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730

  眼下古舟来了,正好让他去做这件事,经过一番耳提面命,古舟便带着数十个手下和一笔活动经费,以参客的身份赶赴他以前在关外的主要活动地点——长白山去了,开始了他的秘密串联之旅。
  亦失哈是朱棣身边的一个宦官,他是海西女真人,把他调来辽东,不管是古舟那儿取得了什么成绩,需要官方正式人员出面洽谈时,还是调停维系辽东女真部落与辽东政府的关系时,以他的身份,都更容易被那些少数民族接受,所以亦失哈被派来辽东,委了个镇守之职,其实际职能就相当于辽东的民族宗教管理局局长。
  亦失哈这次来也不仅仅是一个人,他还带了一些原燕王府侍卫,这些原燕王府侍卫是朱棣做燕王时,迎娶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的女儿为侧妃时带过来的嫁妆,如今也跟了朱棣多年了。他带着这些人,准备第一个争取的就是阿哈出。
  胡里改部原本是元朝的五万户之一,元朝丧失中原统治权后,胡里改部改附朝鲜,向朝鲜称臣纳贡,现在大明在辽东的控制力量正在加强,许多依附朝鲜、接受朝鲜官职的女真部落有心归附,如果利用阿哈出和永乐皇帝的翁婿关系,率先把他争取过来,古舟再做其他部落的工作就会事半而功倍。
  对这样一个得力人手的到来,夏浔当然也是十二万分的欢迎。
  张熙童则是主动请缨赶赴辽东的,夏浔决心在辽东设立儒学,一开始条件有限,则只教授辽东各部落首领子弟以及辽东武官子弟,逐步铺开,设教谕训导,颁经书,广文教,施王化教育。需要朝廷派一些文教官员过来。
  辽东在中原的大多数人眼中,仍旧是野蛮落后的不开化之地,是流放的犯人才该去的地方,主动愿意来的不多,张熙童却是个例外。他在礼部待了许多年了,如今才只是个司宾官。那黄真原来是个什么货色,他也清楚,在都察院里,一个谁都不待见的人物,追随了辅国公没多久,居然混到了佥都御使的位置,这个升迁的速度堪称神速。
  上一次辅国公杨旭与中山王府小郡主成婚,是他做的司仪,自忖与辅国公也算有了一点香火之情,如今主动请缨,赴辽东为他效力,纵然吃上几年苦,这资历熬出来了,辅国公也不会亏待了他,到时候保举回朝,当不上鸿胪寺卿吧,也能混个鸿胪少卿不是?
  于是,这位张大人便打点行装,主动请缨到辽东来普及文化教育了。
  至于黄真以佥都御使之尊赶赴辽东,则是投桃报李。
  对于夏浔在辽东更改祖制的诸多举动,都察院颇有微辞,以陈瑛为首的一些御使,时不时就要上一道奏章弹劾一下,朱棣迫于舆论,需要派人来辽东监督政务。黄真就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份差使。陈瑛是左都御使,吴有道是右都御使,接下来就是他了,都察院的第三把手。
  他主动请求来辽东,还有人比他更合适、更有资格吗?结果陈瑛的如意算盘偏偏就差在了这最后一部上,后来虽然勉强争取,又派来几个他那一派的御使,可黄真才是负责人,有他在这儿维护着,那些御使的嗡嗡声是很难对夏浔产生什么影响了。
  “国公,下官来时,皇上有所训示!”
