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宏图(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280

  “一群乳臭味干的毛孩子罢了,除了符老狼和高白马两个之外,其他人都不必关注!”大将张俊上前数步,不耐烦地打断。“陛下,末将愿领三万兵马,一探伪周虚实!”
  “常克功领兵去救郭威的小命儿,泽潞两州正好空虚。此刻,的确是南下的最好时候!”大将胡得功也上前一步,主动请缨。“末将愿令一万兵马做前锋,替陛下夺了潞州!毁了常思的老巢!”
  “儿臣也愿意领一哨兵马,去取赵州!”三皇子刘镐早就忘记了当年所吃的亏,也叫嚣着上前凑热闹。
  “取赵州不如取府州,趁机将折家连根拔了,可断伪周一臂!”四皇子刘锴不甘居于刘镐身后,跳出来大声嚷嚷。
  “陛下,伐丧,不祥!”右相卫融处事谨慎,听武将们越说越轻松,赶紧上前半步,冲着刘崇深深施礼,“况且马上就是冬天,城外不可久居。泽潞两州的守军,只要闭门不出,就能令王师徒劳而返!”
  “什么伐丧不祥?那郭家雀乃谋反篡逆之辈,老天爷收了他,是因为他恶贯满盈!岂可真的拿他当作一国之君?”兵部尚书马原素来跟卫融不睦,出言针锋相对。
  “陛下,那郭家雀儿虽然得国不正,却有遗恩于中原之民。我等岂能因为私仇,就小瞧了他在中原文武和百姓之间的威信?万一引得中原军民同仇敌忾,我军即便有雄师百万,恐怕也难过黄河半步!”翰林学士郭无为见状,立刻出马给卫融帮腔。
  “不过黄河,至少能拿下整个河东?”
  “拿下地盘,拿不下人心,地盘又怎么可能保得住?”
  “敢暗通敌国者,族诛!”
  “这些年,几位杀的人还少么?百姓们还不是一瞅到机会,就拖家带口往难免逃?”
  ……
  转眼间,文臣和武将们就争执了起来。吵得房梁上簌簌土落!
  “够了,有完没完!尔等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刘崇被吵得头大如斗,一巴掌拍在桌案上,大声断喝。“”
  争执声戛然而止,文臣们都红了脸,讪讪地退回原位。以张元徵为首的武将们,也觉得好生无趣。齐齐向刘崇抱了下拳,口中说道,“末将知错,请陛下息怒”然后也低着头重新站在了御书案两旁。
  刘崇默默地等众人都站直站稳,手扶桌案,喘息着补充,“朕不在乎什么伐丧不伐丧,朕也不在乎能不能得民心。朕只在乎,能不能给朕的长子报仇。所以,这兵,一定要出。只是今年冬天出,还是开了春之后再出而已!”
  他,原本就没想过当皇帝,更没想过当一个圣明天子。是四年前,郭威篡夺了他侄儿的皇位,又骗走了他的儿子,才让他不得不自立为帝。他之所以当皇帝,是为了复家国之仇,不是为了拯救万民,更不是为了一统九州。所以,只要能报仇,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付出任何代价。
  “冬日发兵,士卒手脚都容易生冻疮,亦容易得伤风。当年幽州韩氏就是因此而吃了败仗,平白成就了姓郑的竖子之名!”到底姜还是老的辣,枢密副使赵华的想法,其实跟卫融等文官差不多。但表达方式和话语所起到的效果,却跟卫融等人先前截然相反。
  当年幽州韩氏的数万大军,被郑子明带着几千乡勇拖垮的例子,北汉君臣都不止一次揣摩过,当然明白其中最关键处在哪。当即,刘崇眼睛的红色,快速消退。将目光转向武将之首张元徵,沉声询问:“张枢密,你以为如何?今冬发兵,有必胜的把握么?”
  甭看先前跟卫融等文官吵得凶,到了该认真的时候,张元徵却立刻谨慎了起来。斟酌再三,出列向刘崇拱手,“冬天出兵的话,拿下潞州,问题不大。全取泽潞两州,恐怕会有些困难。至于攻入汴梁,陛下,请恕末将直言,光凭我大汉一国之力,即便把出兵的时间拖到明年春天,依旧没有丝毫可能!”
  “那你……”刘崇气得两眼一瞪,本能地就想质问张元徵先前跟文官们针锋相对时,怎么气焰那么旺盛?但话到了嘴边上,却又忽然失去了质问兴趣,摇摇头,叹息着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干脆直说吧,没必要跟朕绕弯子!朕不想抢谁的地盘,朕只想尽早将郭威从坟里扒出来,挫骨扬灰!”
