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帝国(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240

  说到这里,蓉妃似乎沉浸在当年青涩纯真的回忆中去,不自觉的改变了叙述的人称:“我很奇怪,我们蒙古人本性尚武,所以我跟王府的武师学了一些弓马功夫,但是也和什么六大派扯不上关系啊,那人很有意思,非问我是不是有个姐妹叫敏敏特穆尔的,还问我汉民是不是叫赵敏……”
  “那天我和他打了一架,抓了他个满脸花,回去之后才知道那人是天下闻名遐迩的诗人、曲作家、神医、同时他还是最大的反贼头目,他的名字叫刘彻,后来他成为了你的父亲。”
  蓉妃显然没有讲故事的天分,基本上是在自说自话,她完全就是在回忆往事,对于事情的时间顺序很混乱,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交代的不清楚,但是元封还是从她的讲述中将整个故事脉络渐渐的组合起来。
  三十年前,蒙古郡主阔阔真正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她跟随父亲和兄长在江南平乱,郡主爱女扮男装到处玩耍,结果机缘巧合结实了自己的父亲,那位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和真正的汉武帝重名的刘彻,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潇洒豪迈的英雄,两人自然而然的相爱了。
  由于郡主的身份关系,两人不可能公然在一起,天下烽烟遍起,元朝中枢腐败不堪,官员内耗严重,身为太尉的汝阳王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兵败江南,战死疆场,家人被当时纵横于姑苏一带的张士诚兄弟带领的周军所虏获。
  张士诚一见阔阔真郡主,顿时惊为天人,意欲霸占之,幸而被张的发妻刘氏做阻挡,汉王迅速得到消息,派人来索阔阔真,张士诚苦苦煎熬数日,终于迫于汉军强大的压力,不但将阔阔真郡主礼送回去,还率军投降了汉王,从此被汉王任命为江南路行军总管,兵马大都督。
  汉军定鼎之后,都城设在原元朝的集庆路,汉王特立独行,登基之时便将自己的谥号给定下了,自称为汉武皇帝,同时又不设年号,大汉朝的纪年按照什么公元计算,一开始就是公元一三六八年。
  大臣们表示强烈反对,皇帝最后妥协,表示公元纪年和年号一起使用,众臣这才满意,写了很多年号供皇帝挑选,元封这两个字就是其中一个年号,皇帝已经打算使用了,但是还没来得及诏告天下,叛乱就发生了……
第55章
连人带兵都是你的
  张士诚隐忍多年,终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发动叛乱,汉武皇帝喜欢收纳天下豪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张士诚熟悉江南,所以被任命为江南兵马都督,掌管京畿防务,而且常遇春、徐达、汤和等大将军均不在京城,正是爆发的好时机。
  阔阔真的封号是真妃,大汉朝严谨后宫干政,所以她身处后宫,整日怀抱着一岁半的儿子,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并不甚清楚,只知道京城每日炮声不断,太监宫女愁容满面,一片人心惶惶,丈夫苦苦支撑了半个月,还是被叛军打了进来,皇宫大火,到处刀光剑影,据说皇帝已经战死,真妃怀抱着皇子,蓬头垢面在硝烟弥漫的皇宫中奔走。
  正值生死存亡之际,常遇春及时出现,将母子二人救下,无奈叛军实在太多,真妃又受了伤不能行走,情况万分紧急……