  书房内,夏浔和黄真坐着,黄真微微欠着身,对夏浔道:“皇上说,边关立互市,所以资国用,怀远人,此利国利民之举,听之任之,勿使官民扰之。至于有御使弹劾,辽东互市贸易,海运经营,多有驻边将领家属亲眷参与……
  皇上说,辽东贫苦,官兵仅凭俸禄难以养家糊口,势必不安心戍边,家眷们寻个营生做,没什么不可以,只是得立下规矩,不得以权谋权,甚或勒索坑蒙,以致激起民怨。尤其是国家不许外输之军用物资,若私鬻出境,反以资寇,宜严禁止,犯者虽勋戚不宥。”
  夏浔听了松了口气,辽东其实自有富饶物产,貂皮人参木材鱼鲜之类,只因西壁近虏,为了箝制外族,在洪武朝时,是根本不许随意贸易的,尤其不许官僚参与,当时曾规定:“凡公差人员,不许捎带松榛等物进口渡海,违者一二斤、三五两俱分尸,号令所过,官司纵容,一体治罪。”
  不要说贸易了,就是派遣辽东出公差的人员想带几斤辽东土特产回去给家人尝个鲜,都是杀头的罪过,待建文、永乐时候起,贸易的规矩已经松懈,可是官员家属参与经商,依旧是为人诟病之处,夏浔也不是不知道这容易造成贪污腐化,可他眼下要调动一切力量,把他们的惰性变成积极性,不能不让他们沾些利益。
  有的贪,总比大家都一无所有,口袋里比脸还干净好一些吧?凡事有利必有弊,随着经济的繁荣,必然也会滋生一些不好的现象,这些可以通过完善法制来逐步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防止贪弊,干脆大家都穷得一干二净,无从贪起好了。
  可这些意思,有的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他上次上书的时候,也只是委婉地说明了一下现在需要官民一体参与的必要性,如今有了皇上这句话,总算彻底踏实下来了。
  夏浔颔首道:“皇上英明,只是这监督、执法之事在关内宜办,在关外,就难如登天。这里没有行政司法衙门,只有挂靠在兵备司下边的六科,每科只有小猫三两只,就算长出七手八脚,能办得了甚么事?再说,他们本来就挂靠在军队里面,能监督得了军中将领们违法乱纪之事么?”
  黄真笑眯眯地道:“我的国公爷,您就别诉苦了,皇上说,复立衙门,乃是一件大事。若废而复立,立而不稳,将来再度裁撤,那朝廷威信就荡然无存了。可国公所言也是道理,而且皇上也希望,辽东能够重新设置府吏流官,以牧地方,所以皇上这里还有一道旨意,是要国公设立辽东幕府的。”
  黄真说着,从袖中摸出一卷黄绫画轴,郑重地捧在手上,递与夏浔。
  夏浔接过,心中一片茫然:“幕府?那不是日本人搞出来的玩意儿么,我中国也有幕府么?”
  他却不知,幕府在中国古已有之,明载于册的是汉代,而且汉代对这种制度的称呼就叫幕府,后来改了名字,制度还是一样的,唐代的藩镇就是幕府的一个极端代表,幕府的基本特征有四项:一、便宜置吏。二、财政上的自主权。三、军功赏罚的自主权。四、军事上决策指挥权。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官署和官吏。自秦汉以来,幕府的权力有时大有时小,后三项权力时不时的会有其中几项收归朝廷,可是第一项是必须保留的,只有这一项制度存在着,它才可以称之为幕府。
  幕府制度在宋朝的时候基本取缔了,官吏任免权全部上收朝廷,说是基本取缔,是因为一些特殊地区,仍然有幕府,比如宋初戍守边疆的折家,就是自行任免官吏,而且到了北宋中后期乃到南宋时期,这种制度也未完全杜绝。
  建炎年间,由于宋辽开战,朝廷诏“河北招抚、河东经制及安抚等使,皆得辟置将佐官属;行在五军并御营司将领,亦辟大小使臣。诸道郡县残破之余、官吏解散,诸司诱人填阙,皆先领职而后奏给付身。于是州郡守将皆假军兴之名,换易官属”。
  南渡之后就更不用说了,这家军那家军的,哪家没有自命将吏的权力?顶多事后报备一声。本来的历史上,明朝也是有幕府存在的,抗倭将领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曾招幕私人以为幕客,佐理军政事务。只是同前代不同,这都属于临时的差使,有职无署,事了即撤。
  朱棣不想冒冒失失地在辽东重新开辟官署,以免立不住脚,重又裁撤贻笑天下,但是面对夏浔禀报的情形,也知道这是在辽东复立官署的极好时机,所以便想出了这个折衷之策,立辽东幕府,进一步放权给夏浔。幕府官署若站不住脚,那只是辽东总督个人的行为,如果站住了脚,朝廷一道诏书,幕府的官署与官吏,就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府衙。
  “我这位连襟还挺聪明啊,这么谨慎的招术,既可以解决辽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失败,又没朝廷什么事儿……”
