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36

  如果是老鸟,是绝对不会从别人手里接东西的,如果中间失手掉落在地上损毁了,那算谁的?
  如果真是老鸟,也绝对不会在这种地方说买了东西送人,在这种地方,说买了送人,这是送给老板宰。
  韩孔雀看似随意地翻着那个折叠的很整齐地折子,心中却很不平静,而眼角的余光扫过另一本书,更是让他眼角有点抽搐。
  害怕被老板看出端倪,韩孔雀只得先把注意力放在了手中的折子上,这是一本家谱,而且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家谱,特别是对韩孔雀来说,这东西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韩孔雀还真不知道这样的东西,居然能出现在这种小摊子上。
  家谱一般是供奉在宗祠里的,特别是一些名门大姓的家谱。
  而这本韩氏家谱,却出现在了地摊上,看来他们韩家确实是没落了啊!
  韩孔雀翻了一遍,就把家谱又仍在了摊子上,虽然这本家谱很重要,但他也没必要当宝贝买下来。
  一般家谱都是以书本样式记载家谱,而这部家谱用折在一起的方式来谱写,非常独特、罕见,目前全国发现的折子型家谱并不多,而这本,更是罕见,因为他的历史足够长。
  这部家谱名为《韩氏家谱》,呈折子状,整个家谱由许多张连接为一张的纸写成,韩孔雀稍微计算,这家谱展开后,全长足有上百米,占地数十平方米,上面密密麻麻的正楷小子,记录了一千多年的韩氏家族的兴衰。
  “哎吆喂,小兄弟你可小心着点,这可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韩氏家谱,你看上面,还有破六韩拔陵的名字,听说过吧?没听说过不要紧,我告诉你……”
第二章
张芝的楷书
  陈骞这两本书到手之后,可是研究了很长时间,这两本书怎么卖出高价,他是经过了仔细设计了的,所以说起这两本书的典故,可是顺口就来。
  可韩孔雀并没有给他机会:“破六韩拔陵,乱世猎人的主人公?练得是小无相神功吧?这家谱上有没有记载蔡风?我看你是小说看多了吧?就这东西还是古籍?你就不要在这里搞笑了,要他是古籍,那乱世猎人这本小说也肯定是古人写的。”
  “咳、咳。”本来顺口说出来的话,顿时被韩孔雀堵在了嘴里,陈骞讪讪地道:“话可不能这么说,小说取材于现实嘛!谁也不能说小说里的东西,就一定是作者胡编的,要知道,破六韩拔陵这个人可真是历史人物,他是真实存在的。”
  “我知道,我也没说你这韩氏家谱是假的,真假我还不知道吗?我也姓韩,小时候,我爷爷就是用这东西来给我启蒙的,要不要我给你背一遍?”韩孔雀似笑非笑的道。
  “用来启蒙的?”陈骞一愣,没有反应过来。
  韩孔雀道:“虽然从小我不爱读书,长大了也只爱看武侠小说,但我们家的家谱我还是背得过的。”
  韩孔雀心中已经笑翻了,没想到今天还真是自己的新生日,刚刚斩断了情丝,就交好运了。
  “什么?你说这是你们家的家谱?不要开玩笑,这东西可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陈骞嘴角抽搐着道。
  他倒是信了韩孔雀三分,毕竟这韩孔雀怎么看都不像是文化人,他不可能随意翻一遍就能背过这么一本长长的家谱。
  韩孔雀看陈骞不信,他立即道:“那我就给你背两句:右谷蠡王潘六奚没于魏,其子孙以潘六奚为氏,后人讹误,以为破六韩。
  破六韩孔雀,匈奴单于之后,生卒年不详,世袭酋长,少骁勇。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时宗人拔陵为乱,以孔雀为大都督、司徒、平南王。
  破六韩拔陵六镇起义后,破六韩孔雀受封为大都督、司徒、平南王。
  破六韩拔陵起义失败后,与子破六韩常率领一万人附尔朱荣,诏加平北将军、第一领民酋长,后被柔然头兵可汗阿那镶杀死。
  还要不要继续?其子破六韩常……”
  “哈,还真背过了?你怎么能背过了?”陈骞有点傻眼。
  他一个月前从一个村子里淘到了这两本书,后来经过查证,认为是古籍,而且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籍,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这本韩氏家谱。
  “这有什么?要真是古籍,上面的字我能认识?虽然我学历不高,但这正楷从小我们就学,你不会认为我是文盲吧?要真不认识这些字,我还不成睁眼瞎了?”
  韩孔雀心中很明白,可却故意曲解着陈骞的意思,怎么给他添堵怎么说。
  听到韩孔雀的话,陈骞郁闷的不行。
  他当时收到这两本书的时候,就怀疑是仿得,或是后人临摹的,只是因为这两本书他没有花多少钱,所以他才会认为可能是真品,毕竟他买下这两本书并不是上了别人的圈套。
  但因为这两本书用的字体都是楷书,而且是跟近代简体字很相似的楷书,就连他这种高中毕业的人也能认出一些,所以他也一直心中打鼓,不敢确定这是真的古籍。
  要是真古籍,距今可足有一千八百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再好的纸张也烂成灰了吧?
