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436

  配殿的石门比前、中殿门要小,且没有关闭;两配殿对称,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顶高7.1米;两配殿西部各设有一门,门向里开。
  令人不解的是这两个配殿陈设有棺床,而无棺椁。
  大家的心不由一下凉到底,好像这次考古,从一开始就不顺,刚开始找不到地方,找到了,也发现了很多东西,而后有被发现是一座疑冢,而现在,找到了一座更大规模,规格更高的帝陵,里面居然没有棺木?
  “是不是地宫被盗过?为什么有棺床无棺椁……”
  “难道这地宫是假的,这座墓里的皇帝和皇后没有葬在这里,另葬别处?……”
  “你说是被盗过吧,又没有丝毫被盗的痕迹……”
  一个个疑团在大家心中滚动,偌大个地宫空空如也,意味着什么?
  辛苦劳碌这么多时间岂不白费!
  好在这地宫的最后一个殿――后殿尚未打开,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它身上。
  后殿的门设在中殿后端,与前、中殿大小一样,工作队员入门的方法也如前技。
  门开后,大家顾不得什么机关暗箭毒气了,急不可耐地涌入门内,其实此殿的气味比先前的几个殿还要难闻,还要浓。
  奇迹出现了!蒙蒙雾气中,殿中部偏西处三个棺床上赫然并排立着三口朱漆的棺椁!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考古队员们兴奋得互相拥抱起来,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这次的艰苦发掘总算有了圆满的结果,真的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家此时的心情不难理解。
  后殿是地宫的主体部分,它比前中殿都要高大,南北长30.1米,东西宽9.1米,地面至券顶高9.5米。
  地面铺砌花斑石,细腻光滑,胜过今天的水磨石。
  整个地宫,连隧道券通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和同时期的墓葬相比,除了规模巨大及建筑用料精良外,在结构上,这座地宫并没有什么十分特殊的地方。
  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五殿构成的体例与宫殿形制相似,前、中、后三殿相当于地面建筑的三进房舍,左右配殿相当于左右厢房。
  值得注意的是配殿西部设有一门,门向里开,这是一般墓葬所没有的。
  不过,在打开棺木之后,里面的情景再次让人看得膛目结舌。
  “这是两个男人一个女人?”韩孔雀也有点惊讶,这三座棺木当中的人虽然已经腐烂,看不出男女,但从他们的衣着却能够立即分出谁是男,谁是女,这里很明显是两男一女的棺木,这样的帝陵,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你们看,这个是不是男人?虽然有头发,不过,这些头发明显不是从脑袋上脱落下来的吧?”王教授虽然惊讶,但说话的声音却带着惊喜,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样就不会错了,这让应该是建文帝,当年传说他就是出家为僧了。”韩孔雀也十分高兴的道,他也没想到,居然这么容易就能够确定他们的身份。
  做过皇帝,剃度过,而且还把自己藏在这里,加上奇葩的两男一女合葬,这样的情况,历代帝王之中,很难有一个倒霉蛋能够跟朱允炆媲美了。
  据史料记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夺了皇位,这位年轻皇帝的最后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据传,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欲拔刀自尽。
  少监王钺拦住告诉他,明太祖在临死时,给朱允炆留下一个铁箱子,让王钺秘密收藏于奉先殿内,在朱允炆大难临头时交付于他。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也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
  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于是,建文帝剃了头,换上僧衣,带了九个人逃出皇宫,之后,建文帝隐名易服,云游天下,最终死后的归所就不得而知。
  当然,上面的传说你可以认为是屁话,因为这显得朱元璋太过伟光正了,这样的他,得有多聪明?
  居然连自己死后孙子的命运都能够把握?这样的人还是人?他肯定是神仙。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身份
  虽然这些传说不靠谱,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建文帝很可能是当过和尚,也只有剃度了,他才能安全,毕竟对敌人来说,落了发,等于不孝,这样一个人,自然就没有资格跟别人争夺帝位。
  所以,历代以来争夺皇位失败的人,都会落发为僧,这样,这个人一般在历史记载上就是消失无踪了,其实是真的消失了吗?
  作为胜利者,作为一国之主,如果想要寻找一个人,又怎么可能找不到?
