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行(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358

  “有这么一个人才?”朱重九听得有趣,目光缓缓转向张松,“该不是你们内务处专门请来的看场子的吧?!”
  “微臣不敢!”张松闻听,赶紧站起来摆手,“未得主公将令,微臣不敢轻举妄动。不过,如果主公想要查出此人真身,微臣保证,两日之内就能将其请到大总管府里来!”
  朱重九略加斟酌,然后笑着摆手,“算了,还是不打扰他了!如果他不愿意现身的话,就由着他。如果哪天他想现身了,今年的华夏奖就算他一份!”
  “微臣遵命!”张松在肚子里偷偷吐了口气,郑重答应。
  身为内务处主事,猛然间冒出了个可以跟郑玉等人一争短长的儒林翘楚,他不可能不派人去查。但不查还好,一查之下,立刻冷汗直冒。此人居然年方弱冠,跟自家主公差不多大小。而此人的居住地址,居然就是扬州城集贤馆。现任山长乃为逯鲁曾的小儿子逯鹏,眼下淮扬受推举入仕者,十个里边至少有五个出自此门!
  “像这种有学问,又肯顺应时势而改变的,诸位平时不妨多留意一些!”目光转回胡大海,朱重九继续吩咐。他是铁了心要将自己的平等之路走到底,因此愿意吸收任何生力军。“先推荐他们去集贤馆,等适应了咱们淮扬的情况后,再酌情留用。今年的科举题目,我也会跟逯长史叮嘱一下,让他略做些变化!”
  “多谢主公厚爱!”举荐虽然没有成功,却换来了一道专门的政令,胡大海非常高兴地躬身施礼,“但末将今年的推荐名额……”
  朱重九迅速反应过来,立刻出手将疏漏堵死,“这个属于特殊情况,不算在你们各自原有的名额之内。但如果所荐之人不堪大用的话,该追溯的责任,依旧会追溯到尔等头上。再强调一次,我不在乎你们举荐的是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我在乎的是,他们是否可用,是否跟咱们一条心思!具体该如何做,大伙自己把握!”
  “末将知晓!”胡大海憨厚地笑了笑,举手给朱重九行了各标准的军礼。
  上次他出征在外期间,长子胡三舍勾结其他几个衙内,打着父辈的名义安插私人,拉帮结伙,惹下了天大的祸事。虽然过后朱重九并未追究,但他心里,却始终浮着一团阴影。如今,君臣两人将话点破了,心中的忧虑自然烟消云散。
  其他几个人,也因为去年的吏治整顿,在举荐人才方面患得患失。今天听朱重九亲口强调,举贤论才不论亲疏远近,也觉得各自的心脏轻松了不少。纷纷笑着开口,感谢自家主公的厚待。
  “恐怕,这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刘基,永远特立独行。没等大伙开心的笑声散去,就站出来,郑重提醒。“礼教毕竟传承千年,对也罢,错也罢,深入人心。即便来的人都口称平等,内心深处,恐怕依旧还是信得原来那些。只是为了前程,不得不跟主公虚与委蛇罢了!”
  “嗯,伯温有何良策?”被兜头泼了一大瓢冷水,朱重九却不生气。点点头,笑着向刘伯温请教。能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对方这个臭脾气,尚在他忍受范围之内。
  刘伯温果然也不辜负他如此委屈求全,想了想,很是郑重地问道:“主公的紫金山天文台,到底能看到什么?”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军中的望远镜,你们手里也都有。如果夜晚用来看星星和月亮的话,已经与原来大不相同!”朱重九也想了想,据实相告。
  他之所以选择将天文台建立在紫金山顶,是为了满足另外一个灵魂关于前世的回忆。具体能看到什么,自己也没仔细核实过。但按照现在淮扬工坊的脱色玻璃和望远镜制造水平,在不惜成本的情况下,将头顶的星空放大二十几倍应该不成问题。那样的话,军中那种放大倍数在五到八之间的望远镜所能发现的变化,在大截面,高倍数望远镜下,无疑会变得更加清晰。(注1)
  “微臣早年间曾得《奇门遁甲》三卷,据传深研之,即可观星断命,推演古今!”刘伯温忽然叹了口气,语气里充满了失落。“然微臣数月前偶然兴起,拿起望远镜观星,却发现星空与微臣以往所学大相径庭!”
