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行(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358

  “谁?”包括朱重九在内,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他,异口同声地追问。
  “宋濂,字景濂,别号玄真子的那位。学问好,名声也极大。朝廷多次征召他出仕,都被他以母病为由给推辞了。末将跟他家是远亲,最近听闻他为了避兵祸,举家迁入了江宁城中,如果主公看中他的话,末将立刻想办法将他给弄,把他给请过来!”胡大海得意地仰起头,一幅与有荣焉的模样。
  今天朱重九刚刚说希望大伙举贤,他就想推荐刘基和宋濂两个。不料反应稍慢了一拍,被别人给拔了头筹。如今终于又追了上来,心中岂能不好生得意?说完了话,立刻拿眼睛偷看大伙如何反应,看听闻宋濂的名字之后,自家都督会不会像刘基一样被惊得目瞪口呆。
  果不其然,朱重九立刻又愣住了。好半晌,才喃喃地说道,“通甫,通甫跟宋濂是远亲?他,他还有个别号叫潜溪先生对不对?你居然认识他,干什么不早点把他给请过来!”
  对于这个宋濂这个名字,他可比刘基还熟悉。在另一个时空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此人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朱大鹏能背出其中每一个字。但令朱重九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宋濂的另外一篇,《谕中原檄》,简直是天河泄地,气势万钧。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四句,在几百年后的清末,还激励着很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而“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之语,更是开创了民族平等的先河,比后世某人提出来的“两少一宽”,高明了不知道有几十万倍!(注1)
  “他,他……”没想到自家都督对宋濂如此熟悉,胡大海也愣了愣,口齿变得有些结巴,“他,他那个人清高得很,也聪明得很。原来咱们只占据了淮安一地,他未必豁出去一家老小的性命,陪着咱们冒险。但现在,整个江南都快别搅成粥了,他躲到江宁城里头,恐怕也难独善其身。所以,还不如过来,跟着大伙一起博上一搏!”
  “哈哈哈哈……”在场众人,又一次被胡大海的大实话,逗得哄堂大笑。此一时,彼一时。刚打下淮安那会儿,有几个人会看好淮安军的前程,会想到淮安大都督府能有今天?而现在,大伙要地盘有地盘,要兵马有兵马,还握有大义在手,又何愁没有谋士豪杰蜂涌来投?施耐庵、刘基和宋濂,只是第一波,今后,慕名而来人才还会更多,直到把大总管推到青云之上,遨游九霄。
  注1:朱元璋的各民族一视同仁政策,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直到明末,还有大量蒙古人与汉人一道,为保护大明而战。
第279章
跬步(上)
  有了罗本和胡大海两个人开了头,接下来,议事厅的气氛就愈发活跃。众淮扬系的核心人物们纷纷开口,将自己熟悉的、曾经托了关系想朝大总管幕府靠拢的,以及自己打算大力提拔的人才,都一股脑给推了出来。唯恐落在后边,让别人挤了原本自己看好的位置。
  这种时候,朱重九也顾不上什么公平不公平,只要在大伙的推荐名额之内,不管他有没有名气,就先接下来,然后交给逯鲁曾所掌管的户部去酌情考虑。偶尔遇到零星一两个原本就名声在外的,如章溢、宋克等,则立刻虚位以待。(注1)
  ‘分赃,这是赤裸裸的分赃,比徐寿辉等人强不到哪去,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一边笑呵呵地答应着众人的请求,朱重九一边在自己心里悄悄嘀咕。然而,这种“坐地分赃”的感觉却非常好。至少,说明了在众文武眼里,淮扬大总管府前途越来越有奔头。所以,他们才迫不及待地将各自的看好的人送来,以便日后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反正眼下淮扬大总管治下两路一府,空出来的职位甚多,来了的人不愁没有地方安排。而被推荐的人才虽然也是良莠不齐,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的利益是与大总管府捆绑在一起的,不会像某些地方士绅一样,一边吃饭一边偷偷地砸锅。