  元封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血流成河的紫禁城午门口,天是血红色的,云也是血红色的,浑身浴血的铁甲将军一手提着缺口的长刀,一手怀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在他面前是一个披头散发的美貌女子,腿部中箭坐在地上,两人的嘴唇一张一翕说着什么,那女子忽然从头上拔下一根银钗在火上烤了一下,咬咬牙按在婴儿的屁股上,然后拿起匕首横在颈上,毅然决然的说了几句话。
  片刻后,那将军一跺脚,抱着孩子转身离去,午门上万箭齐发,整个天幕变成了苍黑色……
  这一幕情景,元封曾经在阿坝草原深度昏迷的时候梦见过,没想到居然是真的。
  后来,真妃毅然自杀殉夫,却只是割伤了脖子昏迷过去,被御医救起之后,又多次意欲寻死,那名良知未泯的御医告诉娘娘,此时她已经身怀有孕,如果自杀的话会是一尸二命。
  大儿子虽然被常遇春救走,但必定面临无穷无尽的追杀,生死未卜,为了给丈夫留下一点骨血,极度痛苦的真妃最终选择了苟且生存下去。
  于是,真妃变成了蓉妃,张士诚的大周后宫内又多了一位妃子,起初的时候,蓉妃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待到孩子生下之后,才突然爆发,行刺皇帝。
  张士诚对蓉妃的确是一往情深,竟然没有治她的行刺之罪,只是秘密滴血认亲,确认了自己和承平的父子关系,随后又对蓉妃百般恩宠,希望能挽回她的心。
  无奈蓉妃对皇帝恨之入骨,无论什么方法都无法挽回这段“感情”,皇帝只好下令将蓉妃囚禁于冷宫之中,希望时间能慢慢冷却她的仇恨。
  久而久之,皇帝也失去了耐心,命令太医开一种既能让人忘记过去,又不至于伤害神经中枢药物给蓉妃服用。
  太医们犯了难,皇帝的要求太过离奇,这种相背离的要求不可能达到,无奈之下只好采用了极少量的乌头,掺杂以各种上好的补品给蓉妃服用,日积月累,乌头的毒素还是伤害了蓉妃的脑子,以至于她半疯半傻,成了废人。
  被元封救走之后,几个月没有服用药物,蓉妃竟然奇迹般的恢复了正常,得知自己的处境之后,她设法见到了西凉最高掌权者,这个秘密立即被掩盖起来,徐达等人不敢做主,将其送往长安,李善长也不敢擅作主张,又将她送来洛阳,让其母子相见,至于如何安置,就看元封的决断了。
  元封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对张士诚的恨意又增加了几分,亲人所受到的屈辱,他要尽数讨回,他安慰着母亲道:“如今咱们母子团聚,儿子又要成亲,再过一段时日,把弟弟也接过来,咱们就真正团圆了,待儿子杀入京城,将那张士诚碎尸万段,报仇雪恨,恢复汉家江山,您就可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
  一番话说的蓉妃热泪满眶,她在深宫中苦苦熬了二十余年,等的就是这一天,好在一切终于过去,拨开乌云见明日,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
  汉王生母被寻获的消息并未外传,因为太妃娘娘被周皇掳入宫中二十余年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汉政权内部悄悄地给“蓉妃”上了尊号:真太妃,等将来元封登基之后,真太妃还会晋级成为皇太后。
  婚礼大典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正月二十八,一切已经万事大吉,整个洛阳城沉浸在一片欢乐地海洋中,凌晨时分,守卫洛阳西门的士兵从睡梦中醒来,走到薄雾;笼罩的城墙上,跺跺发麻的脚,伸了伸懒腰,忽然他从雾霭中隐约看到了什么,整个人立刻僵住,愣了片刻之后才猛醒过来,扑到墙边拿起铜锣狂敲起来。
  不知不觉间,一支军队竟然逼近到洛阳城下!