  “唉——!”陈基、张松等人感同身受,不计前嫌,陪着刘基一道长吁短叹。
  他们也都算饱学之士,当然受传统影响,除了儒学经义之外,对星相、道法等玄妙的学问,都有所涉猎。然而随着在大总管府见识到的新东西越多,他们发现自己以往信以为真的玄学越不靠谱。特别是望远镜出现之后,广寒宫变成了一个满脸大坑圆饼,银河当中,群星荟萃。
  而传说中,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代表到足够倍数大将军之象的太白金星,被望远镜放大之后,居然也是一个暗黄色的圆饼,除了表面没麻子之外,看上去竟然跟广寒宫无丝毫差别!(注2)
  这给他们心脏所带来的冲击,几乎不堪忍受。好在跟在朱重九身边见到的怪异事情多了,大伙已经渐渐学会了自我安慰。大总管非常人,行非常之事,所以看到的东西也受其影响,真假难辨。而这种自我安慰,毕竟经不起推敲。所以被刘伯温一提出来,就觉得自己以前所学皆是谬误,头顶的星空更加遥不可及。
  “诸君切莫叹气,请听刘某一言!”刘伯温的眼睛,却看到了更多。“儒家之礼,道家之德,墨家之兼爱,皆起源于天。天人合一,伍德始终,三统三正、三纲五常学,更是与天空星斗密不可分。”
  又深深吸了口气,刘伯温非常痛苦地做最后补充,“可以巨镜观之,天根本不是原来那个天,星亦非原来的星宿,礼仪道德,纲常统正,自然也失去了依托!”
  注1:当望远镜发明之后,伽利略迅速制造出了3倍和九倍望远镜,最后又制造出放大三十三倍的望远镜揭秘星空。
  注2:因为与地球距离近,在天气晴朗,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十倍望远镜,即可看到金星的球形轮廓。
第531章
星图(上)
  “伯温!”朱重九长身而起,绕过书案,在众目睽睽之下,冲着刘伯温深深施礼。
  不是为了对方的计策有多高妙,而是为了刘伯温在淮扬与儒学之间,终于选择了淮扬。
  正如刘伯温自己所说,当通过天文望远镜,将一幅全新的星图展现在众人面前时,自汉代以来儒学所推崇的天命礼仪,所苛求的等级秩序,纲常统正,就会被连根抛起。除非有人故意视而不见,否则,他根本无法解释面目一新的璀璨星空。
  而刘伯温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将半生所学都推倒重来。这不单单是简单的知识重新修正梳理,并且还是信仰的自我否定与重塑。在朱重九的另一份记忆中,对某一种哲学研究得越是透彻,信仰越是虔诚,当发现其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所承受的痛苦也就越重。二十世纪末某个年代,许多哲学教授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宁愿选择在高楼顶上凌空一跃!
  “主公!”见朱重九忽然莫名其妙地就向刘伯温作揖,胡大海、陈基等人都被吓了一大跳,纷纷站起来,瞪圆里眼睛惊呼。
  “主公不必如此!”刘伯温的表现,却远比其他人平静。先是侧开身体,向朱重九还了一个长揖。然后红着眼睛,轻声长叹,“不破不立,周礼不复,但圣人道统却未必不能得以传承。况且为人谋而忠其事,正是圣人所推崇的大道,微臣并未稍离!”
