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730

  朱棣一锤定音,丁宇如愿以偿,果然封了侯爵,虽然目前只是三等侯,也已是一步登天了。把个丁宇喜得心花怒放,就差抓耳挠腮,作猢狲一般蹦跳耍戏了。
  好在,这厮虽然胆大包天,可是头一回见到皇帝,诚惶诚恐,在天子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没有做出什么失礼的行为来,让暗自为他捏了把汗的夏浔大大地松了口气。
  阅兵、献俘、封赏之后,就是阿哈出、蒙哥帖木儿等归附部落头领的觐见,朱棣对这些部落头领亲切接见,一一予以恩赏封赐,等到一系列盛大仪式结束,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夏浔身为辽东总督责任深重,此间事了,就该及时返回辽东主持地方军政事务,同时把皇帝的封赏传达到具体的每一个官员。可夏浔并没有走,仪式结束,他也随着皇帝回了行宫,辽东局面能否彻底打开,症结所在要在这里解决才行,他回辽东有什么用?
  上一次变革辽东民族政策所遇到的反对声音给他提了醒,眼下的北京行在,俨然是与他政见不同者的根据地,他现在是打客场,如果反对的声音太洪亮,皇帝也会更加慎重的。毕竟眼下的政策虽有弊端,一定程度上也能平息纠纷、解决矛盾。
  别看上一次简略谈起时,朱棣很有兴致的样子,并没有表现出抵触情形。可是你的领导对你的建议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样子,甚至亲切夸奖几句你的创意和责任心,并不代表就会赞同你的想法,夏浔在官场上厮混了也有近六七年光景了,当然不会那般天真,他得把这当成一场战争,认真准备。
  所以今天夏浔一反常态,回到寝居之处,与茗儿共进了晚餐,便走到书案旁坐下,认真准备起来。
  ※※※※※※※
  同一个夜晚,辽东青羊堡。
  阿木儿作为本族的一位慈善长者,且又是一人独居,便一如既往地在饭后串起了门儿,到同样安置在本地的族人那里这家坐坐,那家聊聊。
  藉着这样的机会,一番番授意,便悄悄地部署了下去。
  “呼和鲁,你现在在做些什么营生?”
  “今年已经错过了农耕时节,土地开垦之后,先种了些蔬菜,每日拣那长成的,挑去开原城里卖掉。然后便去帮工,主要是把从哈达城人拉马驮运来的各种货物分类拣选、再度装车,捆扎停当之后,由汉商运往金州。”
  阿木儿点点头,欣然道:“好极了,这样你就有机会接触他们各方面的势力,你要见机行事,尽快制造些争端,挑起他们各方的冲突,事情制造的越大越好。”
  “小人明白!”
  “嗯,本堡其他的族人,以及分驻在其他各堡的族人,都已接到了命令,正在找机会为各方势力制造矛盾,他们彼此之间,本来就不甚和气,只要稍加撩拨……你的举动,只要小心一些,不会引起别人关注的。别忘了,你的老父老母、还有你的妻儿都在太师手上,事情办好了,你就是我族的有功之臣,若是办砸了,你明白?”
  “是是!”
  阿木儿出了门,左右看看,迈着貌似悠闲的步伐,又走向第二户人家……
  朝鲜汉阳,王宫。
  李芳远召集六曹判书,主要大臣,正听取从大明带伤返回的李判书交待此行辽东的交涉结果。
  李判书愤愤不平地交待了夏浔一直对他避而不见的经过,李芳远忧心忡忡地道:“我朝鲜,利用蒙元和大明征战,无暇顾及辽东的机会,陆续控制了辽东一些部落,有了这些部落的归附,他们的部落子民就是我朝鲜子民,他们所实际占有的土地,就是我朝鲜的领地。
  而今,明廷在辽东势大,辽东诸部趋炎附势,纷纷归附,就连定居在我国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也蠢蠢欲动起来,不但自己要归附,还要软硬兼施,裹挟许多我高丽族人投奔大明,是可忍孰不可忍?然则,明廷势大,非我所能敌,诉诸武力是不可取的,众位爱卿,可有什么良策?”
