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生物探测器(精校)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04

  “对啊!这里人多嘴杂,不如换个地方。”那名年轻人也道。
  那名中年人也再次开口道:“我们三家一起看,肯定不能压低价格,更不可能发生其他事情。”
  莫邪看了看他们三个,如果真是三家,当然有利于出货,但是,莫邪可不认识他们,谁知道他们是不是一伙的?
  所以,莫邪不为所动,只是敲了敲报纸,意思很明白,愿意就在这里交易,他哪也不去。
  这个时候,后面已经有人开始推搡,中年人没办法,只能道:“等一会儿,我让人送钱过来。”
  莫邪点了点头,也不管他们看不看得到,就在这里等着。
  果然,只是几分钟,一名年轻人就走了上来,递给了中年人一个黑色的手提箱。
  中年人从容的打开箱子,从里面拿出来一捆还没拆封人民币,这么一捆就是十万。
  中年人从里面抽出了五万,把钱放在了莫邪面前的报纸上,道:“七八五十六,给你五万六,这是六千,老板仔细看看。”
  莫邪毫不客气的拿起一摞钱,快速点了一遍,同时也利用超级探测器扫描了一遍。
  这些钱完全相同,只要鉴定其中一张是真币,就没问题了。
  没发现什么问题,莫邪把钱装入了背包之中,接着站起身。
  这次过来摆摊的初期目标,算是达成了,如果还有收获,那么就算是意外之喜。
  就在莫邪想要走的时候,过来送钱的年轻人开口道:“带来了这么多钱,就花这么一点?”
  “不要着急,让你送钱过来,自然是有理由的,这位老板,鬼市就要结束了,不如找个地方吃早餐?我请。”中年人转身看了看,周围还有一些人,所以开口邀请道。
  莫邪把玩着手中的灯,灯光照射在他的手上,莫邪的手此时指向了那位年轻人,准确的说,应该是那位年轻人手中的箱子。
  这个时候莫邪已经明白,恐怕围着他的这些人,全都是一伙的,要不然,刚才那位老头和年轻人,也不会这么容易就放弃。
  所以,莫邪也不想继续试探,反正在这里,这些人也耍不出什么花样。
  这个时候,明白了莫邪什么意思的中年人,一言不发的拿过年轻人手里的黑色箱子,打开放在了地上。
  莫邪调整了一下灯光,灯光照射在箱子里面,露出了满满一箱子的红色人民币,他随之尊下身体,快速检查起来,钱没有什么问题,数量也足够。
  所以,莫邪再次把手摸向背包,并快速从里面拿出一件物品,放进了钱上。
  “这……需要仔细看,毕竟不是小生意。”中年人神色一喜,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莫邪不做声,反而压了压头上的草帽,他害怕有人突然把灯光照向他,虽然不害怕暴露真容,但是能够不暴露,还是不暴露的好。
  箱子里面,还有不足一百万块钱,而莫邪拿出来的这枚明代“徵完崇祯十一年足永通七井盐课课司税课银壹佰两正匠李”的一百两银锭,足以交换剩下的所有人民币。
  莫邪拍了拍箱子,又指了指箱子里面的银锭,意思很明白,愿意就交换,不愿意就算了。
  所以,在中年人不动弹的时候,莫邪的手,直接伸向箱子里面的银锭,既然不愿意,莫邪也不想浪费时间。
  “等等,我需要仔细鉴定一下。”看到莫邪的动作,中年人立即道。
  这枚银锭的品相十分完好,在灯光的照射之下,上面的铭文看的清清楚楚,所以中年人心动了,不想放弃这次交易。
  不过,毕竟是接近一百万的生意,不小心哪行?
  “老李,不要装了,过来看看。”中年人一挥手,对那老头道。
  莫邪不为所动,就算他们全都一伙的又怎么样?