  “伯温,我不敢说开万世之太平,但必竭尽所能,为生民立命!”朱重九抓起刘伯温的手,用力拍了几下,郑重承诺。
  刘伯温并没有背叛他的儒学信仰,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让他的信仰以适应新的星空,融入新的人间。而作为刘伯温的前世崇拜者和这一世挚友,朱重九则有义务替他完成这个心愿,让儒学在科学与平等的基础上,浴火涅槃。
  朱重九对儒学并无成见,事实上,他对任何一种学说流派,除了那种劝人拿起刀子对待邻居,然后去天国享受七十二处女的之外,都没有太多成见。在另外一个时空,他亲眼目睹过各种狂信徒演绎出来的荒诞,目睹过个各种伪君子一边高喊着“民主自由”或者“英特纳雄耐尔”口号掏干别人的腰包,养肥自己的家族。以至于他对任何一种哲学和信仰,都无法绝对的接受。
  在他看来,儒学也好,道家也罢,甚至明教或者眼下刚刚在中原开始崭露头角的天主教,只要能给淮扬带来繁荣,只要有助于华夏重新崛起,他都可以拿来借鉴其中一部分。但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某种信仰或者哲学,与百姓的安宁幸福,与华夏的重新崛起的目的相悖,哪怕它说得再天花乱坠,哪怕是孔夫子、老子和上帝三个手挽着手亲临,朱重九也会毫不犹豫地拔出杀猪刀来迎面而战。
  用另一个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划分方法,朱重九是各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而他的民族主义到了最后,就必然走向平等。若一个民族走向觉醒,将外民族对自身的压迫视为罪恶,他自然就无法忍受本民族自己人之间的压迫和奴役。那同样是罪恶,不比外来者对本民族的奴役高尚分毫!
  而当有一种哲学或者信仰,能与他的民族主义,与眼下的淮扬彼此照应,共同成长的话,朱重九也不介意从背后推上一把。正如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最终成就了欧洲文明在此后四百年里的长盛不衰。如果儒学能够在淮扬新的生产方式和平等的人文基础上重新焕发青春,并反哺于华夏民族,朱重九有何理由不乐见其成?!
  “愿附主公尾翼,青云直上!”好半晌之后,胡大海、陈基等人才多少明白过一点点味道来,纷纷围上前,大声表态。
  “愿与诸君,共同开辟一个时代!”朱重九被众人的话语从走神中唤醒,收拾起激荡的心情,大笑着与众人一一击掌。
  “臣等,必竭尽全力!”“微臣愿效犬马之劳!”“臣,这条命都是主公给的。主公说怎么干,臣就怎么干!”……
  张松、陈基、黄老歪等人也大笑,举起手,与朱重九拍过来的手凌空相击。
  这一刻,君臣等人个个踌躇满志,觉得天下之事无不可为。再商量起方略来,也是精神抖擞,效率加倍。
  很快,就商量好了最近一段时间与老儒名流们争夺儒学解释权的基本策略。并且交代到具体部门和人手去负责实施。然后又迅速把话题转回最关键点,充分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的落成,从根子上否决旧儒学的礼制和纲常等级。
  按照政务、监察和枢密三院方式,重新分割了职能和管辖范围之后,大总管府的运转效率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天下午,一系列由枢密院签发的政令,就开始落实执行。于此同时,政务院与各级官府衙门,也做出了最积极的配合,一场看不到血光和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俗话说,破坏总是比建设要容易些。郑玉、王翰这群老儒名士们,虽然既不懂如何治国,也不懂如何带兵打仗,暗中给淮扬大总管府使其绊子来,动作却非常利落。发现继续跟青丘子辩论下去,只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干脆把心一横,直接转向对淮扬大总管府这几年施政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上。
