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第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224

  文种神色微微一动,答道:“少年英雄,心怀大志。”
  范蠡满意地一笑,接口道:“而且甫登王位,正欲大展作为。吴国朝臣刚刚兴替,国内百废待兴,正是有志之士大展拳脚之地。”
  “少伯莫非想投奔吴王庆忌?”
  “不是我,而是你和我。”
  文种默然不语。
  范蠡劝道:“说起来,今日费无忌只手遮天是因大王年幼之故,但囊瓦、费无忌当初除掉伍奢、伯郤宛这些世卿老臣时,其中却未尝没有大王的意思。当今大王已在费无忌掌握之中,待他成人是否便能摆脱费无忌控制做一个明君殊难预料,而我们今日开罪于费无忌,已是大祸临头。你我不如投奔吴王庆忌,在明君之下,或许能轰轰烈烈创一番事业,功高天下,德扬四海。”
  文种迟疑半晌,微微摇头道:“少伯,我看你是多虑了,费无忌权柄甚重,地位崇高,他嫌我们碍眼,打发了就是了,未必便会迫不及待使人追杀。你我俱是楚臣,又无伍员那般血海深仇,无端投奔他国,岂是道理?”
  范蠡不以为然地道:“昔日姜尚亦是商臣,还不是扶保了周室名垂千古?管仲所保旧主死于姜小白逼迫之下,管仲还不是扶保了小白,成就一世君臣贤名?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些大贤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吗?”
  任凭范蠡如何相劝,文种总是心抱幻想犹豫不决,不肯痛下决心,范蠡见状只得长叹道:“罢了,既如此,范蠡便舍命陪你往澧濮走一遭,只是……若此去澧濮路上,费无忌果然使人追杀,那时你待如何?”
  文种把眉尖一挑,说道:“若少伯果然说中,文种再不犹豫,立时与你投奔吴国便是。”
  “好,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
  两人各出一掌,“啪啪啪”三击掌,范蠡范蠡长身而起,站在大石上看向远方,喃喃自语道:“再往前行,便是艾坪,只要出了艾坪,就是化外野人的天下了,这一路上,小道野径许多,无人能摸清我们走的是那条路,但艾坪却是必经之地。费无忌若想使人半途截杀,那是最后的机会,你我可要小心一些了。”
  文种嘿地一声道:“少伯,你又不是费无忌腹内之虫,倒似早已断定他必派人截杀了。”
  范蠡微微一笑道:“不错,你无家室之累,我可是妻儿俱全,昨日你忙着邀请旧友,安派定居澧濮之事时,我也邀请了一班‘亲友’,做离别之宴。那时,我便安顿好了家人,要他们在你我走后,携我妻儿逃去楚国。又安排了一班心腹武士,在艾坪接应。”
  文种听得目瞪口呆,叹道:“少伯心思倒是缜密,但也实在过于小心了,若是费无忌不曾派人伏击你我呢?”
  范蠡微微一笑:“不妨拭目以待。”
  费无忌自楚宫中返回,喜不自禁。先是打发了范蠡和文种两个碍眼的家伙滚蛋,今日向楚王进言业已奏准,受了越人的大礼,为他们办成了这件大事,费无忌得志意满返回府邸,一见李寒便道:“李寒,那件事情办得如何了?”
  李寒连忙上前笑道:“大人放心,小人已安排妥当,四十名武士乔装打扮,带了濮人的伏弓毒箭去他们必经之路埋伏,到时他们丧命黄泉,世人也只道是被濮地的野人杀死,断无证据怀疑到大人头上。”
  费无忌哈哈大笑:“甚好。你去,召越国皋如来见老夫。”
  李寒喜道:“大事已成了?”
  费无忌傲然道:“老夫出马,自然马到功成。”
  “是是是”,李寒笑容可掬地上前搀住他:“大人要回主宅休息么?”