  汉军的兵力摆在东面,拉了好几条防线对付周军,但是在西部就没设多少部队,这支奇兵是如何突破层层防线而不被人发现的,实在令人震惊。
  元封接报,匆忙赶到西门,同时抵达的还有李明雪,快过门的新媳妇穿着重铠,挎着腰刀,一脸的焦急,见到元封之后,两人也没心情说话,只是相对点点头,并肩上了城楼,放眼望去,城外影影绰绰一片营盘,望都望不到头。
  洛阳城内只有三千老弱残兵,城池也不够高大,如果对方倾力攻城的话,兴许此时洛阳已经陷落了,可是对方为什么没有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趁机攻城,而是不声不响在城外扎下大营,这到底是何用意。
  两人交换一下眼神,却又都摇了摇头,猜不出敌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此时东方破晓,万丈阳光照在大地上,清晨的薄雾消失的无影无踪,所谓的敌营在眼前一览无遗,迎风招展的旗帜上,长着尖锐双角的公羊图案栩栩如生。
  羌族以羊为图腾,这是羌人的军队。
  元封松了一口气,李明雪却又将警惕性提高了几分,难不成赫敏这丫头有顺风耳,这么快就得到消息从坝上赶来和自己抢男人?
  果不其然,羌军辕门大开,一身戎装的赫敏在众将簇拥下呼啸而出,朝阳照在羌族公主身上,长长的雉鸡翎子,银盔银甲,圆润白皙的脸上容光焕发,一股华贵之气油然而生。
  羌人这些年来发展极为迅猛,本来压制他们的突厥人被消灭殆尽,西部的乌斯藏也国力衰退,无力东进,羌人趁机扩大疆域,地盘南到云贵,北接西凉,西到乌斯藏,东部和周帝国的四川临界,周人需要从羌人手中购买马匹,所以一直以来还算友好。
  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下,羌人的实力急剧扩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突厥任意欺凌的小部落了,而是一个年轻而强大的王国,而这个王国的主宰者,就是已经从公主升级为国王的赫敏陛下。
  羌人的实力强大,排场远胜西夏,单看那望不到头的帐篷就让人震惊,乖乖,赫敏到底带了多少兵马来啊,不用说,这都是来帮助拳的。
  元封大喜,快步走下城楼,并且吩咐手下打开城门,摆仪仗迎接羌王,汉军们见来的不是敌军,便都兴奋起来,洛阳城头鸣放礼炮,打起彩旗,仪仗队打开城门,列队恭迎,李明雪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跟在元封左右,出城迎接情敌。
  时隔多年不见,当年的纯情小儿女现在都已经成为称霸一方的王者,赫敏的年纪也不小了,二十四五岁的大姑娘,又常年身居高位,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说一不二的王者气质,元封现在也是响当当的汉王,而且正在和周朝争夺天下,一举一动也都透着果断杀伐。
  隔着还有十余丈,元封就翻身下马奔了过去,赫敏也从马背上跳下,制止住了身边侍卫跟随的图谋,朝着元封撒丫子跑过来,此时的女羌王不像是一位矜持高贵的女王,而像是一个和丈夫久别的小媳妇。
  两人奔到一起,赫敏反倒不好意思起来,到底是女王了,在大庭广众下做什么亲密的动作毕竟有些顾忌,元封本来就是个拙于表达感情的人,此时更加不知道如何是好,不过赫敏很快就发现了站在远处的李明雪,哼,她也来了!而且比自己来的还要早,仿佛为了报复一般,赫敏毫不犹豫的扑上去抱住了元封。
  汉军队伍中那些粗野的武将们都咧开嘴嘿嘿笑起来:羌人女子就是豪放,俺们汉王真是好艳福,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幕僚谋士们却都尴尬的扭转了头,心里默念道:非礼勿视,非礼勿视。
