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帝国(校对)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在这里海公公扮演了极其反面的角色,横征暴敛的时候比谁都牛,一旦打起仗来却傻了眼,狗日的就是个窝里横,不敢出城平乱,只能对着那些丢失了城池的官员撒气,咸阳县令居然被他下令斩了,将人头送往咸阳以图平息民愤,这种做法让每个陕西官员都为之齿冷。
安国郡王,那可是皇帝的亲儿子,据说在京城的时候如何如何的神勇,现在看来不过是一堆垃圾,连王府的大门都不敢出了。
范总督倒是个见过世面的,当年独力支撑兰州,一时传为美谈,大家的希望便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范总督不含糊,调派了两万省军前去镇压,大军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开往咸阳,站在城头上看过去,一眼望不到边的军队,铁甲铿锵,战旗飘舞,两万大军如同铁流一般向西开去,官员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但愿早日平息烽烟,恢复太平。
可惜这是一个无法满足的奢望,两万省军还没开拔的时候,一切军事部署的详细情报就已经送到了元封那里。
省军杀到咸阳城外,却并不攻城,而是摆开阵势讨战,那厢咸阳城内奔出一彪人马,燕翅排开,红旗飘飘,刀枪耀眼,就是行头和气势差点,一看就是老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
两军对垒,按说应该掩杀过去了,可是双方的主将都没有这个意思,而是派出将军单挑,双方一来我往,打得十分热闹,士兵们呐喊助威,看的津津有味,刚开始的时候,双方互有输赢,一个使长刀的官军千总刀马娴熟,连续打败了三名义军头领,一时间官军阵营欢声雷动,义军方面鸦雀无声。
这时候元封出场了,一身火红的战袍,一杆丈八银枪,呼啸而来,官军千总拍马来迎,二马一错,兵器相交,那柄长刀就飞上了天空,元封轻舒猿臂一把拽住了那千总的腰带,生生将他从马上提了过来,这才纵马奔回本阵,将俘虏往地上一掼,早有军士扑上来将其五花大绑起来。
这一手简直太帅了,交马一合就生俘对方大将,不愧是名闻遐迩的大刀客啊,至于为啥刀客耍枪的功夫也这么好,就没人关心了。
接下来就是元封的个人专场表演了,官军方面一连派出十一名武将,全部被他生俘,最多的也不过在他面前走了三招而已,最丢人的那个,元封只是一声吼就将他吓得落马了。
义军们见此情景,如何不军心大振,欢欣鼓舞,叫好声响彻云霄,再看官军方面,一个个黑着脸不说话了。
忽然一声炮响,大队人马在官军身后出现,前后夹击将他们包围住,官军们倒也痛快,连抵抗都没抵抗,就在领军大将的带领下缴械投降了。
简直是一场闹剧,整个战斗居然一个人没死,只有几个人被踩伤而已。
义军们没打过仗,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战争,元封的表演让他们死心塌地的相信了走上造反这条道路是伟大而正确的。
至于那些官军们,本来就是来给元封捧场助兴的,大家合伙把这场戏演的更精彩一些罢了。
官军投降之后,两军合二为一,杀猪宰羊,喜气洋洋,几万人在咸阳城摆开了流水席,牛羊猪肉白面饼,还有成坛子的高粱烧,可劲的造,喝晕了还唱起了信天游,扭起了大秧歌,这哪是造反打仗啊,分明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晚会。
当然,也有百余名残兵在元封的授意下逃回了长安城,向当局报告失败的经过,官员们闻报大惊,两万装备精良的军队,竟然在一天之间就全军覆没,这反贼也忒厉害了吧。
此时长安城内只剩下万余老弱病残,防守这么大的城池捉襟见肘,而延安、潼关方面的援军却迟迟没有消息,朝廷方面更是指望不上,兵部的效率大家又不是不知道,等中原的部队开过来,起码是明年开春的事情了。
怎么办,是固守待援,还是弃城而走,亦或是……投降。
第33章
灞桥显祥瑞
