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730

  夏浔对辽东军务其实并非漠不关心,他在赶来辽东之前,就已做了诸多调查,从辽阳经沈阳到开原,这一路上也听取了大量汇报,对辽东军务已经有了个基本了解。在他看来,辽东各地的军队驻扎、兵力的配备、兵种的构成,都是经过长期战争检验的,纵然原来有些不合理处,在战争的磨励中也渐趋合理了。
  他夏浔并不是行伍出身,难道还能比大明立国以来相继出任辽东镇守官的那些杰出武将们更高明?让他一个从没入过军校带过士兵的人,跑到这儿来指手划脚一番,就能让辽东军队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世上有这样的人么?
  夏浔之所以一直到现在,所承担的差使都能无往而不利,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全才,而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懂得扬长避短。对于自己确实不擅长的事情,他只将将、不将兵,绝不指手划脚,越过下边的官员直接干涉更低一层的事情。
  要改变辽东局面,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需要军队来保障,军队的主要问题现在并不是战斗力,现在还远没到明朝末期,驻屯士兵几近于普通农民,战斗力急剧削弱,一个鞑子能对付七八个明军驻屯士兵的年代,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明军追着鞑子的屁股打。
  就拿这次鞑靼袭掠三万卫来说,如果沈永能及时出兵,他们绝不敢攻打三万卫达两天一夜之久,纵然沈永没有出兵,他们也是掠完了就跑,一气儿跑到几百里开外的地方,他们现在干的就是打家劫舍的马匪勾当,还不必当成势均力敌的对手。
  朱棣敢把并不十分熟悉军务、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经验远不及丘福的他派到辽东来,显然也是预见到了这一结果,所以如果夏浔只是想把这件皇差办得漂亮,很容易,他只要赶到辽东,斩了沈永,晓谕九边,严肃军纪,然后以他带来的五万精兵,再从开原附近抽调几路人马,杀进大漠里去,烧杀几处鞑子部落,那就可以凯旋还京了。
  此事一经渲染、宣传,皇帝再褒奖一番,以后说起来,那就是辅国公杨旭剿倭寇、打鞑子,赫然大明一代明将!从这一点上来说,朱棣对这个连襟挺够意思的,此番出塞,明摆着就是让他镀金来了,是一件很简单且很光彩的任务。
  夏浔是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难度,现在辽东所展现的一系列问题,还不是致命的,也许还需要一二百年的时间,隐患才能逐渐显现出来,而现在,明国正处于强势状态,鞑靼和瓦剌刚刚立国,也正是纠正这些辽东政策偏差的最好时机,此时去纠正它,事半功倍,如果等到崇祯那年头儿,换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去坐崇祯的位子,怕也无力回天了。
  眼下的事也是需要考虑的,只不过那并不是夏浔心中的重点,他已经安排给手下人去做了,一件事是调查取证沈永见死不救、放任鞑靼掳掠的事情,这件事有少御使的弹劾、有特穆尔的人证物证,其实已经足够了,夏浔故意拖延,是想了解一下沈永在辽东有多少亲信,是否到了可以对自己产生障碍的地步。
  另一件事就是了解劫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情形,摸清他们的准确所在,以雷霆万钧之势予以打击,这是震慑宵小、鼓舞民心士气的大事,只不过,他没必要把这些事情都挂在嘴上,当地的汉蒙女真诸族百姓,看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言论。
  夏浔回去之后,对潜龙又交待了一件事情,了解哈达城的一切。
  潜龙原来在辽东的眼线并不多,这里地广人稀,一个外人,纵然是经过惜竹夫人和谢谢的培训,个个都是精于伪装、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秘探,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并打探到足够的情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日渐成熟的潜龙秘谍还是给夏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才几天的工夫,他想要的资料就摆在面前了。
  他们打听到了那个袭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的所在,那个鞑靼部落是一个两万多人的大部落,族中青壮战士四千多人,鉴于鞑靼人不管老幼妇孺,都能上得马、开得弓,此番明军是主动进剿的一方,在人家的家门口打仗,所以夏浔把对方的兵力预估为一万两千人,这已经是极数了。
  夏浔立即调兵遣将,开始了详细部署。辽东诸卫将领纷纷接到了总督钧令:命令他们立即率所部骑兵在约定期限前赶到开原城报到,逾时不至者斩!
