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9/1436

  “这样的情况应该算是正常,历史记载的,这座银安殿被破坏过几次,所以这银安殿地下留下了破坏的痕迹也不足为奇。”王教授道。
  “王教授,这边。”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工作人员大声喊道。
  韩孔雀看了过去,露出一个笑容,他当然知道那边有个洞口。
  那边是宝城的一面城墙。就在这面城墙下面,发现了一个黑洞,而这个黑洞就是通往地下玄宫的道路。
  而韩孔雀提醒他们。也不过是动了几块砖头,就让那些人发现了。
  当然,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惊喜,工作队来到这里后,也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
  到了现在。他们的兴奋劲头也差不多消耗光了,所以韩孔雀想要给他们一点刺激。
  所以刚才,当一名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那名队员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
  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
  “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
  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
  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
  “又是这玩意,是不是明代的古墓都喜欢这样做标记。”王教授惊讶的看着那个石条道。
  “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韩孔雀笑着确定道。
  果然未出他们所料,几个小时之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
  “这样的规格,绝对是明代皇陵的建筑规格,而且是标准规格。”王教授很快就下了结论。
  “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跟史书记载的明代皇陵建造方式相同,这应该是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韩孔雀也开口道。
  “如果没错,当年皇帝的棺椁就是从这里入葬的。”
  “所以这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
  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探沟进度加快。
  为了使发掘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外面调来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
  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
  要想解开这个疑团,还必须向里探寻。
  于是工作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开一条探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向西开的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这便是较砖隧道更高一档次的“石隧道”。
  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
  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而是在韩孔雀的指点之下,另外开了一条直线通道,从这里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
  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已经不远,此时整个开估队伍已经很累了,如果按部就班,今天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护起来。
  这块石碑上面清楚地写着石碑距金刚墙的距离,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
  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决定加深探沟。
  又一个小时过去,一名民工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
  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
  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应该就是打开陵墓地下玄宫的钥匙,有了它,也就等于找到了地宫的坐标。
  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
  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
  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
  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
  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至此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大口气,因为进入地宫已为时不远了。
  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金刚墙的发现及简报的介绍,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龙亭,想要一睹金刚墙的雄姿。
  敏感的新闻界立即做出反应,记者们手持采访本、照相机也随之拥来。
  “从现在就开始宣传,为之过早了点吧?”王教授有点不安,毕竟这座陵墓他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他也不确定,下面就是一座皇陵。
  “不早,这样的一座古墓,正好需要大批学者前来验证,要不然只靠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证明这是谁的墓葬?”韩孔雀笑着道。
  韩孔雀一点也不担心下面是空墓,所以他才没有阻止张书记向外界通报了他们的发现。
  地下玄宫的破谜之时就在眼前,发掘人员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们这些天的辛苦,总算有了结果。
  而此时他们也很紧张,紧张的是地宫深幽莫测,记载和传说中的林林总总实在恐怖。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拐钉钥匙
  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流传,说什么陵内有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陷阱下栽着尖刀,上面盖着石条,下去的人一踩石条石条就翻,上面石条砸,下面尖刀戳,必死无疑。
  古墓当中的机关陷阱,就算没有一些传说,也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更不用传说。
  不过,一座帝王墓的发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的陵墓被发现,可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
  从记载看,不管是西方的金字塔还是东方的大墓,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在力量所加害,尚没有弄清。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中也不鲜见,有的墓一打开,里边就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
  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以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
  这座皇陵以前肯定没有被人盗掘过,现在里面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料气体相混和,很可能变成妨害人类的毒气。
  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
  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墓经过和暗器的厉害。但尚不足为凭。
  传言和野史虽不可信,但单凭这座大陵距今已600多年,它本身就阴森可怕人。
  常言说:人死如虎,虎死如绵羊,老虎死了谁也不害怕。可是自家的亲人死后,亲属们还有些胆怯,何况一个大皇帝陵呢!
  民间的传闻、野史的记载、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发掘人员心中滚动。
  虽然很多人都在担心,但韩孔雀却不认为有陷阱、暗器,这座陵墓建成已600多年。即使有这些防护设施,也恐怕早失灵了,就算没有失灵,经过了一次改造,也不知道能够保留下多少。
  但发掘这座帝王陵毕竟不是小事。还是慎重一点为佳,因为不管是谁修建陵墓,都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多数被盗的事实,既如此,在陵墓的设计上不会不加以防范。
  关于毒气,说预先就放有毒气,那是夸大的传说,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掌握化学的毒气。
  但地宫里的防腐等材料肯定不会少。光凭这大陵60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会有些毒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毒气”。
  为稳定发掘现场情绪。王教授只得在发掘现场并告诫工作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
  而懂点医术的韩孔雀说的更加具体:“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
  自发现金刚墙,韩孔雀几乎是天天与发掘人员在一起。现场指导,而他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说的话。自然会被人重视。
  为具体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王教授为工作队配备了防毒面具、马灯、矿井安全帽、胶皮手套、福尔马林等。
  并接受了政府部门安排的摄影师的意见,为躲过探沟内极不均匀的阳光,将打开金刚墙的时间选在晚上,以便更好的跟踪拍摄。
  下面就是金刚墙的拆除工作了,发掘人员都戴上防毒面具,两名工作队员提着马灯,顺梯子爬到圭形券门顶端,开始往外抽第一块重达24公斤的墙砖。
  由于砖没有用灰浆砌筑,故抽动并不费太大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9/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