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4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2/916

  严三娘拉住她的手,喘着气道:“盘姐姐……”
  萧拂眉摇头:“盘金铃……已经死了。”
  严三娘等人也是预定要知道内幕的人,听了萧胜一番讲解,都觉此事惊心动魄,而贺默娘,正如萧拂眉所说,她才是圣女……
  见萧拂眉一脸哀婉,严三娘叹气道:“盘……萧姐姐,默娘既替下了你,担起那圣女之名,你就跟着姐妹们,好好为着自己过吧,否则默娘在天之灵,又怎能安息呢?”
  萧拂眉哽咽道:“我懂的,我也觉着,再难做回往日的我,再难心无旁骛地治病救人。早年的萧苦妹,遇上四哥儿后的盘金铃,那些日子,忽然都变得那么陌生。默娘她不仅替我去了,还带走了我的那些愁苦、哀怨和自怜,我好像……真的只能再作一个平凡女子。可就因为这样,对默娘,我更是想念,更是负疚……”
  严三娘看看萧胜,笑道:“姐姐怎么也没法平凡,现在你可是萧相爷的妹妹,之后还要嫁入皇宫,成为皇妃。”
  见萧拂眉心结仍重,安九秀道:“我们姐妹们,就在这宫里,给默娘建起一座祠堂吧,好时时奉她香火,愿她在天国得享福报。”
  应天府白城学院,内藏书楼顶层,原本段宏时和翼鸣、徐灵胎等人论天主教之处,后两人又在,段宏时的位置却换作了李肆。
  “默娘……真是圣女……”
  李肆无比感慨,翼鸣和徐灵胎也沉沉点头。
  徐灵胎道:“居然在烈火之中,依旧咏唱天曲和声,平复着大家的暴戾之心,让大家谨记,华夏子民,都是血脉同胞,不能自相残杀,不能让燥火污了本心。”
  翼鸣道:“也亏她的咏唱,之后的劝解也异常顺利。而今后天主教立心,也由此变得更为安宁平和,她立下了这样一个典范,让入天主教之人,再难以上天之名,与他人相仇。”
  李肆再道:“虽然不能真立下这一名,但我还是想说,她真是……圣女……”
  将思绪从当日那震撼人心的场景里拔出来,李肆转回正题,认真道:“教义修订要强调,世俗之事,上天已散于凡尘,只求内心自赎,不及于外。他人之言不必驳,他人之信不必撼。他人之事,有律法管,有道德责,他心中的顽冥,自有上天给他判定。”
  李肆正在督促翼鸣和徐灵胎修订天主教的教义,天主会和英慈院在武昌聚起的人心,就如一头猛兽,能力几乎与资本那头猛兽等量齐观,再加上统治阶级这头猛兽,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三头猛兽相互交缠争斗的历史。
  当贺默娘替代盘金铃殉难后,李肆就知道,盘金铃已不可能再以原本面目出现。即便再如何解释,人们都会认为,盘金铃是显圣复活了。就算道出真相,揭露殉难的是贺默娘而不是盘金铃,信仰正跨在宗教门槛上的人们,也只会当李肆是在遮掩“事实”。
  贺默娘是谁?他们不认识,他们也绝不愿接受,那日承载他们所有情绪的人不是盘金铃。他们宁愿选择更让他们欢悦的另一个“事实”,那也是徐灵胎曾经以遗憾语气说起过的一个“美妙前景”:盘金铃自烈火中复活,她肉身成圣了,天主教,有了自己的女基督。
  盘金铃成了萧拂眉,化解了这个可能,但秘密总有泄露的一天。为此李肆深思熟虑过,也考虑通过各个渠道发布相互冲突的消息,搞“以谣辟谣”。但最终以他前世在“新闻战线”累积的经验判定,什么都不做,这样最好。
  就算盘金铃没有贺默娘替身,真的殉难了,民间依旧会有“盘金铃还活着,在皇帝身边幸福地生活着”这样的传言,这是常人之思,就像民间一直流传着李自成没死,永历没死等等传言一般。
  但这些传言,大家都只当是遮掩在确定事实上的一层糖衣,甚至更多只是茶余饭后的闲暇谈资。如果认真评判传言的可信程度,这评判都会受到心理惯性的影响。
  所以,让“盘金铃殉难”这个“事实”继续沉淀下去吧,沉淀为大家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历史。时间再长一些,所有置疑也都将烟消云散,传言也就只成为民间传说,影响不到实际。到时说不定他这个皇帝亲自开口,甚至萧拂眉亲自出面,大家都会千方百计地去置疑。
  传言真有了威胁性的话,就出动一位肘子哥好了,相信用肘子哥的那种逻辑武器来扫描一番,别说传言,恐怕他李肆都无法证明自己就是李肆……
  除了抹平盘金铃的身份,李肆还押着翼鸣老道和徐灵胎修订教义,让天主教的信仰变得更泛化,朝着一种修身修心的道德方向进化。
  李肆接着道:“此时你们可以拉更多人入天主教了……”
  翼鸣老道和徐灵胎对视一眼,心说四哥儿是不是昏头了,不是正警惕天主教这发展势头么?怎么还要拉更多人?