  以夏浔从关内带来的五万精兵,要去进剿这么一个鞑靼部落,兵力上来说足矣,何况还有开原三卫一兵备的兵力可以调动,不过夏浔却集合了诸卫所有的骑兵,因为这一战,他的目的不是对敌人击垮,击败,击退,追逃,而是要把这个部落彻底从塞外抹去!
  第565章
出关
  开原校场,旗帜猎猎,杨字大纛端立在点将台上。
  台下,各卫的将旗、军旗、号旗,迎风飞舞,显示出军威的壮盛。
  一眼望去,眼前全是牵马而立的士兵,军容肃穆威武,黑压压的站成一片,静候着夏浔的将令。
  站在最前面的,是夏浔从诸卫调集的骑兵,各卫的骑兵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不过有这个权力调动诸卫骑兵合而为一的,也就只有他才办得到了,纵是沈永身为辽东都司最高长官,想要从诸卫抽调兵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按照夏浔的安排,探马已经摸清了袭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所在,想要予其沉重打击,把这个鞑靼的大部落彻底从草原上抹去,一战而定军威,就需要一支机动力极强的骑兵队伍,否则那些鞑子想抢骑上马就来了、想逃卷起帐篷就走,我们始终要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夏浔带来的五万精锐并没有全部投入战斗,他只从中调拨了两万人,主要是长枪步兵、刀盾步兵和火铳兵、火炮兵。战斗主力仍旧由辽东军队充当,夏浔派去的人马,实则大部由神机营组成,这是自神机营组成以后,头一次经历严格的战争检验。
  在骑兵、步卒的配合和掩护下,如果神机营的火器部队能够在鞑靼人来去如电的轻骑面前也不落下风,那么就再也没有什么军队能够对他们形成致命的打击了,这将证明永乐皇帝重视火器研究、扩大军队中火器配比是正确的,否则的话,火器在军中的推行普及必将形成障碍。
  农耕社会,士兵的骑射本领落后于游牧民族的战士,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游牧民族的人从幼年时就生活在马背上,持弓射箭就像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筷子一样普通,你让放下锄头,跨上马背的战士经过几年的训练就在骑射上面超越敌人,那怎么可能?
  再者,军马的提供,对农耕民族来说,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眼下这个阶段,骑兵不能不发展,但是扬我所长是必然的,我们不可能因为骑射方面没有敌人的先天优势,就放弃农耕,改为牧牛放羊。农耕文明是比游牧文明更高级的一种文明,稳定的生活和完善的社会环境,会促生更多文明事物的产生,我们要做的是扬我所长,而不是效敌所长。
  火器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是因为它们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它们周围,没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而大明则不然,但是大明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放弃发展火器而一味的以骑制骑,如果那样,即便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复存在了,当洋人的火枪火炮坚船利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拿什么去抵挡呢?到了那个年代,曾经纵横天下的骑射在火器面前完全就是个渣,所以,唯有迎难而上,加快火器的发展和成熟才是王道。