  众大臣沉默片刻,户部判书刘宋耕灵机一动,说道:“大王,杨旭在辽东所为,与以往明廷官员的行为判若无人,他的这些作为,恐怕明人内部,也是不尽赞同的。大明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曾坦言,明代于元。而元则是代之以金、宋,金乃代之于辽。
  辽东一直在辽人和金人统治之下,据臣所知史料,辽金两朝不甚重视文事,他们的‘地理志’记述相当简单,对他们治理之下的辽东地方诸部落地并无地名记载,我们可据此声称以上诸地皆为我朝鲜故地,若要证据,考阅辽、金两朝‘地理志’便知。
  想当初,耽罗岛(济州岛)本是蒙元所拥有的牧场,明代于元,此岛例应有大明所有,我国向明廷请求接管时,大明太祖高皇帝都慨然应允了,何况这些没有史实记载可以证明应为其所有之地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煌煌天朝大国,向来以礼仪之邦、君子之国自诩,一旦查不出这些部族和其居地记载,必然无颜继续占有!”
  李芳远欣然道:“妙策!刘判书所言甚是,如今明廷皇帝就在北京,本王便要你代表我朝鲜,速速赶往北京,就此事争取大明永乐皇帝之恩准!”
  刘宋耕连忙顿首道:“臣,领旨!”
  第612章
畅所欲言
  “相公,喝茶!”
  茗儿捧着一杯香茗,款款地走到夏浔身边,那腰肢软得像柳条儿似的,步姿身态无比婀娜,夏浔头也不抬,“嗯”了一声道:“先搁那吧!”
  夏浔正在修订着自己用以说服皇帝和群臣的资料,前两天有关辽东民族政策的争论,适时给他敲响了警钟,使他注意到,过度强调他的政策对未来如何如何的有利,说服力是非常有限的。
  他所担心的事,对目前的辽东来说,还没有太大的影响力,那儿还没有一支强大的、不由朝廷直接掌控的地方武装。你要在六百年前,人口稀少,朝廷还得下大力气到处移民来充实荒芜地区的时候去给他们讲:为了避免几百年后人满为患,以致得被迫实行计划生育,现在大家不要放开了生,那是不现实的。
  即便是现代,照样有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它们还得千方百计,制定各种福利政策,激励人们多生孩子呢。不同的问题,才会促生不同的解决方式。你在塑料袋刚刚发明,人人觉得便利应手,还无法想象它未来会造成多么头痛的白色污染的时候就大声疾呼有关塑料袋的环保问题,也必然应者寥寥。
  政策要因时因势而变的,太超前的想法,缺少群众基础。如果你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是为后代人打算,而忽略当代人的需求,你将成为社会公敌,变得一事无成,没有人会支持你。
  夏浔现在已在辽东尽可能地为变革创造了条件,但是想要促动更大的变革,他必须得让现在社会各个阶层,觉得确实有必要去做一场伤筋动骨的大变革,这一点做不到,即便是皇帝全力支持,也必将以失败告终。王安石的变革就是皇帝全力支持的,王莽的变革,他自己就是皇帝,结果如何呢?
  “相公,吃点樱桃!”
  茗儿又端了一盘刚洗好的红樱桃,递到夏浔手边。
  “唔,嗯嗯……”
  夏浔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想着问题。
  茗儿见了,不禁嗒然若失。
  这几天相公缠着她,床第之欢的频率也太高了些,让她有些消受不了,弄到后来,相公一贴近她,表示出些亲热,茗儿就有些害怕。结果,今晚难得丈夫静下心来思索公事,把她抛在一边,她反倒有些不适应了。
  于是,她故意的在夏浔身边转悠了起来,转悠一阵,见相公心无旁骛,茗儿眼珠一转,又绕到夏浔背后,一双粉拳轻轻捶到了他的肩上,殷勤地道:“相公做事辛苦,人家给你捶捶肩吧……”
  夏浔放下手中的札子,回首笑道:“怎么?把娘子冷落一边,有些不开心啦?要不要相公陪你做点有趣的事呀?”
