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973

  一路上,这位对土木工程颇为了解的监御史都阴着脸,直到他抵达南郡兵负责的最南段时,才露出了一丝诧异的表情。
  南郡民夫们负责的壁垒,与之前看到的并无区别,但那十多座角楼,才远远看到第一眼,灵禄就发现了其不同寻常之处……
  隔着数百步望去,那几座赤黄色的角楼高大而且厚实,靠近一些后,灵禄发现,其底部用大卵石或块石堆砌。
  “这是为了防备雨水浸泡,让角楼根基不稳。”负责这一段的军司空章邯匆匆来迎,并在一旁解释。
  “以卵石干砌,不会被撬开?”
  灵禄身边有个小吏如是问道,却被灵禄瞪了一眼:“莫非你未看出来,这些大卵石,被故意大头朝内小头朝外?”
  灵禄并非什么都不懂的外行,相反,他也曾在少府干过一段时间,甚至参与了郑国渠的开凿。
  他很明白,这样砌筑的墙脚在压上厚重的夯土墙之后,想从外面撬开大卵石是极其困难的。
  果然,在几个民夫以铁锸撬了半天,那些卵石地基都纹丝不动……
  这样的角楼底基,即便楚军来到近前想迅速以穴攻撬毁,也不容易。
  灵禄还算满意,再抬头,将手朝角楼的外墙摸去,坚硬而干燥,这是他最为吃惊的地方,角楼外观看起来好像石头一样,而且更有韧性,让人以铁工具敲砸,竟发出了金石之声!非得以大力气才能破墙皮,这附近哪来这么好的土?
  “此乃三合土。”
  章邯解释了他的疑惑,并将一位黑脸的率长请了过来:“吾等最初也以一般的黄土夯制,但皆因土质不佳,造出的角楼脆弱不堪,幸亏黑夫率长教我其家乡的筑房之法……”
  “哦?”
  这倒新鲜,灵禄来了兴趣,让黑夫、章邯细细说明。
  “以常见的黄土,外加烧制的蜃灰、河沙,混合到一起,这便是三合土。”
  黑夫说起来简单,可这半个月来的工程却并不容易,首先得让民夫们把黄土捣细,并使之发酵,成为熟土,再从附近的河流里挖细腻的河沙,跨越数里距离运过来。
  这还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蜃灰”的烧制。蜃灰又称蛎灰,以蛎壳煅烧,便能得到类似石灰的产物。秦国大至建宫室、筑桥梁,小至盖房屋、修沟渠,都会使用到这种材料,听说在燕齐海边更为兴盛。
  虽然常识告诉黑夫,烧制石灰石肯定能得到类似的产物,但身处前线上哪去到处找石灰石?反正需要修筑的角楼也不过十来座,所以还是以传统办法,以汝水及其支流获得的蛎壳烧制了一些,因为数量有限,这些蜃灰也不过占了三合土比例的五分之一。
  将三者混合到一起后,还要用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然后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发酵,几天后,就可以用来做建筑材料了。
  修筑的过程,依然是版筑夯土,只是要不断洒水湿灰交替夯筑,使得三合土固结,同时还加入了一些碎石加固,经过数千人半个月劳动后,才造出了眼前这坚固的角楼,有优于一般角楼的性能。
  灵禄越听眼睛越亮,最后竟一挥手,让人操持着军中发飞石的投石器,朝着一座三合土修建的角楼砸去!
  飞石之器的准头很低,却见第一击偏高,堪堪擦着角楼的边飞过去,第二击也歪了,直到第三击,重达十余斤的石块才砸中了角楼中段!