  李肆没理会他们,自顾自地道:“之前都在关注贫苦人,现在你们可以去关注富人,关注儒士、工商,乃至于佛道之人,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之所以天主教会有真正立教的迹象,就在于成员共心太多,凝结起来了。”
  徐灵胎悟性高,顿时明白了:“不让天主教中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让教民总是想着跟他人对比,然后自抱一团。将三教九流的人都拉进来,让它成为一门学问,一门修行,而不是一宗神信。”
  翼鸣在整理实际操作的思路:“主祭应该轮流推选,我们这些大主祭要立起巡视之制,戒群躁,戒暴戾,同时还要跟地方官府多来往,让他们跟天主会多打交道,以利管控。”
  李肆起身道:“细节你们讨论,原则就是,加入天主教之人,绝不会视佛道乃至其他教派为敌。你们真正的目标,是让所有信上天之人,都能成为天主教之人,佛道,乃至信欧人公教之人,也不排斥。”
  看着李肆的背影,翼鸣和徐灵胎心头一片迷糊,这话可真是有够矛盾的,要将天主教推之所有民人!可说起来似乎也该是如此,因为中国人本就都信上天,这么一扩,反而没了凝结为佛道和洋人公教那种有神教的危险。
  仔细一想,这个天主教,以公祀打破宗族藩篱,以《道德经》、《尚书》等道儒经典倡德修心,同时又加入了探究信仰的学思智慧,外加医卫和行善等处事之道,其实又从根基之上,在凝结中国人的上天信仰。一位真正修行有成的天主教人,内心也将足够强大,足以对其他有神之信淡然相看。
  安排好了天主教之事,李肆就来到了白城书院的大殿堂前,这里已汇聚了上千年轻人,他们是白城书院第一批学子。之前的半年实习已经结束,这是回到书院,举行正式的结业大典。
  原本该是白城书院的名义山长段宏时来主持大典,可段宏时在广州坐镇,稳定朝堂形势,就换成了李肆。对此学子们更为兴奋,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是强大的,皇帝主持结业,那就意味着大家可都是天子门生。
  看着眼前这上千学子,还有数千在学的学子聚在周围观礼,李肆心说,英华一国的人心格局,也如天主教一般,原本是贤党、儒党和工商在对掐,隐隐有凝结之势。可现在不同了,他和老师段宏时辛苦多年,培育出来的第一批人才,第一批道党,终于要正式出山了。这一国的人心,也将随着这股洪流的加入,变得缤纷多彩,让人目不暇接。
第九卷
南北杯盏换,歧路头不回
第503章
搂草打兔子的天职论
  所谓“道党”,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这上千学子,要细分为四大门派,这也是李肆亲自定的名:政治学,研究怎么以实治国理政。经济学,研究怎么把握银钱资本,利国利民。真理学,也就是算学格致乃至逻辑等以数理探天道的“理工科”。最后一门是博学,其实也就是杂学,包括乐学、史学乃至之前已断绝的古学,其实相当于文化学。
  这四大门派的学子,教材都是中西并用,而学思根底则是李肆的天道三论和段宏时的相关著作。他们以《白城学报》为根基,在工商、贤党和儒党之外另成一派,零零散散地对国政发表着意见,在前几年并未对国政格局产生太大影响,只被大家笼统称为道党。
  现在,道党要出笼了,他们的影响可并非单独一党。虽所学只分四派,其实内里还有更多分支。例如政治学,就还分有专注于外交的纵横派、对法家改良革新的新法派、以鬼谷子和孙武等兵家权谋之学看国政的兵政派,以及会掀起旧儒溃决的新儒派等等。至于经济、真理和博学,更是五花八门。
  这些派别的形成,都非段宏时等人刻意而为,而是学子们在“真理”的大旗之下,破开理儒束缚,自由探究学问,循自身兴趣爱好而成就的方向。
  之前他们有半年时间都在实习,包括地方官府辅佐主官的典吏,计司、法司等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或者工部、东莞机械和佛山钢铁等处的执行人员。现在,他们带着实践而回,完成“结业论文”之后,就将分发到全国各地,亲手执掌起一摊事业。
  这些人放了出来,国内人心格局,将会焕然一心,工商将有了真正能理解自己的知识分子,朝堂和官府也将更能贴近社会实际,舆论也将被他们引领得更为开放,更为理智,贤党和儒党那些道德空谈也将越来越式微。这股道党,就像是国中学思的催化剂,随着政务推进,国势演变,也会渐渐将天主道的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那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李肆咧嘴微笑道:“诸位华夏的栋梁们……”
  就在白城书院响起一阵阵热烈欢呼时,黄埔无涯宫,段宏时捻着胡须,对一干相爷道:“呼声?光呼声有什么用?靠呼声就能北伐了?”
