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7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3/916

  总结而言,慈淳太后这项国策是将大清立国时的旧策发扬光大,由满人集团把持国内工商业的管控权,所有活跃的工商活动都置于满人手中,而相关的利益当然由满人独享。这一策能顺利实施,同时也能获大利,当然还得益于南北来往的大环境。
  张廷玉叹道:“国策自是好的,可中枢手太紧,地方患不均,怕存内争之患啊。”
  难得这位冯道出言争利,张廷玉所言正是朝堂清流派以及地方的牢骚。在张廷玉看来,以汉臣为核心的地方官僚也是国家栋梁,甚至是栋梁的基础。不让他们分享到足够的利益,一国根基不稳。而眼下大清所行国策,给汉臣和地方的利太少了。汉臣若是不能跟满人同心,栋梁分裂,大清社稷就有崩塌的危险。
  地方虽还有田丁钱粮,因工商大起,朝廷还着力宽免,以求治下民人稳定,同时提高了地方田丁钱粮的存留比例。但工商大起,民心对撞,地方治理要下的力气十倍于前,光靠田丁钱粮和厘金局分成,很难维持局面。不对民人下狠手,很难再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旧事。
  当官没有好处,读书人就不会趋之若鹜,读书人苦于当官,汉人精英分子就没出路,汉人精英不依附于满人,就会大量涌向工商,甚至投靠南蛮。如此人心渐渐败坏,大清对地方,对汉人的统治大义就会逐步削弱……
  衍璜还要说话,茹喜又悠悠一声叹:“张中堂所言也未尝没有道理,我大清之栋梁,本也是满汉一家。只是一国之利的饼子就那么大,分了你就少了他的,哀家也颇为难啊,张中堂有何见解呢?”
  张廷玉欲言又止,他本想提议提高地方分润厘金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提高田丁钱粮存留地方的比例,可太后这话已经堵住了这法子,他怎么好再开口。
  吴襄转了转眼珠,开口道:“南蛮素有谋食于外之法,未尝不能借来一用。臣观内务府所管工商,即便要缴纳执照费,每年还有若干税负,但购执照行业者依旧络绎不绝。这说明工商之利大矣,内务府独享也未能食足利,若是允地方也能分沾其利……”
  张廷玉顿时了悟,接口道:“臣请行工商落籍制,内务府所掌工商驻于何地,当地官府也可收一些籍税。”
  满臣们议论纷纷,都出言反对,大工商都是满人独自得利,怎能让地方,让汉臣分润呢?
  茹喜出言道:“为稳一国,大家都要体谅礼让嘛……”
  分饼会议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最终太后拍板,允了张廷玉的提议,地方也可从大工商那分得一些利,但不落于法文,朝廷只默许省府通过地亩和募工等途径收点小钱。既不落于法文,这些钱自然就不是公款,是地方官僚的小金库。
  厘金和田丁钱粮不能动,毕竟朝廷还得通过这套体系来管控地方。地方钱粮太足,就有对抗朝廷的底气,这一项基本国策是怎么也不能去碰的。
  国策得到了完善,清流派依旧不满意,要请太后正大清道统。怎么做是一回事,怎么说却不能动摇。否则大清以工商为大旗,不跟南蛮同一路货色了?人心都向南蛮看齐,大清还怎么保江山?
  茹喜沉声道:“大清眼下所行国策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卿等所言很有道理!大义的根底不能变!道统不能变!大清要始终坚持以儒治国,坚持君臣纲常,坚持满汉一家,绝不能走上南蛮那条禽兽之路!不管工商再怎么兴盛,南北再怎么友善,这三条绝不能动!”
  她再度拔高声调:“我大清要警惕那些以时势演进为由,蛊惑人心向南蛮靠拢的言论!绝不能让大清江山变了色!切记南蛮亡我大清之心不死!我与南蛮虽交通来往,却不等于要放开人心。哀家允尔等清流正气之臣,在军机处建书文事务衙门,严管一国人心。不仅要管控倒向南蛮的妖魔之论,还要鼓吹君臣纲常之义,正我大清道统!”
  张廷玉与清流们脸放红光,齐声称颂太后英明,这不仅是他们的政治诉求,管治言论书文也是一桩大利,此利满人可摸不到,就属于汉人独享了。
  茹喜接着语气一转:“警惕外敌和内奸是第一要务,可那些个腐儒,借大义名分和道统纲常,诋毁国政,抗阻工商事,别有用心之辈也借此途行害我大清之事,这些人也是我大清之敌!当然,这些人也有可用之处,毕竟他们跟南蛮绝不是同路人,但也不可让他们蹿上台面,坏了我大清局面!对这些人,既要用,又要戒备,如果他们跳腾得太厉害,就得施以雷霆霹雳的手段!”