  此外,在朱重九的记忆里,后世那些跨国大公司,在招募人才的时候,也喜欢优先照顾内部员工推荐来的“关系户”。一则可以更深的加强公司的凝聚力,让员工们觉得自己在公司中有份量。二来,很多统计数字也证明,通过熟人介绍来的职员,远比公开招聘来的职员更努力,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更高。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涉及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自身,还影响到推荐人的利益和声誉。
  而眼下能进入淮扬大总管府决策核心者,自然也不是平庸之辈。即便如黄老歪、苏先生这些最初资质相对差一些的,经过最近这一年半时间的高强度磨砺,也都被磨的七窍玲珑。略加思量,就明白今夜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扩张自身势力的机会。因此,众人推荐出来的才俊,绝大多数都是货真价实。偶尔一两个带着点儿水分的,也属于嫡亲中的嫡亲,至少在忠诚方面,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吏局在考核官吏方面,从现在起需要抓得紧一些。既然有人做官做得不开心,就早日放他们去。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他们想隐居,就隐居好了,何必弄得双方都不痛快!”夹袋里一下子多出了七八十号人,朱重九的胆气立刻壮了不少,挥了下胳膊,大声说道。
  “那是自然!”逯鲁曾这个吏局主事,最近一段时间也被某些地方士绅们给折腾得忍无可忍。笑了笑,用力点头,“只怕真让他们走,他们又舍不得了。毕竟每个职位都对应着一大笔股本票子,只要坚持到了年底就能分红。”
  “呵呵,恐怕非但哭着喊着不肯走,有些家伙还会掉过头来,说大都督没容人质量!”苏先生也撇着嘴,话语对那些投机的地方士绅充满了不屑。
  干就干,不干就不干。端谁得碗,就替谁卖命。这是他苏先生的做人原则。你一边拿着大总管府的好处,一边天天念叨自己多迫不得己,天天盼望着大元朝的王师快来解民倒悬。那不是有病是什么?
  不愿意干就滚,滚过黄河去投大元。空出来的位置,刚好让别人顶上。
  “也有人只是想引起大总管的关注罢了!就像大元那边的某些言官,有事没事也要闹腾一般,否则,就没法显示自己的本事!”胡大海想了想,很体谅替官吏们辩解。
  话音落下,看了看逯鲁曾的脸色他又赶紧补充,“夫子,我可不是说您!您当年可是做过不少实事的,和他们不一样!”
  “哼!”逯鲁曾狠狠白了他一眼,不与这武夫一般计较。
  “呵呵呵……”其他人被逗得哑然失笑。都觉得胡大海是真性情,爽直可爱。
  朱重九听了胡大海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耸耸肩,冷笑着补充,“那就请吏局好好把一下关就是!他若真心替大伙考虑,或者仅仅是喜欢发牢骚找存在感,哪怕话说得难听些,我也不在乎。可要是既没啥本事,又想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骂娘,就放他归去吧!反正无论怎么着,于他们眼里,我都是个杀猪的粗胚,不值得他们放下身段辅佐!”
  “如果他们也能写出一阕沁园春来,再说此话不迟!”苏先生立刻接过话头,大声冷笑。
  “可不是么,如果大总管是粗胚,天下还有几人不是白丁?!”
  “还有那火炮和火铳,练兵之法,谁要是能弄出一项来,黄某这就跪下给他磕头!”
  “就是,有本事他们也弄出个股本票子,点石成金!”
  ……
  众文武立刻齐齐摇头,冷笑着附和。
  他们可不知道,朱重九当初喝醉了吟出的那阙《沁园春》,是从另外一个时空抄来的。只觉得能写成如此绝妙好词的人,肯定是满腹经纶。至于这满腹经纶从哪里来,来得是否合理,就没人考虑了。毕竟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神鬼之事,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家总管天命所归,被天上神佛一夜灌顶,也极有可能!
  “别管时下的人瞎嚷嚷,咱们尽管低头做事。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朱重九被大伙捧得头脑发热,一张嘴,就又来了一句另一个时空的名言,“要是将来咱们败了,非但我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粗鄙屠户,连带着你等,恐怕要么是目光短浅之辈,要么是贪婪好色的无耻之徒,谁都留不下什么好名声。连带蒙古人杀人屠城的肮脏事儿,都得硬安到咱们头上。可要是咱们日后真的成了大事,眼下种种特立独行,就成了远见卓识。哪怕放过屁,也变成香飘满园了!”