  段宏时正在教育诸位相爷,该怎么应对民间的北伐舆论。此时大家都已清楚,李肆是不会真正举兵北伐的,更何况,南洋还正有巨大的威胁逼近。但问题是,民间舆论正汇聚如潮,强行压下去,会让贤党儒党借机招揽民心。
  这可难不倒段宏时,老头可是一肚子坏水,跟徒弟李肆有得一拼。李肆是看后三百年得来的经验,老头是看前三千年得来的经验。
  “压?为什么压?愚笨到何等地步才会这么想?别把着权把上瘾了,就觉得能压住了人心!越压越给他人机会!你相不相信你这里压了,贤党儒党就要跳起来高喊朝野大议?”
  老头先洗刷了众人一顿,他虽无官身,可一干相爷,除了汤右曾、史贻直、李朱绶和杨冲斗之流,其他人直接间接都是他徒子徒孙辈,都耷拉着脑袋乖乖听训。
  “要北伐,靠嘴就行啦?要花多少银子,要制备什么东西,要怎样动员工商和民人,要怎么安抚和救济所得之地的民人,这些事你们本就在头痛嘛,把这些事都丢出来!有麻烦的地方,多说说麻烦,让下面人也跟你们一起头疼!再让他们为一些细节吵闹,时间不就这么拖过去了么?时间一过,热情也消了。大家一看,喔,原来真要北伐的话,自己还得上战场,掏腰包,多不划算,看还有多少人要北伐!”
  老头这损主意一出,众人先是拍掌叫好,接着又苦起了脸。这不是怂恿大家怯战畏战么?以后再要北伐,大家都不答应,那怎么办?
  老头咧嘴一笑:“既能平下去,自能鼓起来。”
  杨冲斗皱眉道:“老段啊,官家那操弄人心的习惯,怕就是从你那学去的吧,这可非治国之本啊。”
  段宏时认真地摇头:“老夫看皇帝啊,是操弄人心还不够!对人心太过退让!在他眼里,人人都是有识见的,可在老夫眼里,人人却还如小儿!不操弄,怎能长得起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本愚妄,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不懂的,但又不能强压,怎么办?哄着他们呗。”
  这就说到段宏时和李肆在国政思路的细小差别了,众人都不敢接话,不过大多数人都在想,幸亏官家心底没老头你这么厚黑,不,该是没老头你这么直白……
  见着众人沉默的模样,段宏时摇头:“老夫所言之民,就如那武昌焚圣女之民!说起来,我英华治下,大多不也还是这种民么?”
  说到了武昌之事,众人都是慨然,杨冲斗接着问:“事涉天主教,官家虽有调理,但长久下去,怕也是一桩祸患啊。”
  段宏时道:“老夫这几日苦思,为的正是此事。皇帝调治天主教本身,老夫调理教外人心。好在早前对此已有探究,抽出来专作一论,正好!就如老夫刚才所言,并非视民为猪狗草芥,而是民人,包括我们,心中本就有愚妄一面,因此……”
  他沉声道:“老夫所言,即是希望,人人成士!但这个目标,百年之内,怕难大成,因此,人心就必得操弄!”
