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0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8/1436

  当然,也有可能是乾隆墓比慈禧墓还要奢华,而这个可能还真是不小。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孙殿英的大手大脚。如果没有太多的收获,他怎么可能拿出那么多的珍宝,来贿赂疏通关系,以消除他盗掘满清皇陵带来的恶劣影响?
  所以说,能够盗掘乾隆裕陵的孙殿英,绝对不简单,要知道清王朝传承三百多年,从建国开始就修建东陵。里面的大小陵墓密布,可不是谁都能够找到墓室,有所收获的。
  清东陵是清代的五大皇陵之一。这五处皇陵中,有三处在辽、宁省,两处在河、北省。
  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北倚昌瑞山,南靠金星山,东邻倒仰山。西傍黄花山,是风水上所谓的龙穴。
  东陵的规模很大。它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
  这里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五座帝陵,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贞显皇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等皇后陵。
  除了这些,此处还葬有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如果全部计算一下,东陵共葬有161人。
  除了陵墓以外,清东陵规模宏大的很多建筑群,包括十里神道、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龙凤门、五音桥、小碑亭、隆恩殿、明楼、月牙城和地宫等建筑。
  清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像埃及法老一样总是陵墓建设,所以东陵豪华至极,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
  比如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它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之巨(不含陪葬宝物),持续长达14年之久,直到她死前4天才完工。
  如果说慈禧太后已经是清末,国力衰退,可能还不算顶尖,那么乾隆皇帝的裕陵就更为豪华。
  它是在所谓康乾盛世时期修建的,是清朝最强盛的时代,所以乾隆裕陵出土的东西比慈禧墓出土的多,是可以想象的到的。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历时长达30年方告完工,耗费白银达180万两(这是当时标准)。
  据说仅仅乾隆皇帝所睡的金丝楠木的棺材,就是绝对的国宝,价值无法估算,当年单单把这块巨大的木头,从云南运送到北、京,就花费了十几万两银子。
  清王朝因为倒行逆施,最终覆灭以后,根据民国北洋政府和清王朝的协定,清朝陵墓全部由满族人驻守。
  但随着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满族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守灵的满族人,开始和匪盗勾结,大肆出卖地面陵墓上的珍宝。
  各庙宇所有铜制装潢如铜钉、铜字等全部被盗,继而各殿隔房、槛框、窗棂被拆卸一空。
  甚至连东陵陵树都遭到盗卖,上百年树龄的仪树和海树被盗伐一空,昔日群松蔽日、苍翠郁郁的青山,至1928年已变成秃山了。
  什么是仪树,什么是海树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就是这些东陵里面的普通树木,也是价值不菲。
  在清朝,每建完一座陵寝,都要在陵寝周围和神道两旁,栽植大量的松树,这些树不仅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遮挡风沙的作用。
  而且还有突出皇陵威严,强化神秘气氛的作用,当然,最大的作用还是用来防盗,环境复杂了,修建在这里的陵墓自然就不太容易被人发现盗掘。
  所以,清东陵从孝陵起,到清朝灭亡,在二百多年间,在陵区之内形成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浩瀚森林。
  据当地老人讲,最粗的树两个人合抱不过来,这些树有仪树,海树之分。
  所谓仪树,就是凡栽在陵院内,砂山,后宝山以及神道两旁的树,都叫仪树。
  这些树成排成行,整齐有序,高低大小也基本一致,如同排列在大道两旁的仪仗队一样,所以叫仪树,尤其是各陵神道两旁的仪树最为壮观。
  孝陵神道每侧10行,其他陵为9行,各陵仪树在清朝都有准确记载,清东陵到光绪年间共有仪树169500棵。
  海树是仪树之外的树,既不分行,也不成排,如同原始森林一样,陵区之内多数是海树。
  海树初由人工栽植,后来自行滋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放眼望去一片树海,海树之名由此而来。
  海树到底有多少,没有准确记载。
  在清朝,国家对皇陵的仪树和海树严加保护,每年树木回干多少,补栽多少,成活多少,陵寝大臣都要向皇帝奏报。
  如因陵寝工程需要砍伐一些仪树,海树,也要提前向皇帝奏请,砍伐日期由钦天监选择。
  对于私进陵区,砍伐或烧毁树株的人,给予严厉处罚,对失职的护陵官员,给予降调,革职的处罚,甚至杀头。