  沈永已被当众处斩,鉴于他是辽东最高军事长官,夏浔没有把他的人头悬挂高竿示众,但是当众砍头,已足以令诸将心中凛凛了。事先摸清了众将与沈永之间的亲疏关系,让夏浔做到了心中有数,前哨后营、谁主谁辅,各部兵马的配置上,都有了比较妥当的安排。至于临敌之际的具体战术战法,那是统兵将领们的事情,夏浔是不会越俎代庖的。
  关于战略部署,出战的将领已然心中有数,战前的动员业已结束,随着夏浔的一声号令,大军开拔了。
  鼓角轰鸣,兵甲铿锵,旌旗飞扬,三万精骑如同移动的海洋,咆哮着驰出校场,标枪、佩刀、箭壶、弓袋、骑盾、红缨长漆枪……杀气腾腾。
  随后车兵和步卒也迈着令整片大地为之颤抖的整齐步伐铿锵而去。火龙车、碗口铳、火枪、密集如林的长枪、寒光闪闪的大刀,鸳鸯战袄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
  按照夏浔的部署,要集中优势骑兵,对这个鞑靼部落实行雷霆式突破,然后由车兵、步兵打扫战场,然后仍由骑兵负责打击、威慑周围有可能对该部实施救援的鞑靼部落,掩护大军从容返回。
  同以往打仗的军令有所不同的是,夏浔要求:也可以受降,但是不管降与不降,俘虏和降众要全部带回来,这个鞑靼部落的金银、粮食、人口、牲畜一律掠回来,搬不走的就烧掉,烧不掉的就砸毁,总之,要把这个被征服的部落整个儿的抄回来!
  但凡不从者,杀无赦!
  先是斩了辽东都司沈永,传谕九边,继而又来了这么一道命令,在这些辽东兵眼中,本来文质彬彬的夏浔,俨然已是魔鬼一般的存在了。
  ※※※※※※※
  夏浔出兵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开原,继而传遍了整个辽东,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这一战的结果。
  而作为这场大战的导演者,夏浔本人对这场战役却并不关心,在他看来,战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两天以后,他便约了少御使、萧兵备和丁都司,兴冲冲地去参观哈达城了。
  夏浔本要微服前往,可哈达城还在广顺关外,周围没有什么屏蔽,如今连开原城下都能出现鞑靼骑兵的踪影,少御使等人怎能放心让他轻骑前往?这几人执意不肯,夏浔万般无奈之下,最后只得调拨了一卫兵马护送,五千六百人护卫着他们,浩浩荡荡地出了广顺关。
  开原辖区共有五城二十一堡。开原下辖五城是开原、中固、铁岭、凡河、懿路,二十一堡如柴河堡、松山堡、威远堡、镇北堡、青羊堡、镇夷堡、古城堡、庆云堡、定远堡等。这些构成了开原军民聚居之地,外侧有六座关隘,拱卫着生活在其内的百姓,这六座关隘是广顺关、镇北关、新安关、清河关、山道关、青羊关。
  其中,靖安堡在辽北、东北乃至整个北方都堪称重镇。广顺关则是开原疆场的东部重关,而哈达城就在广顺关外。大明的几条交通要道就是通过开原出去,向西过新安关去往蒙古科尔沁草原,向北过镇北关往吉林黑龙江,向东过广顺关往长白山及朝鲜。
  基本上,开原地区的百姓就生活在这些城市及其附近。不要以为五城二十一堡,该有多么繁密的人群,在这儿,千户人家就是一城,百户人家便称一堡,人其实也不算太少,不过主要是军队,百姓比军队还少,这就是辽东现状。
  出了广顺关,一路下去,可以看到一些残垣断壁,似乎很久以前这里有些村庄,风吹过时,偶尔还会从那残垣断壁间刮出一些草灰。
  夏浔微微掩住口鼻,说道:“这儿还有人居住吗?怎么会有燃烧的灰烬?”
  萧兵备道:“部堂,这是去年秋冬时节烧荒起的灰烬,大地上草木复苏,已然灰烬掩盖,刮到这旧日村落中的草灰,有时还会随风刮出来,过了这一段就好了。”
  少御使兴致勃勃地道:“为了防止鞑子侵扰,秋冬之际,遣士兵出关烧荒,使得鞑子不能近我边境放牧,便减少了许多事端,这是一些地方镇守想出的法子,下官觉得这个法子很好,正打算就秋冬烧荒以隔绝鞑虏的法子上奏朝廷,请朝廷立为定例,九边诸镇一律遵行,部堂以为如何?”