  角楼不同于城墙,飞石是其克星,若是一般的角楼,肯定塌陷一大块了,可这三合土筑造的角楼却纹丝未动,等众人赶到边上一瞧,都倒吸了一口气,原来那石块只砸掉了巴掌大小的墙皮,留下了一个小凹槽……
  黑夫悬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虽然因为石灰比例不够,这三合土角楼的强度远不如后世他见到的土楼,但起码经受了考验。
  他前世老家就在南方,镇子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土楼,便是以三合土夯筑的。听说除了黄土、石灰、河沙外,还要添加糯米汤,鸡蛋清,贝壳粉,树胶,红糖等东西,说夸张一点,这样做出来的土楼,简直是刀枪不入!
  黑夫前世听一些老人说过,据说早年打仗时,有人试图以炮弹破楼,结果一炮下去,不过把土楼打出几个小凹坑而己。而到了那特殊的十年,曾有人试图拆掉一座土楼,结果刀枪棍棒齐上阵,硬没搞开,最后用了几十公斤炸药炸,才崩下一块……
  由此可见,其抵御功能之强,可以说是这时代前所未有的!以投石器发石的强度和准头,恐怕要以十余架,砸半天才能摧毁一座吧。
  不过有优势就有劣势,三合土最大的问题,就是造价太高,纵然没有加糯米汤,鸡蛋清等物,依然是普通角楼的两三倍……
  于是,在灵禄晓有兴致地问他们花了多少人力和时间时,章邯和黑夫也机灵地向灵禄请罪道:“敢言于监御史,这十余座角楼,所用工时,所费人力,都较一般角楼更多……”
  灵禄却满不在乎:“角楼是用来御敌的,那种一击即溃的角楼,造来何用?”
  “王老将军令吾等坚壁以守之,何谓坚壁?”他又一次喜爱地拍了拍三合土夯制的角楼:“这才叫坚壁!”
  他面上一改连日来的阴霾,对黑夫和章邯夸赞不止,还说要替二人向王老将军请功!章邯也看了黑夫一眼,颇有感谢之意。
  “这三合土夯垒起来的建筑,简直是坚不可摧!若能推而广之,用于他处……”
  作为来自咸阳的监御史,灵禄知道,秦王的所图,当不止灭楚,一天下。那些在九州周边,看上去荒芜蛮夷的地方,大王在查看图籍时,亦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句话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战栗而激动。
  这三合土所夯筑的角楼、堡垒,在这场灭楚之战中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可未来的前景却十分可期!
  灵禄想的很远,然而就在这时,一阵激烈的鼓点声,却打碎了他的沉思!
  “咚咚咚咚咚!”
  鼓声急促,从各座角楼上响起,震耳欲聋!上面的兵卒还举着旗帜拼命摇晃!
  民夫们有些慌乱,而一旁披甲带戈,等待多时的秦卒,却不由精神一振!
  “点燃烽燧!”
  在黑夫的命令下,兵卒们立刻点燃了角楼上早早备好的干粪和柴火,浓烟滚滚,随着北风,斜斜飘到了冬日的湛蓝天际上……
  很快,长达两百里的秦军壁垒,无数黑烟从南到北,陆续升起,告诉沿线数十万秦军一个消息:
  “楚人来了!”
第0262章
军中戏乎?
  得知儿子项荣数次佯攻诱敌,秦军虽旗鼓传讯示警,却龟缩在壁垒之后,终究不出时,项燕只是叹了口气,与帐内的昭华说起了一件似不相关的事。
  “寿春有一座龟室,里面供奉着一只神龟的甲壳,据说其生于黄帝、神农之世,活了三千年,江淮的一切乌龟,均是其子孙。只可惜在宋元王之时被杀了,然龟甲百年不朽,楚国灭宋后,以上好的好的锦缎巾绢包裹,藏之于庙堂之上。”
  “子华领邑在江东,想必也见过不少乌龟罢?”