  费无忌淫笑道:“嗳,天色未晚,歇息甚么,还有些时间,老夫去陪陪那几个越国美人,越女天下白,真是名不虚传啊,那几个越国美人,肌肤娇嫩溜光水滑,一脱了衣裳,那是粉腻腻如一堆沃雪,真个是白的耀眼,抚得销魂啊,嘿嘿嘿……,老夫且去受用一番……”
  “大人请……”李寒陪着笑拱手目视费无忌一步三摇地踱向后宅,然后急急一转身,出了门驾车往越国上将军皋如所住的馆驿驶去。这一去,又有一笔横财到手了,想至此处,李寒心花怒放……
  ※※※
  楚大夫屈端尚未赶到姑苏,离城三十里,便受到了吴国大司马英淘和大行人蔡义的隆重欢迎。这位屈大夫高高瘦瘦,尖尖的下巴、高高的颧骨,一双浓而长的双眉,两颊削瘦,嘴巴微突,看起来稍有些滑稽。
  吴人伐楚,楚国权贵被掳走大半,楚王回到郢都后,费无忌独掌大权,这位屈大夫投其所好,呈上财帛美女,获得了费无忌的欢心,得到了楚国大行人的职务。这次来到吴国出使,他本来心中还有些忐忑,但是一见吴人迎接他的规格如此之高,他那原本严肃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些轻松的笑意。
  就在两年以前,如今的吴国大王曾亲率大军攻打过楚国;就在几个月之前,刚刚被现在这个吴国大王杀死的先吴国大王杀入郢都,大肆烧杀抢掠过,然而……现在两国是盟国,关系非常脆弱的盟国,两国的关系的确很微妙。以战败国的大行人出使战胜国,两国又奇异地成了盟友,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楚国一直是大国,不止是凌驾于吴国之上,而且凌驾于天下许多诸侯之上,可与齐晋抗衡,藐视宗周天下的大国。可是这个大国,却被小小的吴国攻陷了国都,留下奇耻大辱。所以庆忌复国之后,很长时间内楚国都安坐不动,等着吴国主动把掳走的宝物和权贵们还回来,不是小楚王想摆谱,实在是楚国拉不下脸来遣使向吴国讨要。
  然而已经过去很久了,吴国还完全没有还人还财宝的动静,楚国君臣这才开始沉不住气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派出使者,希望通过谈判达成他们的目的。重任在肩,屈端着实有些紧张,不过看到吴国接应的规格和礼仪,他的心渐渐安静下来。
  仪仗离城十里,英淘与屈端同车而行,正谈笑风生,前方岔路突地冲出一票人马,一个个丢盔卸甲,武器不全,见了这队仪仗理也不理,大呼小叫地抢路便向姑苏城方向冲去。
  屈大夫吃惊地道:“这些是什么人?”
  片刻的功夫,一员将领匆匆赶来向英淘禀报:“禀报大司马,方才那路溃军是派出去运送粮草的,路遇散兵游匪,吃了埋伏,这才逃回姑苏。”
  英淘勃然大怒,嗔目喝道:“这些山贼土匪越发嚣张了,总有一天,本将军要向大王请命,亲自剿灭这些不法之徒,哼!赤忠带出来的兵也实在太不争气,这已是第几次被人截了军粮了,如今还在楚国贵使面前这样丢脸!”
  屈大夫吃惊地道:“司马大人,发生了什么事?”
  “喔,没什么大事,屈大夫受惊了。”
  英淘再转向他时,已变得和颜悦色:“公子光败自楚国返回时,在天目山下吃了我们的埋伏,五营溃攻,许多兵都逃散了。公子光死后,这些人既不愿归附我家大王,又无以维生,便只得打家劫舍,做了山贼。你莫看他们以前作战未必便比我们的军兵骁勇,可是他们如今纯粹为了生存,个个都是亡命之徒,足可以一当十,所以倒是不容小觑了。”
  屈大夫听了顿时信以为真,他脸带惊容地道:“方才过去那队军兵,足有五百之数,这……这么多人居然还不是那些兵贼对手,他们……这些贼众的力量的确是不容小觑。”
  他扭头看看自己所带的三百名侍卫,心有余悸地道:“幸好,我这一路上不曾遇到他们,否则今日怕是见不到英淘大人了。”
  “是啊是啊,这些匪盗东逃西窜,一旦大兵压境,便窜入湖泽山林,一听说哪里有什么贵人财宝,便摸过去抢他一把,动作比黄蟮还滑溜,想要缉拿很是不易,着实令人头痛。大夫此来侥幸不曾碰上他们,真是万幸。”