  夏浔捧着圣旨咂巴咂巴嘴儿,忽然想起了电影《碟中谍》的经典台词:“如果……政府将不会承认与此事有关。这个录音将在五秒后销毁,祝你好运……”
  第579章
辽东开幕
  辽东总督奉旨开幕府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在整个辽东引起了轩然大波,虽未封疆,却拥有开府的权力,这是何等的尊崇荣耀。
  随即,夏浔便下了招贤令,招贤令不仅面对辽东,而且是面对整个大明。天下间不得志的读书人有得是,其中有一些写不好八股文章,却不代表没有做事能力,而且其中大多数人仍旧一生视从仕为唯一的人生目标,这些人里面肯定有一些在听到辽东开幕的消息后,愿意赶来投效的。
  在辽东,也有不少世家子弟、将校子弟、乃至部落酋长子弟拥有很高的学识,而且由于所处的环境,自小耳濡目染,拥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固然,对他们的任用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亲亲相顾必然带来一定的贪腐问题,夏浔如今正在用人之际,也是不拘一格。
  隔离和对立必然带来一系列隐患,先融合再校正,是夏浔的主张,反正幕府官员非朝廷委派,来去方便,不合适的人随时可以叫他们卷铺盖回家。当然,对这些人还需要一定的考察和测试,这方面的工作就由黄真御使和礼部的张熙童负责了。
  还有一部分官吏来员,就是流放的犯官及其家眷。明代流人,往北流放的主要集中在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卫。这三卫中有两卫就在开原,铁岭卫也近在咫尺,这倒方便了夏浔的选拔。
  流官的罪名五花八门,有站错队的、有表错情的、有贪污受贿的、也有倒霉催的,这些人为官多年,如果利用好了,这些宦海老手,就可以带着那些毫无为官经验的新人迅速搭建起他的幕府班子了。
  这些人由夏浔亲自挑选,已经初步具备规模的户科,现在改称司民署,仍旧由莫可领导,莫可把流放辽东的犯官及其家眷的全部资料都给夏浔送了来,堆了齐人高的两大摞,夏浔就在书房里逐份看着。两个还没送出手的罗斯姑娘暂时充当了他的侍婢和助手。
  这两位姑娘既不通汉文,也不会汉语,只能给夏浔打打下手,侍候饮食,不过用她们帮忙,倒是不虞泄密,现在想要挤进幕府的人多了去了,都在千方百计的打听消息,这种人情攻势连夏浔也吃不消,用这两个完全不懂中文的姑娘帮忙,谁也别想从她们那儿打听到什么消息。
  再说,两位姑娘身材出挑,前凸后翘,栗发蓝眼,皮肤奶白,起码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瞧瞧她们挺赏心悦目的。
  “沈谷贾,福建道监察御使,因纳贿荐人升授知县,事发,杖责一百,枷示各衙门,三月后谪戍开原三万卫。嗯,不要,贪污受贿的,一个不要!”
  夏浔大笔一挥,把他pass了。
  “李锐翼……建文一党,不要!”
  夏浔根本没再往下细看,因为政权更迭而落马的官员,哪怕他能力再强、品格再高尚,他也一个不能用,除非是皇帝有意起复,这是原则问题,绝不能飘飘然的乱作主张。有些官员本人不合格,夏浔还会着意地看看他的家眷,也许从他的子弟中能找出一个可用的人才来,但是对这种政治犯,夏浔连他家眷的档案也不看了,直接封起,丢到一边。
  “岑灵,举荐失当,所举荐县丞索贿,受了牵连,这个可以用!”
  夏浔把岑灵的资料放到一边,又拿起一份:“汲县县尉封风,在衙宿值,以婢自随……哈哈,这人倒是风流!”
  夏浔看了封风的犯罪档案,忍不住开怀大笑,这封风是河南汲县的县尉,在衙门里值宿的时候,把家里的俏婢带了去。中国古代家庭里,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婢女可以成为男主人除妻妾之外的性伴侣,也就是收房丫头。
  这封县尉是汲县的公安局长,家里有几个收房丫头不稀罕,问题是衙门乃庄严神圣之地,这家伙值宿的时候还嫌寂寞,居然把自己的收房丫头带到了衙门里云雨一番,啧啧啧,办公室激情一夜啊!很久不曾与妻妾亲热的夏浔不禁想入非非:“我都没试过呢……”
  夏浔左右扫了一眼,唔……他的办公室里也有美人儿,萨那波娃正在他身后为他打扇,另一个姑娘的名字他也记得了,叫日拉塔,日拉塔正在另一侧的矮几前,跟他调制着冰镇酸梅汤。
  那柳腰儿,纤细得跟要折了似的,那翘臀,浑圆紧绷,那双长腿长得……
  “咳咳!”夏浔咳嗽一声,赶紧收敛了心神,再心猿意马的话,是要犯错误滴,办公室恋情的后果太严重了,这封风从河南都流配到开原了,他现在就在开原,还不得流放到贝加尔湖去牧羊么?
  夏浔赶紧低下头,继续审查流放犯官的资料:“施南宣抚司土官覃大胜造反,捕其家眷、乱党,谪戍开原,这个也没用!唉,人渣真多啊,想从里边找几个能用的还真不容易。这个……福州知府万世域,才刚流放过来的呀,什么罪过?”
