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1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9/1436

  而今天因为韩孔雀捕捞的那些鲍鱼,让这些隐藏的鲍鱼渔场,展现在了其他人的眼前。
  虽然记录下来了不少鲍鱼渔场,但韩孔雀并不是多么高兴。
  这里的渔民,要比韩孔雀想象中的还要排外,只要他在有渔船停留的海域,稍微停顿,就会遭遇一阵大声呵骂。
  虽然听不出他们说的什么,但韩孔雀绝对相信,那肯定不是美好的问候。
  韩孔雀也不会跟这些普通渔民生气,所以只能加快离开,但他也不会轻易放过这样的机会。
  所以韩孔雀不管那些人怎么没有好脸色,还是驾驶着小渔船,把整个近海海岸的几百海里,全都逛游了一遍。
  这样一天也就差不多结束了,晚上回到码头,给渔船加满了油,韩孔雀回到了老吴的二手商店。
  他已经跟老吴说好了,最近一段时间,他就住在老吴的店里了。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天,韩孔雀每天一早出海,傍晚回来。
  等把整个东帝汶北方海域完全跑了一遍,韩孔雀才在一天的大清早,驾驶着一条三百吨的渔船,驶向了深海。
  这几天老吴也没有闲着,这条三百吨的拖网渔船,就是最大的成果。
  因为是二手船,只花了韩孔雀二十万美元,换成人民币也不过一百多万。
  这个价格在二手船当中算是贵的,因为一条五百吨的拖网渔船,全新的也不过三百多万人民币。
  只不过韩孔雀急需一条二手渔船,所以老吴也就花费了高价,买了这么一条八成新的三百吨拖网渔船。
  知道了家里没事,在这东帝汶也混的顺风顺水,没有了担心,韩孔雀放心的在这里当起了渔民。
  了解了近海的情况,韩孔雀打算今天出海捕鱼。
  一条三百吨的渔船,按照原则应该最少要四个船员,驾驶员,船长,大副,最好还有两名普通船员。
  驾驶员可以是船长,大副也可以代替,但两名普通船员是一定要的。
  但韩孔雀这条渔船上,却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所有的职能全都是他一肩挑。
  幸亏这条拖网渔船足够先进,大部分功能都是依靠及其操作的,所以韩孔雀才会一个人出海。
  不过,就算这样,韩孔雀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自己一个人出海捕鱼,他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下一次网,足够他忙活一天的,这样一来,网上来的鱼肯定就臭了。
  当然,他这条渔船花费的二十万美元也不是白花的,最起码上面的撒网,拖网、起网,都是自动化的,根本不用韩孔雀多操心,不过捕上鱼来之后,分拣储存入冰库,那就需要他自己人工操作了。
  当然,现在说这个还早,一条渔船出海,最先做的是找鱼,找寻具有经济利益的大型鱼群,只有找到了鱼群,才能下网捕捞。
  “今年野生黄鱼便宜,一斤左右的500块就能买到?”韩孔雀一边驾驶渔船,一边查看着一些渔业信息。
  而从2010年起,同样规格的野生大黄鱼,要卖到上千元一斤,今年海鲜真正算是回归大众了,居然拦腰降了一半。
  3—4两规格的梭子蟹,售价维持在35元一斤,这个也不算是很贵。
  韩孔雀现在所处的这片海域的海鲜品种,明显多了不少,小黄鱼、米鱼、鱿鱼、比目鱼、豆腐鱼、红头虾都有大量产出,带鱼和鲳鱼也很多。
  红头虾价格每斤在60元左右,5两一条的带鱼,售价为35元/斤,同样35元一斤的野生小黄鱼,个头挺大,每条有二两左右。
  捕捞量上来,价格会更便宜,不管是什么东西,自古以来都是货以稀为贵。
  鲳鱼价格前年就爬上了40元一斤,然后就像坐着火箭一路上蹿,个头小的鲳鱼,现在售价27—28元,这个月已经下跌了四成,但150克以上的鲳鱼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大黄鱼
  虎头鱼最近卖的不错,通体红色的虎头鱼韩孔雀并不陌生,在孔雀岛待了一些日子的韩孔雀,经常去海鲜大排档,自然对虎头鱼也很熟悉,这种鱼肉质紧实,加点豆腐,红烧就很鲜。
  跟大闸蟹一样,10月中下旬的鲳鱼更肥美,很多渔民都爱吃虎头鱼,所以在农贸市场,虎头鱼是最难进到货的,也是最早被主妇们抢光的品种。
  虎头鱼跟小黄鱼一样,都是野生的,价格也差不多,个头不大,很多人一开始不知道这个鱼的烧法,其实味道很鲜,可以红烧,也可以跟鲫鱼一样做豆腐汤。
  吃过几次,韩孔雀知道,做红烧豆腐鱼有个小窍门,稍微放一点点醋来提鲜,味道会更好。
  “算来算去,还是捕捞大黄鱼最上算,就算五百元一斤,差不多是八十美元每斤了。”韩孔雀看着探鱼器,
  大黄鱼又称“黄花鱼”、“黄瓜鱼”,其肉质鲜嫩、蛋白质高、胆固醇低,又披着一身“黄金衣”,寓意吉祥,因而成为餐桌常客。
  现在国内市场上,野生的已几乎绝迹,市场上卖的基本是天然养殖的,所以国外进口的大黄鱼销量是最好,也就是中秋、春节前后,国人都喜欢上一道黄瓜鱼,在国内一天至少可以卖个六七十吨。
  看到这个价格,市场又那么大,韩孔雀立即心动了,如果捕捞个几万斤,那就是几十万美元啊!稍微多点,就是上百万美元。
  这样算来,捕捞大黄鱼的收获,绝对不比捕捞鲍鱼差。