  她最后总结道:“治国如烹小鲜,既不能让火熄了,也不能让火太大,臣工们须得牢记,我大清要防外,也要防内。方才哀家说,大义也要有所更张,不是说大义要变,而是要再伸展,将这两面之害都能澄清。”
  圣道二十年,乾隆十年(嘉庆元年得到下一年了),茹喜太后的最高指示由朝堂传向地方,最终沉淀入一国栋梁之心。大清国策既定,大义也扩充为“在不变道统、不变纲常和不变满汉本色的前提下,兴工商救国”一论。栋梁们人心安稳,推动工商发展,同时严控言论人心的政策也全面铺开。
第十六卷
雏龙凌风雨,庙堂和歌糜
第864章
三阶段与七武器:久待的相会
  将近圣道二十一年的新年,扬州淮阴学院旁,新起的“南北事务署”会堂里,陈万策环视堂中青红官袍之人,心中激荡不已。
  “北定中原日,问鼎宰相时,我陈万策要青史留名,就在此一役了。”
  陈万策当然想当宰相,之前苦于出身,没有机会,但如今身兼谋复中原故土之责,此功如成,皇帝乃至一国绝不会吝于以宰相之位酬谢。
  因此他对自己所掌的南北事务署下足了功夫,从翰林院、枢密院、商部和军情司等部门不遗余力地挖人,甚至天地会的江湖人才都不放过,眼下聚起的一帮人手全是精通南北事务的高才,他这环视,含着足足的自得之心。
  “满清妖婆之论已经发给诸位了,这就是北面未来所行的国策。我们事务署之前都忙着零碎事务,还来不及谈正事,今日各位畅所欲言,定下未来之策!”
  陈万策这话出口,堂中众人昂扬振奋。
  南北事务署是干什么的?明面上是调理南北纷争,促进南北“友谊”,管理除商贸事外的一切来往活动。可这个部门跟往日枢密院的“塞防司”一样,肩负着拉拢北方人心,为未来北伐奠定大义基础的重任。直白地说,陈万策这帮人所做的事,就是“和平演变”满清政权,尽量减轻未来北伐的阻力和伤害。
  “职下认为,谋复中原之事,根底在于厘清敌友,弄清了这一层,才好对症下药。”
  署中果然人才济济,一句话就先定了调。
  但这个问题却引起了极大争议,根底在于对南北形势的不同理解。
  “唯一之敌就是满人!所有汉人都是可用之力,我们行事,都得以切开满人与北人的关联为要!将汉人拉到我英华一边。”
  出身军情司的人对目标的界定非常清晰,并且将复中原之事定位为民族之争,所有汉人都是可争取的对象,最终目的是消灭满人的统治。
  “谬矣!不仅有满人,还有腐儒及官僚,他们才是祸害华夏的根源。我英华大义在于天人三伦,与此大义为敌者,皆是死敌!能为我英华所用之人,在民间,在求变的士商之人。”
  出身翰林院的对大义掌握得最深,一眼道破南北差异,将敌人的界限扩展开了,同时可争取的友方力量也减少了。
  “不止如此,我英华复故土,只是赶走了满人,驱散了腐儒,立起天道和天人三伦,这就够了?若是北方工商仍在,那些人根底在昔日满清的皇权官府,融入我英华之后,还不知有多大危害。更不用说,这帮人多出身晋商,他们活蹦乱跳,还在食利,国中人心能平?依我看,北方工商也是我英华之敌,甚至重过北方官僚。我们就该如当年对付江南工商一样,将之彻底铲除!”
  来自商部的人不仅能看到英华工商的诉求,还能看到本土人心的诉求。英华工商是不愿意北伐的,能通过北方工商殖民是最好的。如果真要推动北伐,那就得扫清北方工商,不让其成为英华工商的竞争者,有这样的利益在,才能推动英华工商赞同北伐。
  但他这一论却是把敌人的面大大拓宽了,可借用的友方力量大大缩小,而且还需要英华花大力气培养。因此很多人都反对,认为事有权变,北方工商本是英华复土可借用的有生力量,推到敌人那一面去,未免太过不智。
  陈万策道:“我们办事不是讲道理,而是要看实效。我们要得的实效是什么?是让北方回归华夏,与我英华成为一体。即便一时难以办到,也要打下好的根基,就如江南一般。我们在江南下了多年水磨工夫,才让江南入国,与岭南一同撑起英华。因此要得的中原,就必须是一个干净的中原,任何遗患都得尽量消除。”
  他语重心长地道:“如果只为赶走满人,十年前陛下挥军自塘沽入北京,其实就能办到了……”
  这话让不少人两眼圆瞪,传言还是真的!?
