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916

  爹爹是买给弟弟吃的,弟弟吃落了一小块在地上,她趁着爹娘不注意,偷偷捡起来吃了,想起那时入口的感觉,好甜好香……
  几天前,也有货郎进了村子,已经是小圣姑的她,还想找自己的“护法爹爹”要钱,跟那货郎买糖。
  货郎不知道去了哪,货担里的东西也被师父分给了大家,有糖,可师父说,不能吃妖孽的东西,有妖气。她却很不服气,妖气是臭的,就像村子里的味道,而这么香甜的东西,怎么会有妖气?
  小姑娘陷入回忆,两眼微闭,嘴角翘起,三个大小月牙就这么摆在了脸上。
  老爷……不,叔叔将那糖棒棒再朝前来,递到了她胸前,似乎觉得姿势不太舒服,又蹲了下来。两人视线相平,一双温和而又深邃的眼瞳就这么裹住了她的心神,带着那糖棒棒,瞬间融掉了她的所有心防。
  “拿着吧,很甜哦。”
  叔叔这么说着,唇上的小胡子也动着,更像是胡子在说话,小姑娘有点想笑,还带着点被瞧不起的不甘暗道,我知道的!我还知道这是天福记的!
  可……真的可以吗?
  接着她升起一丝迟疑,叔叔眯着眼笑了,糖棒棒再朝前凑了凑,小姑娘心一横,如啄饵食的小鸟,闪电般地夺过那宝贝。小手微微发抖,剥开糖衣,将那如琥珀般的糖饴送进了小嘴里。
  啊姆……心要化了……
  看着小姑娘闭着眼睛,满足到了极致的乖巧模样,再熟悉不过的感觉带着李肆穿越时空,到了当年他初来这个世界的英德凤田村。那时的关蒄,不,关二姐,也是这般模样,吃着自己分享的精面馍馍。
  这个小姑娘跟当年的关二姐似乎重叠到了一起,让李肆升起浓浓的怜惜,他伸掌抚住小姑娘的头顶,柔柔地摩挲着。
  “好吃吗?”
  “呜呜……”
  “还要吗?”
  “呜呜……”
  当李肆的手离开头顶时,满足的感觉顿时少掉了温暖那一部分,小姑娘睁眼,接着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已十岁,依稀懂了点什么,顿时紧张起来,刚刚放纵出来的本性如受惊的猫儿,一下就缩进了阴影里。
  “叔……老爷?”
  既不解这叔叔为何对她这么好,又惶恐刚才的身体接触,男女授受不亲啊,爹娘天天都在说。
  叔叔微笑着说:“叔叔是好人,喜欢看到别人快乐,你……快乐吗?”
  许五妹迟疑了,快乐,以前她真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就连师父抚着自己头顶时,那好像也不是快乐,不过如果快乐就是香甜的话……
  许五妹不迭地点头,至少现在自己是快乐的。
  叔叔再揉揉她的小脑袋,笑道:“那以后就快快乐乐地活着,也让你的爹爹,让你身边的人快乐。”
  这叔叔眼睛好亮,又好深,许五妹不敢再对视,但这句话却跟着糖棒棒那刻骨铭心的香甜,透进了心底深处。
  李肆起身,女卫扶着小姑娘离开,小姑娘一边走一边回头,眼中带着一丝依恋。
  “那老爷真是个怪人……”
  许三接过侍卫递过来的一袋东西,牵着许五妹没入人群,一边走,他还一边擦汗。
  “这么多糖!?小圣姑,可不能再吃,有妖气!还有银子,太好了……”
  打开袋子,许三又憎又喜,不容许五妹分说,就将糖丢进了路边的水沟里。即便小圣姑泪眼汪汪,他也不管不顾。圣姑吩咐过,要让小圣姑接过她的衣钵,绝不能被妖气染了。
  “我要快乐……叔叔说了,要快乐,才能当好人……”
  许五妹收住了泪水,将那糖衣裹住吃得光溜溜的糖棍,贴在身上收好,这是她的宝贝,她要藏一辈子。
  过了许久,警差老爷们散了,父女俩上了渡船,朝着北方而去。
  “爹,笑笑吧……”
  “我不是你爹,小圣姑……”
  就这么,米五娘的徒弟许五妹到了北方,几个月后,军情司关于北方邪教的例常情报里,多出了闻香教五圣娘娘这么一个人。
  李肆当然不清楚自己跟未来的白莲圣姑擦肩而过,到了瓜州渡口,早候在此的通政使司送上行营文报,心弦震动,才醒悟自己跟已是过去时的白莲圣姑擦肩而过。
  此时三娘也睡醒了,伸着懒腰,见李肆眉头深锁,问道:“在想什么?”