  “哈哈哈哈哈哈!”众人再度捧腹,一边笑,一边擦各自的眼角。在拿下扬州之前,大伙谁曾敢想过身后之名?
能走一步看一步,战战兢兢地将眼前日子过好,不成为朝廷和其他友军的刀下之鬼就不错了,哪敢考虑其他?而如今,每个人心里却多了一份期盼,多了数分自信,总觉得这将来天下,未必不姓朱。自己这些人,未必不能名标凌烟!
  心里的目标高了,做事的热情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于是乎,趁着眼前的热闹劲儿,众人又纷纷开口,将最近正在做和需要做的事情,逐个梳理了个遍。有些先前已经做得差不多的,自然又将标准主动拔高了数分。一些先前没考虑到,或者没来得及考虑的,自然就从现在开始提上了日程。
  朱重九这个人向来勇于纳谏,只要大伙说得事情在理,就一股脑地应承下来。有些提议未必合理,或从眼下角度看稍微着急了些,也吩咐幕僚们记录在案,以备将来需要时参考。众人见他如此,热情愈发高涨,从军政农商各个方面,凡是能想到的,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除了逯鲁曾一个人是老头子之外,其他文武要么年纪轻轻,要么出身于社会底层,谁都没有过当官的经验,思路也不受传统框架束缚。因此很多奇思妙想,都相当具有开拓性。偏偏朱重九脑子里,又充满了来自另外一个时空的参照坐标,因此很容易就分辨出众人的设想里,那些目前能够适用,哪些是开历史的倒车,将其去芜存菁。说着说着,一幅全新的蓝图,就缓缓出现在大伙眼前。包含了许多另外一个时空很多工业革命初期的鲜明特色,而又根植于这个时空的历史与科技现实,从上到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光是写在纸上没有用,做起来后,才知道其好坏。就像当初都督的练兵方略,写出来就那么几招,但做过了之后,才知道到底精妙在哪里,哪里还需要再调整,改进!”苏先生用包金拐杖在地上顿了顿,做大声做总结性发言。
  他这幅形象,倒有后世总设计师的几分神韵。让实践来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一下再说。
  众人听了,齐齐称是。然后再群策群力,将综合出来的蓝图,细分职责,重新落实到相应部门。到最后,八局一院,几乎每个关键部门,都分到了一大堆任务。有远期目标,有近期必须完成的,林林总总,足够每个人都从年初忙到年底。
  “一切从这里开始!”望着众人擦拳磨掌的模样,朱重九有些志得意满。从现在起,淮扬三地,算是完全走上了一条与历史不同的路。至于这条路最后通向什么地方,我不知道!至少,它会比原来的历史更好。
  只因,我曾经来过!
  注1:宋克,明初书法家,家中豪富。但义气任侠,交游广阔。元末时曾经试图起兵造反,败露后在金陵、会籍等地流窜。带风声平息后回家闭门读书。张士诚曾经重金礼聘他出山,但他不看好张士诚的前途,没有应募。因为性格关系,在明初入仕后,官场上也不得志。
第280章
跬步(下)
  众人一直商量到天色大亮,才带着满腔的热情各自回去休息。随即,便按照商量好的方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所有部门中,最为忙碌的,除了扬州、淮安和高邮三座大城市的府衙之外,无疑就属黄老歪负责的工局。按照大总管府对下设部门的最新职责划分,焦玉所负责的工程院,也就是大匠院,只负责新武器和新产品的研发,而具体制造和相关工厂作坊的建设,却完全交给工局来负责。而参考唐宋以来的制度,修路筑城,屯田治水,以及开矿纺织,都属于工部的管辖范围。把个黄老歪愁得腰都无法伸直了,每天仿佛扛着一座五行山,脸色苍白,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不着急,再多的事情,都得一点点来,做一样就少一样。等这届科举结束,我还会给你再另行调派帮手!”朱重九看在眼里,当然不能不管。找了个机会带着逯鲁曾和焦玉来到工局,一起帮黄老歪排忧解难。
  “是,都督!”黄老歪仰起头,咬牙切齿。他知道自己什么水平,想让朱重九另请高明。但拿性命才换回来的职位,又实在舍不得交给别人。发了好半天狠,才终于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小人,卑职,臣下,臣下当竭尽全力。宁可累死,也不给都督丢人!”