  “经常见到。”
  昭华应道:“江东父老,常云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其所生之处,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畔人家,常常以饮食畜养大龟,待到其长到一尺大小,再献给卜尹,在吉日剔取龟的腹甲,用来占卜。”
  项燕道:“然也,君王调兵遣将,必先在庙堂上钻龟占卜以定吉凶,这次也不例外,然而此番龟甲连续三次烧焦,老朽为了安众人之心,只能学当年的斗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打翻了龟甲,以安士心,对这龟卜的结果,却连半个字都不敢对士卒们说。”
  他无奈地苦笑,占卜不利,让楚王和群臣的心里又蒙上了一层阴霾。
  “这乌龟在占卜时与我作对也就罢了,来到前线,我却又一头撞在一个硬邦邦的龟甲上。”
  项燕所说的龟壳,指的是王翦以数十万人之力,在前线夯筑的壁垒,任凭楚军如何挑战,就是缩着不出战,看那样子,是铁了心要在这过冬了。
  “王翦这只老龟。”
  项燕忍不住骂了起来,对手的心思他何尝不知,楚军唯一的优势,便是去年大败秦军后心理上的自信了,但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这种自信会随时间推移而消退。
  这不是王翦第一次用此战术了,数年前,王翦帅秦军攻赵,因为赵将李牧用兵如神,所以未能建功,于是王翦就带着兵卒龟缩了半载,与李牧相持,最后让赵国内部生疑,用离间计害死了李牧,这才带着憋了半年气的秦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邯郸。
  眼下,他又拿出这招来对付楚国,项燕自问不至于落到李牧的下场,但麻烦的是,乌龟甲壳坚硬无比,戈矛不入,还生了一张锋利的嘴,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啃下一块肉来。
  早知如此,先前就算己方大军尚未完全集结,也要发动攻势,让秦军无法安心地修筑壁垒。
  “杀龟的法子其实不少。”
  昭华道:“若无法正面击碎其甲壳,不如试试从背甲和腹甲的缝隙切进去?”
  项燕若有所思:“子华之策,莫非是绝其粮食?”
  “不错!”
  昭华指着地图上,由楚军斥候冒死查到的几条道路道:
  “大军相持,以辎重粮草为先,秦军数十万兵卒民夫,一日耗粮三万石!”
  “其粮食有三条路线,汝水、颍水、鸿沟,均为水路,这便是其运粮比我军方便快捷的缘由。粮食从秦颍川郡的阳翟、新郑、襄城、砀郡的敖仓相继运往下游,在上蔡、汝阳靠岸,再由车马和人力辇车运到前线壁垒营寨……”
  “对秦军的后方粮草和水路粮船,吾等无能为力,但上柱国若能以大军进逼作决战状,再派车骑绕后,毁掉其在上蔡、汝阳的码头粮仓,则不出半月,秦军必乱!我军乘势而攻,虽不敢说彻底击溃秦军,但至少能毁其壁垒,使之后退!”
  项燕与昭华定下了先攻辎重之策,但当十一月上旬,昭华等人带着楚军上万车骑,才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他们绕了一大圈,从没有壁垒保护的汝水南岸靠近上蔡码头对岸时,才愕然发现,原来码头也被壁垒、角楼保护得严丝合缝,远远瞧见楚军来到对岸,便有数千秦军从军营里陆续开出来,严阵以待!
  更令楚人吃惊的是,除了粮船停靠的码头防守甚严外,从码头到城内粮仓,再从粮仓到十余里外壁垒军营的道路,竟也在两旁修筑了壁垒。
  这种以壁垒保护的道路称为“甬道”,正是修完了前方的壁垒角楼后,章邯等军司空带着民夫们后撤抢修的,就是想要保证粮道安全。
  “不曾想,王翦竟如此重视粮道,丝毫破绽都不留……”
  昭华望河兴叹,脑中则闪过项燕对王翦的评价:老龟。
  ……
  眼见楚军再度徐徐退去,东门豹泄气地垂下了持戟的手,失望地说道:“这些楚军真是无胆,怎又撤了?”
  他们在前线壁垒守备时,也遇上了几次楚军来袭,却只是挑战一番,秦军不出,他们便自己退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