身为朝廷命官,投降是很不体面的事情,更何况是向泥腿子们组成的起义军投降,更加有失身份,这不是官员们有什么气节,大周朝建国不过二十余年,气节尚未养成,真正的原因是,每个人都觉得这场民间起义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别看现在闹得欢,等朝廷大军一到,还不是灰飞烟灭的料,起义军没有什么根基,凭着一腔义勇和朝廷斗,没啥前途,官员们一个个精明的很,才不会把宝压在他们身上呢。
长安城乃是汉唐古都,西北第一重镇,城高墙厚,存粮甚多,虽然守兵不足,但反贼们一时半会也没那么容易打进来,所以大家选择了固守待援。
甘肃的兵,潼关的兵,只要他们赶到,里应外合前后夹击,何愁反贼不灰飞烟灭。
希望再次破灭,先是接到兰州方面的急报,说是西凉大举入侵,甘军自顾不暇,不能来援,官员们大惊失色,这个当口西凉突然出兵,很能说明问题,西凉大军的战斗力他们是知道的,去年兵临城下的余悸未消么,今年再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打发的了。
看起来,这天下要乱啊,西凉大军再次东进的消息在长安城内不胫而走,商店米铺开始囤积粮食物资,老百姓也开始排队抢购,府衙的捕快们拿着铁尺满街走,说是缉拿农民军的探子,更加给古都增添了一些恐怖色彩,一时间人心惶惶,竟然有末世来临的迹象。
有些机灵的官员开始向范良臣递辞呈了,范大人倒是爽快的很,大笔一挥放他们走人,可是这满陕西到处都是土匪,只有长安才是安全的,出城三十里就有反贼的游骑在活动,就算回家也难以保全啊。
又过了三天,长安东门,黄昏时分,眼看就要关城门了,守城士兵看见远远地一骑飞奔而来,奔到近前,才看到是个旗牌官,一身血污,风尘仆仆,连马都没下,高喊一声:“十万火急,灞桥战报!”便奔了进去,守军们面面相觑,灞桥位于长安城东二十五里,难道说反贼已经打到这么近的地方了?
总督衙门,一片惨淡愁容,最新的战报来了,结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潼关军马和反贼大战一场,死伤上万,被俘不计其数,反贼军一部已经向东而去,估计是抢潼关去了。
这下可完了,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反贼扼住潼关,封死了中原援兵的来路,西边又面临西凉人的大举入侵,长安城虽然坚厚,也只是个乌龟壳而已,瓮中捉鳖,还能跑得了。
最后的精神支柱也垮了,大家开始正视投降这个问题,范总督是个明白人,召集陕西文武官员议事,让大家不要有顾虑,尽管开言。
会场上并没有陕甘总监军海公公和安国郡王的身影,官员们心中便有了谱,只是碍于面子还不好意思提投降的事情,大家闷头喝茶,左顾右盼。
到底是读书人啊,都知道廉耻,可是陕甘总捕头王小尕就没这么多顾虑了,他是粗人出身,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已经是陕甘两省捕快的总头儿,黑道白道上混的都是风生水起,按说总捕不算官流,但是鉴于他的本事,又曾经是当朝宰相的得力部下,所以还是参加了这个会议。
“各位老爷们,赶紧拿个章程出来啊,我是粗人不明白啥大道理,但也知道不能拿鸡蛋碰石头,和反贼硬拼,咱们肯定打不过,都是吃朝廷俸禄的,死了也就死了,人死鸟冲天,没啥大不了的,可长安这些百姓可就遭殃了,所以我说,咱们就算想死也别拉着百姓们,愿意打,就拉出去和反贼开兵见仗,不愿意打,赶紧开城门投降了事。”
王小尕开了头,大家也都纷纷开言,没有人提投降的事情,也没人提出去死拼的事情,大家只是喋喋不休的说,长安数十万百姓是无辜地,长安城有着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若是毁于战火,对不起列祖列宗,也对不起子孙万代。
还是撕不开脸啊,王小尕摇摇头,刚要再次发言,忽然长安通判李琪说话了:“列为,下官有个建议,贼军势大,咱们不如暂且虚与伪蛇,假意投降他们,保存实力,等王师一到,再反戈一击。”
众人立刻都说好,可是假投降这件事风险太大,操作起来也比较有难度,谁能保证投降之后反贼不会大开杀戒,再说了,还有海公公和安国郡王在长安呆着呢,要投降,肯定绕不过去他们俩。
提起海公公,大家都是一肚子的气,朝廷竟然派这样一个贪婪阴狠的阉人来执掌两省大权,看来这大周的天下,气数也差不多了。