  “我可不想让你活活累死!”朱重九笑了笑,设身处地的替黄老歪想主意,“你现在是官员,不能什么都自己干。有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三个府衙,他们那边有相应的工房,理当听你的指挥。另外,还有些事情,你可以派手下人去做,只要你把标准预先给他们定好了,届时做得达不到标准,就罚他重做就是,没必要事必躬亲。”
  说起标准两个字,他有猛然想起一件事,拍了下自己的脑袋,低声问道:“你们工局现在造火器的尺子,已经统一了么?为什么将作坊里打出来的火铳,很难找到两根粗细完全一样的来?”
  “已经,已经尽量统一了!”黄老歪闻听,额头上立刻滚滚冒汗。红着脸,大声回应,“只是,只是眼下每个工匠在加工枪管最后一步里,都是用手钻和小锤。力气不一样,所以枪管粗细也就有了差别。还有,还有现在大匠院那边想用天尺,而大伙都习惯了用官尺,所以有时候会弄拧了,出现差别!”
  这就涉及到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还有工坊内部的日常管理了,朱重九不得不亲自来裁决,“天尺是什么?官尺呢?两者什么差别?”
  “天尺短,官尺长。大伙以前打刀子和种地的家什,通常说的全是官尺,很少有人用天尺。只是,只是焦大匠最近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官尺全都改成天尺不行!”黄老歪想了想,红着脸回应。
  “天尺是用来测日影的,远比官尺准确!”焦玉虽然是个技术狂,却不肯由着黄老歪告状。立刻走过来,大声解释。
  “测日影?”朱重九听得满头雾水,皱着眉头重复。
  “是推算历法,和观星相所用。从大宋朝起,天尺几乎就没变化过!”逯鲁曾在旁边听了,笑着替焦玉解释。“郭守敬当年为了重修大明历,在全国设了二十余座观象台。无数圭表。每个圭表上,所配发的天尺,都是比照同一根母尺打造!每座圭上,所刻的天尺长短,也是一样!”(注1)
  “这不就是标准度量衡么?”朱重九听得心中狂喜,感慨的话脱口而出,“我还正想着怎么弄呢,直接拿过来用便是!焦大匠,老黄,咱们以后也不用分什么天尺地尺了,所有尺子,都由工程院来打造,长度直接比照天尺。先用精钢做一架母尺,其他尺子,都对照着母尺来。定期下发一批,将上一批回收。凡各淮扬各地所用,皆以工程院颁发之尺为标准。”
  想推动工业化进程,度量衡标准化,就是必须完成的一步。以朱重九目前的能力和水平,显然无法采用另一个时空的国际标准单位。但根据已有的度量衡,选一个需要改变最小的作为标准,却是轻而易举。难处只在推广力度,以及民间对此的接受程度上。而有了垄断经营的官办作坊和淮扬商号之后,这个难题也迎刃而解。
  只要垄断性大国企,也就是官办作坊和淮扬商号所出的物品,一律采用天尺。每半年校准一次,由工程院负责执行。出了偏差的尺子收回,更换全钢打造的新尺。其他小商小贩,就不得不跟进。否则,他们根本无法融入这个体系,从中分羹一杯。
  而金钱这东西是最为邪恶的,以它为动力,却往往事半功倍。发现依照垄断性大国企的标准才能更好的赚钱,民间交易中的长度标准,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改变,根本不用官府强力去推。
  有了标准尺之后,下面的寸、分、厘、毫,就可以再用十进制细分。而尺之上,依照惯例则是丈、引、里,只要把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尺先定下来,也就可以顺利推算。
  当然,与另一个时空的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这种标准依旧显得很粗疏。但满足目前的制造业需要,已经足够了。至少,经历过一段时间强制推行之后,所有垄断性作坊里产品,将达到比较一致的水平。每把火铳的大部分部件,也将基本能满足可互换的要求。而不是像眼下一样,几乎每一把火铳都是独立的,彼此间谁也跟谁都没有联系。
  统一了长度单位之后,接下来的自然是重量。这个标准选择就要简单得多。由于制造用心的关系,市面上可以找到许多唐初的开元通宝。每一枚为一钱,十枚为一两,一百六十枚为一斤。
  朱重九在强行统一的长度标准的第二天下午,就派人收集到了上几万枚开元通宝。拿到工程院去,和焦玉等人一起仔仔细细清洗干净之后,以一百六十枚为一组,分成若干堆。然后把每堆铜钱的重量,轮番测定,汇总起来再取起平均值,自然就得到了标准的一斤与当下流行的重量单位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取三万二千枚开元通宝分组,按刚才的方式反复测算。然后,每三百二十枚钱,也就是原来的二斤,为一大斤,每大斤分成一千份,每份为一克!”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大军阀,在领地之内独断专行的优势,朱重九野蛮地宣布。
  “反复多测量几次,参考我刚才教给你们的天平测量法,十日之内,必须把标准的大斤百克、十克和克的标准砝码,给我弄出来。然后武器作坊,就用大斤、百克、十克和克为标准,最低精确到克。至于外边,还继续沿用斤、两和钱,等以后咱们自己开始铸钱了,再慢慢想办法统一!”