  屈大夫心中暗忖:“看来庆忌虽然做了大王,吴国目前仍是不怎么太平啊,难怪他顾不上我楚国之事。嗯,如此看来,倒不是吴人有意匿下我楚国宝物,我此行成功大有希望。”
  这样一想,屈大夫心中顿时轻松起来,他又恐英淘以为他是听说吴国有兵匪作乱幸灾乐祸,又不好表现出来,只得把嘴巴抿起,双眉紧紧蹙着,原本并不难看的容貌配上这副怪异表情,像极了一个猢狲。
  屈大夫进了姑苏大城,只见城中景像又是一变。方才他见英淘这路仪仗衣甲鲜明,军容严整,不料城门口的守卒却衣衫破烂,城中街头行人也寥若晨星,一路上偶尔见到些老少,也是一副穷困潦倒模样。
  时不时的,还能见到一些人拖了车子载了尸体匆匆行过,后边跟了一群妇人孩子嘤嘤啼苦,也不知出现什么状况,大战早已停止,还有人不断死亡。屈大夫也不好询问,倒是隐隐听到什么瘟疫之事。想起自己楚国大梦泽地区战死士兵数万,曝尸荒野,尸气逼人,附近农家也染了瘟疫死掉不少人,屈大夫不由暗暗叫苦,当着英淘的面又不好马上取了面巾遮掩口鼻,只得尽量少呼吸一些吴国空气,于是屏气凝神,吸上一口气,总要憋到面孔发红才用手掩住鼻子偷偷换上一口气,方才抿嘴蹙额活像一只猢狲,此时倒成了一只端坐在车上的蛤蟆,英淘用眼角余光窥见他的举动,心中暗笑不已。
  到了王宫前面,屈大夫下车,持节佩剑,由英淘、蔡义和宫中寺人陪同往前宫议政殿,一路走去,便见不少工匠、力士和奴隶,或用驴车或用人力,扛举搬运着许多沙土、巨石、大木等建筑材料向后宫中行去。
  此时已经进了王宫,即将面君见驾,拘于礼节,屈端不好发问,心中却是暗暗纳罕:“吴国刚刚打了几场大仗,这就要大兴土木,增建王宫么?庆忌若是一个如此贪图享逸之辈,那倒是不足为虑了。”
  
  第244章
三戏楚使
  
  “楚国使臣屈端大夫求见!”
  “宣!”
  殿上传下消息,屈端在英淘和蔡义的陪同下登上大殿,只见殿上左右已坐了许多官员,一人面前一方几案,见他进来,纷纷拿眼打量,还有人举袖掩口,与他人窃窃私语。
  屈端目不斜视,直趋殿中,深揖一礼道:“楚大夫屈端,见过吴王陛下。”
  “屈大夫免礼平身,看座。”
  “谢大王!”
  在庆忌左首空着一张几案,屈端谢礼,由寺人导引过去坐下。屈端入席就坐,拱手道:“大王收复吴国,可喜可贺。屈端来时,我王再三嘱咐,要代他向大王表示祝贺,愿吴国日益强大,吴楚友好,百世千年。”
  庆忌笑道:“寡人在姑苏城外登基时,楚国便已派来贺使。那时江山未定,姑苏城中犹有夫差乱政,楚国能如此坚定地站在庆忌一边予以支持,寡人铭记于心,吴楚并立于江南,若能世代友好,结成兄弟之邦,亦是寡人所愿。今次贵使来我吴国,不知携有楚王陛下什么使命呢?”
  屈端略一犹豫,只好硬着头皮说道:“屈端此来,负有我王两件使命。阖闾袭我郢都时,曾掳走我楚国许多国宝器物,其中许多传承多年,对我楚国意义重大。我王还都后,一直郁郁不欢,无颜入宗庙、告祖先,大王打败夫差,得以一统吴国,我王闻之甚是欢喜,期盼着大王能归还我楚国被掳器物,但吴国新定,百废待兴,我王思及大王日理万机,分身乏术,于是便遣下臣来姑苏,接收运送我楚国宝物回去。”
  “啊!原来屈大夫是为此事而来……”庆忌一听,脸色顿显阴霾,两旁众臣也各自交头结耳,嗡嗡之声不绝。
  屈端见此情形,沉不住气道:“大王何故沉吟,其中可有为难之处?”
  庆忌道:“寡人与楚国曾并肩以抗阖闾,彼此乃是盟友,阖闾破楚,掳夺楚国宝物,寡人占领姑苏后,亦想将这些器物早早归还楚国,以酬楚国之恩、以全兄弟之义,不过……唉!”
  庆忌长叹一声道:“贵使当面,寡人有些话实在难以出口……”
  屈端紧张站起道:“大王……但说无妨。”
  “屈大夫,实不相瞒!”在庆忌右首,与屈端对坐的一个青年男子忽然拱手道:“夫差苦守姑苏,誓欲与城携亡,为此还先后屠灭过许多世卿公族,并在城中多备引火之物,准备一旦城破,便举火焚城。此事,相信屈大夫亦有耳闻。我王在姑苏城外登基时,贵国贺使与其他诸国贺使前来,对夫差所为都是知道的。”
  屈端心中不安起来,情知这最重要的一件差事怕是要多生波折了,他强笑一声,说道:“这位,想必就是吴相孙武大夫了?”
  “正是在下!”