  当年皇帝挥军入北京,扶立乾隆,在官方档案里没有留下明确的凭据,毕竟此事一般人不太好理解,就连大多数官员都只当是传闻,没想到陈万策却亲口验证。
  当然,此时已非往时,国人眼界已开,皇帝所为也利于国人,所以这秘密也没刻意严守了,而陈万策这个部门要办的又是绝密之事,说破一些东西,也利于团结人心。
  陈万策再道:“如果再只是驱散腐儒和满清官僚,只要大军挥进,以军管政就不难办到,如此我等之功在哪里!?”
  这一问道明了陈万策的立场:扫尽北方的利益阶层,这不是光用军队就能办到的事,而皇帝单独组建这个部门,怕也有这样的用意。不管是满人、腐儒官僚,还是北方工商,统统都是敌人!总之北方现有的利益格局必须被清扫,除了满人和汉人官僚腐儒,抱着前者大腿吸食北人血肉的工商,尤其是晋商集团,更是要清理的重点目标。
  目标确定了,就得谈手段,可这目标就让大家犯了难。眼下英华工商正通过北方工商食利中原,这也是推动英华迈过货币改革,健全国体的必要步骤。这个过程怎么也得持续五年甚至十年,在此前提下,怎么收拾北方工商?
  最先开口那个军情司出身的官员扬眉道:“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满人、官僚腐儒和工商打为满人一党,这不就好办了?三者本就是一党,也非我们刻意蛊惑。”
  这论调的方向很犀利,以民族大义为名,行扫荡北方利益格局之实。
  翰林院的官员却皱眉道:“举民族大义之旗,动静很大,颇难收拾,说不定还会激起民人追究过往之心,害处太多啊。”
  这话也在理,之前英华复交趾,就是举起了民族大义的旗帜,强调交趾乃华夏故土,交趾引发的动荡到现在还没平息。
  出身商部的官员却道:“两害相权取其轻,跟害处相比,民族大义之旗的利处最佳,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唤起北人与满清划清界限的,就只有民族大义了。”
  有人嘀咕道:“民族大义为权术所用,是不是不太妥当?”
  出身枢密院的官员朗声道:“这怎么是权术呢!?一个汉人,他可以不认天道,他可以不认天人三伦,但他不能不认祖宗!不能不认他是汉人!满清燕国公年羹尧在宁古塔聚起百万人丁,隐隐自成一国,不少腐儒都跑去他那里,宁受寒风冻土之苦,也不愿呆在满清治下,不就是心中还存着民族大义么!?我们以此大义划分敌友,这不是权术,这就是大义!”
  他再道:“因此,除开满人、官僚腐儒和工商外,北方民人和开眼界的士子都是我们潜在的助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唤起他们的民族大义,激发他们循天道求富贵之心。看满清妖婆之策,是要养大银钱这头狮子,跟官府这头老虎一并吃人。未来满清治下,当真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不像我英华,有院事和舆论为贫者出声求利,贫者就是我英华之友,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广传民族之义!”
  军情司的官员也兴奋地道:“不能光看着贫者,还要看更多不平之人。满清此举,以满人、官僚和依附于他们的工商独占大利,堵绝了其他人靠才智谋富贵之途,他们也是我英华的助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满清的桩桩不公广告于世,让所有受苦之人都明白,他们的苦来自于哪里。”
  商部的官员凑趣道:“对的对的,这样一来,也可消减北人对我英华工商的怨气。想必满清也会鼓吹国中桩桩不平来自于我英华的压榨,这也是针锋相对,看谁的话能得人心。”
  陈万策并众人鼓掌叫好,于是敌友之分和大义名分就已确定了,接下来要议的就剩该采取什么手段。
  “我英华要兴兵北伐,得等到西域功成,边疆安定,怎么也得五年之后,为此我们得作十年计,还得分步而来,开初不能太显形迹,暗中行事也得有分寸,因此北方工商先得缓一缓,毕竟我们能与北方来往的途径目前还只有工商。”
  陈万策的阶段论获得了一致认同,这一日,南北事务署群策群力,拟定出了一个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培养认同天道之说和天人之伦的精英人才,让他们具备在十年后撑起基层管治和工商来往的能力。这是暗中一手,而明面上的措施,就得跟满清钳制舆论,封闭人心的举措针锋相对。大量散播天道之学的读物,支持满清治下的时政研究,乃至庇护满清加害的知识分子,变其为己用,这些都是必行之策。
