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973

  但,左庶长依然作为“卿”这一等级的最低爵位,非有大功者难以升任。当初李由正是靠了七个同僚都尉战败而死做陪衬,靠着一场逆袭突围,转战三百里,大大扬了秦国的威风,才被秦王当做典型,卓拔为左庶长的。
  而黑夫的十月征伐之劳,拓地千里之功,也的确够分量了,若是秦王扔十个左庶长爵位出来便能拓土万里,那岂不是赚大了?
  黑夫当初偏要选江西这一路来独自领军,也是看中了这一点,若是继续跟在李由屁股后面去打长沙,下苍梧,恐怕还捞不到这么多好处。
  左庶长与五大夫之间巨大的鸿沟,可以从两者享受的名田宅数量看出,五大夫有田25顷,宅基地25宅,可拥有徒附25人。
  而到了左庶长,便蹿升到了田74顷,宅74宅,徒附74人!
  这意味着黑夫的不动产,瞬间翻了三倍!
  不止如此,左庶长还得到了执圭上朝的权力!别看这只是块单薄的小小玉版,但春秋战国以来,执圭都是卿的特权。
  左庶长之爵与玉圭,已经算作“名与器”了,秦王派杨樛来给黑夫赐爵赐圭,足以见他对这个未满23岁的年轻人之重视。
  “这信重程度,快要赶上十年前对李信,五年前对蒙恬、蒙毅的宠信了吧。”
  章邯暗想,今王的确是个喜欢起用年轻人的雄主,因为他喜欢他们敢于开拓的拼劲,只可惜李信蒙恬在楚国折戟了一次,眼下王心大不如前了。
  他是个聪明人,所以暗暗揣测,秦王大概是想把从黔首一步步做到左庶长的黑夫,也当成一个典型来宣扬,让出身行伍的人才们,更加热衷作战立功吧。
  别说其他人,连章邯看了都觉得眼热。
  不过,五国已灭,该打的仗也打完了,还能上哪攻伐立功呢?
  他心里如此想,嘴上却对黑夫恭贺不止:“先君昭王十三年,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黑夫如今的位置,可是武安君曾坐过的,你为将封侯之志,算是走出第一步了!”
  是啊,黑夫心中也有些慨然,一年辛苦,数千里奔波,换来的爵位分量的确不轻,但仍然只是“下卿”的末席,他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杨樛的赐爵还没完,包括章邯在内,黑夫军中众军吏,几乎都有封赏。
  章邯以征楚之战担任军司空,修筑壁垒,又为李由军铺路搭桥,战后兴建南昌城之功,总算从原先的公大夫升到了五大夫。
  楼船五百主赵佗因解彭泽之围,杀番阳君之功,也从大夫升为官大夫。
  如今的番阳假尉利咸,数次作为谋主建言立功,升为官大夫。
  进入江西境内后,因为发生的战斗较少,东门豹无太多功绩,爵位仍为官大夫,他现在被黑夫安排在庐陵镇守。
  其余众人里,驻守上赣和厉门塞的小陶升为官大夫,共敖为大夫,季婴为大夫,满、安圃均为大夫。
  有意思的是,余干吴申因为足够识时务,主动纳降,进贡干越之剑,并派人来帮黑夫筑南昌城,也被赐爵为大夫。
  除了军官们外,令人惊喜的是,底下的士兵,但凡为不更以下者,竟几乎人人都有封赏,普遍增爵一级,这是他们先前未曾想到的,因为自打进入江西以来,大仗没打几场,大伙的斩首不太多,不曾想秦王如此慷慨,大概是要让他们感受一下“天下大酺”的感觉?
  众人都在那欢天喜地的庆贺,只有黑夫隐隐觉得,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这一次,秦王大方得有些过头了。他手下三千人,以平均人增地一百亩算,也需要三十万亩土地,南郡三分之一的公田就没了。
  果然,等众军吏士卒欢喜过后,杨樛又抛给了他们一个消息。
  “南征三千将吏士卒所得爵位应增田地,均从江南地就近划取,眼下驻守南昌者开南昌之地,驻番阳者开番阳之地,驻上赣者开上赣之地……”
  ……
  此言一毕,黑夫和章邯立刻对视了一眼,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秦王要让兵卒们做的事,恰好被章邯言中了。
  一时间,底下两千名兵卒都沉寂了,他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还是共敖醒悟了过来,叫嚷起来:“这意思是,吾等不得归家,要留在本地种田?”
  众人一愣,纷纷反应过来,如此一来,他们岂不是要同那些前几日刚刚抵达这里的赘婿、刑徒、隶臣妾一样,要被强行迁移到南昌了!
  他们辛苦十个月,盼星星盼月亮希望回归故乡,乍闻此询,不由哗然!
  “吾等千辛万苦,便得了这边的泥沼荒地?”
  “江南容易染疾,丈夫早夭啊!”
  “大王他绝不会如此待吾等。”
  “定是有奸臣在进谗言作祟!”
  他们甚至将愤怒的目光投向了杨樛,这个白面的小郎官,难道是他在假传大王之谕?
  一股委屈和不满在兵卒中酝酿,士兵们没法淡定了,当共敖气得扔了胄,大呼自己宁可不要土地,扔了爵位官服,光着身子也要回到故乡时,达到了顶点……
  杨樛的脸更白了,他才二十出头,虽然出身显赫,却没有见过这等场面,虽然做好了兵卒们有些抱怨的准备,但事情发生得如此之快,一时竟有些不知该如何是好,脚步虚浮,已经要被士卒们愤怒的目光逼退了。
  好在,这时候,有一只有力的手拍了拍他的后背,同时身旁响起了一声猛喝。
  “大胆!”