  “孙相国大名,屈端仰慕久矣。”屈端说了句客套话,又道:“夫差举动,屈端确是知道的,不过屈端听说大王请了大贤季子出面,说降城中守军开门投降,得以从容收复姑苏。屈端入城,街头所见,亦可证实这个传闻是真……”
  庆忌如释重负地道:“贵使既知寡人入城详情,那便容易解说的多了,不然寡人还真是有些难以启齿。”
  屈端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起来:“大王……此言何意?”
  孙武接口道:“屈大夫远来,我王还担心大夫不知我姑苏情形,未免难以剖白,大夫既清楚我吴国之事,那就好说了。我王打下姑苏,有赖季子高贤出面,说服城中守军弃械投降,方免了姑苏城与那夫差玉石俱焚。当时孙武是第一个带兵闯进城的,可惜仍是慢了一步,容那夫差逃走王宫。夫差来不及火焚全城,却来得及火焚王宫,他紧闭宫门,令死士把守,自己赶回后宫,把储藏宝器财物的殿宇楼阁尽皆付之一炬,大火冲天,满城皆见,孙武闯进宫城时,只来得及截断火源,免了大火殃及整座宫城,但夫差却与储宝宫室……尽皆化为灰烬了……”
  屈端听的目瞪口呆,半晌方惊叫一声:“甚么?我楚国倾国财富,尽皆化为灰烬了?”
  庆忌咬牙切齿地道:“何止楚国,便是我吴国多年积蓄,亦皆化为乌有,以致寡人入主吴宫,因国库空虚,财力匮乏,欲振兴天下,却处处捉襟见肘。那夫差在摘星楼中被冲宵烈火化为灰烬了,若不然……虽与季子大贤有约在先,寡人也必把他千刀万剐,方消心头之恨!”
  屈端喃喃地道:“那……那堆积如山的财宝器物,竟然……竟然都付之一炬了?”
  在他下首,英淘咳了一声,沉痛无比地道:“夫差刚猛残暴,勇武过人,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其行其状,与纣王无异,其死,想不到亦与纣王着宝衣、登鹿台举火自焚的行为相近。只是这一来,我王自觉无法向楚国交代,常为此忧心忡忡,得知贵使前来,亦为此心中忐忑,万幸的是,屈大夫竟对我吴国之事知之甚详,想来也必定知道姑苏王城大火焚天之事,如今吴宫中楼阁倒塌了大片,正在日以继夜进行重修,哦!方才一进宫时,想必屈大夫也见到了那些盖楼的匠人。”
  屈端听了有苦难言,他故意卖弄自己打听到的一些消息,本是为了敲打庆忌一下,让他知道楚国对吴国近来动向并非一无所知,不料吴人一口咬定宝物尽皆被夫差焚尽。夫差已死,他能与何人对质?庆忌破城时,王城中曾燃起大火乃是事实,至于到底烧了什么,便是曾攻入王城的吴军也所知有限,更遑论普通姑苏居民了。他既不能否认姑苏王城曾经燃起大火的事实,也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楚人的宝物并未随火焚尽,便不能撕破了脸皮向庆忌质询。
  庆忌喟然长叹,对不能归还楚人宝物一事极尽惋惜与沉痛,屈端无言以对,忽想起自己的另一件使命。那便是奉楚王之命,接回被阖闾掳回楚国为人质的那上百名权贵。说起这些人,楚王固然迫切希望他们能早些回去,为此他启程前王太后还曾召见过他,但是如今执掌权柄的费无忌却不希望这些权贵们回去,打乱他的政治部署,因此也曾向屈端面授机宜。
  屈端本是投靠了费无忌才飞黄腾达,因此自然对他的话奉行不渝,可是楚王和费无忌最关心的那笔庞大财富如今被庆忌‘一把火’给烧没了,他便不得不把主意打到了这些被关押在姑苏城中楚国权贵们身上,楚国这笔糊涂债,欠债者父子都已经死了,如果没有真凭实据,楚国还真不能把庆忌怎么样,说不定那些权贵们知道些什么内幕消息。不管如何总得先见他们一面,如果掌握了证握,才好向庆忌发难。
  想至此处,屈端沉住了气,说道:“我王满心喜悦,期盼屈端能圆满而归,不想……不想竟是如此局面,唉!我王必定失望的很。此非大王之过,大王也不必过于不安。屈端此来吴国,第二件事,便是想接迎我楚国被掳走的世卿公族,不知如今他们身在何处?屈端想见见他们,并请大王费心安排他们归国之事。”
  “此事不难!”庆忌一口答应,说道:“楚国被掳权贵共计一百三十四人,路途上、以及到达姑苏在关押期间病死三人,如今现有一百三十一名公卿大夫,因城中瘟疫横行,他们数百人居住在一起,十分的危险,寡人现已安排他们在姑苏山下兵营中暂住,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要比在城中找一处大宅居住安全的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2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