不过现在还需忍耐,且看总督大人如何定夺,范总督从谏如流,决定派人出城和农民军接洽,等消息到了,再做下一步安排。
次日,消息传来,起义军大头领元封亲口许诺,所有降官留任,俸禄增加三成,兵进长安,秋毫无犯。
大家一听,欢欣鼓舞,使者同时还带来一个消息,这伙反贼并非乌合之众,而是有着明确政治目标的正规军,那位叫做元封的大头领,其实是前朝皇帝的遗孤,正儿八经的太子爷,他们打的旗号是反周复汉,军容整齐,战斗力强悍,远非省军可以比拟。
既然是前朝太子,那投降起来心理负担就小多了,俺们这不是投降,是反正,是投奔光明,官员们的心结终于解开,前途又是光明一片了,至于这位所谓的太子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没人追究。
可是既然要投降,就得拿个投名状出来,不然怎么显示诚意呢,于是大家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放到了安国郡王和海公公身上……
谁来做这件事情呢,官员们虽然已经打定主意投降,也不愿意沾血,毕竟还有变数,若是将来周军再打回来也好有个退路。
好在有人愿意干这个屠夫的差事,陕甘总捕王小尕领着一队捕快径直去了安国王府,半个时辰后,一身血污的王小尕回来了,手里拎着两颗血淋淋的脑袋,一颗是安国郡王张承太的,一颗是陕甘总监军海公公的,血肉模糊的大家也不敢看,只是抱怨他为什么不捉活的,王小尕一撇嘴:“想抓活的,你们自己去啊。”
两颗人头装在锦盒里送了过去,对方很是满意,双方约定在灞桥会面,陕甘总督范良臣率领陕甘文武,正式归顺汉军。
大周天佑二十四年深秋的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长安城东门大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开了出来,直奔二十五里外的灞桥而去。
灞桥横在灞水之上,也算是长安的一处名胜了,选择这里作为受降地点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这里地势开阔,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仪式。
红旗猎猎,军威森严,灞桥东侧,整整一万汉军肃然排列,三千骑兵,七千步兵,庞大的军阵,枪如林,人如墙,这么多的人,竟然鸦雀无声,只有偶尔的马嘶和呜呜的风声。
一杆五丈高的大纛迎风飘扬,上面绣着一个硕大的“汉”字,离得老远就能看见,从长安城出来的这些人,心惊胆战惴惴不安,看到如此森严的军队,都禁不住大吃一惊。
这是造反的农民们?分明就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上万人马都能排的这么整齐,肯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官员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即便不懂行伍,也略知道些道理,和这样的军队作战,没有胜利的可能。
他们却不知道,此时元封麾下的军队,已经整合了原先编练的陕西新军,这些当兵的光练队列了,排队自然严整,他们吃谁的粮听谁的话,长官让干啥就干啥,绝不胡思乱想,是最纯粹的军队。
两边的人隔着灞桥站定,元封一身红袍,胯下雪白的大宛马,精神抖擞,真有龙凤之姿,身后正是那杆大纛旗,十六个膀大腰圆的护旗兵站在一旁,一手叉腰,一手握着长矛,威风凛凛,然后是三十二个旗手,每人手中一面两丈高的红旗,红旗猎猎,映着太阳,红光一片。
再后面是二百名骑兵,每人手中的长矛顶端都飘舞着红色的绸带,风一吹,飒飒作响,元封很擅长营造气氛,这队列,这红旗,都在深深地震慑着对面的官员们,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臣服。
范良臣一身大礼服,下了车,从随从手中拿过一个朱漆托盘,上面摆着的是自己陕甘总督的印信,双方已经约定,用这种献印的方式来宣告归顺。
范良臣捧着印信走上了灞桥,那边元封也单人独骑上了灞桥,范良臣跪下将印信高高举起,元封骗腿下马,双手接过了印信。
忽然有人大喊道:“看,河里有龙!”