  粗疏,非常的粗疏。按照他这个算法,今后每标准扬州千克,其实等同于另外一个时空的一千零二十四克,整整多出了二点四个百分点。然而,为了让新单位更容易被这个时空接受,他只能先将那多出来的二十四克忽略不计,以后再慢慢想办法校准。
  “是!”焦玉、黄老歪等人的回答声音里,立刻带上了几分狂喜。这个时代,铸钱的利润非常高,他们两个曾经多次提议,请求淮扬大总管府自己铸钱。利用水力碾子、水力锻锤和模具,要比官府那边的浇铸法,至少节约半成火耗。而一旦扬州的铸钱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起来,里边的猫腻可就多了。铜和铅的比例随便删减一点,在外人根本看不出来的情况下,就可以将钱利再增加半成。
  “别老想着发财,赚了的钱也先归淮扬商号,不会落到你们两个手里!”朱重九一句话,就把二人的发财梦彻底打了个粉碎。
  “嗯!”两个互相看了一眼,怏怏的答应。但是,每个人心中,却不约而同的打定的主意。将来若是有机会,一定要把水力铸钱的事业推动起来。
  朱重八却顾不上管二人心里打什么鬼主意,索性一鼓作气,又逼着二人和仅有的几个大匠师,跟自己一道来进行标准温度单位划分。有了玻璃和水银,利用沸水测定法,倒也也能勉强弄得出来。只不过在划分时需要多费一番力气,返工了二十几次,反复矫正一百多次而已。
  所有标准单位中,最容易的,反倒是时间。这个时代通过的日晷,已经将时间划分得非常精细。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九十六刻,每个时辰相当于朱大鹏所在时空的两小时,每刻则为十五分钟。每半刻,则为一字,差不多为七分半。
  “不用字,用分钟和息!”朱重九再度发挥军阀本色,野蛮地将“字”废除,将每刻强行划为十五等份,然后再通过沙漏,水钟等辅助物品,将一分钟划成了十份,每份暂时命名为一息。
  更精确,就力不能及了。无论沙漏,水钟还是日晷,都达不到更高的要求。不过在眼下,也已经够用。即便最需要掌控时间的筑炮和锻打板甲工作,也只需要精确到半分钟,也就是五息就足够了,再精细,已经是画蛇添足。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当朱重九确定完标准时间单位息,再度走出工程院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中旬。在这半个多月里,沈万三的船队已经送来的第一批十万石粮食,并且以每门火炮一万石粮食,也就是一万贯的铜钱比例,拉走了十门六斤炮。对着沙洲岛的江湾楚,也早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每天有上万的人在此忙忙碌碌,为新的生活挥汗如雨。而最早一批搬迁到江湾一带的大水车,在长江水的推动下,也开始了强劲而有力的转动,将一门又一门铜胎钢芯炮拉出了简单的膛线,然后一门又一门地装在可随时原地固定的双轮炮车上,从工厂里推了出来!(注2)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3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