  李明雪气鼓鼓的撅起了嘴,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元封和赫敏站在一起,端的是一对璧人,而自己个子太高,身架又大,和元封站在一起不想情侣反倒像是兄弟……
  哼,般配又如何,还不是落在我后面,李明雪不服气的想到。
  风声将那边的对话声传来过来,是赫敏兴高采烈的清脆嗓音:“这次我先带了一万轻骑过来,国内还有五万骑兵,十万步兵,只要你一声令下,全都唯你马首是瞻。”
  瞧瞧人家这手笔,这气派,一开口就是十几万大军随便你差遣,再看李明雪,就带了可怜巴巴五千铁骑,还端着架子摆出友军的派头,不愿和汉军合兵,唉,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第56章
三聚首
  元封和赫敏手牵手走向城门,赫敏眼尖,一眼便看到人群中那个个头高高、撅着嘴一脸不开心的李明雪,女王顿时眉开眼笑,快步上前拉着李明雪的手,姐姐长姐姐短的喊起来。
  李明雪心里不舒坦,但也只得强装笑颜,和赫敏手拉手说着体己话,看的汉军文武们频频点头,汉王后宫和睦,喜事啊。
  汉人妇女讲究三从四德,妇德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去妒”,要团结丈夫的其他姬妾,不能妒忌,可是汉王的这两位红颜知己,非但没学过三从四德,甚至连汉人也不是,严格来讲属于番邦蛮夷,化外之民,是不能母仪天下的,原本只有李明雪一人的时候,众臣还有些担心,万一她非要汉王正妃的身份咋办,人家手里捏着重兵,万一不高兴了扭头回家,汉军可不得抓瞎。
  现在不用愁了,又来了一位赫敏陛下,形势就从一边倒变成了势均力敌,干脆大家谁也别当,众臣不用再担心出现一位异族皇后的问题了。
  羌军暂住城外,赫敏带了五百卫队进入洛阳城,汉军紧急征用了某大户人家的宅子,打扫干净充作羌王行宫,好在羌国虽然疆域广阔,兵将众多,但在基础建设方面还远远未能跟上,平日里住个大点的帐篷就算不错了,所以对汉军安排的住所还算满意。
  接下来要进行的是最艰难的议题,关于婚礼如何举办,谁先谁后,谁大谁小,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如今情况如此复杂,怠慢了任何一方都是灾难。
  最后决定由老狐狸李善长出面,通过赫敏手下的宰相赫克托传达此事,哪知道赫克托得知汉王准备于二月二成亲之事后,竟然勃然色变,拂袖而去。
  羌人根本不知道元封即将结婚的事情,人家千里迢迢赶来可不是来和别人分一杯羹的,赫克托是前任羌王的左膀右臂,赫敏都要尊称他一声叔父的,羌人性子耿直,在他们心中女王陛下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怎么可能和别人共享一夫。
  赫敏听说此事以后,也老大的不高兴,女人间的感情再好,也到不了共享一夫的地步,李明雪是什么人,不过是宁夏城一个大土豪的女儿罢了,手底下大几千人了不得了,凭什么和自己平起平坐。
  但赫敏毕竟是上位者,懂得大局为重,目前大家的共同任务是反周复汉,不宜闹得太大,她也没别的要求,只需早于李明雪和元封成亲便可。
  西夏那边一听也恼了,这事儿总的有个先来后到吧,凭什么你们羌人就要占先,难道就凭你们兵马多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看谁更能打,咱们西夏铁鹞子可不是纸糊的,泥捏的。
  汉王成亲可是近年来武林中最大的喜事,元封年少之时在西北武林也是响当当的角色,江湖中谁人不知十五岁就砍死独一刀的少年刀客元封啊,当年的少年刀客升级成了汉王,江湖人士纷纷前来投效,洛阳城内汇聚了天下英豪,这么多的帮派混在一起,难免互相不服气,短短半个月就斗殴了几百次,断胳膊断腿的不在少数。
  现在又加入了西夏军和羌军,洛阳局势更加混乱,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中到处是挎刀带剑的豪客,以及异国打扮的武士,争强好胜、打架斗殴是免不了的,以往武林人士们斗殴最多也就是十几个人捉对厮杀,现在羌人和西夏人的斗殴就升级了许多,几百人街头群殴也是正常。