第34章
问鼎天下
灞水河面开阔,河两岸足有数千人目睹了这一幕千载难逢的奇观胜景。
只见平静的河水忽然起了漩涡,隐约有金色的长条状物体在河里翻腾,体型巨大令人震惊,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每个人都毫不怀疑,自己见到了真龙。
但是由于大家距离比较远,看的不够真切,只是影影绰绰看到异像,汉军这边的人纪律严明,队形不变,陕西方面的队伍已经大乱了,范总督在灞桥上献印,代表着交出陕甘大权,此时真龙出现,意义很不一般啊。
大伙情绪激动,纷纷往河边涌去,还没偎到跟前,忽然一声巨响,河里腾起一根巨大的水柱,直冲云霄,有人大喊:“神龙出水了!”
所有人都抬头望去,蓝蓝的天空上只有几朵白云,炫目的阳光照花了他们的眼睛,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是由于神龙飞翔的速度太快,他们的肉眼捕捉不到罢了。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灞桥上站立的元封纹丝不动,神态自若,颇有风范,更让大家敬服,果然是真龙天子啊。
忽然河里又有异动,咕嘟咕嘟往外冒白泡,似乎有个什么东西冒了出来,元封大手一挥:“来人啊,下水!”
二三十个会水的汉子从队列中出来,扑通通跳入灞水,大家伙一起从水里托出一个硕大无比的东西,岸上有人抛下绳索,七八条牛皮绳子拴住那黑漆漆的东西,慢慢的拉了出来。
好大一个方头方脑的东西,上面还挂着很多水草,但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两个耳,四条腿,分明就是一个上古时期的鼎!
鼎这种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相传大禹建立夏朝之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亦是帝王之象征,只有天子才可以在祭祀天地祖先时使用九鼎。
商汤灭夏桀后,将九鼎迁至朝歌,作为国家象征,周武王灭商朝之后,亦供奉九鼎于太庙,秦灭周后,将九鼎迁至咸阳,但平定六国之后,九鼎却不知去向,失去九鼎之后,秦朝很快灭亡,九鼎再也没有出现过,但人们已经牢记着这上古时期传下来的宝物。
现在灞水中捞出的这个鼎,极有可能就是九鼎!神龙出水,九鼎再现,寓意不言自明,刘元封才是天下真正的主宰,真龙天子啊。
当九鼎被二十个水淋淋的壮汉扛到灞桥上之后,范良臣上前拨去水草,查看了一番,然后猛然回头,激动地大喊:“这就是九鼎啊!”
关于九鼎到底是九座鼎,还是一座名字叫九鼎的鼎,学术界一直有着纷争,范良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对于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物有一定研究,他的话可信度很高,官员们大都是进士举人出身,多少有些文化的,值此九鼎再现人间之际,岂能不激动万分,有人跪下山呼万岁,然后更多的人跪了下来,到最后,灞水两岸所有的人都跪了下来,只有元封一人站在灞桥之上,接受着千千万万人的朝拜。
“万岁,万岁,万岁!”声浪席卷着大地,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所有的人都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有人热泪盈眶,有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们都在为见证这个伟大时刻而感到自豪。
情绪是会感染的,此时,就连最理智的人都会变得疯狂,即便是始作俑者李善长,也在人群中涕泪横流,这九鼎是假的,但真龙天子却是一点也不假啊,天下,本该是姓刘的。
元封,此时应该叫刘元封了,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心中却是波澜起伏,壮怀激烈,在西凉的时候,他也曾接受过万民欢呼,但是那时候的规格和现在不能比,那时候顶多是一方诸侯,现在已经有了睥睨天下的气势,问鼎中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