  夏浔心道:“原来秋冬时节边军烧荒就起于这个时代,如今还未形成定例。”
  前世的时候,夏浔也看过几本穿越小说,其中有写到明代边军的,大多都提到过这件事,夏浔心里理所当然地便认为这是一个有效对付鞑虏的办法,所以未及深思便要点头,一旁萧兵备已哂然笑道:“少御使,这是书生之见了,以我看来,这个法子是饮鸩止渴,弊大于利!”
  夏浔立即闭口,侧耳倾听起来。
  少云峰不服气地道:“萧兵备此话怎讲?”
  萧兵备道:“我大明立国初时,蒙元女真,均有不少部族归附我朝,当时,太祖高皇帝说:‘凡治胡虏当顺其性。胡人所居习于苦寒,今迁之内地,必驱而南,去寒凉而即炎热,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使其就归边地,择水草孳牧。彼得遂其生,自然安矣。’
  然而,遗胡残虏遍及原野,去而复来,既离复合,归附者与未附者错综居住,实是难以管理,太祖皇帝便随机而变,下令将塞外夷民,尽皆迁入内地。可是,一方面元人北撤,一方面边民内迁,便造成了辽东大片地区空如旷野,荒无人烟。
  到后来,辽东已无民可管,干脆连地方官都撤销了,全部代之以卫所,辽东也就愈发地穷困了,太祖高皇帝后来也发现这个法子虽能一时隔绝敌我,长远看来,却是弊端重重,所以已经有意改变主张,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太祖高皇帝下旨,陆续从山西等处迁民户充实宣府左右卫、万全右卫、怀安卫,让他们分田立市,开辟荒野。可惜,太祖皇帝驾崩之后,这条遗策便没有坚持下来。”
  萧兵备叹息两声,指着漫无人际的荒野对夏浔道:“部堂大人请看,为了防止为鞑靼所乘,我朝限制军民到边界之外去耕牧,许多耕地草场,便只好荒废。秋冬出塞烧荒,更是荒唐,野草烧尽,所隔绝者,不过是鞑靼牧民,纵使轻骑远去烧荒,烧荒地带也不过一二百里,什么时候真正起过阻挡鞑子侵扰的作用了?烧荒烧荒,烧得自己眼皮子底下越来越荒,敌人没有挡住,反让自己这边一片凋蔽荒凉。”
  萧兵备沉默片刻,又道:“洪武初年,萧某便戍守辽东,积资累历,如今才升至开原兵备道,这几十年时光,萧某都是在辽东度过的。部堂大人,下官还记得方出塞时情景,那时这里屯田连络,监牧相属,虽因那些年的战乱暂时有些荒凉,可是看那光景,用不了两年,便又是良田万顷,人丁兴旺,村寨相连了。
  可惜,元人往北撤,明人往南迁,留下的一些民户本就极少了,又不许他们缘边耕牧,秋冬时节还要烧荒……迁民、烧荒、限制耕牧,大片的沃土草滩就这么荒废了。辽东变得一片荒芜,固然不能资敌,却也不能资己之军国大用。长远看来,乃是大大的失策。
  而且,如此一来,当我明军出塞征讨时,也少有耳目向导,又无居民协助。胡虏没有城廓居止,其地空旷。千里行军,劳师动众,便难以真正撼其根本。再者,大军远征,粮饷全靠内地百姓驮角馈运,耗资巨大,以朝廷之富有,怕也难堪其负。”
  夏浔听得暗暗点头,萧兵备别出心裁,这个论调仔细品味,却未尝没有道理。一般的战争,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而对整个辽东的坚壁清野,最终造成的却是壮大敌人,削弱了自己。
  蒙古人现在被赶回了草原上,失掉了许多生活用品的生产手段和来源;又由于与明朝处于对立地位,贸易关系不能正常地发展,由于他们愈加穷困,战争成本远远小于明国,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定期抢掠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说以前蒙古人尚有恢复中原的能力和企图的话,现在他们入侵则多是部落自发行为,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其经济需要。当然,这种情形是因时而变的,当战争成了常态,大明内部又出了重大问题的时候,劫掠就可能变成侵略,变成了统治权的争夺。
  可是辽东如果能够变得富庶,边贸能够变得发达,这种情况就会改变许多。我们不能排除野心家、战争狂的存在,可是错误的措施,却只能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敌人。
  这还只是外面,对辽东内部也是一样。辽东自明初就掌握在明人手里,现在这儿的居民中,蒙古女真等部族人口不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在这儿现在是名符其实的少数民族,汉人数量在这里是占绝大多数的,后来大明还向更北方发展势力,建立了奴儿干都司。
  可是这么一大片广袤的土地,始终没有真正牢牢掌握在大明手中过,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曾经是这里人口最多的汉人渐渐不见了踪影,最后被女真人做了这里真正的主人,原因何在?