  就是因为这点,所以他没有认定这两本书是真的古籍。
  就算这韩氏家谱记载的东西十分靠谱,他也没有真的认为是从南北朝时期传下来的。
  毕竟韩氏家谱肯定不是一个人书写的,所以另一本的身份也不太好确定,反正他认为后人临摹的可能性要大的多。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为什么叫“楷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楷模作用。
  横平竖直,就是楷书的特点,这样的字体,容易记,容易写,易于传承。
  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两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两汉时期就出现的楷书,可是地道的古字,所以古书,也是可以写出现代的感觉的。
  当然,韩孔雀是绝对不会告诉陈骞这些的,他现在要的就是打击他的信心。
  陈骞刚才就说了,他一次收了两本书,如果这本是近代的产物,那另一本也就不可能是古籍了。
  “哈哈……”陈骞眼珠子转悠了两圈,感觉这次生意要黄,可遇到这么一个菜鸟不容易,他又不甘心放走。
  “小兄弟不要看这本家谱了,你送礼也不能送家谱啊!还是看看这本吧,这本《医略》可是正宗的古籍,东汉时期大书法家张芝的手迹,绝对的国宝。”陈骞口沫横飞的夸奖着自己的宝贝。
  不过,韩孔雀并没有让他继续下去:“国宝?国宝我可买不起,再说,你不会认为我是傻子吧?要真是国宝你还在这里摆摊?”
  看到韩孔雀鄙视的眼神,陈骞瞬间涨红了脸,他知道牛皮吹破了,如果真是国宝,他还用在这里跟韩孔雀浪费口舌?
  不过陈骞毕竟久经考验,脸皮还是比较厚的,所以他没有丝毫犹豫的道:“如果你不信,你看后面,后面可是有印章,有留款,特别是伯英赠书这四个字的留款,更是说明了这本书的身份,伯英知道是谁吧?不知道?没关系,伯英就是草圣张芝的字,草圣知道吧?也不知道,这也没关系,他很有名,你要是不信可以上网查查,一搜索一大堆,这个我可没法骗人。”
  陈骞转移话题的速度很快,此时他也顾不得鄙视韩孔雀的文化程度了,被韩孔雀有意无意的那么一问,他现在对自己手里的两本书已经失去信心,既然遇到了这么一个文盲,还是赶紧忽悠着卖了好。
  “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要是你骗我怎么办?再说,我怎么看怎么感觉这本书上的字和那本家谱上的字差不多呢?”
  韩孔雀翻弄着这本《医略》,虽然看着漫不经心,可他的动作却不可思议的轻柔,但这份轻柔,在他粗狂的表情动作遮掩下,却是谁也看不出来。
  这两本书是陈骞从一个人的手里收购的,当时花了他十块钱,每本五元,虽然价格不高,但买到真东西和买到大路货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加上他回来之后认真研究过一个月,自认为能够忽悠住一些半瓶子醋,可没想到人有失手,马失前蹄,在一本家谱上失了风,这让陈骞感觉很晦气。
  现在要想把这《医略》卖出高阶也不太容易了,这主要是因为,那《韩氏家谱》的字迹和这《医略》的字迹实在是太像了。
  就算是不认识字的文盲,也能轻易看出这一点,这时他倒是后悔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卖。
  可先前他却是打着用韩氏家谱的历史沉淀,来提升《医略》的真实性和价值的,没想到现在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们做生意的以诚信为本,我又不是做一锤子买卖就走了,如果这不是真东西,你回来找我好了,我每天都在这里出摊,再说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回去查一下资料,等你确定了再回来买,不过,要是时间长了,你不来,我这古籍可不会留下。”陈骞以退为进的道。
  “我再好好看看,等我上网查查,如果是真的我就买。”韩孔雀直接把书翻开,看了一下陈骞说的印章。
  这书上还真有印章,不过印章在书的结尾处,在伯英赠书四个字之后,正楷的小型印章,字迹很清楚,上面写得是附化保年,一看这几个字,韩孔雀直接无语了。
  伯英这两个字就不说了,只要是混古玩行的,就应该没有不知道草圣张芝的,他的字就是伯英。
  而附化保年四字,可就没有几个人知道是谁的钤印了,而韩孔雀却正好知道。
  刚才他背诵韩氏家谱,背了一个开头就停住了,而后面的几句是:其子,破六韩常,字保年,附化人,匈奴单于之裔也。
  破六韩常沉敏有胆略,善骑射,累迁平西将军。高祖起义,常为附化守,与万俟受洛干东归,高祖嘉之,上为抚军……
  世宗纳其计,遣大司马斛律金等筑杨志、百家、呼延三镇。常秩满,还晋阳,拜太保、沧州刺史,卒。赠尚书令、司徒公、太傅、第一领民酋长,假王,谥曰忠武。
  只是这么一段简单的记载,就让人明白,破六韩常是一位王爷,而且是匈奴单于之后,这样的家底,才有可能留下一些宝贝。
  这几段,记载了韩式一支的起源,说的是韩家的两位老祖,一个是破六韩孔雀,一个是破六韩常,而破六韩常的字就是保年,而他正好是附化人。
  所以这里的附化保年,很可能就是破六韩常留下的。
  这两本书的字体大致相同,就更好解释了,韩孔雀只是看了几眼,就看出来了,韩式家谱上的字迹,很明显是临摹的《医略》上的字迹。
  至于《医略》上的字迹是不是草圣张芝的,那就有待商讨了。
  毕竟谁也没见过张芝写的楷书,他流传下来的大多是草书,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张芝写的,就是隗宝。
  在东汉时,张芝草书就风靡一时,但其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的极少。
  其实早在晋代,张芝的书迹就已经很少见到。
  西晋的卫恒曾慨叹张芝书迹是“寸纸不遗”。
  由于连年战乱,将张芝草书十纸丢失,到了现代,流传下来的更是少见。
  到了唐宋,连绢本也稀如星凤,只有《书断》只载有他的章草《金人铭》、草书《急救章》两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