  两百多年来,清王朝精心栽培起来的数以百万株的仪树,海树,在1925年左右,被直军,奉军砍伐殆尽,是一望无垠的树海变成了空荡荡的田野。
  建国后,成立了东陵林场和文保所,大力植树,才使东陵重新披上了绿装。
  溥仪对此也相当了解,但一个过气皇帝无法控制这些所谓的大清子民,只得作罢。
  所以,有了这些仪树和海树的保护,就算是驻守东陵的满人官员,都不可能挖开任何一座陵墓。
  在那个年代,匪盗多次勾结满族首领人员,偷偷侵入清东陵。
  到了孙殿英1927年盗墓之前,也不过是东陵地面上的所有珍宝,被盗窃一空。
  清东陵地宫在设计时就考虑盗墓问题,它有着完善的防御能力,普通满族守灵官兵和土匪强盗,绝对没有这个本事挖开地宫。
  只有其中一股强盗的运气很好,他们无意中找到一个入口,随即潜入盗掘了其中一个地宫。
  那是惠妃陵,也就是这伙人盗了惠妃陵,殉葬珠宝被洗劫一空,惠妃尸身弃置棺外。
  所以在孙殿英盗墓之前,清东陵地宫大体保存完整,殉葬的珍宝也大都埋在地下。
  当时将贪婪的目光盯在清东陵的各种力量众多,包括北洋军阀,地方军阀,外国佬,盗墓集团,土匪强盗,满族守灵大臣。
  遗憾的是有实力盗墓的人,比如军阀,老外所谓科考队,都畏惧国际法和全国舆论,不敢公然做这种事情。
  而土匪强盗,普通盗墓集团之流虽然有心想做,但却没这个能力。
  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孙殿英,而孙殿英之所以能够顺利盗掘了东陵里面的两座陵墓,也不是必然的。
  这一点从韩孔雀手中的庙道真言之中,就能够看出端倪,这本书出现在这里,应该是孙殿英留下的,从庙道这两个字上来看,应该是出自庙道会这个组织。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东陵大盗
  庙道会是一个江湖组织,虽然披着道门的外衣,不过却是下九流的盗墓贼一流,当然,说他是邪教也不为过,而孙殿英就是庙道会的一位翘楚。
  孙殿英因为儿童时期出过天花,脸上有几个麻点,而得外号“孙大麻子”。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年被满族人害死,家中由此一贫如洗,所以被迫自幼闯荡江湖,广结流氓恶棍、军警胥吏,还加入封建道门组织,成为恶势力的一个头头。
  而他加入的这个道门组织名叫庙道会,庙道会作为一个封建邪教,组建的初始就是为了敛财,可以说坑蒙拐骗的勾当全都做,也全都拿手,所有来钱快的事情,他们全都做。
  做的时间长了,自然就积累了一些经验,而这本庙道真言里面就记载了很多庙道会的前辈,挖坟掘墓的事情,里面有关于寻龙望气的风水之术,也有破除机关陷阱的机关学,这些可以说全是庙道会历代的先辈,用血换来的经验教训。
  而孙殿英,就是依靠这本庙道真言,找到了慈禧墓和乾隆墓。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庙道真言也绝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翻着庙道真言,最后韩孔雀在上面看到了孙殿英的日记,上面详细记载了他盗掘东陵的整个过程。
  甚至记录了他得到大批宝藏之后的心态,最后,在庙道真言的后面,还附上了这里藏宝的清单,看着上面一件件宝物。就连韩孔雀也想好好藏起来,就不要说孙殿英了。
  孙殿英盗墓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钱。
  诚然孙殿英曾经打着政治旗号和所谓家仇,他说父亲被满人所害,所以有刻骨仇恨。这次是报仇。
  孙殿英还对士兵说,挖满清祖坟也是革命!
  其实这显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报父仇你可以去刺杀溥仪,说挖满清祖坟是革命,那为什么要把所有珍宝私吞呢?
  就算真挖了宝藏,也应该全部拿出来捐给国家。
  其实孙殿英就是看中了清东陵的宝物。当时他的部队仅剩数千人,一无地盘二无军饷,虽然表面上被蒋收编,实则非常危险。
  因为孙部实力太弱,如果蒋翻脸进攻。紧靠孙的几千残兵恐怕就是一触即溃。
  民国军阀混战基本就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你不想被人吃,就不能做虾米和小鱼。
  显然,此时的孙殿英应该继续扩大部队的实力以自保,不然随时可能被人吃掉。
  可惜,扩军就需要钱,没钱怎么招兵买马。购买武器呢?
  当时河、北省并不富裕,遵、化更是河、北省的穷地方,仅靠孙殿英盘踞的遵、化一个穷县。怕是将全县拆碎了零卖也卖不到几个钱。
  更惨的是,孙殿英穷困潦倒,连部下军饷也发不出来,孙部官兵已经拖欠半年军饷!
  当时在军阀部队当兵,根本没有什么所谓主义,主张。总之,基本就是为钱。这些可怜的士兵在战场拼命,平时吃苦受罪。就是想得到一些军饷来养家。
  如果没钱谁给你卖命,部队恐怕马上就要哗变了。
  民国历史上很多军阀都死于部下的哗变,或者因为部下哗变被推翻,孙殿英部这群半土匪的部队更不会例外。
  孙殿英在当时走投无路的时候,要钱没有,要粮食也没有,四面都是敌人,部下因为拖欠军饷抱怨不断,几乎要兵变。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一天,孙殿英几个部下汇报,抓住几个流窜的土匪,还缴获了几样古董。
  孙殿英命令把古董来过来给他过目,没想到这一看却吓了一大跳。
  孙殿英年轻时候也做过土匪,甚至也跟着庙道会的前辈盗过墓,不管是当土匪,还是盗墓,都必须认得财物,不然玩命弄来几件假珠宝,不就是大笑话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8/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