  因为这儿除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始终没有多少汉人民户,汉人始终不曾在这儿真正地扎下根来。否则,两百多年的发展,占绝对多数的汉人,早就把这儿的各族百姓同化了,哪还会两百年仍旧是泾渭分明,彼此关系甚至越搞越恶劣。
  尽管朝廷在北部边防上不遗余力,但是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边患是不可能解除的,总有一天,这边患也就成了心腹大患!
  夏浔想着,愈发坚定了此去哈达城的目的。
  第566章
就你会数数
  哈达城比不了开原城墙高城厚,但是明显比开原还要热闹,尚未进城,老远就看见行旅进进出出,有人还赶着大片的牛羊,热闹非凡。
  陡见一支大军迎面而来,那些各族商旅都有些惊惧,幸好看清了是明军的旗帜,他们倒不致于落荒而逃,却也将牛羊早早赶到路边,给他们让开了道路。
  夏浔见此情景,也担心这样一支大军突然出现在哈达城外可能引起的骚动,便向少御使、萧兵备等人提出只率数十骑侍卫单独入城。几人眼见哈达城已在视线之内,这么短的距离内,不会出什么事情,便也应允了,四人便带着几十名侍卫径往哈达城内赶去,大军则扎营在路旁等候。
  哈达城是一座极简陋的土城,估计这座土城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各族牧人入内交易,所以并不雄峻,甫到城下,迎面已有数十骑飞驰而来,马上的胡服汉子个个身形彪悍,肋下佩刀,肩上荷弓,夏浔的侍卫立即如临大敌,严阵以待。
  等那些人驰到面前,看清了他们几人模样,其中一人大为诧异,失声道:“又是你们?你们是汉人将军?”
  夏浔定睛一看,这才看清那些胡人汉子群中,一个男装打扮的俏丽姑娘,正是头些天见过的那位女城管,不由笑道:“哈哈,又见到你了,姑娘,我们倒是真有缘呐!”
  那姑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嗔道:“呸,谁跟你有缘份?”
  丁宇怒笑道:“你这丫头到底是谁家的姑娘?上一回怠慢部堂也就罢了,我们微服而出,未显身份,算你是不知者不怪。这一回你既看清了部堂大人身份,还敢如此无礼?”
  那姑娘没好气地道:“你这么大的口气,吓唬谁呢?什么步堂马堂的,本姑娘没听说过!这儿是我们的哈达城,不是你们的开原,谁叫你们无端领了大队人马来,唬得城中百姓不明底细,还道要打起仗来!”
  萧兵备慢条斯理地道:“部堂就是总督,总督就是比辽东都司还要大的官儿,统管辽东一切事务的,明白了么?小姑娘,把你家巴依叫出来,迎接部堂大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