  “连横!”张元徵虽然是武将出身,心思却比许多文官还灵活。咬了咬牙,大声回应,“此前末将等人所提的先取潞州或者府州,然后再一步步寻机向南蚕食,乃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然陛下等不及,那就趁着郭荣小儿刚刚登上皇位,无暇他顾之机,派遣使节,联合大辽、孟蜀、南唐和幽州韩氏,明年开春,四家共伐伪周!”
第十一章
三生(二)
  “臣附议,五家伐周,定可将郭氏一族连根诛灭!”枢密副使赵华眼神一亮,果断在张元徵身后表示赞同。顺势,还隐隐点明了张元徵不识数的事实。
  张元徵也不计较,笑了笑,低声补充道:“幽州韩氏乃辽国养的一头恶犬,当然不能单独算一家。只要大辽皇帝愿意出兵,幽州韩氏愿意出兵得出,不愿意出兵也得出!”
  “还是单独派人跟韩匡嗣打声招呼为好,否则,其难免会出工不出力!”赵华脸色微微一红,笑着提议。
  他二人分别是武将和文臣之首,既然意见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其他文武心中纵有疑虑,也不方便当众再说出来了。于是乎,今日的廷议很快就定了调,冬天时暂且按兵不动,积聚力量,同时派遣使节连横各国。力争在明年开春时,无路大军多头并进,攻入汴梁,分了“伪周”的如画江山。
  这个策略可行性很高,然而执行起来,却颇费力气。
  首先,北汉只与另外四家当中的辽国、幽州接壤,想要跟西蜀、南唐联络,必须绕过大周的地盘。
  其次,眼下辽国的内乱虽然已经结束,天顺皇帝耶律璟,却没有任何实权。大辽的内政外交,全掌握在北院大王耶律屋质之手。而那耶律屋质害怕自己成为史弘肇第二,轻易不敢离开驻地半步。所以,辽国即使出兵,可供派遣的兵马数量也非常有限,想重来一次耶律德光入汴,短时间内绝无可能。
  再次,就是保密问题了。大辽国的高官里头,有很多都是游牧部落酋长,心中压根儿不存在保密这个概念。而这几年沧州跟辽国各部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任何事情只要部落头领们知道了,用不了几天,沧州那边就会知道,消息传得比奔马都快!
  五家相约伐周的消息既然传到了沧州,就不可能不在最短时间被送往汴梁。大周皇帝柴荣闻听,勃然大怒。立刻就将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请入皇宫,共同商量应对方略。
  他虽然在登基之时,得到了符彦卿、高行周、常思、冯道、白文珂等一干老臣的联手拥戴,但毕竟才只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威信还远远没有竖立得起来,更无法做到像传说中那样一言九鼎。因此,情况刚刚由张永德介绍完毕,底下的文武官员,立刻就分成了水火不容的两大派。
  符彦卿和高行周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封地,武将自然由资格最老的常思为首,擦拳磨掌,要与来犯各路敌军决一死战。只要大周能将五家入侵者一一击败,就可以趁势发起反攻,北上燕云,南下吴越,西入巴蜀。即便再不济,也能逆势攻入太原,彻底解决掉刘崇父子这一路隐患!
  而大多数文官,则以冯道为首,坚定地认为,先主郭威刚刚逝世,王峻和王殷的叛乱也刚刚平息,大周的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仓促与多路敌军交战,实乃下下之策。最好的选择是,分头送给辽国、孟蜀、南唐一些好处,令伪汉的谋划彻底落空。然后花费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实力,待国内百业俱兴之后,才可出兵先灭北汉,再图南唐、孟蜀;待将腹背之敌挨个消灭干净之后,再起倾国之兵,与契丹决一死战!
  当然,也有个别文官如范质、吕余庆等,想法更倾向于常思。但与冯道、魏仁浦等老臣比起来,他们毕竟人微言轻,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时,也有一些武将中的异类,如曹彬、李汉琼、郭进等,也认为冯道的提议更为稳妥。但是,与范质、吕庆余等文官一样,他们几个在常思面前,也属于小字辈。意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双方的说法都有道理,彼此不能妥协。争论来争论去,话语中就带上了烟火味道。其中以杨光义的话,听起来尤为刺耳。“那刘崇老贼为了讨好契丹,以区区十州之地,每年就要向契丹人上供绢二十万匹,粮草生铁无数。逢年过节和契丹贼酋的生日,还得再额外增加一笔孝敬。我大周的疆域是伪汉的七倍有余,想让收买契丹人不出兵,岂不是得花费上百万贯才行?诸君口口声声说许以好处,许以好处,这上百万绢,谁又肯自家掏?还不是要搜刮民脂民膏!”