  当然,大黄鱼的鱼群也不是那么好找的。相比广袤的海洋,海中的鱼群是极少数,而在这极少数当中。又只有及其少数的鱼群是大黄鱼鱼群。
  所以想要在海洋之中追踪到大黄鱼鱼群,也是十分不容易的。要不然,所有渔业公司都该发财了。
  既然计划捕捞大黄鱼,就要好好计划一下,大黄花鱼是六十米以上的中上层鱼类,如果运气足够好,韩孔雀就有可能在海中三十米以内,发现大黄鱼鱼群。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之内,韩孔雀不停的用自己的感知。结合探鱼器,寻找大黄鱼鱼群。
  如果单纯的使用探鱼器,找到鱼群是肯定的,但怎么确定是大黄鱼鱼群就没办法了,所以韩孔雀还得利用感知神通来亲自查看。
  当然,如果这里有仿真鱼,直接把这些间谍鱼放进海洋之中,那么什么样的鱼类,韩孔雀都能够找到,这也是孔雀岛渔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在这里。韩孔雀却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他只能利用渔船上的探鱼器。
  拖网渔船上有探鱼器,所以韩孔雀的效率很高。只要探鱼器发出警报,韩孔雀就可以放出感知,感知一下水下是不是大黄鱼鱼群。
  经历了几十次失败,这一次韩孔雀终于观察到了大黄鱼鱼群。
  不得不说,这片海域的海产十分丰富,就连数量及其小的大黄鱼群,在这里也不算罕见。
  有了第一次发现,韩孔雀很快就再次有了发现,这只能证明。这里确实的很好的渔场。
  在标记下第三个大黄鱼鱼群的游动方向和速度之后,韩孔雀控制拖网渔船。停留在一片海域当中,静静的等待天黑。
  在海上游荡了一天。韩孔雀也累了,特别是不停的使用神通,让他精神及其疲倦。
  睡了一觉,等到月黑风高,韩孔雀起来,此时的气温已经降至4c,海风刮在脸上硌得生疼,这个时候,韩孔雀再次启动渔船,突突的马达声回荡在海平面。
  韩孔雀全程将头伸出窗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海面:“今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正是捕捞大黄鱼的好时机。”
  韩孔雀想要捕捞大黄鱼,可是做足了功课的,大黄鱼体内含有一种黄色色素,该色素见光会被分解,因此起捕大黄鱼必须在晚上。
  白天捕捞的话,大黄鱼周身褪呈白色,就不受人待见了。
  每年夏季前后,大黄鱼在集群产卵时会发出叫声,雌鱼的叫声较低,同点煤气灯时发出的哧哧声相似,雄鱼的叫声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鸣。
  在木帆船生产时,渔民都把耳朵贴在船板上聆听叫声,判断鱼群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以及鱼群的深浅,进行捕捞。
  韩孔雀的感知敏锐,他也想要听听,这片海域是不是有大黄鱼鱼群经过。
  渔船行驶了20分钟,探鱼器上终于发现了鱼群,这个是韩孔雀白天早就观察好的,这片海域经常出没的大型鱼群,就是黄花鱼群。
  看到迎面撞上鱼群,韩孔雀按照早就规划好的动作,开始操控渔船。
  一个人捕鱼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现代化的先进拖网渔船,让这一切变得也不是不可能。
  韩孔雀早有计划,所以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现在鱼群追踪到了,接下来就看他对拖网渔船的操作了。
  韩孔雀的动手能力是很强的,所以这一切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
  围绕着鱼群转悠了几圈,大体计算了一下这个大黄鱼鱼群的大小、密度,还有游动方向。
  韩孔雀计算好了该怎么捕捞,从哪个方向下网,从哪个方向捞起,最后怎么处理。
  等一一理清楚了,韩孔雀才开始下网、捞、起、收、拖、提、抬、倒,一系列紧凑的完成大黄鱼的捕捞作业。
  看着甲板上无数的黄花鱼,就算韩孔雀见惯了密集的鱼群,此时也高兴的笑不拢嘴。
  按照既定的方案,把这一网大黄鱼,分别倒进甲板上的水槽之中。
  韩孔雀站在三四米长、五六十厘米宽的水槽两侧,将早就准备好的空筐,投入水槽中,用力捞鱼,接着将筐一齐拉出水面,收紧网口,顺着水槽将满筐的鱼往船沿拖。
  这边有传送带,韩孔雀直接将鱼倒进传送带,接着开始分拣。
  瞎眼的不要,肚子大的不要,畸形的不要,当然,太小的也不要。
  一边分拣,一边把不要的直接扔进海里,留在传送带上的大黄鱼,直接输送进冷库,进行快速冰冻。
  这批大黄鱼质量很好,由于是天然野生的,所以质量差的,一般活不到现在,所以那种畸形的,瞎眼很少见,他挑选出来的,大部分是肚子大的,这样的买不上价格,还不如放归大海。
  韩孔雀有的是力气,他不停的将一整筐的鱼,提到半米高的甲板上,接着倒入传输带,接着开始分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9/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