  最后他转回话题:“就若现在,你不操弄,自有人操弄!老子云,绝圣弃智,难道不是对此番情形的憎恶吗?待到人人自知,人心不受他人操弄时,那时才可言垂拱而治!”
  段宏时一锤定音,所以么,三省六部的官员就忙了个四脚朝天,为着假想中的北伐大计而焦头烂额。
  最忙的还是枢密院参谋司,因为大家都得等他们规划好北伐到底要怎么打,然后才能根据调度兵力、战事进程和预定占地等结论,来搞清楚自己这边需要做的工作。
  这是枢密院参谋司第一次搞这么大规模的战事谋划,这种事前谋划,之前只有交趾一战的经验,还因为情报和战事被兵部和塞防司、海防司给把控着,那点经验也是零零碎碎,不成体系。
  参谋司里虽都是军人,不少在黄埔讲武学堂听过课,也进过部队,但大多都是书生底子,参谋作业很是生疏。通过各种门路知道,此次参谋作业不过是应付民间舆情,都觉得马虎拼凑一个方略就可以了,可枢密院知政范晋黑着脸说:“这可不是应付差事,北伐终究是要做的,就得照着真的筹划!”
  因此,参谋司哀声四起,全体人员日夜不停,终于在七天后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厚厚一大叠,足足有三四百万字、数百张图。调度兵力、行进路线、敌情预估、野战预判,无所不包。甚至包括对成都、西安、合肥、江宁、扬州、苏杭等大城市的攻城计划。
  短短七天,弄出来的东西自然草率无比,基本都是纸上谈兵。可自古以来,都还没有过这样的纸上谈兵,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绝古烁今了。范晋狠狠表扬了他们一通,接着再道:“如此绝密计划,怎能广为传播?再作一个简略,才能发给其他部院!”
  参谋司众书生当场晕厥一半……
  得了枢密院参谋司的简略计划,兵部、商部、工部等部门也跟着高速运转起来,同时刑部、户部、农部等部门也要跟进,新占地盘的编户、治安管控和工商等事务也不能落下。
  圣道二年元月,就在民众们正以焦躁而亢奋的心情迎接元宵之时,朝堂关于北伐的议定终于获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这“进展”体现在各家报纸上,就是要花多少钱,要死多少人,这一国会有什么变化。
  看到那些数字,工商贤儒都不作声了,各家报纸立场也骤然变化,评论都说,北伐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接着多家报纸,包括《白城学报》、《越秀时报》乃至《士林》和《贤语》等报,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一篇文章,段宏时亲笔所作:天职论。
  这篇文章不长,述多论少,格外精炼,但所述思想,让一国为之一震。
  严格说起来,之前李肆的《三论》,段宏时的《真理学》等书都提到过类似的东西,但没有深入讲解过,这次段宏时讲得格外通透。
  该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上天造人,设下万职。初时只有耕战士商,君臣父子。而后渐渐衍进,如医、伎、工、牙,如友、僚、东西家。
  人在尘世,身负诸职,其中有血脉之职,如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也有诸事之职,如为农、为兵、为商、为吏。同时还跟他人有相属之职,如人臣,为人僚,为人友等等。
  第二部分说到了天职的意义:人之降世,一生所负之职,皆为天定。每一职都有其天道流转,不容逾制,轻则不容于德,重则不容于法。此职所系之德,之法,皆非他人所定,都是上天所定。
  因此,人之在世,要合天道,要顺天行事,成为一个能立定天下的人,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负起所担天职。
  说到这里,儒党和贤党就觉一身冷汗,这是以上天之名,彻底破除了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这三连环递进的道理。旧儒都言,自身有德,能治得一家,就能治得一国。可段宏时以天职论否定了这个说法。他将天职分为血脉之职,人际之职和诸事之职,旧儒的东西,就只在自身,只在血脉一职里打转,而人际和诸事这部分,相当于处世和治国的东西,就自有天道,必须遵循实在的事理而行。
  这一部分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第三部分。段宏时说,天道流转,应在尘世上,并不对应人,对应的是这天职,人并非固于天职。因此,人不必以血脉定事理,而该以天职定事理。
  这些话说得稍微委婉,但《越秀时报》等报纸的评论却作了直白的解析,一句大白话:不以出身论英雄!血脉出身论可以休矣!评判一个人,只能评判他的作为是否符合眼下他所担天职的律法和道德,不能评判他的出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2/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