  茗儿吓了一跳,她只是喜欢缠着相公、腻着相公与他说话而已,至于床第之事,在她这种年纪,实在不甚饥渴,以夏浔的需索无度,她根本消受不起,要不然上一回也不会主动想要自己的贴身丫头服侍相公了,此时一听夏浔这么说,骇得她转身就逃:“不要不要,相公做事好了,人家乖乖的,人家找姐姐聊天去!”
  夏浔摇头失笑:“这妮子……”
  ※※※※※※※
  殿堂上已做了充分准备的夏浔侃侃而谈:“北方鞑虏,自汉唐至今,千余年来,一直是我中原腹心之患。然则草原茫茫如海,部落逐水草而徙,居无定所,不管是歼灭还是彻底征服,都难如登天。以汉武之威,穷尽倾国之力,破家无数,也不过稍挫其威风,未用多久,死灰复燃……”
  夏浔这番话,众文武深以为然。草原上的这些恶邻不请自来,你骂吧,人家没皮没脸,根本不在乎。你打吧,兵派少了那是送羊入虎口,兵派多了他们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领着你在草原上遛,把你的兵拖疲了、国拖瘦了,你就得主动撤兵,要不然能把你活活拖死。
  对于这样的敌人,朝廷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抗日战争中日寇对于游击区同样头疼得要命,逼急了,日寇好歹还可以采用三光政策,而中央政权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时却连三光政策也用不上,游牧民族全部家当都能驮上马背,说跑就跑,撒丫子就没影了,你想三光,都没有可以三光的东西。
  夏浔道:“而燕山就是屏蔽北方草原野蛮民族策马南下,侵扰中原乱我大明的北大门,辽东呢,就是建在北大门右翼外的一处坚固卫城,与我大明的北大门互为犄角、守望相助。
  只要有辽东在,退可阻止鞑子勾连女真、朝鲜,进可直击鞑靼腹肋,使它不敢全力南向,辽东之经营,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之根本。”
  行部侍郎刘超蹙眉道:“国公所言极是,辽东与我大明北疆之重要,诸位大臣亦知之深矣。然则,国公所言,与国公所倡导的军屯、军户之制改革,可有甚么必然联系么?”
  “当然有!”
  夏浔很满意地看了他一眼,这老家伙很配合啊,这一问正问到点子上,夏浔精神大振,马上接着他的话题道:“辽东对我大明如此重要,对鞑虏来说便也有着同样的重要!则鞑虏欲图中原,必先谋辽东,请问侍郎大人,我大明欲保辽东,归根结底,要依靠什么力量?”
  “军队!”
  刘超虽是文人,这么浅显的问题却也无需考虑,便能答得上来。
  夏浔道:“不错,军队!守辽东,需要军队!军队要守辽东,又需要什么呢?”
  不待刘超回答,夏浔便道:“一是战力;二是给养!我所说的,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
  夏浔转向众臣,说道:“先说给养,军之给养,有甲胄军衣、羽箭雕翎、刀枪战马……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便是军粮!而军粮不能自给,乃是辽东驻军最大的软肋,自关内运粮,一则耗损之重不可胜数,二则一旦被鞑子掐断粮道,辽东纵有百万精兵,也将不战自溃!”
  丘福冷冷地道:“辅国公如今不是已经开辟了海上航道么?”
  夏浔笑吟吟地应道:“淇国公说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海上航道,不虞被鞑子截断。然则,海上航道还有三个问题,一是海上航道解决不了南粮北运一路的消耗,和对南方百姓的沉重压力;二是,气候无常,尤其是冬季,封航期是无法输运粮草的,海运只能作为陆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唯一手段;三来,仍是与气候有关,纵然是不在封冻期,如果海上暴雨狂风,船运就得暂时停止,若把孤悬辽东的数十万将士前程,全部寄托在海运这条路上,岂不危险?”