  于是乎,经过才子的生花妙笔,一个个受尽淮扬官府迫害的悲惨形象,迅速出在在报纸上,茶肆中,甚至变成了折子戏和散曲,迅速在民间流传。
  比如某人祖孙三代吃糠咽菜才积累起偌大家业,却因为战火所毁啊。比如说某士绅修桥补路,做了一辈子善事,却因为无意中收留了一位做过高官的恩人,被淮阳大总管府株连,倾家荡产啊。某夫妇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日子美过天仙。却因为水力织布机泛滥,家道迅速中落,双双投水自尽等,林林总总,一个胜过一个悲惨曲折。
  更有甚者,干脆将蒙元淮安守将褚布哈塑造成了一个忠义无双,爱民如子的百战良将,曾经多次奉命剿灭山贼与水寇,护得两淮百姓周全。然而红巾军杀来,褚布哈寡不敌众。最后在淮安城外,大喊三声,勿害我治下百姓,然后拔剑自刎,以死回报君王……
第532章
星图(中)
  这些故事实在是过于荒诞不经,凡是曾经在运河两岸生活过,亲眼目睹淮安军崛起和自家日子变化的父老乡亲,都对其嗤之以鼻。但某些因为淮扬新政失去了特权的士绅子弟,某些曾经为蒙元效力在淮扬各级官府都捞不到位置的在野“遗贤”,还有曾经勾结蒙元底层小吏为祸乡里的大侠小侠们,却听起来津津有味,不时地拍案叫好。
  在他们的带动下,有些从外地迁来淮扬谋生市井百姓,或者一些不明就里的懵懂少年,也觉得大元朝的统治下曾经是四处歌舞升平,褚布哈将军的人格光芒万丈。而与故事中相比,眼前看到和听到的景象,则灰败且平庸。
  这年头,基本没什么娱乐项目。所以一些无知少年,在学校和茶馆听到新奇故事,难免要回家跟长辈们分享一番,以期待几句褒奖。然而这回,他们得到的却不是长辈的夸赞,而是兜头一顿笤帚疙瘩:“小王八蛋,才吃上几顿饱饭,就学别人装大头蒜!也不看看,你阿爷和你爷爷都是干什么出身?!要是褚布哈还活着,你甭说你,连你哥哥一起早就抓了给蒙古人放马去了,还喝茶听书呢!想得美!能得主人家几块啃过的骨头熬汤喝,都得跪下磕三响头!”
  “爷爷,爷爷您别生气!孙儿我,孙儿我这不是想给您找个乐呵么?”一家姓常的少年人挨了打,抱着脑袋满屋乱窜,“再说了,这忠臣孝子,人人可敬。隔壁的王老夫子还说呢,褚布哈将军不是坏人,只是不得其主!”
  “放狗屁,那王老夫子要真有见识,就不至于连考三次府学,都考不上了!”做祖父的闻听,气更不打一处来,“叫你少跟他搭扯,你就是不听,就是不听!姓褚的是忠臣孝子,那朱佛爷是什么?要不是佛爷他老人家赶走了鞑子,你就得蹲在城外的草窝子里喝一辈子菜粥。鞑子,色目二老爷,官差、二流子,随便哪个出来把你给打死了,都不用赔一文钱!”
  少年人当然不服气,梗着脖子,绕着桌案跟自家祖父顶嘴,“瞧您老说得那样新鲜,莫非早些年,扬州人就都没法活了?我怎么听戏园子的小桃红说,她家那时候走到哪都能坐轿子,从城里一路走到海门,夜不闭户……”
  “小桃红他爹是王府的书办,当然有轿子坐,走到哪都有人捧着。你投错胎了!你爹当年,想给小桃红他爹抬轿子都排不上队!”做祖父的被又气又痛,不知不觉间,眼睛里就淌出了泪来,“当然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穷窝子连窗户都是草编的,还有什么可偷?!”
  “人家李家坊的来福……”
  “来福他爹,是南城的二路元帅,手底下欠了多少条人命?要不是被张明鉴一把火给烧死了,少不得也被吴大人抓去填矿坑!你个小王八蛋,怪不得嘴里说不出人话来。瞧瞧你交得都是些什么玩意儿。除了戏子,就是骗子赌棍!”终究身子骨没有少年人灵便,做祖父的追了几圈没追上,腿脚失了力气,噗通一声坐了下去,捶地大哭,“我缺德喽,我常老四缺大德喽!养了个白眼狼孙子,早晚得连个坟头烧纸的都没有?老天爷啊,你怎么不长眼睛啊!怎么不长眼睛啊!”(注1)
  做孙儿的也没想到自家祖父气性如此差,隔着桌子,呆呆发愣:“爷爷,爷爷,您哭什么啊?不就是跟您说了几句笑话么?这有什么啊?您老不爱听,我以后不说了,不说了还不行么?”
