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730

  夏浔在宫中当值时间不长,今日当班的两个侍卫不认得他,不过一瞧他身穿飞鱼袍,那就是锦衣卫自家兄弟了,便客气地答道:“谁晓得这小宦官因为什么触怒了皇上,皇上吩咐打死,那就打死喽。”
  “皇上……小付子……”夏浔喉头发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两个侍卫向他客气地点点头,拖着那具尸体走了出去,夏浔扭过头,目光追出好远。
  “杨旭!”
  前边有人唤了他一声,夏浔扭过头,见罗克敌站住脚步,目光严厉地看着,神色很是不悦,便咬咬牙,低着头跟了上去。
  ※※※※※※※
  “嗯,就依众卿所议,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就这么定了吧。”
  朱允炆盖棺论定,众官员连忙又是一番恭维赞美,目的已达,这才依礼退下,随后一个内侍战战兢兢禀报:“皇上,罗克敌、杨旭在殿外候见。”
  朱允炆听了,便微笑道:“传他们进来!”
  罗克敌和夏浔一前一后进入谨身殿,向这位年轻的皇帝躬身施礼,朱允炆微笑道:“爱卿平身。”
  他看了看杨旭,说道:“朕在先帝身前,曾经见过你,那时候,你在宫中当值吧?”
  夏浔脸色微微有些发白,毫无表情地欠身道:“是,皇上记性好,微臣当时只是殿前一名侍卫,竟蒙皇上记在心中。”
  朱允炆见他脸色发白,神情谨肃,声音也有些发硬,还道是他见了自己有些紧张,心中大为得意,便呵呵一笑道:“先帝比朕严肃许多,真不知你在先帝面前,如何支撑下来的,不要这般惶恐,朕与你早有缘分呢。记得,你当初与杨氏宗族因为父母之事起了冲突,事情一直闹上了朝廷,当时朕在先帝面前,还为你说过持公之语。”
  夏浔欠身道:“皇上仁德,微臣铭记在心。”
  朱允炆神色严肃起来,说道:“你能为父母所受的委屈,不惜对抗家族的威压,这是至孝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至孝之人,必是至忠之士,罗克敌向朕荐举了你,为朕做一件关乎江山社稷、天下万民福祉的大事,你可愿意?”
  夏浔直撅撅地翘着屁股,硬梆梆地道:“皇上所命,臣必竭诚效力!”
  华盖殿内,齐泰对黄子澄道:“以行兄,我听说,皇上用了锦衣卫去查周王?”
  黄子澄翻阅着一份公函,头也不抬地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他们……不正适合做这些事吗?”
  齐泰蹙了蹙眉道:“可是锦衣卫……这群凶鹰恶犬,一旦起用,难免……我还听说,派去主持其事的人,就是那个用计害了你的学生,在朝中大大折辱了你一番的那个杨旭?”
  黄子澄挑了挑眉毛,慢慢合上卷宗,抬起头来,轻轻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道:“尚礼,你忘了毛骧、蒋瓛是怎么死的了?我还不晓得锦衣卫中尽是鹰犬?狡兔未死,鹰犬么,容它嚣张一时,又如何!”
  第234章
墙上芦苇
  夏浔唇间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冷笑,跟着罗克敌离开了皇宫,走到殿角的时候,他回了下头,依稀似乎看到一个十岁出头,瘦弱得像只小鹌鹑的小内侍手执拂尘,踮着脚尖向他跑过来,吐一吐舌尖,很担心地说:“哎哟,杨大哥,你怎么才来呀。”
  夏浔猛地摇了摇头,转身向外走去,再不回头。
  “杨旭,你先回去准备一下,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明天一早,就来衙门报道,领了关防,赴开封公干。”
  出了宫门,罗克敌站住身子道。
  夏浔应了声是,罗克敌犹豫了一下,想起萧千月昨晚找到自己一番哭泣求饶,到底是跟了自己几年的人,心头不由一软,又道:“还有,明日你来,本官予你一道公文,往孝陵卫上调一个人,陪你一同赴开封公干。”
  “哦?”
