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2/1436

  “见者有份,为什么不分给我好处?”程军等着韩孔雀道。
  韩孔雀哈哈一笑道:“你是美国公民吗?一个游客,哪有资格跟我分野牛?就算我这的给你一头,你也带不走,甚至还要犯法。”
  “你是美国公民?”程军不服的道。
  韩孔雀自得的一笑道:“我孔宣还真是美国公民,真正的美国公民,受美国法律保护,所以只要我操作得当,这些美洲野牛就全都是我的。”
  “孔宣?还是孔雀?有点名不副实,我看你应该叫铁公鸡。”程军嘲笑道。
  韩孔雀也不以为许,不管怎么说,这群美洲野牛都没有程军什么事。
  “走吧,下去看看,也许还能发现点什么,如果真的有野马,我就送你两匹。”韩孔雀笑着向下走去。
  “这里就算被你霸占了,好像也没有大用,道路太难走了不说,夏季还要堵路。”走着走着,程军就幸灾乐祸的笑了起来。
  韩孔雀哈哈一笑道:“人还能让尿憋死?如果这里真有利用价值,我自然会想办法了,大不了修一条铁索桥,再不行就开山挖隧道。”
  “你狠。”程军一脸无奈,他怎么忘了韩孔雀就是有钱?
  “咦?那边崖壁上是什么?不会是悬棺吧?”刚刚走下山坡,顺着山谷向里走去,韩孔雀就看到远处的一面崖壁上,有一些黑色的东西。
  “不是,好像还是帐篷。”程军道。
  韩孔雀此时也看清楚了,确实是帐篷,而且还是带着典型苏族特征的帐篷。
  “看来这里曾经生活着不少苏族人。”程军道。
  “走,过去看看,那边恐怕还有不少洞穴,有洞穴就有宝藏,我最喜欢寻宝了。”韩孔雀笑着道。
  程军一边走一边道:“没听说苏族人喜欢黄金啊?”
  “总会有些好东西。”韩孔雀快步走在前面,让后面的程军一阵急追。
  不过一些美洲野牛,韩孔雀和程军来到了那边悬崖下面,这边果然有着许多洞窟。
  此时南边的太阳,穿过山峰,正好照射在洞穴之中,所以两个人看的很清楚。
  “怪不得他们住的地方那么高,原来是向阳的原因。”程军道。
  此时韩孔雀一家找到了一处类似楼梯的地方,这是在岩石上凿出来的台阶。
  顺着这里爬上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堵在门口的一座帐篷,这座帐篷由于日晒雨淋,已经风化的不像样子,但大体还能看出原来的模样。
  “这里好像是苏族人撤离之后留下的遗迹,应该不是藏宝洞。”这是转悠了一圈,程军就判断道。
  韩孔雀也有点失望,这里除了那座帐篷,就什么都没有剩下,更是没有锅碗瓢盆等东西,这说明,苏族人是有计划的撤出这里的,这样的地方,自然不会隐藏宝藏。
  “恐怕这里最宝贵的就是那些牛羊了。”韩孔雀道。
  程军道:“牛羊可是苏族人最宝贵的财富。”
  “可惜没有马。”韩孔雀有点贪心不足。
  程军鄙视的道:“马是苏族人的重要伙伴,他们还需要马匹帮助战斗,怎么可能把马匹留在这里?”
  “留下几匹下马也行啊!”韩孔雀叹息道。
  “咦?韩孔雀你过来看看,这些笔画我怎么看着这么奇怪?”就在这时,程军从一座洞穴之中伸出头来,吆喝道。
  韩孔雀一喜,道:“发现了什么?”