  “不说了,你以为不说就算完了。这要搁在蒙古人当政那会儿,咱们全家都得,都得掉脑袋!你给不省心的小王八蛋,你个没良心的狗杂碎……”
  祖孙两个闹得不可开交,当家的媳妇听到吵闹声早就跑了过来,然而老的是长辈,小的是自己心头肉,帮哪边都不是,只能隔着帘子,悄悄地抹眼泪。
  正束手无策间,院子的大门发出“咣当”一声响。却是在工坊里做活的父亲常寿和在店铺里做大伙计常富贵回来了。爷俩听到正屋里传出来的悲鸣声,各自被吓了一大跳,赶紧三步两步冲进去,扶起老人,询问究竟。(注2)
  不问则已,一问,老人更是悲从心来。将自己当年与老伴儿如何吃糠咽菜拉扯儿子,如何为了给大儿子娶上媳妇,夫妻两个数九寒天去水里摸老贝磨明瓦。老伴如何得了病没钱治,硬是没挺到朱佛子的佛兵打到扬州,以及过去遭受的种种屈辱和苦难,颠三倒四说了一大堆。临了,则指着自家小孙儿哭诉道:“本以为到了这辈儿上,老常家祖坟上终于出了棵蒿子。谁料到头来,依旧是乌米一支。我常老四缺德喽,缺大德喽……”(注3)
  “小兔崽子,还不给我跪下!”工坊里做到三级工的常寿一听,立刻两眼冒火。抬腿先狠狠给了自家小儿子常无忧一脚,扯开嗓子喝令。“跪下,给爷爷磕头认错!”
  “哎呀!”娇生惯养的身子骨儿,拿曾受过如此对待。登时,做孙子的就趴在了地上,放声嚎啕,“爷爷,爷爷我错了。阿爷别打,别打,我知道错了!”
  没等常老四来得及心疼,外边的儿媳却哭着冲了进来,抱起自家孩子,转身露出一个脊背,“打,你就打死我们娘俩好了。他,他小孩子不懂事儿,外边听了有趣的,当然想说给长辈图个一起乐呵。你怎么能下如此狠心,儿啊,我苦命的孩子……”
  常寿听了,抬在半空中的第二脚,自然就再也踹不下去。唯恐老父伤心,拍着桌案,继续大吼,“还不都是你惯的?既舍不得他去当徒工,又不督促他好好念书。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早晚会惹出祸事来!”
  “那你也不能拿大脚往肚子上踹!”常老四从地上爬起来,将怒不可遏的儿子常寿用力推开。“小孩子不懂事,照着屁股来几下就行了。怎么能踹肚子!万一踹出点毛病来,你还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成?”
  说到这儿,禁不住又是心中一阵悲凉。扶着桌子角,老泪纵横。
  “我,我这不是想给您老先出一口气么?”常寿两头没落到好,摊开双手,急得满头大汗。
  “我看你就活活想把我给气死!我常老四缺德喽,却大德喽!”老人家舍不得让孙儿挨打,肚子里的气都无从发泄。拍着老腿,继续哭诉。“老天爷啊,你赶紧把我给收了去吧。早闭眼早利索,省得看着他们爷儿几个折腾!”
  “阿爷!”常寿是气不得和恨不得,急得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还是在店铺里做大伙计的常富贵机灵,见自家祖父、父亲、娘亲和弟弟闹成一锅粥。赶紧搔搔头皮,满脸堆笑地说道:“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您平时不是最疼老二么?他怎么惹您不高兴了?娘,您也别哭了,阿爷脚上留着力道呢,真下狠心,老二早就门外哭去了!爹,您别生气,我回来路上给您和爷爷抓了几条活鱼下酒。哎呀,我的鱼,我的鱼还在筐子里呢,大热天的,再不收拾就臭了!”
  除了趴在娘亲怀里装死的老二之外,家中其他人都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岂肯让刚买的鲜鱼白白扔掉?于是乎,爷三个丢下娘两个,荒手乱脚地去收拾筐子。待把鲜鱼去腮剥鳞都下了蒸锅,老人肚子里的气也也全消了,望着锅口的蒸汽苦笑着摇头。
  “阿爷,老二到底怎么惹您了?”常寿在工坊里好歹也是个小头目,心思通明,趁着全家人还没重新坐在一起的时候,低声向老人询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3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