  夏浔似有所觉,抬起头来。
  罗克敌笑了笑,说道:“萧千月,你们以前一起做过事,配合默契,这个人前些时日因狂妄自大,受了本官的教训,想来现在也该知道收敛了。叫他跟你去吧,也算是用得得心应手的人。”
  夏浔拱拱手道:“卑职遵命。”
  罗克敌点点头,径自翻身上马,沿御道而去。夏浔牵着自己的马,一步一步踱出御道,出了正阳门,站在中和桥上,看着悠悠流过的秦淮河水,郁郁地吐出一口浊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心中想着那位建文帝,夏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对他的评言,向着秦淮河水轻蔑地一笑,转身就要离开。
  刚一转身,恰见一个三旬上下的青衫文士,眉目倒是清秀,身材却是极矮,头顶只到他胸前而已,脸上微微带些红润,颌下一缕淡淡的胡须,两眼直勾勾的,好像神经不太正常,他一步步向桥边护栏走来,神情呆滞,嘴唇微微翕动着,似乎在嘀咕着什么。
  夏浔瞧他神情异常,忍不住着意地打量了几眼,见他走到桥边,扶着栏杆看着桥下河水,忽然双臂用力,一按桥栏,就要纵身跃下去。夏浔早在注意他的举动,见此情景,急忙伸手,一把揪住他腰间襟袍,把他硬生生地扯了回来。
  那人五短身材,也不重,竟被夏浔一把提在手中。
  “你做什么,放开我,休管他人闲事。”
  那人恼怒起来,连连挣扎,嘴里还传出淡淡酒气。夏浔本来心情不好,见这人一味寻死,反被他气笑了:“你要死哪里不好去死,到乡间上吊去,烂了还能肥块地,跳进这里,岂不脏了秦淮河水?”
  那人被他调侃得更加恼怒,连声道:“岂有此理,真真岂有此理,快放开我,不要以为你是锦衣卫一个总旗就了不起,本官还要高你一级,放开我,不成体统。”
  夏浔有些惊讶,便松了手,奇道:“你是官?你是什么官,说来听听。”
  那人整理整理衣襟,傲然道:“本官解缙,原为中书庶吉士,常侍先帝左右,而今……而今……”
  解缙?《永乐大典》总编撰,大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大臣!
  自己刚刚还吟过那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想不到就在这儿遇见了原作者,夏浔更加惊讶,见他语塞,下意识地又问:“而今如何?”
  解缙的肩膀塌下来,垂头丧气地道:“而今,而今是……是河州(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卫吏……”
  夏浔听了差点笑出声来,卫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连部文书,解缙怎么越混越回去了?
  夏浔看看解缙模样,又看看秦淮河水,恍然道:“解大人就是因为被贬到河州去做卫吏,所以要投河自尽?”
  解缙脸一红,吱吱唔唔地有些说不出话来。夏浔心道:“这可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撰人呢,这么一个才子,可不能让他这么死掉。”便鄙夷道:“解大人满腹才学,怎么这般没有出息,圣人还穷困潦倒过,古之名臣少有一帆风顺的,今日大人落魄河州,安知来日不能位极人臣?”
  解缙惨笑一声,摊手道:“我?成么?”
  夏浔很认真地端详着他的眉眼,说道:“我看你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骨骼清奇,灵根甚佳,来日前程必不可限量。”
  解缙摸摸下巴,茫然道:“现在锦衣卫混得这么惨么,算命的都往里收?”
  夏浔哈哈大笑,一把抓住解缙手臂,说道:“走走走,咱们寻家酒店,边吃边聊。”
  解缙只当这是个混酒喝的兵痞,赶紧掩住腰间道:“我可没钱……”
  解缙家里可不是穷人,做官这些年又有俸禄,他会没钱?夏浔鄙视地瞄了眼这个守财奴,哼道:“自然我请。”
  解缙听了松了口气,这才随他去了。
  夏浔找了家不大的小店,切了个卤盘,点了几样清淡的小菜,又要了壶酒,让解缙坐下,问起经过,这才知道事情来由。
  说起这解缙,的确是个才子,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御前行走,甚受朱元璋器重,曾献《太平十策》,被朱元璋赞为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还曾对他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能让朱元璋这样严厉的人说出这样温情的话,可见对他的喜欢。
  不过,恃才者多自傲,解缙亦然,他智商很高,情商却嫌不足,一则是对上不知委婉,年轻气盛,想到啥说啥,二是和同僚相处的不融洽,恃才傲物,有些讨人嫌。到后来,又莽撞地替郎中王国用捉刀上疏,为韩国公李善长鸣冤。
  他那文采,旁人学不来的,朱元璋一眼就看出来了,朱元璋虽爱其才,却恼他不知进退,便把自己未当皇帝前的老朋友,解缙的父亲召进京来,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一句话,将二十二岁的解缙带薪离职,回家进修涵养去了,一下子给了他十年长假。
  解缙无奈,只好回家潜心学问,磨砺性情,眼看着熬过了八年,十年之期马上就要到了,结果朱元璋归天了,这一下解缙傻了眼,朱元璋可是许诺过,十年之后让他回朝为官的,如今朱元璋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再等两年,新皇帝还记得他是谁吗?
  怎么着,也该到皇上跟前露一小脸,给皇上留下点印象啊。可他母亲刚刚去世一年,三年孝期未过,父亲解开年纪也大了,怎好赴京活动?再说还没到皇上规定的十年之期呢。
  解缙到底是个才子,脑瓜灵活,竟然被他想到了借口。先帝遗诏里不是说“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么,不管现在能不能辅政,他还是个京官,就该来见见新任天子呀。再者说,先帝曾亲口对他说过:“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既然恩同父子,父亲过世了,儿子去吊孝,天经地义吧?
