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国术无双(校对)第17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3/1794

  见到蔡琰眼中的晶亮,苏辰心里也有些安慰。
  他好歹也算是改变了这位历史上大有名声的才女命运了。
  自己就算是把争霸当做一场游戏,随意作为,所做的事情,也不是全无意义。
  他转首看向蔡邕,点头道:“伯喈先生为董卓所蒙蔽,尽心竭力……本想全你知己之义,陪他一同共赴黄泉……”
  说到这里,蔡邕就是面色大变。
  苏辰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令千金一片纯孝之心,可感日月,李某心里憾然,也不得不多给你一个机会。”
  “伯喈先生才学称著海内,又精擅书法、音乐,我是很佩服的。不过,你生性耿直,做事不知变通,不如学一学太史公,担任太史令。平日里起草文书,策命诸侯、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
  蔡邕狂喜变色,躬身一礼,泣道:“能得将军看重,邕敢不效力。”
  好吧,这老头又来士为知己者死那一套了。
  从断头台上下来,又要担任极其重要的职务,而且最是合乎自家心意。一落一起之间,由不得他不老泪纵横。
  众大臣也是满眼茫然。
  呆呆的看着苏辰,半天没谁出声。
  这职位不能说是升官了,蔡邕在董卓麾下得到重用,什么事情都可以插上一手,更被封侯,官职和权力都跳了不知多少个台阶。
  如今担任太史令,自然是降职了。
  但有些官职不能只从品级和权力上去看,还要看他做的什么事情。
  起草文书、策命诸侯,这是把对方当做亲近大臣来用了。不管职务高低,天天在眼前晃荡,这权力能小到哪去。
  更重要的还是著史。
  千秋功过谁评说?史官一支笔。
  蔡老头一个想不开,若是对哪位大臣怀恨在心,笔杆子微微偏了那么一点,对方岂不是要遗臭万年。
  雪女在一旁看着诸位大臣的脸色,噗哧一声就笑了起来。
  “老爷行事如同天马行空,也不知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不过,让蔡老头当史官,倒是人尽其才了。他本就为人鲁直,脑子一根筋,记载史实最是合适不过。尤其这人是知恩图报不顾一切的性子。老爷给了他再一次机会,又加以重用,他恐怕打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就会为老爷吹捧,而且还没人能说出不是来。”
  ……
  公审诉苦大会只是一场大秀,包括给蔡家父女两人封官,也是如此。
  不出意外的,长安李御唯才是举的名声,随着众口相传,就此传遍天下。
  这些只是插曲,苏辰随意而为之。
  看看日正当中。
  苏辰点了点头,远处就有炮声轰鸣。
  “吉时已到,杀贼祭天……”
  一个声音轰隆隆响起。
  这是李元化。
  苏辰站起身来,面无表情,拂袖前行。
  身后跟着一溜大臣。
  围观的士子和百姓,如同潮水一般涌向西侧高台处,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边。
  “宣读罪状,焚香祭告。”
  唱礼完毕,就见到小皇帝刘协身着大红皇袍,执香拜天。
  苏辰在一旁侯着,随众大臣假模假式的同拜上天,泣告祖先。
  接着,小皇帝念诵事先准备好的罪己诏,大抵就是皇帝失德,国出妖孽,实在是自己的过错……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大汉百姓等等。
  大臣们又是一通劝慰。
  接下来,就是苏辰上了高台,面对长安官员百姓,宣读董卓的诸多罪状……
  他的仙元法力虽然被压制,真气流转之下,也达到了这个世界的巅峰。此时轻声诵读,声音响在长安百姓的耳中,字字如珠。
  想到这些日子的苦楚,再联想起董卓的罪状,在苏辰的宣读之中,四面八方山崩海啸般的响起一阵高呼。
  “杀贼,杀贼……”
  所有人都面带狂热,有痛恨,有兴奋,有怅然若失,有痛哭流涕。
  “斩……”
  在众人情绪最狂热当口,高台上七百五十九名待斩罪囚,似乎知道死到临头,全都哭嚎起来。
  这些人不乏高官巨富,更多的就是西凉中层将领,小到军侯,大到骠骑将军。有国相董卓,文士贾诩、李儒等人。
  随着一声令下,所有人都是人头落地,血光冲天。
  长安一时沉寂,须臾,欢声震天。
  ……
  一个月后,长安王宫修葺完善。
  苏辰的丞相府也建造完成了。
  献帝刘协搬去了长乐宫,朝政步入正轨。
  这一个月以来,董卓伏诛,军队改建,长安渐渐的就有了大汉京都的气象,百姓气度更是不同,有了生机。
  苏辰被封侯拜相,众称丞相,同时担任太傅一职,教导小皇帝。
  当然,朝堂上和军队中实质权力,全在他的手里。更是有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
  “老爷,袁绍夺取冀州,韩馥身死,公孙瓒已经发兵,与袁绍开战。”
  雪女急匆匆的走了进来,面上有着喜色,禀报道。
  “正好,估计他也应该发动,咱们也不能闲着。打掉这个出头鸟,尽快让天下平定下来。否则一旦诸侯乱战,不知要死多少人,这都是气运啊。”
  苏辰笑道:“升堂,聚将。”
  ……
第1854章
钓鱼战法(上)
  斩杀董卓西凉大军,收拢民心,在长安四郊屯田养兵,并且整顿朝堂,掌控一切之后,苏辰发现,自己获得的气运值已经达到三十五万之多。
  他一直没有闭关修练,消化掉这笔庞大气运之力,因为这段时间太忙了,抽不开身。
  而且,他也是在等待着一个出兵的借口。
  如果换做常人,就算是曹操处于这个境地,也得先行种田发展个一年半载,但苏辰不肯这么做。
  他只想快刀斩乱麻。
  治理天下,以后可以慢慢来,如今占了先机,取得大势,当然是一点机会也不给别人。
  大汉朝的诸侯之所以各自离心,除了朝堂诸公各存私心,互相争斗之外,天下豪族对朝廷天然的不信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天子没有直属兵力,这么些年来,朝堂大事不是掌控在太监手中,就是掌控在暴戾武将手中,有那么一些心存国家的仁人志士,想要干些什么都是无能为力的。
  直至董卓火烧洛阳之后,各州各郡彻底失去了对朝廷的顾忌,因为,自立反叛的代价基本没有。没人能管得到他们。
  就连江东孙坚这种只占据很小一块地盘的武夫,捡到玉玺了,也敢想一想皇袍加身的滋味,其他人更别说了。
  等到诸侯乱起,各自攻伐对天下有多大的伤害,苏辰可是知之甚详。
  汉末之时,黄巾起义、诸侯战乱的开启,说起来是一段争霸天下的英雄史诗,其中的凄惨一般人不愿意提及。
  苏辰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如今这会儿的大汉朝,虽然经历了黄巾之乱,却仍然有着五千多万人口,虽然流民多了一点,普通人看不到出路在何方,至少大部分人还是活着的,虽然很快就要死了。
  但经历三国战乱之后,据史书上的记载是,中原十室九空,最后九州大地存活人口只余五百多万。
  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各方城池打成了一锅热粥,旷日持久。而且,这些所谓的诸侯都是杀人如麻的家伙。
  这并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死,而是一城一城的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3/17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