  丘福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夏浔又道:“自太祖屯兵于辽东时起,便注意屯田种粮,希冀辽东粮草自足。起初,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渐渐已不适应辽东的发展。军屯,土地及产出,皆为国有,军屯之中,战兵十之七八,屯夫十之一二,屯夫虽在军籍,实则与农无异。
  而这些屯夫干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事情,每日里荷戈执锄,辛勤劳作,所得收获,除去交纳子粒之外,所剩无几,较之地主家的佃户还要不如,犹如一无所有的家奴一般,因此,必然是得过且过。荒地开垦越多,他们受累越重,谁还肯去垦荒?
  庄稼种得再差,他们也饿不死,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庄稼种得再好,他们也富不了,同样!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屯夫自然不思长进,一有机会,或逃亡、或反抗,如今甚至有‘生于辽不如走于胡’之语,以致田地荒芜,屯田尽废,饷源枯竭,辽东军备日渐废弛,此为谁之过?
  所以,臣才向陛下谏议,以如今辽东驻军,十之七八操备武事,十之一二屯种、盐铁的比例,进一步减戍卒而增屯夫,军卒专事武备,虽少而精,足以拱卫辽东。所增屯夫,化军籍为民籍,专事农作,土地自有。
  白古道,民不食者寇,士不仕者怨,商不利者仇,官不权者离。他们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耕种田地,必然竭尽所能,所纳粮赋,可用于辽东驻军,农民所产余粮,就地采买,较之从并内购买、运输,也要廉价多多。汉民多了,我大明官府控制辽东便更加得力,最重要的是,不虞鞑虏谋夺辽东时,断我粮道。”
  夏浔说得有理有据,众人一时找不出可以反驳的道理,雒佥见场面有些冷下来,便咳嗽一声,又道:“那这屯田之制,与军户改革,又有什么关联?”
  夏浔若有深意地瞟他一眼,说道:“雒尚书,我方才已经说过了,要做到这一点,军屯得改成民屯,部分身在军籍者,就得划归民籍,这就必然要提到军户制度的变动了。何况,军户制度,也不是通行百世、达于边疆,万试万灵的办法。”
  夏浔知道触及军队改制,那就是和丘福这班武将叫板了,眼下立国未久,军户制还没有出现重大的弊端,如果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或者想一口吃个胖子,在全国改变旧制,阻力太大,恐怕就算能行,也得扯上几年的皮,所以他很明智地把范围固定在辽东。
  因为辽东特殊,才需要变革!只要能获得通过,就是一个成例。等它在实际操作中较之传统政策彰显出更大活力的时候,朝中并不乏有识之士,皇帝也并非昏匮之君,自然会想到在其它地方施行这个办法。
  夏浔甚至给自己拟好了退路,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军户制和征募兵制掺着来,一地两制,和平演变,不然一下子对全国数百万军队来个大变动,光是裁撤下来改为民户的那些人家的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
  夏浔道:“军户制的优点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军户世袭,可以保证兵源,不虞军卒短缺,所以能保持较大规模的军队。同时,若养一支上百万的专业军队,朝廷负担也太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军费开支比较轻,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而缺点则是,一世为兵,世世为兵,兵家子弟,再无其他出头之路,久而必生怨诽。再则,军户地位过低,尤其是太祖时候所分田地,随着军户家庭子嗣繁衍,渐渐增多,已养不起他们的家人,囿于军籍,他们又无法去做别的营生。”
  夏浔扫了众大臣一眼,沉声道:“这一点,无需本人多说,就拿朝廷的统计数字来说事儿,洪武三年的时候,逃亡的军士就达到……”
  夏浔扫了眼手中记事的笏板,说道:“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这是朝廷统计并宣布的数字,诸位大人当无异议吧?”
  这是都是事实,实际上这些年来,军户士兵逃亡事件愈演愈烈,朝廷越来越重视户籍制度,远行要发路引,未尝不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才需要加强对百姓的流动控制,旁人如何反驳?
  夏浔道:“故此,臣以为,完全施行军户制,不够妥当。尤其是在辽东,军户多来自于内地,远离故乡,从此却要扎根于彼,生生世世不得再离,军心民心,更加难定。而归附的辽东诸部,不在我大明军籍,永远也不能充为我大明官兵,这也不利于他们为我所用、彻底融合的政策。因此在辽东,军户制度应当做些改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