  此时中年人和老头,已经凑在一起,两人分别在箱子的两边,正好都能够看到里面的银锭,而别人却什么都看不到。
  “明代‘徵完崇祯十一年足永通七井盐课课司税课银壹佰两正匠李’铭文没错。”老头刚刚蹲下身体,中年人就小声道。
  “这是税银不会有错。”老头很快就开口道。
  这两个人应该是老手,看来没有少经手这样的银锭,只是简单的两句话,莫邪就放下心来,莫邪就怕遇到了不识货的,那样一来,很耽误功夫。
  是不是行家,几句话就能够听出来,比如铭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都是官锭。
  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莫邪看过这方面的资料,但不是太明白,现在听这两个人一说,立即十分明了。
  “铭文錾刻,文字排列有序,但感觉杂乱,这些都对。”老头很快再次判断道。
  “恩,明代的特征十分明显。”中年人也开口道。
  两个人不停的讨论,莫邪就听着,也不吱声,反正就是这么多铭文,他们怎么研究,也不会有错。
  莫邪出来摆摊,自然也是做过功课的,所以他知道,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都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比如,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如同手写,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
  到了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感觉杂乱。
  在中国古代,尚无货币本位制度,一直是以银铜并行的方式铸造货币,而银锭最早出现在汉代,明代时期开始盛行,直到清朝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如今随着钱币收藏的日益普及,银锭也渐渐成为人们收藏的焦点之一,但是对于很多刚入门的新手而言,银锭的鉴别成为了一大难题,而看铭文的技巧,则可以帮助轻松鉴别银锭。
  莫邪挑选的这枚一定,是一枚明代盐课一百两银锭,这种银锭曾经上拍,拍卖成交价格是人民币1380000元。
  这种有着明确价格,还能跟张献忠沉银撇开关系的银锭,就比较容易出手,价格也容易谈。
第十八章
黑吃黑
  莫邪拿出来的这枚明代“徵完崇祯十一年足永通七井盐课课司税课银壹佰两正匠李”一百两银锭,重3700克左右,保存完美,十分罕见,所以根本不愁卖。
  崇祯在位十七年,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永通”现在是县,盛产井盐,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十分有名。
  莫邪听着两个人谈论,也知道他们是在看铭文、看气孔,看造型、观色和验重。
  “成色和锈色都对,重量也很对。”老头只是拿手一掂就开口道。
  “称一下,如果在3700克左右就对了。”中年人道。
  说着,他拿出一个弹簧秤,直接把银锭放进弹簧秤下面的一个托盘上,一提,重量就出来了。
  “3702克,重量十足。”中年人道。
  “明代一两是三十七克,这是税银,只能多不能少,这么多年下来,超重一点也没错。”老头道。
  “造型、锈色都对,上面的气孔、铭文和重量都没错,看来已经可以下结论了。”中年人此时的话中,已经带上了点笑意。
  老头此时也抬起了头,不再盯着那枚银锭,他有点玩笑的道:“如果加上那浓重的化不开的泥腥味,就更没问题了。”
  “只不过,九十四万是不是贵了点?”东西没错,这个时候中年人又有想法了。
  莫邪不会开口,但是意思要表达明白,他再次拍了拍箱子,表示愿意要,就只能这么成交,价格不能更改。
  这次莫邪没有漫天要价,要知道这枚银锭可是曾经拍出了一百三十八万的价格,所以他收九十四万一点都不高。
  这样的银锭可不是刚才的小银锭,就算上拍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是麻烦了一些。
  当然,就算是按照拍卖来计算价格,除去拍卖公司的抽成,里面还有二十多万的利润,就这,莫邪还没有计算现在的溢价呢!
  莫邪不做声,只是指了指银锭,再次指指箱子,要钱还是要银锭,让他们自己决定。
  “交易。”最终反而是老头先下了决定。
  中年人道:“行,不过老板,还有没有,我们有钱,大量现金,绝对不会带来麻烦。”
  中年人再次试探莫邪,这几枚银锭都是刚刚出水的,这一点他们不会看错,既然这样,那么莫邪很可能还有其他东西。
  莫邪看了看中年人,发现他没有其他表示之后,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看来事情不会顺利。
  上一次交易古钱,那个老板根本没有多问,而是直接给了联系方式,这是一回生,两回熟的套路,莫邪不相信这名中年人不懂。
  现在已经快四点了,天就要亮,继续等下去肯定有麻烦,所以莫邪一伸手,就把箱子拿到了手中。
  这个时候,中年人还是没有放弃:“西王赏功有没有?我们高价收,印章类的也可以,金币最少三十万,印章三百万,你应该清楚,这样的东西不好处理,而且市场上的数量也多,不是前几年。”
  莫邪再次摇头,这次动作比较大,所以两个人都能够看到摇晃的草帽。
  莫邪也十分无奈,他手中的“西王赏功”币不少,但他真不敢卖,而且也卖不出价格。
  “四年前,我收过一枚金制西王赏功,只花了14万,后来以20万元转手卖出,赚了6万元。”中年人道。
  老头也开口道:“很多宝贝都是进入到这里,再转手出去的,现在不是以前,绝对拍卖不了几百万。”
  这一点莫邪当然清楚,前几年,一页金册子只能卖两千块,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和一些金册子打包才卖一千六百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