  “你过来看看就知道了,我怎么看着这些壁画上的人物像是中国人?”程军喊道。
  韩孔雀快步走了进去,一看,他也愣住了,只见一面墙壁上,画着不少人像,这些人全都穿着宽袍大袖的长袍,一副中国文人的打扮。
  “这不会是苏族人画的吧?可这种画法,跟刚才的跳舞图根本不一样啊!”程军道。
  韩孔雀直接摇头道:“这个肯定不是苏族人画的,而且苏族人也不可能知道这样的人物,因为这根本不是清代时期的人物图像,反而像是殷人。”
  “阴人?什么意思?”程军一愣道。
  韩孔雀道:“殷商时期的人,如果这真的是殷人图像,那就比较有意思了。”
  韩孔雀看着看着,居然坏笑起来了。
  早就有人猜测,美洲的印第安人和玛雅人是从亚洲东渡过来的。
  而有关殷人东渡美洲的论述,较可能最早是1907年日本学者白易库吉在日文《地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扶桑国》提出的。
  公元前1045年,周王伐商,攻破都城朝歌,帝辛于鹿台自焚。
  但此时,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
  那二十五万殷商军民哪里去了呢?而在他们消失无影的同时,在中美洲突然兴起了一支,具有浓郁殷商文明特质的奥尔梅克文明。
  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
  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
  但这些都是猜测,对比,真实的证据根本没有,所以韩孔雀才会看着这里的壁画坏笑。
  如果这里的壁画中画的真是殷人,那么这就是铁证如山的证据,而这里的壁画又搬不走,所以就只能在这里建立博物馆了。
  至于谁来建设博物馆,自然是韩孔雀手下的公益基金会了。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奥尔梅克铜像
  “虽然看着像是中国人,但你怎么就认为是殷人?”程军最看不得韩孔雀得意,所以十分想要打击他一下。
  韩孔雀道:“我看过殷人图册,知道殷人的服饰打扮,你注意一点,这可是几千年的壁画,不要毁了。”
  程军白了韩孔雀一眼道:“要毁早就毁了,还能等到现在,我给你清理出一些,你仔细辨别一下。”
  韩孔雀不再多说,走进了细细查看。
  殷商,殷商,殷人就是所谓的商朝遗民,是商朝败亡之后散落在各地的遗民。
  随着深入洞穴,里面的壁画保存的更加完整,直到看到一副很多人站在一起的壁画。
  “这幅画我好像看到过,跟殷人图册上面的画很相似。”韩孔雀看着上面的人物,服饰,发髻,他已经确定这是殷人的装束。
  “我只知道这肯定不是印第安人,也不会是玛雅人,你就说说,这么短的时间,你怎么就认定这些是国内迁途过来的殷人?”
  韩孔雀鄙视了一下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自己不清楚就罢了,居然还敢不相信他?
  “最明显的就是发髻,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你不会不知道吧?”韩孔雀反过来鄙视程军。
  程军笑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就算我不了解古人的习惯,还没有看过古代电影电视?这种形象,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吧?”
  “那你说说,这些人物当中的发髻有什么不同?”韩孔雀似笑非笑的道。
  “呃!”程军说不上来了。
  韩孔雀指着壁画上那些人的发髻道:“这么明显的细节都看不出来?之所以说这些是殷人,主要是因为商朝发式大多为束发,这些人物都束发,就不多说了。而且商代殷人也有辫发加束发,这一点跟这里的印第安人很相似。就算到了现代,也有印第安部落是这样打扮的,想来你也见过。除了这个就是笄。黄能馥《中国服装史》中介绍过,商墓许多人头骨顶部有骨笄。髻有单个和双个的,用笄数量也不一样,商墓主人用玉笄,殉葬者用骨笄,商代贵族、平民、奴隶大多都是束发的,这一点跟很多民族的装扮都不一样。”
  看着壁画上的人物,还是能够看出他们佩戴的笄是不同的,有些人多。有些人好,而玉质和骨质,泾渭分明,一眼就能够辨别的出。
  “这个我看出来了,服饰是同样的长袍大褂,这个能够说明什么?”程军问道。
  韩孔雀直接指着壁画上那些人的衣服道:“商人也就是殷人,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这个我知道,这里面这几个是不是贵族?”程军指着一群人中的少数几个问道。
  韩孔雀道:“这么明显,他们都在向着这几个人行礼,自然是贵族了,通过服饰可以更好的辨认出来,虽然各阶层服饰的基本形制趋同,但实际上还是具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的。
  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
  据研究表明,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
  你看,这些人躬腰行礼,正对着的肯定是贵族,他的服饰是不是跟我说的相同?短衣、交领、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这些都是一样的。
  还有这边上的妇女,肯定是也是贵族,殷人之中的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
  除形制以外,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还体现在颜色的使用上,你看,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
  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提及服饰文化,不光有服还有饰,服和饰通常是搭配出现的,从殷代的出土玉石人形象可见,殷代男女贵族身上还有佩玉的习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区别阶级和等级。
  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是一种玉鱼,看这幅壁画保存的很完整,不止是颜色鲜明,就连人物一副上的皱褶都能看清,这边这块饰物,就是一块玉鱼玉佩。
  这样的等级观念,在别的民族之中也有,但绝对不如殷人完善规整,殷人服饰能够出现这样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相对于原始经济而言的繁荣和技术进步密切相连,正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众多的服饰资料。
  统治阶级才能择其优者自用,而弃其劣者予贫民,才能够在服饰材料的质地、颜色、图案上分等论级,这就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式确立了章服制度。”
  “那么说,这肯定是殷人的图像了?”程军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2/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