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空神仙传(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898

  “当年将军待我等不薄,将军有事情只管吩咐就是。”
  “我需要暂借五千石粮草,各位放心,三日定然归还。到时候,你们把粮草放入水中,如此,如此……”
  当时听到这般事情,自刘进陵以下个个都觉着匪夷所思,荒谬绝伦之极。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担待了不小的关系,就这般做了。
  五千石粮草,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当时,想想办法,自然还是能够拿出。
  却没有想到,那粮食放到水中之后,居然奇迹一般的起了一层大雾,然后逆流而上。
  这般奇景,让当日所有参加行动,见到这么一幕的人都惊的目瞪口呆。
  果然,三日之后。他们按照杨佺期所说,到某处去看,果然有着五千石粮草放置。
  这般事情,如此古怪。又牵扯到了已经死去的杨佺期。所有人自然不敢声张。
第011章
水镜庄
  只是,刘进陵日后做梦。又一次梦到杨佺期,道:“君家族之中有贵人出,日后当显贵!”
  想到此处,刘进陵嘴角边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来。将所受到的乱七八糟的气,尽数给抛到脑后去了。
  就在刘进陵大军士气低落,向着襄阳方向赶路的时候,刘胜之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到了襄阳城中。
  襄阳城中,死气沉沉,大街上除了来回巡逻的士兵之外,却就根本见不到几个行人。
  而且,这城门每天只是开短短的两三个时辰而已。任凭城中百姓出去樵采,种地。不至于让百姓连熟饭都吃不上……
  刘胜之施施然的行走在大街之上,穿着一身长袍,却宽衣解带,露出雪白肚皮来。
  这般打扮一出,不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城中兵丁看到,都是绕道走,有些如避蛇蝎的意思。
  穿着这般华贵长袍,显然是富家门阀才穿戴的起。而这般打扮,袒胸露腹的,搞不好就是在行散。
  这些不是高门子弟,就是名士。正在发疯行散的时候,简直是神憎鬼厌。偏偏却也没有人敢于招惹。
  因此,见到刘胜之这般派头,反倒倒真没有人招惹,如避瘟神了。
  刘胜之一笑,在豫章就见过这些人的派头,刘胜之自然装的极像。大摇大摆的走在城中,来到了东门之处的水镜庄。
  这处地方,就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刘备马跃檀溪之后,所遇到水镜庄,司马徽向他推荐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由此便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诸多故事。
  只是后来,那司马徽一家迁居去了他处。这庄子便空了下来。
  不过,据说当年司马徽等大儒名士在此地讲学,名动一时,荆州士子多来听讲游历的。
  虽然到了后来,这处地方,依旧藏有当年许多图书典籍。因此,到现在还有一些士子,经常在此地看书,抄经。
  那王镇恶正在此处!
  这水镜庄看起来年久失修,一片破败。除了一间主建筑看起来有着一些修修补补的痕迹之外,其他建筑尽数倒塌。
  因此,一进门就能够看到一个生满杂草的前院。当年布置的也许还算是雅致,现在只能说收拾的还算干净。
  不过,却有着十多个士子在这里安静读书,抄写。
  刘胜之看了一眼,暗暗都有些吃惊。能够见到这些士子,大多数穿着都是简陋,但是顶上都有着灵光,甚至许多禄命之火都是相当不错。
  居然有这么多有气运才气的人聚在此处?莫非三国时代所说的,天下贤才尽聚此处的说法果然不假?