  第二阶段,满清肯定会进入高压统治阶段,与英华之间的来往受到严格限制,此时满清治下肯定也祸乱频频。英华就得寻找可支持的异己力量,推动他们举起民族大义的旗帜,一方面引为英华所用,一方面不让他们堕入邪教路线,对北方社会造成太大的祸害。
  第三阶段就是收官阶段,开始将矛头指向北方工商,汇聚本国的民族主义力量,加上本国工商阶层对北方利益的渴求,将北方工商拉下马来,与满人和官僚腐儒一并打击。而这就得推动皇帝和两院通过合适的法律手段,以法行事,不至于牵连到本国工商,让工商阶级觉得自己也可能是民族运动的受害者。
  陈万策本就是借助工商力量完成英华基层改革的大行家,对消灭北方工商有顾全大局的通盘考虑,而这也该是皇帝委任他执掌此事的关键原因。
  三阶段论外,南北事务署还总结出了七武器论,这部分的内容属于绝密,民间并不清楚细节,但若干年后,不少人回顾历史,有了自己的总结。
  第一武器就是天道之学,包括物理、化学、算学等等。南北事务署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让民人更多接触这些学说。这些知识不仅能满足民间的好奇心,还是富贵之心,通过若干基础技术的传播,让民人渐渐跟君臣纲常的道学脱节,转而信奉天道无穷,格物致理,数度天下等等道理。
  第二武器则是世风,在满清看来满是淫秽之气的英华事物,正是破除满清纲常道统的犀利之物。小说、画册、歌舞,乃至衣帽服饰,民间用度,相互应酬的礼节,英华已酝得纷繁迷眼。让满清民人更惯于英华风物,不仅是培养相关市场,还能让民人对满清官府的道学礼教越来越反感,进而对满清的大义也渐渐存疑,乃至否定。
  第三武器是时势,这也跟前两项武器一脉相承,让满清治下民人通过各种途径开眼界,将世界大势告诉他们,将英华争霸全球之势告诉他们,进而推动汉人心生戚戚之感,进而对统治自己的满清政府一分分失望。这武器通过报纸和各类读物相互传递,即便满清下力气管制,可除非封锁工商来往,怎么也挡不住这股大势。
  第四则是以天庙、慈善和医药事渗透满清,满清当然会大力禁绝天庙,即便有南北合约在,不敢公开抵制,可私底下推动清流腐儒鼓噪也是必然的。但既然是私底下的动作,大家都可以玩。天庙和慈善事业都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陈万策也要求,南北事务署不能通过这些地方行颠覆之事,可这些事业能在满清治下单独存在就已是胜利,他们足以号召民人回归华夏大义,认可天人三伦。
  第五自然是密布于工商和满清官府的秘谍,既有英华所派的,也有英华收买的,通过密谍来把握乃至影响满清官府和工商运转,到清算之日也能握有根据,而借密谍行其他事则更是有利。
  第七是对满清军队的渗透,以各类秘密会党影响军队。眼下军队已再非往日面貌,士兵,特别是军官,必须也得认字识理,否则难以成军。枪炮之世下的军队,容不得大字不识,左右不分之人。而一旦认字识理,必然就会有思考,天人三伦这种需要动一定脑筋才能领会的天道也许吸引不了这种人,可民族之分,民族大义,却足以动摇满清治下,这些“半知识分子”心中固有的大义。
  第六就更为隐秘了,是化满清治下各种异己力量为英华所用。
  圣道二十年的终结,也终结了南北大势的又一阶段,进入到圣道二十一年后,英华一面在西域的大漠和西洋的海面掀起冲天硝烟,一面也开始在北方中原荡起人心的硝烟。
  河南某偏僻乡村,一处普普通通的宅院里,黑幕白绫相间,花圈四立,布置得庄重肃穆的灵堂中,一个身着孝服的俏人儿盈盈下拜,脸上泪痕未干,让人见之犹怜。
  “爹爹,你该跟娘亲会面了。如果那就是你心目中的天国,你就该向娘亲赔罪,娘亲应该会原谅你的,就像我已经原谅了娘亲,同时也想得娘亲的原谅……这人世间,本就不该有苦难,大家都不该相害……”
  少女再度叩拜,堂中灵位上正写着:“父亲许三之位”。
  拜完灵位,少女出了灵堂,一人上前低声道:“圣姑,南面来人了。”
  少女面露喜色,吩咐道:“好生招待,莫让官府察觉,我们闻香教白莲宗要归正途,就着落在大英身上了。”
  部下恭谨离去,少女转身南望,目光迷离,低低自语道:“等我带着大家南归之日,一定要寻到大叔,就不知大叔你还记得我许五妹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3/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