  就这么着,解缙赶赴了京城,结果马上落到了老冤家袁泰的手里。
  袁泰本是督察院左都御使,因为不法事,被解缙弹劾,朱元璋贬了他的职,朱允炆登基后调整领导班子,把吴有道撤了下去,重又把袁泰提拔了上来,袁泰听说解缙回京活动,立即到朱允炆面前告了他一状:服丧未满三年离家远行,是为不孝;先帝曾许他十年之期,如今才只八年就返回京师,是为不忠;不忠不孝,理应处死!
  朱允炆耳根子软,一听这话便要下旨斩了解缙,幸亏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董伦和解缙是老乡,为他求情说太祖驾崩,解缙弃家事而就国事,这是忠孝不能两全而取其大义,纵然有罪也不应杀,否则不免寒了先帝旧臣的忠心。
  于是朱允炆网开一面,把他打发到大西北去了。
  夏浔听了只觉哭笑不得,朱元璋真没给朱允炆留下人才吗?这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文豪,永乐王朝首任内阁首辅,做了六年首辅大学士的杰出政治家,给弄到西北边防区某连部当文书了……
  解缙一边说一边喝,越说越伤心,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到最后竟放声大哭起来,引得酒馆里许多客人都往这里看来,夏浔苦笑着放下酒钱,搀起解缙,对酒客们连连点头道:“我这朋友酒品不好,呵呵,喝醉了就好号啕大哭,不用理他,不用理他。”
  夏浔扶了解缙出来,好一通安慰,又信誓旦旦向他保证,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明珠不会永远蒙尘,去西北走一遭,多多了解民情军情,未必便是一件坏事,朝中既然还有朋友,说不定三五年工夫,他就会受到朝廷起用。
  解缙本来就是个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的人,一俟诉说了心中冤屈,舒服了许多,那寻死的心思也就淡淡了,他越想越觉得夏浔说的有道理,待夏浔把他送回客栈的时候,醉眼中满是感激地对夏浔道:“文轩,今日多亏了你,解某这条命,是你救回来的,文轩的大恩,解缙记在心里了,有朝一日,解缙真能苦尽甘来,重返朝堂,再来报答文轩的恩德。”
  夏浔应承着把他送回房去,解缙酩酊大醉,往榻上一躺便呼呼大睡了,夏浔替他掩好了房门,走到客栈门口时忽然一下子呆住:“解缙是我救的!如果历史上他曾因为被贬河州而投河自尽,那么本来没有我的历史上,是谁救了他?如果并没有另一个人存在,那么他的生与死其实就是被我影响,那么历史上我在哪里?是因为……我默默无闻么……”
  第235章
剑指周王
  第二天,夏浔赶到锦衣卫衙门领了关防和罗佥事的手谕出来,先去了一趟解缙入住的客栈,解缙昨日酩酊大醉,此时迟迟醒来,正坐在店里吃粥。他的个子非常矮,大约只有一米六上下,又是坐在墙角背光处,要不是夏浔一向的进门就先观察不引入注目的所在,还真不容易看到他。
  夏浔没有让他发现自己,悄悄地观察了一下,见这位大才子神态从容,确是一副心结已解的样子,便宽怀一笑,拒绝了店小二的殷勤让座,转身走出,上了骏马,直奔孝陵。
  夏浔赶到孝陵的时候,暖暖的阳光已晒满大地,偶尔有些孝陵卫上正在巡弋的老兵发现一个百姓衣袍的人在孝陵卫策马狂奔,只当肥羊上马,兴冲冲迎上来,提枪要拦,见夏浔掌中亮出一枚象牙的腰牌,这才很晦气地呸一口唾沫,怏怏地继续值守。
  进了孝陵卫内圈,防范反不及外围严密,到了孝陵卫官兵驻扎之地,夏浔翻身下马,寻了个官儿询问萧千月所在,夏浔现在已经是百户了,朱允炆已经御笔批了擢升一级,虽然夏浔没死,也不好再收回成命,何况正有大事要他做,正是施恩的手段。
  那官儿只是个小旗,见是上官到了,却也还算客气,不过守坟的就是守坟的,这一辈子没甚么大出息了,不但他们要守坟,他们的子子孙孙继承父职都要守坟,仕途上没了奔头,干什么都是懒洋洋的,对夏浔虽然客气,却也提不起精神为他效力,只是给他指了指地方,便没精打采地走开了。
  夏浔循着那小旗所指方向走了一阵儿,又是一处军营,夏浔正想再找人问问,就看到了萧千月。萧千月蹲在一处土包上,正望着金陵方向发呆。平素他是最注意形貌的,每次见到他,总是把自己打扮得一丝不苟,头发丝儿都梳理得整整齐齐,此时头上却挽了一个懒人髻,随便簪了,穿着一套半新不旧的短褐,蹲在那儿引颈向天,好像一只望月的癞蛤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