  不过接着一想,刘胜之却又释然了。三国时代,是天下动乱,各地名士人物,尽数避难于此,所以人才汇集。好处聚集天下贤才人物……
  而这个时候,自然没有这种条件了。但是只要看看这些士子,一个个用功模样。
  甚至一个身穿补丁麻衣的士子,跪在一个石头面前抄写,双腿跪的发麻,却只是偶尔抚摸一二,整个注意力,却尽数专注于眼前手中。
  刘胜之暗叹一声,缓步走入。却也没有人多关注于他,任凭刘胜之走入那主建筑之中。
  就见着木架上整整齐齐的放着数百本书,一个个十分陈旧,却显得极其干净整洁。
  刘胜之过去翻看了一眼,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书籍,什么《春秋繁录》《白虎通义》《诗经》之类。
  几乎在汉代到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后世所谓的四书五经的那种地位,和寻常程度了。
  只是,这个时代,书籍全都要靠抄写。知识从两汉官学废颓之后,渐渐都被世家门阀所垄断。
  这些贫寒士子,能够在此地找到这些书来看却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后世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记得听人说过。当初建国之前的那许多知识分子,甚至在几十年后,都还能够记得当初所看过的某句话,出自某本书的多少页……”
  当年还没有信息大爆炸的时候,那些人读书的专注程度,绝对非是后人所能梦想。
  后世人从网络上,一天不知道能够接受多少信息,便是看书也是泛泛而看。
  而古人往往穷通典籍,一本书都是要看的透烂才肯罢手。
  更不要说,在这般书籍缺少的时代。这些人看书的专注程度,更非是刘胜之这般的后世人可比。
  眼前这些人,那是真正的把经书给读到骨子之中去了。
  这又后世那科举时代不同,科举时代虽然也是把四书五经的读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但是却大都当成了敲门砖了,很少人再相信其中道理。
  而在这般知识贫乏时代,这些士子见到经书,怕是就彷佛干旱许久的土地终于下了一场小雨般饥渴。
  刘胜之再次轻轻一叹,就找到一个正在读书的年轻人身边,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个年青人打扮的要比周围人等自然要华丽许多,不是周围那些贫寒识字一般麻衣短褐。但是,那般专注看书的神态,却是一般无二。
  虽然刘胜之这一声咳嗽,用了一点力量,震动周边。但是这人显然看书太过入神,根本没有半点反应。
  据说,当年王献之练字的时候,手中笔拿的太紧,王羲之猛然夺都没有夺走。
  这个时候,刘胜之怀疑自己猛然夺书的话,恐怕也不能从王镇恶的手中把书给抢走。
  想着,刘胜之干脆一笑,随手抄起一本白虎通义看了起来。
  顺手一眼翻看,就看到了这么一句:社无屋何?达天地气。故《郊特牲》曰:“太社稷,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
  心中就是微微一笑,早期的社稷,甚至是神社,都是没有屋顶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了。
  这其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里面,便是神灵,也是天地之所生,日月所长养。
  再随手一翻,又看到:《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土尊,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第012章
白虎通义
  刘胜之不由再次一笑,白虎通义这本书出现的颇为有意思。
  虽然说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云云,但是其实董仲舒的学问出自公羊学派,又被其自行发展,其中充满了神学内容。
  后来谷梁学派跟着崛起,今学古学争斗不休。到了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刘秀是国子监出身,大约也是历代开国君王之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生平最爱读书,就算是战争年代也是手不释卷。自然对于这些经学之争十分清楚,一直努力调和。
  却是到了汉章帝时候,在白虎观召集经学大儒,互相辩论,揉和双方观点,终于编订了此书。
  这本书,在刘胜之看来,几乎是把儒学彻底神学化了。
  如果这般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儒教还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宗教……
  只是,可惜后来的魏晋玄学盛起了……让历史的车轮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刘胜之不由想的入神,商代以祖神为上帝,周代取而代之,提出“天”之概念,是为后世昊天之雏形。
  汉代建立一边继承了昊天之崇拜,作为最高神明。一边又说自刘邦以下,汉之功臣大多数为楚人,以楚人最高神太一为尊贵。
  神道体系为之一变,又有公羊学派董仲舒之流,天人感应。构建天子为神灵,天人相互感应的完美架构,形成神系。
  随着天子权威下降,受到挑战。这般神系又被慢慢摧毁。一直到东汉年间,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神权又从皇家朝廷手中,落入民间宗教。再入新的神系。历经几次大的动荡变革。
  而到了明代时候,神道开始了最后一次的大变革。
  为和尚出身,深知神道内幕。建立天下之后,要兴复唐宋旧规,太祖亲自往“汴梁”,即宋都开封祭祀诸神,同时派遣官员祭祀开封境内的山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