地从袖中摸出他的委任状甩给张柬之,张柬之展开一看,立即发现问题了。其实张柬之并没有怀疑黄景容的身份,只是有意杀杀他的威风,不想展开圣旨一看,只有皇帝御玺,却没有中书门下的用印,张柬之不禁大怒,喝道:“令不出中书,算什么圣旨!”
  黄景容又惊又怒,道:“大胆!圣人的印玺就盖在上面,你敢说这不是圣旨,张柬之,你要造反不成?”
  张柬之昂然道:“令非出于中书,便是乱政!本官不承认你的钦差身份,乃是依照国家的典章制度,黄御史休要乱加罪名!”
  张柬之敢这么说,还真是有所凭恃。唐宋时期的皇帝,权力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唐代最高的国家政令名为“敕”。由中书省下令,皇帝同意后批一个敕字,再送去门下省,门下省如果反对,就大过皇帝的意见,要写明缘由驳回中书省重写,这叫“涂改。”
  就算门下省通过了,也用了印衿,还要送到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门下省加印,发付相应的衙门执行,没有中书门下之印,虽然不是矫诏,也不算合法,各级官员有权不予执行。
  理是这么个理,法也是这么个法,真敢无视皇帝的人却少之又少,但是这个张柬之却恰恰就是其中一个,他在京里的时候就敢直接封驳皇帝的旨意,何况是在这里。
  两个人当下就武则天那道没有加盖中书门下印衿的旨意理论起来,黄景容想跟张柬之讲道理,哪里辩得过这个老家伙,黄景容被他挤对得怒不可遏,只好又向罗书道求助,大声道:“罗都督,你怎么说?”
  罗书道站在一边,早把事情看了个通透,在他的治下枉杀流民和部落百姓,他本能地就有抵触情绪,只是迫于黄景容的钦差身份,他没有勇气反抗。如今不但有张刺史出面驳斥,而且又跳出一个钦差来,所持的圣旨比黄景容的更加正规,罗书道心里就有谱了。
  黄景容一问,罗书道马上义正辞严地道:“黄御史这道圣旨出于圣人之手,杨郎中这道圣旨也出于圣人之手,只要是出自圣人的旨意,罗书道断无抗命之理!不过……”
  罗书道话锋一转,神情依旧庄重、内容很是猥琐地道:“黄御史这道旨意先于杨郎中这道旨意,这说明圣人也觉得前一道旨意有所疏漏,才下旨给杨郎中以作补救,还是请两位钦差先商量出个结果,本督再照办就是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放他一马
  杨帆和张柬之坚决反对,罗书道猛打太极,黄景容气得鼻孔冒烟,奈何无兵可用,又能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8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