  别部司马开口了,上千汹涌如沸鼎的兵卒,霎时间噤若寒蝉!
  黑夫面露愠色,目光扫过,包括桀骜不驯的共敖在内,所有人,都敬畏地垂下了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军法言,诸罚而请不罚者死!诸赏而请不赏者死!”
  “二三子,勿要鼓噪,慎言!若有什么不服,本司马……”
  黑夫声音大了起来:“本庶长,已有直接上书之权,会替二三子向大王,向咸阳问个明白!但眼下,还望二三子能先拜谢大王之赏,并奉王命,开地分田!实墉实壑,实亩实藉!”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竟是方才先嚷嚷不满的共敖,对黑夫的老部下们点了点头,咬着牙下拜,大声道:“下臣共敖,拜谢大王之赏!”
  “臣等拜谢大王之赏!”这拜谢虽然稀稀拉拉,但好歹将几近沸腾的鼎给盖上了。
  章邯瞧了黑夫一眼,暗自称奇,方才这局势,换了他,都有些收拾不下来,看来黑夫在家乡子弟兵中的威望极高。
  待众人再度安静下来后,黑夫又朝冷汗直冒的杨樛一拱手,严肃地道:
  “将为兵首,大王之谕,当从黑夫处始。黑夫从五大夫升为左庶长,有四十九顷土地被分在南昌,但凡所开之地,士卒们先选,剩下四十九顷最烂的,请留给我!”
第0311章
生产建设兵团
  目送杨樛离开后,黑夫和章邯放下了手,对视一眼后,目光有些复杂。
  “少荣以为,大王此谕,是为何?”回去的路上,黑夫问章邯。
  “是因为土地,内郡的无主田亩不够了。”
  章邯来自关中,且作为负责土木工程的司空,在九江郡时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田亩、户口资料,所以看得更清楚些。
  “从王十一年令王老将军攻阏与开始,秦无岁不出兵东征,至今十有四年,每年都有仗打,每年都有将士斩首夺城,立功受赏。关中的无主田地,几年前就分光了,就连边边角角的林泽,也开辟了不少,用来五国迁移过去的豪贵。从灭魏之战起,关中士卒获赏的土地,便开始分到边郡了。比如我,明明是内史夏阳人,田地却分到了陇西冀县。”
  “山东各郡更甚,颍川、三川、河东、河内、南阳等郡,本就人多地少,如今那些地方籍贯的兵卒,新得的田地甚至得从太原、雁门、上谷处开辟。”
  南郡也好不到哪去,全郡百万人口,田地却不过一千万亩出头,像江陵、郢、鄢三县,人口最众,占了南郡三分之一,早已没有多余田地,只能从更远的夷陵等县想办法。
  黑夫暗暗算了笔账,这年头,中国人口大概有三千万人,全国耕地面积约为三亿亩(秦亩)。按理说五人一户,一户百亩,是完全够分的。但别忘了,大半土地都集中在少数贵族勋臣手中呢。
  且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吞噬六国的同时,也在吞噬秦自己的土地,制造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缺口!
  虽然每年都有新开辟的土地,但新兴的军功地主更多,需求远大于供应。于是,原本土地就有些紧张的中原,更加捉襟见肘,甚至出现了许多县无地赏有功将士的情况。
  信,国之宝也,政府的信用,重于九鼎。政府许诺的土地不能食言,否则,军功爵、名田宅两个强国之基,就将一夜崩塌。
  这种情况下,秦王政有三个选择。
  第一是加大对内郡的开发,把苑囿林地,山泽猎场全部变成耕地,让有功将士在原籍开荒。
  过去十来年,秦王也是这样做的,屡次重申商鞅的垦草开荒之令,命令各县继续开地。可惜这年头生产力有限,垦荒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地森林的大量土地暂时无法利用,只能勉强维持田亩的供需平衡。
  这种情况,随着第二次灭楚之战的胜利,被彻底打破了。
  不算黑夫他们这些一口气增地几顷,几十顷的军吏。光参战的六十万人,每人平均一级爵位嘉奖,就要发六千万亩土地!
  只开荒是不够了,为了安抚嗷嗷待哺的有功将士,秦王只能从其他地方打主意。
  第二个办法,是在原五国故地的郡县,侵夺五国之民的田地,或者大肆打击贵族豪贵,夺其土地,让秦军将士移民占有。
  听上去很诱人的选择,征服者最喜欢强加给被征服者的暴政,比如清朝的圈地令。
  但令黑夫惊讶的是,秦王居然没有走这一步!
  秦王政虽然迁了部分豪贵到关中就近监控,却没有夺走他们的土地,而是默认了秦军进入前的土地占有情况。
  章邯也道:“我在寿春时,郡守令各地百姓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向县令、啬夫申报,称之为自实田。除了那些反抗大军的豪贵土地被收为公田外,其余百姓民田,官府无一侵夺……”
  没有在矛盾尖锐的五国故地火上浇油,这是明智的。大多数百姓可以坐视国家社稷灭亡,笑看王侯倒台,但若你要动他们的土地,那你就是其仇敌,平日里老实巴交的农夫,也会扛着农具跟你拼命!
  于是,秦王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选项:开疆辟土,在蛮夷戎狄的土地上开辟新的郡县、田地,把这当成对将士的封赏,让他们成为大秦的生产建设兵团……
  “但诸将士并未把这当成是封赏,而认为是贬斥和辜负。”
  黑夫摇了摇头,站在秦王的立场上,这个选择无疑是对的,既能解燃眉之急,还能遗泽千秋。就像千百年前,将亲戚们全部赶到边远地区做诸侯的周公一样,后人只会夸他远见卓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