  只不过别人已经承认失败,所以胜利者也为了表示仁慈,而不再赶尽杀绝罢了。
  建文帝就是这样,既然他已经没有了资格跟朱棣争夺皇位,而作为他的叔叔,朱棣自然也就不再斩草除根。
  所以,如果上面的传说是真的,那绝对不是朱元璋有先见之明,而是他给了自家最疼爱的孙子,一个万不得已的保命方法而已。
  本来韩孔雀他们就怀疑这里的一座陵墓是建文帝的,或者是周定王的,现在看到这明显有剃度痕迹的男人,自然会认为是建文帝。
  “那么另外两人是什么身份?”看到这种情况,王教授问道。
  韩孔雀道:“其中这个女人,应该是当时建文帝的皇后,马皇后,而另外一个男人,唯一的一种可能就是建文帝和马皇后的儿子。”
  建文帝的皇后是孝愍让皇后,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
  攻克南京时,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马皇后自焚而死,后被追谥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当时马皇后仅两岁的儿子朱文圭。被明成祖长期幽禁于中都(凤阳)广安宫,时人称之为‘建庶人’。
  明英宗天顺元年(丁丑,公元1457年),明英宗即位后,才将幽禁了五十五年的朱文圭放出,并下令在凤阳为他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还给建庶人娶妻,以续其子,并派人照顾建庶人生活起居。
  派遣太监牛玉到凤阳告诉建庶人,建庶人听说后。且悲且喜,表示没有料到圣恩如此。
  建庶人朱文圭被放出时已经五十六、七岁了,由于朱文圭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不久便死去。
  南明年间,朱文圭被追谥为润怀王或原怀王。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解释的通,毕竟当时跟随建文帝出逃的那些人之中。有些还是很厉害的。”王教授也赞同韩孔雀的解释。
  “是啊!也许就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之下,朱允炆一家才能葬在这里。”韩孔雀道。
  “是啊!虽然朱允炆失去了帝位,但效忠于他的还是不少的。不过这些都没法证实了。”王教授道。
  传说当中效忠朱允炆的人不少,而其中一个叫蒲洽,朱棣刚登大宝,就将建文帝手下的一个大臣抓进了大牢,任何罪名都没有,而且一关就关了二十年。这个人叫蒲洽。
  朱棣到底为何要抓他,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传言最多的,蒲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但朱棣苦苦逼了他二十年。可最终也没有如愿以偿,后来,朱棣又派政和七次下西洋,也未能找到。
  “王教授,你看,这棺木之上有一份手札。”就在这个时候,那些清理棺木的人,在棺木上有了发现。
  韩孔雀和王教授一快看过去,居然是一份折子。
  韩孔雀带好手套,翻开一看:“咦?只是两个人名?”
  “郑洽,后面这个是道衍?”王教授惊异的问道。
  “这个郑洽出现在这里不足为奇,可道衍是怎么回事?这明显是两个人的笔记,不会是这两个人的亲笔签名吧?”韩孔雀也奇怪了。
  王教授笑着道:“不会是他们两个签下名字,就是为了证明他们两个曾经来过这里吧?”
  韩孔雀也笑了:“也许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名字是郑洽,他签字留名,应该是他给朱允炆送葬的,这里的事情应该是他处理的,而道衍出现在这里,就比较有意思了,他这是前来确认朱允炆死没死?”
  传说当时跟随朱允炆的共22个人,当然也有说是八九个人,这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有一个翰林待诏叫郑洽的是郑义门人。
  郑义门的郑家人就把建文帝藏在万松岭(今老佛社附近)和古树蔽天的东明山西麓(就是现在的王潜弄村附近)这个地方。
  郑义门内紧外松,仅仅在很小的范围里知道这件事,而对建文帝等人也是接待的很好。
  一直到第二年的元宵节,郑义门按照旧俗都要举行迎龙灯赛社活动,建文帝就微服出来观灯看热闹,领头行香的郑氏族长一见建文帝,下意识地半跪作揖,迎龙灯的头首们,也擎起灯头,向建文帝点头三下,以示敬礼。
  这个举动惊动了百姓,建文帝暴露了身份,预感到情况不妙。
  郑义门族长赶紧把他藏进一口枯井。
  燕王朱棣早就怀疑建文帝有可能潜来郑义门,就老早派了心腹及驻锦衣卫于县衙。
  有一个叫陈忠的,就立即跑到县衙告发,县衙就迅速派缇骑来到郑家,团团围住,把全族人集中,搜遍郑义门,但没有找到建文帝。
  也许是天意,原来枯井上面很快就被蜘蛛网盖了起来,卫兵一看结满蜘蛛网就忽略了这口枯井,建文帝枯井脱险,郑家也幸免灭顶之灾。
  传说当时建文帝慌忙中一只靴子掉在了枯井里,被郑氏子孙捡到,每次在祭拜他时,总要把这只靴子供奉在神案上。
  建文帝虽然逃过了一劫,可他再也不能在这里避难了,就只好再次出逃。
  最后建文帝到底逃往何方,至今仍是历史上十大谜案之一。
  而另外出现名字的道衍,确实比较有意思,这个道衍是朱棣手下大将。
  靖难一役历时四年,建文帝的军队可以说是节节败退,这种结果有很多原因,有人将它们归结为几点。
  第一点是朱棣的勇猛善战与怜爱将士,朱元璋征讨边胡之时,朱棣可谓是战功赫赫,他在战场上以身作则,很会带动兵士,这样一头“猛虎”又岂是建文帝这只“绵羊”可比的呢?
  第二点就是道衍和尚,在历史上的道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诸葛”,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他,因为他一直是一个后方谋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