  “可不是么?给契丹百万,给孟蜀、南唐、幽州一家二三十万,再加上沿途损耗,差不多就得两百万计。”大将王全斌也是个暴脾气,冲着冯道及其身边的人,一边笑一边撇嘴,“呵呵,从自家百姓头上刮来,再转手送将出去。这一进一出,恐怕有些人会吃得满嘴流油!”
  这下,可是揭了太多人的短。自打后唐明宗以来,各朝各代,文臣武将,就很少有两袖清风者。包括大周,立国时间虽然短,太祖皇帝郭威虽然简朴到最后以纸衣瓦棺入葬,众文武大臣的宅院,却一个修得比一个富丽堂皇。特别是前枢密使王峻和枢密副使冯道的私邸,简直都是小一号的皇宫。内部陈设,甚至比皇宫里面还要奢华!
  当即,吏部尚书,郑国公张昭就站了起来,颤抖着雪白的胡子,大声断喝:“竖子,岂能如此血口喷人?各部经手钱粮,都有账册,先皇在位时,每年也会派遣专人复核,不敢说每一笔进出都清清楚楚,至少其中九成九,都经得起查验!”
  “是啊,做假账么,谁不会?”王全斌火气上来,才不在乎张昭的胡须是白色还是黑色,撇撇嘴,冷笑着还击,“不信咱们就核实各位的家产,谁家的田产宅院及库中所藏,如果也能进出有账,清清楚楚,并且总额低于十年俸禄之和,就当我刚才是在放屁!”
  此话,比先前那句还要过分,顿时,如同滚油中落入了一滴冷水,掀起了剧烈的反应。非但绝大多数文官忍无可忍,甚至连一些武将,也都对王全斌怒目而视。
  而那王全斌,却毫无自觉,继续冷笑着补充,“怎么,我说错了么,诸君谁的家产,都是清清白白而来?百姓供着尔等吃穿,供着尔等挥霍无度,先皇对尔等监守自盗,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敌当前,尔等却不思拼将一死报效国家,却仍然琢磨着如何从老百姓头上搜刮更多的钱粮,然后截留好处自肥。尔等对外卑躬屈膝,拿钱不当钱。对内则残忍凶暴,敲骨吸髓。如此一群忘恩负义之辈,国家养尔等何用?还不如喂几条狗,好歹贼人来了,也能张开嘴巴汪汪几声!”
  “你,你该死!”郑国公张昭被数落得眼前阵阵发黑,手指王全斌,哆哆嗦嗦地反击,“文官屁股底下不干净,尔等就干净了。论家产之厚,谁比得上你的老上司常克功?!”
  “老匹夫无耻!”作为常思的心腹和弟子,杨光义怒不可遏。一个箭步跳到张昭面前,拳头高高举起,“我师父的家财,都是放钱吃利息而来,比你等清白得多。”
  “郑公,请慎言!”唯恐杨光义当着柴荣的面儿殴打大臣,犯下不恕之罪,韩重赟赶紧闪身挡在了两人之间,大声断喝。
  紧跟着,原本准备最近就离开汴梁的郑子明也站了起来,将杨光义强行拉回武将行列。临回头之时,却冲着张昭看了一眼,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
  郑国公张昭这才想起来,常思的两个女婿都是谁?顿时脊背处就是一凉。赶紧收起肚子里的委屈,斟酌该如何去补救。还没等他把说辞编好,却见常思长身而起,走到柴荣的御案前,大声说道:“陛下,臣常思,在泽潞两州放贷图利,多年来,得利息数十万,除去养兵和筑城的花销,还能折银十万。今日愿将本钱和利息一并捐献于陛下,以充抵御外辱之资!”
  “这……”话音落下,非但张昭本人,先前跟着他一道对常思含沙射影的众文官们,也全都目瞪口呆。紧跟着,就纷纷低下了头,脸孔红得如同猴子屁股。
  泽潞节度使常思有钱,会赚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常思当年以五百亲兵平定泽潞两州,以高利贷逼迫地方豪强对自己俯首帖耳的创举,也是得到了刘知远的默许,并且令很多文官表示叹服。今天张昭被王全斌挤兑狠了,情急之下去翻常思的旧账,原本做得就有些亏心。而常思毅然将高利贷的本钱和利息都交给国家的举动,更令许多人自惭形秽!
  唯独瀛国公冯道,此刻依旧气定神闲。见众文官纷纷低头看地,笑了笑,朝着唐国公常思轻轻拱手,“唐公,好手段,用十万钱息和百万不可能收得上来的旧债,逼满朝文武三缄其口,这笔买卖,绝对合算。”
  说罢,也不管常思如何反应,将身体又迅速转向柴荣,郑重躬身行礼,“陛下,老臣家底儿虽然没有唐公丰厚,也捐捐出良田三千顷,汴梁城内商铺十二间,连同货物,本钱,大概也能凑出十万贯上下。不做抵御外辱之资,只做收买敌国权臣之本,令其想方设法阻止各自的国主出兵,避免我大周四面受敌!”