  李肆悠悠道:“前一阵子,我总觉得自己忘了什么事,刚才想起来了。”
  他目光沉凝,似有所忧,三娘也提起了心,是什么大事?
  “今天是二月十七,明天是个大日子,我本想在那大日子之前,给自己好好评个分,看自己是不是及格了,没想到一忙起来,居然忘了。”
  这答案神神秘秘,三娘很是不解,明天?明天就是二月十八,那是什么大日子?
  李肆道:“十八岁,明天,是我十八岁生日……”
  三娘白他一眼,大白日呢,就开始说疯话了,十八岁……姑奶奶我还想十八岁呢!
  李肆再道:“自我来……嗯咳,自我立志救世那一天起,到明天,正好是十八年。”
  三娘心弦一颤,好久才回过味来,自己这男人啊,真是时刻都心系天下。十八年……真是可恨,为什么自己只陪着他走过了十七年呢。
  她笑道:“这日子是值得庆祝,可什么分,还需要评吗?这般功业你都还不满足,你是不想当人君,而要入圣成神!?”
  自己这男人也有个坏毛病,就是太挑剔,太不知足……哪方面都是,唉。
  李肆却摇头:“当然要评,我不是要成神,但更不想入魔,这个……你可以看看。”
  他递给三娘厚厚一份文报,是江南行营刚发来的。
  车厢里沉寂了好一阵,再响起三娘的惊呼声:“她、她居然就是白莲圣姑!就……就这么死了!?”
  这是松太联府和江南行营发来的白莲教案初步报告,说这白莲圣姑在嘉定图谋起事,不仅在汇聚从北面逃过来的教众,还裹挟了当地村人。到目前为止,除了白莲圣姑米五娘和六十六名教众负隅顽抗,被当场格杀外,还擒获了四百多名教徒,现正进一步缉捕中。
  三娘心中先是惊惧,接着又是哀戚,最后是悔恨,对这米五娘不止有憎,还有怜惜。如果几天前,她能多下点功夫,劝那米五娘放下心中孽障,也许还能保住一命……
  “三娘啊,她裹挟村人,为遮掩村子里的事,又杀了进村之人。在那天过堂之前,她在江南,在我英华治下,已犯下二三十桩命案,她怎么都是个死字。”
  李肆一边纠正三娘的泛滥同情心,一边也隐有惋叹,三娘之前的话说得好啊,那米五娘就像当年没遇到自己的三娘,可冰清玉洁之心,却坠入千年白莲魔念,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两人相对沉默,三娘心绪回复,却劝起了李肆:“你是因这米五娘之事,觉得自己还作得不够好吗?作乱的都是北面的教徒,本地村人也是被米五娘裹挟,这不是你的错,不是我们英华治下的错。”
  李肆摇头:“我不是为米五娘之事所忧……”
  他拍了拍那厚厚的文报:“我一手扶起来的官府,已经长大了,它的效率,它的严密,满清都望尘莫及。米五娘等人,在这百废待兴,刚搭起架子的江南作乱,官府都能以一府,不,一县之力,不到一月内剿灭。若是到了广东,怕是不出三日,苗头未起,这事就已平了。”
  三娘皱眉:“这……不好吗?”
  李肆叹气:“好,很好!但也有很不好的地方……”
  “再说白莲教,不管其行,白莲教义,跟刘老道徐神胎等人,包括我在内,一同扶起来的天主教,根底相似。跟国中正翻腾的墨道、仁学,根底相似。而所有置身苦难,自觉无力自救的人,也都怀着此念。白莲教在我英华,难再生根发芽,可挡不住受苦之人另寻他教,天主教的未来会怎样?会不会是下一个白莲教?”