  夏浔仔细一看,不禁呆住了……
  ※※※※※※※
  烈日炎炎,往远处一望,由于空气温度高,热浪产生波动效果,远处的土堡和矮山时不时的会荡漾一下,产生一种隔着水纹观看的效果。
  黄真张开双臂,兴奋地道:“天气真是凉爽啊!”
  夏浔瞄了他一眼,加快了脚步,心道:“这个白痴!”
  黄真倒没说谎,他就是这种感觉,关外虽然热,但那是一种干热,由于空气湿度不及江南那么高,哪怕稍稍流动的风,也能轻易带走体表产生的热量,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夏浔在这儿待得太久了,黄真却是刚从江南赶来,自然觉得这里凉爽无比。
  “国公,您慢点,您慢点儿啊,下官这腿脚可跟不上您。”
  一看夏浔走远了,黄真忙提起袍裾,兴冲冲地追上来:“国公爷,您用不着这么礼贤下士吧。那万世域是因为弹劾国公您才流配辽东的,这等不开眼的东西,就应该让他烂在这儿,国公您肯起复他,这是外举不避仇啊,何等的慷慨无私,他居然还不愿意。您当他是诸葛亮呐,还得三顾茅庐不成?”
  夏浔道:“少废话,你要是不愿意来,就回衙门里歇着去。”
  “好嘞好嘞,我这不是都来了么?”黄真嘟嘟囔囔地跟在夏浔后边。
  夏浔相继成立了司法署、司民署、廉政署、司商署等衙门,并从流官、将校子弟、辽东汉人世家、部落酋长子弟以及一些寒门读书人中挑选出了一些人,充入幕府,担任了各种差事。发现福州知府万世域后,夏浔很高兴,在他所任用的犯官里面,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万世域都是最高的。
  这个人原来是福州知府,福州乃是大明领风气之先的所在,通商贸易方面,哪怕是在大明朝廷严厉禁止海市的年代,也是私商泛滥的,他一直在福建做官,这方面的治理经验非常丰富。
  再者,从他上书弹劾自己的内容来看,他对沿海走私贩运是抱着同情和偏袒的态度的,这个官儿显然更重视的是治下百姓的饭碗,而不是朝廷的规章制度。他的秉政态度、他的治政经验,一旦为我所用,必是得力帮手,将在辽东产生大作用。
  所以夏浔毫不犹豫地圈上了他的名字,没想到这老家伙还挺倔的,放着这么一个重新做官的机会不要,居然拒绝了,这一来夏浔反而更觉得此人可用了,于是便效仿刘大耳朵,想来个三顾茅庐,此刻黄真御使所扮演的,分明就是一旁唠唠叨叨的张飞的角色了。
  “罗城卫吏万世域,在哪儿呀?”
  夏浔今天是穿便装出城的,反正大罗城、小罗城紧挨着开原城,并不远,随行的侍卫也都穿着便装。所谓便装,也只是并非公服而已,人家一眼依旧能够看出他是朝廷的官员,侍卫们也没有刻意地扮作普通百姓,依旧拱卫在身边,身上还佩着刀剑。
  那守罗城的门卒瞧了不晓得这位大人是谁,却知道官儿一定不小,忙讪笑着答道:“这位老爷,万世域现在已经不是罗城卫吏了,而是一个屯夫,您要找得,得去城北角儿,他正在那儿呕肥呢。”
  “哦?怎么撤了卫吏之职,他犯了何罪?”
  那小卒道:“那谁晓得啊,只听说,好像上边有大官儿要用他,这姓万的不识抬举,营指挥大人恼了,便撤了他的卫吏之职,轰他去做屯夫了。”
  夏浔和黄真对视了一眼,又问:“他家在哪儿呀?”
  “也在北城,您顺着中间这条大道往北走,到了北城头儿上,倒数第二排房子,往左的胡同口儿进去,尽头那一家就是。”
  “好,有劳了。”
  夏浔笑笑,与黄真一起进了罗城,走到那守门兵丁所说的胡同口儿时,夏浔对黄真耳语几句,黄真哈哈一笑道:“下官这就去,国公放心,下官一定办得妥妥儿的,下官就爱干这种事儿。”说完兴冲冲地就奔着胡同里去了。
  “什么人呐这是!”出主意的夏浔很鄙视地看了眼依计行事的黄真背影,把胸一挺,做正人君子状,循着那粪肥的臭味儿,继续向前走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