  洛阳西门内,好再来酒楼二层雅间,赫然坐着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不过个个眼中精光四射,太阳穴凸起,身上最少也背着七个袋子,好再来的伙计很有眼力价,这几个要饭的一进来便陪着笑脸把他们迎上二楼,言必称长老,恭敬有家不敢含糊,至于酒钱饭钱根本不提。
  丐帮长老们大大咧咧的或蹲或坐在椅子上,抠着脚丫子,捉着虱子,唯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乞丐端坐在靠窗的位子,凝望远方沉思不语。
  不一会儿饭菜就上来了,酒楼深知丐帮人士的爱好,也不用上什么精细的菜肴,就是猪头肉、狗肉、鸡腿,肉越肥越好,油越大越好,酒水就是一般的高粱烧就中,但是量一定要管够。
  酒菜摆满了桌子,可是这帮粗犷的丐帮长老们却不动筷子,都将目光投向窗边那位肩膀上连一个袋子都没有的小乞丐,那小乞丐略一点头:“大家慢用。”众人这才大快朵颐起来。
  长老们都不大爱用筷子,直接一手鸡腿,一手酒杯,放量大嚼,吃的满嘴流油,精神百倍,只有那位年轻乞丐不去碰酒菜,只是偶尔拈一两个果仁放在嘴里慢慢的嚼着,伙计几次三番进来送酒菜拿空盘子,都不免多看这个小乞丐两眼。
  这小乞丐实在清秀的吓人,头上戴着破帽子,鬓角露出乌黑的青丝,雪白修长的颈子和细嫩的指头,都和那些肮脏龌龊的长老截然不同,偏偏那些老家伙都对他极为尊重,这真让见多识广的伙计有些摸不着头脑。
  忽然,楼下来了一队西夏兵,人高马大头戴羊皮帽子,两旁还垂着狐狸尾巴,气势汹汹神气活现,正要进入酒楼,从旁边的巷口里又走出几十个羌兵,一水的蜀锦战袍,腰间弯刀,倒也威风凛凛,两下里不知怎么地就推推搡搡起来,各自用本族语言叫骂起来,慢慢的周围百姓都抄着手,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围拢过来,或者站或者蹲,或者趴在树上,墙上,兴致勃勃的看两拨人打群架。
  西夏人和羌人打架都下死手,比那种光说不练的本地江湖人士强多了,打个架也要絮叨半天门派师承啥的,一点也不爽利,远不如这些蛮夷来的豪气,上来就打,打必见血,洛阳百姓最爱凑热闹,眼下正有一场大戏要上演,岂能错过。
  唯一难受的是好再来酒楼的老板,这些蛮夷打起架来毫无顾忌,搞不好会把自己的酒楼给砸了,老板赶紧下楼吩咐伙计关门上门板,但是已经晚了,两拨人大打出手,战火很快蔓延到好再来酒楼,酒客们也不付账了,直接溜之大吉,士兵们将桌椅拆的七零八落,互相猛击,盘子碗也都遭了殃,瓷片满地,酒坛子也破了,酒香四溢。
  下面打的热闹,上面的丐帮长老们却悠然自得,一边啃着鸡腿一边看着群架,时不时评价上两句,粗蛮之人打架自然和武林人士不同,都是粗笨把式,毫无技巧性可言,不过砰砰框框倒也好看。
  唯有那清秀小乞丐,眉头紧锁连连摇头。
  正打得热火朝天,忽然一阵胡笳响,马蹄雷动,大批骑兵从四面八方开了过来,服色盔甲各异,有汉军,有西夏军,也有羌军,但是每个人脖子上都缠着一根红带子。
  “大令来了!”百姓们更加兴奋,大令是对三军执法队的俗称,为了整肃军纪,元封下令组成了联合执法队,抓到违反军纪者一律严办,这回打群架的士兵们算是倒霉了。
  大令们下手更狠,到场之后也不说话,抽出马鞍子上的大木棒,纵马就冲过去,将人群冲散,分割包围,居高临下用木棒子劈头盖面狠揍,大令们都是精选的士兵,膀大腰圆战马又高大,打起人来一点也不含糊,三下五除二就将乱兵们制服,上百名乱兵抱着头蹲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2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