  “由此再想到工商,黄家村的村人被裹挟,还不知是什么原因,可工商在江南之害,乃至在整个天下之害,依稀可见。未来工商更猛时,天下受害越烈,大家要找的已不是白莲教,而是另一种思想……嗯咳……有点说远了。”
  李肆目光中含着一丝畏惧,是对前路的畏惧。
  “我扶起了工商,华夏历来最兴盛的工商,同时我又扶起了官府,华夏历来最严密的官府。我不知道,我所扶起的另外一些力量,是不是能制衡它们,引着它们相近互斥,而不是融为一体。然后在由我扶起的天主教,跟白莲,跟墨道仁学相融,为魔人所用,拿来抗拒那股合力。”
  “十八年,我这十八年,立起了这三股力量,梳理、编织着天下,华夏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不知道,编织的一步步里,会不会有错的一步,让这新的时代失了方向。”
  李肆展开腰间那把扇子,“万仞险峰步步攀”几字入目,曾经被朝堂乃至朱雨悠笑过,说太白太俗,可这就是李肆出于忧惧,在时时提醒自己。
  感受着李肆的深沉,甚至还带着一股远人而去的非人气息,三娘抱住李肆,呢喃道:“阿肆啊,你太自大了,这些事,不管是过去的功业,还是未来的罪孽,难道是你一个人作出来的?你不是一个人……”
  李肆怔住,许久之后,吐出一口长气,哈哈笑道:“没错……娘子教训得是,我还真当自己是神仙了。这天下不是我一个人的,是福是祸,都得大家一起扛着。”
  他眼中泛起坚定:“那就把能拉过来的人,所有的人都拉过来,一起扛着天下吧。”
  车驾滚滚,朝着淮扬书院行去,对李肆来说,这一行的意义,已再不是作秀那般简单。
第十四卷
左右各天地,双身团龙歧
第741章
淮扬辩难
  扬州在满清时代富甲江南,不仅是南北通衢,两淮盐商更群聚于此,以至明清时美女经济昌盛,造出了“扬州瘦马”。还不止美女,那些个仕途无望的读书人,也以字画为业,群聚扬州,乞食于附庸风雅的豪商。扬州文盛,李肆前世时空里所谓的“扬州八怪”,跟“扬州瘦马”相映成趣。
  可在这个时空,李肆这根搅史棍崛起,江南被英华侵蚀多年,如今尽收于英华治下,经过几个月恢复,扬州虽繁茂如旧,风情却大不一样了。
  两淮盐商等一类皇商官商先是被李肆和雍正联手洗刷,余孽又被李绂和年羹尧抄家,英华大军入扬州,剩下一些跟清廷关系紧密的也全都北逃,豪商阶层几乎十不存一,依附这些豪商而兴的青楼、珠宝、华服、珍奇、地产等行当全都垮了下来。
  今日的扬州,街上再难见提笼架鸟,金玉满身,悠悠闲闲在街上散步摆阔的老爷。来往人流不断,脚步比往日快了不少,赶工的、运货的,都恨不得有缩地成寸的本事,一寸光阴一分银啊。
  人流之外,车流盛于往日数倍,样式繁杂,马车、驴车、人车什么都有,乘客也再非往日少数富贵人。轿子偶尔也能见,却引得众人侧目鄙视,慢一步就少挣一步的银子,真傻!轿夫有这力气,单独去拉车,至少多挣一倍,真贱!
  满街招牌林立,多是民生常用之物,便是那古董堂号,也摆出钟表镜子之类的“南物”,门口大青瓷瓶换作了落地钟。而街角和酒肆茶楼处,往日摆的都是书画摊子,说书先生嘴里也是什么《金瓶梅》、《西厢记》,可现在街边全是卖报摊子,说书先生满口江南乃至英华国事。
  昔日那红灯笼高挂之处,不少都改了牌坊,不是织坊就是巧堂,卖的都是女人家的针织丝棉、白粉胭脂,凭街抛绢的姑娘们推销的不是自己,而是货物。当然,老字号还依然屹立,只是姑娘们招呼恩客的方式有所变化……“附赠混元罩,再无毒病扰”。
  繁华街巷之后,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却非往日十多二十岁的童生,竟是童音更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