  “微臣愿捐资两万,收买敌国!”
  “微臣家底单薄,愿捐资一万贯,换取我大周百姓休生养息!”
  “微臣愿意捐资……”
  “微臣……”
  无论任何时候,文官的头脑都比武将灵活,纷纷跟在冯道身后,郑重表态。
  捐出部分家产虽然令人肉痛,可是跟让主战派的意见占据上风比起来,这点痛楚就可以直接忽略了。况且以前太祖皇帝念旧情,不追究大伙损公肥私,新皇帝却未必有如此“雅量”。捐出部分家财换取对以往的贪污行为不予追究,这笔买卖,怎么看怎么划算!
  “够了,诸位爱卿的意思,朕明白了!”事关国家生死的廷议,竟然变成了募捐大会,柴荣被气得脸色铁青。用手拍了下桌案,大声吩咐,“陈留侯何在?替朕把众爱卿刚才的捐献数额记录在案,择日将捐献收齐,充实国库!”
  “臣遵命!”赵匡胤大步上前施礼,然后接过太监送上了纸笔,就开始动手“记账!”
  “真收啊?”众官员肉疼地偷偷咧嘴,却没胆子当场耍赖,只好低下头,默默地盘算,自己家里那些产业可以让出,哪些地方可以挪些钱财来,以弥补今天因为一时冲动所造成的亏空。
  将众人脸上的表情看在了眼里,柴荣叹了口气,将目光再度转向常思,“唐公,当年你在泽潞两地放债之举,乃是为了逼迫地方豪强们就范的权宜之计。朕听先皇不止一次说过,先皇对此事也颇为赞同。然而,事情已经过去四、五年了,泽潞两州的城防都已经整饬完毕,地方豪强们也没有力气继续残民自肥,所以,钱息朕收下,至于本金的债条,你回到任上之后,就一把火全烧了吧!”
  “老臣已经将其献给了陛下,陛下说烧,老臣绝无二话!”常思早就想好了自己该怎么办,再度站起身,肃立拱手。
  “唐公坐,朕绝不辜负您老的一番苦心!”柴荣虚按了一下手臂,示意常思落座。随即,又大声吩咐,“来人,替朕拟旨,唐公常思,有大功于国,晋中书令,唐王。赐汴梁城外庄园一所,良田一千亩,以嘉其忠!”
  “谢陛下!”常思第三次起身,恭恭敬敬给柴荣行礼。
  君臣之间如此做作,武将们焉能还转不过弯子来。也学着先前的文臣们那样,纷纷表态要捐钱捐物,替国家筹备军资,以御外寇。
  柴荣对武将与文官们一视同仁,照先前的办法,让赵匡胤负责把大伙答应捐献的钱财一一记录在案。然后又勉励了武将们几句,笑着说道:“父皇刚刚龙驽归天,伪汉就敢联合诸国伐周,实在辱我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况且用钱纵使能买来一时平安,却易令我大周上下心生懈怠。今后凡有外敌入侵,无论打得过,打不过,首先想到的就是花钱消灾。长此以往,日削月割,我大周亡国无日矣!”
  “陛下,即便大唐太宗刚刚即位之时,亦有渭水之耻。可短短几年之后,便令突厥灰飞烟灭!”冯道越听越不对劲儿,赶紧起身行礼,大声打断。
  “朕不是唐太宗!”柴荣心里微怒,皱了皱眉,低声回应。
  “大唐太宗,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几朝几代就只知道顺着国君意思说话的冯道,今天却突然一反常态,又躬了下身,大声补充,“但陛下却可以大唐太宗为楷模。此生甭说与其比肩,只要达到其一半,则天下幸甚!”
  “你,你……”柴荣即便再尊老敬贤,也被气得脸色铁青。忍了又忍,咬着牙道,“瀛国公说得是,朕开春之后,就效仿唐太宗,御驾亲征太原!”
  明知柴荣已经到了暴怒的边缘,冯道却丝毫不做收敛,摇摇头,冷笑着提醒。“陛下慎重,当心做了石重贵第二,丧师辱国!”
  “住口,汉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朕,朕麾下有子明,有元朗,有诸位将军,定然如泰山压卵!”
  “陛下不是泰山!”
  “你……”柴荣终于忍无可忍,拔出宝剑,对着御书案狠狠劈下,“休要胡说!朕意已决,亲征太原。群臣如敢再出言慢我军心者,有如此案!”
  “喀嚓!”书案从中央应声而断。柴荣扭过头,提剑不顾而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2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